待敬茶完毕,一切礼仪都妥当了,座师们才开始问话。
“……听说你们三人皆是出自桃山书院,不知各自师从何人啊?”
陆烁和周茂齐声答道:“袁公袁仲道。”
孙哲则答道:“卫公卫沭阳。”
听到这两个名次,几位主考官皆是一惊。
尤其是听到袁仲道的名字之后,有几个甚至直接“呀”了一声。
也是!
袁仲道!那可是惠崇帝都连连称赞的啊!
也怪不得这师兄弟二人竟都能高中前三名!
众人皆是一阵唏嘘惊叹声,就连坐在最中间的卢世新亦是如此,神情间满是感叹。
不过,就在此时,后头却突然冒出来个不和谐的声音来。
“袁公名满天下,桃李遍布,卢大人身处庙堂也没少替考生奔走说话,诸位以为,两位大人谁强?”
是个矮胖圆肚子的官员。
应是某个房官。
所谓房官,值得便是各个考院的同考官。
这话颇为尖酸,带着些挑拨之意,不论如何回答似乎都有些缺憾。
也因此,话音刚落,许多人便对那官员露出不耐的神情来,便是卢世新也跟着皱起了眉头。
那人挑了挑眉,笑的颇有些不怀好意,说道:“倒是我唐突了。这话问的不该,只不过陆公子小小年纪便夺了第二名,又是袁公的高徒,想来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会很难吧!”
没想到竟不依不饶,直接指向陆烁来。
陆烁不禁疑惑,这人到底是谁,为何专门针对他?
这几位官员陆烁都没见到过,但他却知道此次主副考官的名字及官职,略略一细想,心里便有了确切的答案。
他眉头都没皱,心里却在暗暗思量起来。
眼见诸位官员虽面带责备和不赞同,但却都没打断他这话,似乎也想听陆烁会说些什么。
陆烁索性不再想这些,而是看着那个官员,直接笑了一声。
“你为何发笑?”
陆烁虽笑的大方,那官员却从中看出一种嘲讽之意来,颇有些气急败坏,便直接质问起来。
“弟子发笑自然不是无故发笑,而是笑大人不亏是御前执笔,想是起草条例多了,竟一出口就问了这么个难答的问题出来……”
陆烁继续笑吟吟的,但他话中的意思却让诸官员一愣。
御前执笔?
他竟认得马元明?
可看他刚才就进来时的那副模样,分明是没见过的,想来之所以能认出此人来,纯粹靠猜测罢了!
单单靠一句话便能猜出是谁来,看来这个陆烁对京师官员了解的不浅啊!
不仅文章做得好,又精通于朝堂中事,这样的年轻人,当真是不同小觑啊!
马元明听了这讽刺的话,更为恼怒,张口就要再说,陆烁却不给他反驳的机会,直接占据了主动。
笑话!看各位的反应,这人就是马元明无疑了。
陆烁虽了解不深,却知道他跟陆昀颇有些过节,怪不得今日一上来火气便这么大,丝毫颜面都不给他。
既然这样,索性他也不再客气。
反正,便是他不得罪,因为陆昀的关系,也早就得罪过了。
既如此,他又何必再让步?
“说到袁公和卢大人,一个处江湖之远,一个高居庙堂,一个以教书举业为重,一个以治学选拔人才为己任!袁公德高在为家国培养人才上,卢大人德高在为人正直、替科举保驾护航上,所注重的不同,自然没什么可比性,但不管怎么说,两位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都是大齐的功臣,请恕学生能力有限,无法分辨……不过……”
说到这里,陆烁停顿了一下。
卢世新却让他这话说的满腹熨帖。
袁仲道那是什么人?
便是要他自己说,卢世新也是不得不承认,自己跟袁仲道是没有什么相提并论的可能性的!
但今日陆烁却将两人拔高到同一个高度,即便卢世新不是注重名利的人,这番话却也说到了他的心里。
说到这里,陆烁停顿了一下。
卢世新却让他这话说的满腹熨帖。
袁仲道那是什么人?
便是要他自己说,卢世新也是不得不承认,自己跟袁仲道是没有什么相提并论的可能性的!
但今日陆烁却将两人拔高到同一个高度,即便卢世新不是注重名利的人,这番话却也说到了他的心里。
☆、第427章 殿试
此言一出,马元明面色难看。
不过,看到卢世新对陆烁颇为满意的样子,加之周遭官员对他方才的行为已经有些不满,马元明倒也不敢继续动作,呼噜说了几句,此事便就揭过了。
陆烁和周茂却将此人记在了心里。
这般小人,日后还需小心些才好。
又对奏了几句,三人方才一同退下。
等出了礼部院门,孙哲便问陆烁道:“那个马元明处处针对你,难道你们早就认识、有什么过节不成?”
陆烁摇摇头。
“这人我还是头一次见,跟我自然没什么过节,主要是与我父亲,政见不同,当年因为我父亲的关系还被圣上狠狠斥责过,想来是一直怀恨在心,这才当着众人的面给我下绊子!”
听此,孙哲和周茂顿时恍然。
原来是跟陆昀有冲突!
“他今日当着众大人的面针对你,已经惹了人眼,想来他也得不了什么好……不过,我听说殿试时这些主副考官都要参与阅卷的,怕只怕他倒是会暗中使手段……”
倒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不过,对于这种可能性,陆烁却不怎么关心了!
“他今日这般针对我,已经失了先机,有这么多大人在场,若他到时故意给我判误,我也有个说法了!”
孙哲想想,倒也确实是此礼,遂就放下心来。
说了这一路,转眼几人便来了马车旁。
“周师兄!两日后见了!”
陆烁和孙哲顿住脚步,拱手向周茂道别。
“两日后见!”
周茂笑了笑,也挥袖上车。
……
两日后是朝廷举办的复试。
所谓复试,说严格也严格,说不严格也不严格,就相当于一次面试。
只因这“复试”的重点,并不在考察学问上,而是看你容貌体态,具体概括起来便是“身言书判”四个字。
所谓“身言书判”,即为:“试而后铨,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言须言辞辩正”。是由唐朝流传下来的体例,只不过唐朝时是放在殿试后,到了大齐则改在殿试前了。
身,包括体态容貌,要求考生不高不矮,五官端正;
言,即出口成章的本事,若是结巴,哪怕成绩再好,也与殿试无缘。
书,即书法能力,要求写出一手工整漂亮的楷书。
判,就是给定考生一个案子,从他断案的方式及手段上来判断他的能力。
这四字要求中,尤以“判”为重点。
但会试不易,一般只要不是太差劲,考官都会轻轻放过的。
与之相反,最难的反倒是“身”与“言”上,外貌上的短板和语言能力几乎都是天生的,且要想短期内改变也很不容易,且在这一点上审查尤为严格。
官员代表了一个朝廷统治阶级的形象,所谓“官无威不立”,若是官员容貌太丑,吓到人反倒是轻的,无法树立官威、影响朝廷威严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因此,只有经过了复试审查,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圣上亲自主持的殿试。
若是无法经过此关,便是会试时成绩再好,最多是予以“考虑”,但殿试是别想参加了,此外,也再无做官的希望了。
历史上,因为容貌、语言问题,杀过重重关卡、最终却拜在复试一事上的考生比比皆是,也因此,逼的许多考生不得不重视。
对于陆烁、周茂和孙哲而言,这复试就显得很轻松了,他们并没有硬性缺陷,各方面都满足条件,很容易便通过了。
复试的场所设在皇宫内,与殿试在同一场地。
待经过了复试,考生还不能走,还要由礼部官员亲自引导着学习宫中礼仪。
如何参拜、如何行礼,看着简单,却是很大一门学问,考生们全都战战兢兢地学着,唯恐一个不小心在御前失了仪,或是在得罪了高官,那这官路算是做到头了。
待一场流程下来,几乎就已经到了傍晚,陆烁三人打了声招呼,便直接散了。
……
五日后,终于到了殿试的日子。
殿试又称御试、廷对,顾名思义,便是由圣上亲自出题、亲自看考的一项最高等级的考试,只有会试通过者方能参与此试。
当然,科举发展了许多年,到了大齐这一代,所谓的圣上亲自出题、亲自看考已经成了幌子,出题者由翰林院或者主考官代劳,所谓的亲自看考,也不过是抽空巡视罢了。
便是这样,却也已经很让考生激动了。
要知道,对于众多考生而言,这可是第一次面圣的机会。
皇帝!圣上!
对于子民们来说,这便是神一样的存在。
更遑论考生们自幼便接受“君权神授”的思想,以效忠皇帝为第一要义,更是将科举的功劳全都归在皇帝身上。
因而,能有幸参与殿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了,其中激动可想而知。
陆烁和孙哲在外头候了好一会儿,才终于到了进场的时间。
在宦官的指引下,各个考生按照名次依次进场。
点名。
散卷。
参拜。
行礼。
考生们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惠崇帝。
虽然只被允许半抬眼看向圣上,但许多人还是激动地不行,就连陆烁这个现代人也不能免俗。
陆烁是见过一次惠崇帝的,在很多年前。
只可惜,那时候摊上了四皇子被**的案子,陆烁自然没心思去激动。
此时却不同,他是作为一个考生来的,来完成他科举的最后一项使命,而眼前这个身着明黄色龙纹的老者,是这天下的主宰者,陆烁心潮澎湃,好一会儿才压制住了。
一系列繁文缛节之后,各个考生终于坐到了各自的位置上,准备着考试。
书案规规整整的摆列着,上首坐着惠崇帝,周遭不仅有朝中的各位大小官员,更有数百御林军一言不发的站着,极其威严肃穆。
这种情况下,别说是抄袭,便是随便一个小动作都被看的清清楚楚,也因此,考生们在经历过最初的激动之后,也终于意识到环境的不同,开始变得紧张警惕起来。
终于,焦心了一会儿之后,试卷终于发了下来。
☆、第428章 吓死宝宝……了
此时整个大殿内极为安静,只听到书吏来回走动的声音、以及考生们翻阅试卷的哗啦声。
陆烁接到试卷之后,照例检查了一下纸张和印刷,见没什么问题,这才开始审题。
殿试只有一道策论题。
与会试时的策论题不同的是,殿试时的策论要求更高,需要考生们结合时事、列举具体案例进行道理分析,难度上要大得多,知识面上也要求的广。
放下试卷,陆烁看了一下题目。
题目很简短: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看到这个题目,陆烁先是一愣,接着眉头便是一皱,抬头看了一眼前面的周茂,摇了摇头,这才再次低下头去。
这题目……
帝王之政,范围何其大!
帝王之心,却又将题目范围缩小到具体的朝政上了。
再结合近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惠崇帝真正意图为何,陆烁基本猜到了个差不离。
前头是问政,后头则是对权术的把控,关乎到皇帝如何平衡朝堂、如何管理官员的问题。
跟近来的周良甫一案,关联的相当紧密!
但,帝王之术最难琢磨,更何况此处要问的还是帝王之心!
一个不小心,若是方向错了,别说是及第做官了,怕是小命都要不保。
也因此,陆烁丝毫不敢含糊。
他抬头看了看四周,见周遭的考生们都没有动笔,要么皱眉沉思,要么拄手看题,似乎都在仔细考量。
陆烁边磨墨边看着题目,也开始细细思索起来。
所谓帝王之政,最基本的无非就是两方面,发展和稳定。
所谓发展,是指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军备方面都要全面发展。
所谓稳定,这是自古以来皇帝们最为看重的一个问题,如何御民愚民、如何掌控官员、把握军队,致使朝堂平衡,是作为君王都必须修习的一部分。
要知道,朝廷发展了、国库充盈了固然是好事,但对于帝王来说,国家稳固、朝政无乱才是最重要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可不是说说而已的。
更何况,稳定的问题,由于“帝王之心”联系在了一起,朝堂稳固,恰恰是帝王之心所在。
想明白这些,陆烁大致确立了此次殿试时答卷的几个要点。
以求稳定为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谋求国家发展,再与此次周良甫一案结合起来,引经据典,一篇文章基本上算是结构完整、立意饱满了。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一个度的把握。
陆烁饱蘸了墨汁,便下笔写了起来。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也……”
开篇总括,接着便陈述主要观点。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毫无壅阏者是也……”
总的来说,便是要“立实心、举实政”,建立典章制度,整顿法制,以法治国,使懒惰懈怠的人精神振作,使精明强干的人更加勤奋勉力,对有德者加以奖励,对浪费、侵吞国家资财的贪官污吏要严加惩罚,要没收他们的财产……
待写到这里,陆烁便开始引经据典。
他先是引述注重监察的汉宣帝刘询,再是推举注重节俭的汉文帝刘恒,要去皇帝应该避免浪费,以俭朴的品行要求自己,以严格的监察制度监察官员,使得朝堂风气清朗、吏治清名。
而后,陆烁便又歌功颂德一番,以开国皇帝太祖皇帝为例,赞扬他在国家草创初期,就创建制度设制谋略,定下万世之大计;
天下安定之后,进一步立纲纪、陈法度,为百代留下了恢宏章程。
对在各地方表现优秀的官员,都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作为风范鼓励各地学习;
对榨取民众的鹰鹯猛禽,虐待民众的猛虎野兽,必须挫败和折服他们,以警惕众多官吏。
196/270 首页 上一页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