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势咳嗽了两声,又拂了拂袍袖,摆足了姿态,这才继续道:“吕氏阀阅中记载,吕姓起源于濮阳,后因战乱之故迁居于华阴、新安两处,历任有都尉、司马长史等职,在这两处共逗留了十余年,最终远赴清渊,这才渐渐兴盛了起来。可是我仔细查了这几个地方,又多方找人问话,便发现这其中新安那一处的记载,约有两年多的空白,以时间推算,应该是在永平二十一年左右。”
薛允衍疏淡的眉蹙了蹙:“永平年间?那便是先帝还在位的时候了。”
薛允衡颔首道:“正是。就因为是先帝年间的事情,所以才有些不好查。不过好在时间隔得不算太远,也就是上三十来年的事,所以,我便又发现了吕家族谱中的一件怪事。”
此时,他二人已经行至游廊的边缘,正拾级而下,来到了园中。
细雪纷飞,将这所毫无景致可言的庭院也点缀得多了几分诗意,可是,这兄弟二人的神色却很是凝重,薛允衡的说话声也仍旧压得极低。
“我叫人偷出了吕氏族谱,连着翻了好几个晚上,终于叫我发现了一件怪事。”他的语声越发低微,几不可闻:“我发现,吕氏族谱比我薛氏族谱整齐百倍,根本无修改痕迹。”
“哦?”薛允衍淡静的眉眼之间,微现讶色。
薛允衡的话粗粗听来毫无问题,可若仔细推敲,便能从中嗅出一丝异样来。
举凡大族,修改族谱乃是大事,必须请族老、开宗祠,昭告一方,才可改动。便如薛氏,前几代也有过认义子、外室子认祖归宗等事,又或者是某个庶女的夫君忽然升任高官,诸如此类。每有这种事情,便需要开宗祠修族谱,所以,薛氏的族谱上改动之处甚多,而每一次改动,都是一件大事。
可是,吕氏族谱却从无改动。身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士族,这种情形便很值得商榷了。是因为无事可改,还是因为怕找不到官署记载,无法印证,所以干脆就囫囵一团地写了?
“若我没记错,华阴与新安这两县,永平二十年为赵国所夺,永平二十三年方才重新归属我大陈治下,是不是?”薛允衍问道。
薛允衡“嗯”了一声,道:“是的。我记得父亲曾说过,永平二十三年,陈赵两国于华阴激战盈月,最后是桓氏派出一支奇兵,以诡战之术大败赵国。赵国损兵折将,才不得不这将两县又吐了出来。”
“哦,这倒是颇为有趣。”薛允衍的唇边勾起了一丝笑意,仰首看着漫天的细雪,道:“也就是说,永平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间,此二县是属于赵国的。吕氏阀阅所缺的内容,恰巧也在这几年间。若是这样算来,这应该也不算什么大事。”
话虽是如此说,可他面上的神情却有着明显的兴味,似是从中嗅出了异样的味道。
果然,薛允衡闻言便笑了一声,道:“我猜,写下吕氏阀阅之人,应该也是如此想的。可是他们却忘了,赵国夺取这两县的时间并不算长,许多事情都是有迹可寻的。长兄可莫要忘了,你二弟我乃是中书侍郎,手头上能接触到的阀阅,又岂止吕氏一族?”
中书省乃是直接受命于皇帝的中枢部门,管辖范围很大,部门人员庞杂,虽各有分工,却也分得没那么仔细。
既然直接听命于皇帝,有时候皇帝要查哪个士族的底细,便会直接交给中书省办理,而中书侍郎便是直接听命于中书令的中层官员,虽没太大的权力,却能接触到不少机要文书。
也正因如此,薛允衡过手的士族阀阅不知凡己,他的记性又极佳,自是能够根据记忆觉出吕氏阀阅的不对劲。
听了他的话,薛允衍的神情变得越发玩味,那眉眼之间倒与薛允衡十分相似。
“二弟既是曾详看过诸多阀阅,却不知从中析辨出了什么?”他饶有兴致地看着薛允衡问道。
第390章 阿堵郎
听得薛允衍问话,薛允衡便拂了拂衣袖上的雪沫子,不紧不慢地道:“据我所知,新安县如今共有大小士族一十三户,而这一十三户的阀阅,我至少读过一半,这其中并无一户士族有长达两年的缺漏。众所周知,赵国地少人稀,夺取华阴与新安二县后,根本便匀不出人手来治理,故只派了一支军队驻守,一应文职官员仍旧沿用陈国旧部,并无替换。”
薛允衍敛眉听着,面上无一丝波动。
薛允衡此刻所说的情形,在三国混战的当今并不鲜见。
陈、赵、唐三国之国界本就互相接壤,近百年来都是征伐不息,时常是这个地方今天姓陈,明天姓赵,后天又改姓了唐。
正因局势变化太快,因此这三国人的国家观念便没那么强,只要不是卖主求荣,那些底层官吏在敌国手下做事也不算什么,如果换个角度讲,他们也算是为当地的百姓求得了一方平安。
此时,便听薛允衡又续道:“在那些新安士族的阀阅里,关于这一段时间的记载皆很清楚,族中子弟在这两年为官时做了些什么,也都记录在册。而若将这些阀阅交错对比来看,我发现,这些士族无一人曾提起过吕氏,就像是这个士族不存在一般。”
“竟有此事?”薛允衍淡眉微挑,茶晶色的眸子里,是一抹意味难明的淡笑:“吕氏阀阅,当年可是先帝亲眼看过的。”
当年吕时珠可是嫁入皇族的。按理说,任何一个嫁入皇族的郡望,都必须事先将族谱与阀阅交予客曹(礼部)审核。当然,此处所谓的审核实际上是由皇帝亲自过目,客曹不过是转一道手而已。而经由皇帝过目并确定没有问题之后,士族女子才有了嫁入皇族的条件,婚事也才能继续往下走。
可是,吕氏阀阅与族谱分明便有大问题,而先帝却视而不见,甚至最后还将大有问题的士族之女——吕时珠,抬成了太子妃,其最后更是成为一代皇后,母仪天下。
“为什么?道理何在?”薛允衡喃喃自语地道,漆黑的眉紧蹙着,神情中带着一丝狐疑,“难道说,吕氏这族谱是重新抄写的,原先的那本已经遗落了么?”
这理由勉强说得通,可是,薛允衍接下来的话,却直接点明了最重要的一点。
“就算族谱是重新抄录的,新安各士族那两年的阀阅中,不见吕氏踪影,这又做何解?”他看着薛允衡说道,面上无一丝表情。
此语一出,两个人便都沉默了下来。
新安各士族不记吕氏,总不能说是他们合伙故意漏写吕家的事情吧?因此便唯有一种可能,便是那两年中,吕氏一族并有没出现在新安。
消失了两年的吕氏,在那期间到底出了何事、族人又在何处,无人知晓。
细雪纷纷而落,空院之中,两个同样修长的身影长久地伫立着,连身上的衣裳已经被雪染白也毫无察觉。
“大郎君、二郎君,陶先生派人来送信了。”一个声音突然传来,打破了园中的寂静。
薛允衍循声看去,却见来人正是阿堵,他还像方才一样托着个漆盘,盘子里搁着一封信笺。
“拿来我看。”薛允衍说道。
阿堵小心翼翼地将信呈了上去,觑着薛允衍的眼色,轻声地道:“大郎君可要回信。”
展信一目十行地看罢,薛允衍便将信给了一旁的薛允衡,一面便对阿堵摆了摆手,道:“无,请送信人回去罢。”
阿堵喏喏应是,脚步飞快地离开了院子。
直待走到书房时,他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大郎君的气势太强了,每回与大郎君说话,他都会浑身不自在。
抹了抹额上的汗,阿堵这才放缓了脚步来到了前院。那院子里站着个八、九岁的小厮,生得浓眉大眼,一脸的憨厚。
阿堵咳嗽了一声,端足架子走上前去,拿腔拿调地道:“阿承,你回去告诉陶夫子,大郎君没有回信。”说着他便在怀里掏摸起来,好半天才摸出了一枚大钱。
他一脸剜心挖肺的痛苦表情,将这枚大钱交给了阿承,忍痛挥手道:“赏你的,拿去吧。”
这可是他好容易才省下来的钱,别看他叫着“阿堵物”的阿堵,可他的身上却是没有那些阿堵物的,他这名字叫得真是冤。
阿承恭恭敬敬地接过了钱,顺手便解下了腰上系着的一个麻纸包儿,双手高举过顶交给了阿堵,一面还客气地道:“谢堵兄赏钱,这是我在路上买的扭股糖,您留着尝尝吧。”
阿堵眉花眼笑地接了糖,飞快地揣进了袖子里,随后便一本正经地道:“你也太客气了,跟你堵兄这么客气干嘛。”
阿承忍着笑应诺了一声,便退出下去。
他今日是出来给秦彦昭买笔墨的,恰好出门前遇见了陶夫子,顺道儿便来到薛府替他送信。
方才进门后,接待他的便是这个自称“阿堵郎”实则叫阿堵的小厮。
阿承看他也不比自己大几岁,却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架子搭得那叫一个足。
阿承知道,这是薛家的仆役,是他们大陈冠族仆役,莫说是秦家了,就算是汉安乡侯亲自来了,见着阿堵那也得客客气气的,一点不敢怠慢,可见这些冠族的仆役面子有多大。
也正因如此,阿承便也对阿堵很是奉承,虽没套出对方多少话,却知道了一件事:薛家二郎君到平城了。
这个消息他要记下来,过一会告诉阿昌。
阿承坐在牛车上,皱着眉头用心记下了这件事。
说起来,这个阿昌便是六娘子从上京派来的人。据阿昌偶尔提及,他以前是在上京城地专管给人送水的,不过,他并不知道六娘子这个人,他只是奉了自己救命恩人的指令,在平城开了一间米铺,顺带传递消息。
阿承与阿昌能够联络起来,靠的是信物,两个人之间却很少交谈。而阿承手头的信物,则是周妪在上京地动后的那几日转交给他的。
有了这件信物为证,阿承每隔上一些日子便会去米铺,将秦家的消息写下来,转交阿昌。
今日恰巧遇见了廪丘薛二郎的小厮,阿承本能地觉得这消息重大,不可忘记。
第391章 愿附学
因正下着雪,所以牛车走得并不快,阿承看了看窗外的天色,暗地里估摸着,天黑前应该能赶回青州。
按理说,青州城中也有笔墨铺子,里头的东西虽不说多好,却也齐备。不过,自上回遭贼偷了几块墨后,秦彦昭便对墨锭有了种极度的渴盼,似是要将上回丢掉的东西补回来一般,三不五时地便命阿承去平城最大的积古斋买墨锭、砚台等物,越名贵越好。
这对阿承来说自是好事,他正好有理由时常往阿昌的铺子里跑,顺便买些蒸饼、热糕之类的带回去,旁人也不会起疑。
未初三刻,阿承自积古斋出来时,手中却是空无一物。
今日积古斋盘账,大掌柜的去东家宅子里交账去了,店中名贵的笔墨都被锁着,由大掌柜的亲手管着钥匙,他人不在,阿承自是也只能空手而回。
由积古斋去阿昌开的“昌兴米铺”有一条近路,阿承便也没乘车,只叫驭夫在原地等着,便步行往米铺而去。
走在宽宽的石板路上,阿承只觉得今年冬天的雪下得古怪,落地不化,跟粉末子似的,扑在身上也不怎么化。
他将斗笠往旁推了推,一面便不着痕迹地四下打量着。
这条路便是萧府所在地,昌兴米铺便在离这条路两个路口的长兴街上。
阿承略略放慢了脚步,眼角的余光拢在萧家的大门处,蓦地微微一顿。
萧家的大门居然在此时打开了,有几个仆役从旁边的小角门里走了出来,跑到大门处弯着腰卸门槛,看情形,应该是有车辆进来或出去。
阿承的脚步渐渐放慢了下来,瞥眼却见路旁聚着几个闲汉,拢着袖子在那里看热闹。
大户人家的事情总是能吸引小民的视线,萧氏在江阳郡也算望族,一举一动自是引人注意。
阿承见状,索性便也往那群闲汉的方向凑了凑,一面便竖着耳朵,试图听清萧家仆役在说什么。
可惜那几个仆役只闷头折门槛,半句话不说,不一时门槛卸好了,他们便又垂着脑袋守在门边,不知在等什么人。
阿承直等了好一会,方才听见了一阵马蹄声响,旋即便见两匹毛色油亮的高头大马从门里小跑着出来,旁边有两个马夫模样的人在控着缰绳,再过了一会,又有五、六名健仆合力推出了一辆很精致的马车,众人一起将马套上车子,随后又是一小队侍卫骑马奔了出来。
阿承头一回瞧见这种场面,只觉得萧家的排场真是不小,倒也瞧得津津有味。
那些侍卫出来之后,很快便注意到了聚在一旁看热闹的这群闲汉。侍卫中一个头领模样的人见状,双眉一竖,面上划过了一丝明显的戾气。
他蓦地提缰纵马,向着阿承等人直冲了过来,同时“呛啷”一声拔剑出鞘,以剑为指,断喝道:“尔等,还不散开!”
他的来势极其凶猛,更兼他手上还拿着把明晃晃的剑,那些闲汉哪里还敢再看,“呼啦”一声便四散而去。
阿承也只得随着人流往旁边退走,脚步却略略放慢了一些,耳听得身后传来了轻细的脚步声响,随后便听见一个有些年纪的妇人声音响了起来,应该是在吩咐那驭夫,道:“去秦府。”
此三字一出,阿承的耳朵一下子竖了起来。
那妇人似是个管事妪,说话很有分量。驭夫听了她的话马上便应了一声。那管事妪的语声停了停,便又重新响了起来,仍旧是在吩咐仆役干活:
“你们几个将东西护好,这可是要赠予秦氏族学夫子的贵重之物,便是缺了一个角,你们也赔不起。”她颐指气使地说着,语声赫赫,那几个仆役喏喏连声,而阿承却是大吃了一惊。
秦府?族学?
这还真就是往他们秦家去的。
说起来,萧氏与秦氏本来很是交好,只是后来秦氏阖族守孝,而萧家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从此便没再登过门,两下里便有些疏远了。
可是,今日萧家的人却要往秦家去,且还提到要给秦家族学的夫子送礼,这倒真是颇叫人费思量的。
阿承拢手往前走着,耳听得身后马蹄声响,却是方才喝退他们的那个侍卫在往回走,另还有一个男子的声音道:“老大,夫人出来了。”
原来是萧夫人。
阿承心中有了数。
想想也是,如果是萧家郎君出门,跟车的怎么可能会是管事妪?还有那辆马车也着实精致小巧,确实是女眷坐的车子。
想到这里,阿承便又皱起了眉。
萧夫人亲自拜访秦家,给秦家族学的夫子送礼,这话怎么听怎么古怪。
阿承觉得自己的脑袋有点转不过来了。
此时的他真恨不能停下来好生地听个仔细,可惜却是不能,他只能尽可能不露痕迹地放慢脚步往前走,一面竖着耳朵听身后的动静。
那管事妪耍完了那通威风,便没再说过整句的话。阿承的耳朵向来很尖,他隐约听见身后似是传来了女子低柔的语声,那女子每说一小段话,管事妪便要响亮地应一句“是,夫人。”
很显然,那个语声低柔的女子便是萧夫人,而那个管事妪则正在听她的吩咐。
162/432 首页 上一页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