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8

人人都爱马文才——祈祷君

时间:2018-12-27 09:31:51  作者:祈祷君
  一封信,改变了萧衍的许多看法,也改变了他许多原本打算的主意。
  萧综的计划里还有很多变数,他年纪轻,能现在的阅历将其完善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世事难料,他作为儿子的长辈、能替他遮风挡雨的人,更多的是需要考虑怎么“容错”。
  然而萧衍一再斟酌,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梁国很难给儿子立刻提供什么支持。他已经命令发兵豫州,短期内豫州的兵马无法北上,要想继续提供兵力,就得再征召民夫为兵;
  现在是春天,即使要征兵也要留下足够的人口,否则秋天过了就没有粮食。
  除此之外,要钱,要粮,要人口,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
  只要有足够的人,就有粮、有钱。
  可是他又从哪里去变那么多可以劳作的年轻壮丁来?
  萧衍目光一动,扫在了闭目坐禅的达摩身上,心头微微一动。
  “达摩禅师,朕有一个疑问,你若能解答的朕满意,朕便奉你为师、将您封为同泰寺新的主持。”
  萧衍感激达摩为他送了儿子的信,决定再给佛门一个机会。
  “如果你回答不了,或解决不了朕的疑惑,朕便只能请你离开建康了。”
  达摩缓缓睁开眼睛,向萧衍颔了颔首。
  “我来此,便是为了这个。”
  萧衍收起信,想起自己的妻子、弟弟、女儿、儿子,便心如刀割,不由得黯然神伤。
  “敢问达摩禅师,朕自登基以来,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塑像,不近女色、虔诚侍佛,朕做了这么多好事,为佛门如此护法,为何会妻离子散、儿女离心、连大郎都不能保全?”
  经历过丧子之痛,他是真正的对所谓的“上苍”、“天意”满腔控诉。
  “如果说朕身为帝王,还有用心不纯之处,那佛祖降下惩罚也该惩罚与我,我那心地纯善的大郎,又有何过错?!”
 
 
第514章 抑佛之始
  饶是达摩是如何得道的高僧,在听闻梁国太子出了事后,心神也免不了为之一震。
  他收萧综为徒,更多的是看中他本性纯良,也许这句话说起来惹人发笑,但在他看来,看待事物不能“看因果”,而应该“照本心”。
  萧综行事不分好坏对错,从头到尾都是追求一个“情”字,这其中有父子情,有兄弟情,也有内疚忏悔之情,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重新寻找和追回这些丢失的“情”。
  所以他对自己的兄弟,是有情的。
  会选择留在魏国,除了父子之情,也是为了兄弟之情。
  即使达摩看不上萧衍,对这位梁国的太子感想却很好,也曾想过若干年后若这位太子继位,他依然会回到南方弘扬他的大乘佛法。
  然而现在萧衍话中的意思,则明明白白的说明太子出事了,很可能甚至都已经不在了。
  这样巨大的冲击让达摩也难以保持冷静,他毕竟还没有成佛,难免有世俗之心,在这种恍惚震动之下回答出来的结果,也无法就是老调重弹,无法解答萧衍的满腔怨怼和控诉。
  萧衍非常失望,可在失望之余,也松了口气。
  佛门果然给不了他答案。
  但现在,他可以给他的儿子一个答案。
  萧综在执行力和大局观上的天赋完全遗传自萧衍,既然儿子尚且如此出众,萧衍要开始决定履行一个计划,那就只有更彻底。
  和达摩“密探”后的第二日,他便召来了自己最亲信的大臣,包括最得重用的几位将领,开始“完善”自己的计划。
  “朕准备在同泰寺出家。”
  萧衍一张口,就惊得几位大臣差点跪了下去。
  又要出家?
  上次出家折了一位太子,这次又闹什么啊!
  见几个老臣露出要崩溃的表情,萧衍担心他们辛勤大起大落会有危险,连忙解释道:
  “这次出家不同以往,乃是避人耳目的一场戏。”
  几位大臣一口气缓了上来,也有些懵。
  “演戏?”
  “这段日子以来,我下令各地对全国两千多寺的田地、僧人和僧只户登记造册,但成效并不大,除了建康几座寺院外,各地的寺庙册簿迟迟不送入京中,显然地方官员已经多与寺院僧人相结,政令无法通行。”
  萧衍语气非常平稳,看起来也非常清醒,“自朕崇佛以来,原本是想弘扬佛法、安抚百姓,却没想到僧徒滥杂,寺庙多币,最终却蛊害了百姓。全国二千多间寺庙,供养了几十万僧尼,再加上为寺院耕种的僧只户,总数怕是已经近百万……”
  几位大臣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这些和皇帝说的“演戏”什么关系。
  “如今,佛门的富庶已经超过了国家,佛门拥有的财富已经远胜过了国库,佛事虚耗财富,佛门影响却越来越大,佛门的信徒也借着佛门躲避赋税和徭役,使国家无人可用,无税可征,真正虔诚的僧人在深山隐居修行,在繁华地中奔波的不过是国贼而已!”
  这些召来的大臣里,有些是谢举、朱异这样的老臣,也建康令、丹阳尹这样替皇帝把守门户的心腹,还有北府兵的首领、禁军的首领,这都是京中附近可以动用的兵马。
  除了是皇帝的心腹以外,这些人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信佛。
  谢举是老派士族,信黄老之道;朱异是实用主义者,不喜欢全靠别人壮大的佛教;建康令、丹阳尹祖辈崇道,作为子孙,便不太好忤逆家中长辈,对佛门只是尊重而已。
  至于两位军队首领,都是将种,要他们信仰不杀生的佛教也太荒诞了点。
  他们大多知道“昭明太子”的死是怎么回事,而萧衍又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性子,现在想要迁怒佛门,实在不算什么奇事。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眼观鼻,鼻观心,不敢说上一句,怕一说话就要被皇帝怀疑和太子的死有关系。
  萧衍见没有人接话,也知道他们担心什么,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现在陈爱卿在北方节节获胜,已经控制了洛阳局势,他想借洛阳与尔朱荣一战快速消耗魏国残余的兵力,为我大梁北伐提供机会和条件,我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决定趁这个机会发动北伐。”
  萧衍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要北伐,就得有人有粮。”
  这一下,谢举等人恍然大悟。
  “自衣冠南渡以来,但凡有雄心抱负的英主,没有一日不想着还归中原,朕亦如此。现在中原大乱,魏国动荡,甚至不得借南方兵马才能鼎立国势,这正是趁虚而入的最好时机。”
  萧衍两鬓虽然花白,但声如洪钟、意态威武,此刻散发出的雄壮之气,依然如同英姿勃发的青年。
  “但想要还归中原,只靠一支白袍军是不行的,朕原本只想趁魏国内乱取豫、徐二州,但从白袍军发来的战报看,待洛阳尔朱荣与元冠受一战后,魏国将没有多少可以动用的兵马,我等只要发出雷霆一击,魏国便唾手可得……”
  饶是在这里的臣子大多是老成谋国之辈,此刻听闻萧衍的计划后,依然忍不住热血沸腾,心驰神往。
  还复中原!
  那是多少汉人梦寐以求的光荣时刻!
  尤其身为谢安之后的谢举,更是已经生出了许多心思。
  “要取豫州、徐州的兵马已经囤积在边境月余,朕会下令北征。原本只准备取豫、徐两州,用不了多少时日,但要继续向北,就得有足够的粮草支持。除此之外,调用大量兵勇打仗、又征集民夫运粮,就会错过夏种和秋收,是以,必须要动用大量人口来耕种才不会耽误了北伐的大计。”
  否则到了秋天没粮用,形式再好也好灰溜溜的回来。
  “如今,还有大量人口的地方,一是豪族的庄园,二便是僧人的寺田。”
  萧衍将自己的野心全盘托出。
  “朕与各高门豪族乃是盟友,大梁的建立士族多有襄助,此时朕不能背叛盟友,便只能向佛门出手……”
  他虽然说着“盟友”的话,但在座的都不是傻子,不可能听不出皇帝威胁。
  如果动不了佛门,便只能动荫户了。
  与其没有人用最后清算士族抢夺人口,不如现在支持皇帝的计划,从佛门中敲出大量的财帛和人口来。
  “愿为陛下分忧!”
  “臣亦愿意为陛下分忧!”
  谢举和朱异一个代表了高门,一个代表了豪族,心中俱是一惊,立刻躬身响应萧衍的计划。
  其余诸臣本就对北伐的壮举满怀向往,自然没什么抵触,也躬身表示愿意支持萧衍。
  “好好好,朕就知道诸位爱卿都是忠君爱国之辈!”
  萧衍见无人反对,高高兴兴地将人搀起来,开始说出自己的计划。
  “朕此次出家同泰寺,不是为了振兴佛门,而是为了借出家引起国中百姓与官员对佛门的不满。”
  他自然知道一国皇帝出家有多么荒谬,偏偏他还出家了两次,若没有正当的理由,日后史书上也只会记下他如此荒诞的两笔。
  但萧衍却丝毫不惧,因为他的苦心,终有一天会天下大白。
  “佛门声威日隆,即使是朝中官员之中也有诸多虔诚的信徒,如果朕直接贸然下令僧人还俗、归还国家僧田,必然会引起朝中的动荡、地方的回护、百姓的不满……”
  萧衍比任何人都知道佛门根深叶茂、难以控制,所以他也不准备像北方的魏武帝那般灭佛,而准备“抑佛”。
  “朕这次出家,同泰寺会向朝廷索要更多的‘赎身钱’。此举一来是为了销毁国库内所剩的铁钱,为来年推行新钱为准备,二来便是激化佛门和国中官员之间的矛盾。”
  官员的俸禄、赏赐都是从国库中所出,一旦国库里的钱全部拿来赎皇帝了,所有人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满意才有鬼。
  说到底,信仰佛陀的人不过是为了佛陀保佑,能家宅平安日子过得更好而已,现在日子都过得不好了,谁还管佛不佛的?
  “佛门以朕为质,向朝廷索要赎身钱,此举必会引发朝中内外的不满。”
  萧衍看向在场诸人。
  “之后,朕需要一个能‘清君侧’之人,借着这股怒意,打着‘铲除佛佞’的旗号,率先起兵袭击位于建康内外的诸寺,捣毁塑像、收拢铜铁金器与粮食、田地,以充国库。”
  “也许一开始会有人抨击此举,但随着国库渐渐充盈,这些反对的声音亦会越来越小……”
  萧衍将人性看的清清楚楚。
  “一旦事情闹大了,朕便从寺中出来,借‘赎身’后还俗。”
  “为了平息百姓和官员的怒气,朕会下旨,国中所有寺庙凡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僧人还俗,并交还僧田、遣还耕种的僧只户,土地和役人归国家所有,以后僧人凭度牒由国库供养,不允许再拥有私田。”
  萧衍和寺庙打交道几十年,接触往来的都是“高僧”,知道他们的教义决定了他们遇事只能“忍耐”,纵有几十万僧尼,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来。
  譬如同泰寺之事,天子一怒,举寺上下遇事就只知道害怕躲避,并没有一个人敢仗义执言,甚至连求情的都没有。
  但谢举几人听完了萧衍的计划,却是满心疑虑。
  “陛下,如此抑佛,是不是太过偏激?”
  谢举和朱异等人都知道皇帝要向佛门借路,却没想到他的决心下的如此之快、动作如此之剧,下意识觉得有些不妥。
  “是不是先以开‘水陆大会’的名义,邀各地寺庙的主持、管事、高僧大德前来京中,私下里沟通之后,再来推行?”
  朱异也觉得完全不通气便下手会引发不少意外,也应和道:
  “陛下,至少得让几位皇子知道此事吧?否则陛下出家期间群臣无首,无论是宗室还是地方都会动荡的。”
  这和之前天子出家不同,那时候萧衍出家还有太子监国,哪怕太子没有动皇帝的印玺,可是非常时期从东宫发出的谕令依然能维持国中的安稳。
  可现在要是皇帝出家,又没指定太子,猛然间有人“清君侧”,谁知道会引发什么影响?
  朱异的建议提的合情合理,几位大臣将领也纷纷附议。
  “我的几个儿子都信佛,尤其是三子萧纲,受大郎影响,对佛门十分尊重,就怕他心有不忍,提前将此事泄露出去了。”
  萧衍叹了口气,说出自己的顾虑。
  “更何况朕入寺之后,无论请朕还俗、还是安抚百姓和官员,都得有人来做,朕准备让三郎试一试……”
  “所以,抑佛的事情只能朕一力承担,不能让几个皇子搅和进去。”
  谢举和傅翙对视一眼,眼中都有不解。
  从之前皇帝的举动来看,明显是不满意萧纲的阅历和经验,准备再磋磨几年才立储,为此甚至还不惜废除东宫,以免萧纲被坏习气影响揠苗助长。
  到现在朝中还人心惶惶,昔日的东宫上下的官员都在奔走,有些干脆想要另投萧纲门下,避免落个白身。
  但现在皇帝又风向一变,要为三皇子积累政治资本了?
  要知道安抚百姓、拉拢官员,甚至成功从同泰寺请出了皇帝,这都是巨大的人望,是晋升储君最好的积累啊。
  其他人也看出风向变了,就不知是因为皇帝要北伐不得不早日确定储君之位,还是只是为了在动乱之时安抚信佛的官员而推出去一个“诱饵”。
  要知道,东宫那些官员,大部分都受皇帝父子的影响,是佛门的信众。
  皇帝召了最为信任的臣子、最可能支持他的将领过来密谋此事,便是为了一点风声都不透露出去,也是为了将此事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除此之外,他不愿让晋安王萧纲知道,也有另一层顾忌。
  御史台查到,最能接触、得到神机弩的是晋安王妃的舅舅张密。
  张密在内监任职,神机弩的登记造册便是内监负责,这种兵器产量小杀伤力大,一向是仅供内用,无论流出流入俱有记录在案。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