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脸不红心不跳,解释道:“父亲你看,这件事,现在江陵所有人都不知道,只有我们知道,我们赶在所有人之前出手,博一个好名声,您美名在外,大哥不也就跟着沾光了吗!”
李钊眼前一亮:“对啊,咱们第一个出手,就会被世人记住!”
“是啊,还等什么,赶快排些人手过去帮忙。我这就给小海写信,叫他切不可小气,定要保百姓不会冻饿而死!”李媛说完就要走,又被李钊叫住。
“媛儿,你那里有多少粮食?陇南人口众多……”
“父亲放心,早前听客商说陇南大米好吃,女儿全部余钱都放在那里了。”
李钊还有些懵,点点头,也没有多想她的“全部余钱”会有多少,想着她的铺子生意很好,上万的银子应该是有的。“好,先用你的粮食撑着,为父这边去筹措钱粮,定要博一个美名出来!”
李钊走了,李媛计谋得逞,先是一笑随即舒了一口气,马上出门而去。
此时城中,得到消息的人已经不在少数。毕竟商家是除了官府消息最灵通的一群人。大部分人只是得到了消息,并没有想过要做什么。但后宅一些妇人已经惶恐起来,成群结队的出城直奔大悲寺。
大悲寺香火旺盛很久了,但这样拥挤的时候还是少见。惊惶的妇人们拥挤着,垫着脚期盼着,只盼能见一见鉴戒大师。纷乱之际,寺中僧人出面接待,一位声若洪钟的中年僧人道一声佛号:“阿弥陀佛,我寺诸位高僧在做法事为民祈福,今日恐招待不周,还望各位日后再来。”
有人忍不住喊道:“鉴戒大师呢,听闻他身体不适,可是上天示警让大师有所感应?”
“是啊,是啊……”应和者众。其实都是感觉这其中有蹊跷,想要探知究竟。若果真鉴戒连数百里外的地震都能预知,那可就是活神仙了!
中年僧人不反驳,道:“大师说过,天意不可谓,然,人心所向亦能上达天听。诸位有余力,不防行善积福,那是比诵经念佛更大的功德!”
香客中有反应快的,知道今日见不到人,转身就走。守着这样一尊“活神仙”,那自然是要言听计从了!搞不好“活神仙”一高兴,把自家今后几十年的运势相告,那就是大大的幸事了!
这么想的不是一个两个,很快,人走了一多半。只剩下几个“愚钝”的。还想着那些人都走了,就没人跟自己抢地方等大师露面了,坚定的守在寺中。
知府大人李庆廉被手下的话惊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平日里恨不得一毛不拔的世家贵妇们,堵在他的衙门口嚷着要为陇南百姓捐钱捐物,他没听错吧!
第一百六十四章 赈灾
陇南的事,李庆廉身为朝廷命官,自然从邸报中看到了。还有上头刚发下来的各地调集物资相助的“命令”。他本还在头疼,陇南那么远,谁愿意出钱去救他们!没想到啊……
他们疯了吗?
那就多疯一些吧,收拢的钱物多了,他身为一方父母官脸上也光彩不是!李庆廉深呼吸一口气,吩咐身边的衙役快起征订马车,马要脚力好的,车要结实的,一定要最快速最安稳的把征集的物资送过去,这可是知府大人和江陵百姓的心意!
小海等人已经连续施粥五天了,不仅是城中百姓,还有城外村民听说这里有粥吃,也大量的涌进城中。其实城外的情况更严重一些,村民的房屋大都简易粗陋,一震就倒。倒是城中百姓的房子讲究些多是砖瓦房。但这样的房子不易倒,到了却容易砸伤人。所以城外房子倒得多人反倒伤的少,城中正相反。
眼见城中人越来越多,越来越乱,赵安提议把粥棚设在城外,方才缓解了一些。
百姓们得不到官府的救助,只好互相帮扶清理瓦砾,在废墟之上重建。累了饿了便去排队等粥喝,一时间倒也还过得去。起码没出现饿死的。大夫们终于陆陆续续出面帮伤者治疗。需要药物贵重一些的,赵安也提前说了,酌情使用,他们愿意负担一部分。
眼见这两人完全取代了官府的职能甚至做的更好,一时没有了性命之忧的百姓想的便多了起来。他们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官在哪里,在做什么?
更有百姓突然想了起来,大约几个月之前,似乎有迹象预示过这一场灾难,但是官府出面严查,不许人议论此事。这件事重新被人提及,又因为百姓们全都聚集在一起,传播之快之广根本无法控制,很快,原本只有少数人知情且抱着怀疑的态度,现在,人尽皆知了!
正平不平,地龙翻身……
肃安知府急的火烧眉毛,奏报已经送出去很多天了,连个人影都不见一个!联系过附近县城,都没有任何回音,这是要干什么,陇南地区这么大的地方,朝廷都不管了吗!
这个时候稻谷还没长出穗子,普通乡民没有多少余粮,粮铺的粮食又贵的离谱,很多人根本买不起。田里的野菜被连根拔尽,树皮都被剥去很多。百姓们扶老携幼赶来肃安城等待施粥,队伍长的一眼看不到尾,四面城门,每处两口大锅,后来加到四口,不停熬煮都供不过来。赵安等人嘴上说着冷硬的话,帮起忙来个个一个顶俩,让小海心里安定不少。
肃安知府指使手下衙役下去查看,得知了这一情况,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一方面是庆幸,自己治下还有这么几个善心人,一面又是心寒。几个外地商户尚且知道施粥救民,朝廷却装聋作哑,本地富户更是没有一个慷慨解囊的,这怎么说得通!
知府大人想了又想,便换上布衣带了几名亲随拜访城中富户耄老,希望他们能出面,多少捐出一些粮食救济灾民。只可惜,这些人大都开着粮铺,对于小海赵安等人的行为早已气的火冒三丈,再叫他们出钱出粮,谁肯!
不仅不出东西,还暗中几次派人去粮库捣乱。不过是赵安等人防守的严密,没叫他们寻得机会!若不是怕引起众怒,怕是要公然去抢的心都有了!
小海强撑了几天,李媛派来的第一波人到了。这些人当初接到的任务是带走粮食去北疆。沿途已经听说了这里的事情,犹豫之后还是赶来了。小海手上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他们自然带不走,只好一边等待李媛新的指使一边帮小海等人放粥。
赵安等人则是尽力组织百姓伐树搭棚,重建家园。一些老弱已经不必风餐露宿了。安定下来,想的就更多了。这些惶恐不安的日子,他们衣食无着,吃的是李家小姐的粮食,住的是李家伙计们帮忙搭的棚子。难得的是,李家小姐救助的不是一人一户,而是一座城甚至更多的人!那些远处来的百姓大都是饿了好几天的,甚至有体弱的被家人遗弃在来路上,想想这些,真叫人没办法不感慨。天灾不好避免,他们却遇上了活菩萨!
除了这些,更多的人议论这数月前的“天意”,毕竟与端在手里实实在在的热粥相比,那些玄而又玄难以解释的东西更能激发人们谈论的欲望。
“正平不正,上天示警……”
“就是啊,他这皇位来路不正啊,不定其中多少阴谋诡计……”
“老天在替相王不平啊……”
“为君不仁,上苍这是惩罚他呢,却是让我们百姓遭殃!”
“就是因为这皇位不是他的,上苍要他下来!他不仅不知错,还放任我们挨饿受冻!”
“是啊,是啊,这样的皇帝赶快下来才好,免得酿成上天更大的愤怒……”
这样的议论发生在每个角落,远远有官府中人经过,人们闭上嘴巴,目中是不满的神色,待他们走远,谈论继续。
这样的谈论并没有避着小海等人,在此时的灾民眼中,他们是大英雄是亲人,不必顾忌。倒是小海等人,知道这不是好话,屡屡劝阻,只是没人听他们的。
又过了两天,李媛的存粮完了,朝廷的人倒是来了两个,带着几十个随从。钦差大人在灾民中转了一圈,没有想象中的凄苦不安,放心下来,吃了两顿饭回去了。肃安知府眼巴巴的盼了多日,没有盼到一车救济物资,一颗心真如被踩在脚底下碾了又碾,朝廷这是要干什么!就真的一点都不在乎民心吗!
小海眼巴巴的站在粮库门外,赵安不等他说话就知道他想做什么。“粮食可以给你,但是……”
就在肃安知府愁的要撞墙的时候,江陵知府隔了千山万水送来了救命物资。
这又是怎么回事,近处的州府没有什么表示,他李庆廉何时这么好心?
等等,江陵?那位传说中的“活菩萨”李小姐,似乎也是来自江陵!
第一百六十五章 奖?罚?
这种巧合,让肃安知府不得不多想。同时,想到这些的人不在少数。好奇的百姓当即开始打听,从运送物资的人嘴里得知,原来他们那里有一位高僧!
高僧啊,预知未来事的高僧!
所以,这里的事情人家可能早已知晓!
一些人怒了,若早知此事,为何不出言提醒,出家人的慈悲为怀那里去了!还高僧,什么东西!
另有一部分人十分理解,这样的事情,谁敢说?
另有人想的更多,大师早知此事,不能说出口,所以,这同样来自江陵的李家小姐是不是跟高僧有些联系?对了,那些江陵伙计似乎说过,他家小姐信佛!
好了,事情明了了。
李钊调派的人亦以赶到,这些人因为要采买粮食,反倒比李庆廉送来的第一批物品慢了一天。赶到此地才发现,李家父女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根本无需他们在开口宣扬。只要说一声江陵李家,对方马上会接口道:“是李小姐家吧……”让李钊的人哭笑不得。这李小姐家和李家小姐可是不一样的啊!
总算是来了“自己人”,小海松了口气。紧接着就想起答应过赵安的事,心里有些忐忑,不知该不该说。
此时,肃安知府拿着李庆廉送来的财物,调集全城青壮开始重建,有了钱,百姓们热情高涨,进度很快。同时,肃安知府再次写了折子感谢朝廷的帮扶。将灾后发生的事宜尤其是江陵诸人的救助详细写下来送往京城。不管怎么说,李庆廉能来帮忙,也会被朝廷邸报号召的。额外写私信一封,以个人名义真诚的感激李庆廉的仗义出手。
然而这样感激朝廷的折子到京城后引起的轩然大波,远比他第一封求情朝廷赈济的折子更强烈。
没有得到朝廷的赈济,陇南地区一样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候,现在上这样一封折子,什么意思,示威吗?还有,为什么偏巧有人相助,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这样的人物啊。大灾之后,瘟疫横行,物价紊乱,百姓流离失所才是常态,你那里好好的没死几个人,只是倒了些房子,这是大灾之后该有的景象吗,先前的折子是夸大其词欺瞒朝廷骗取赈灾银两的吧……
于此同时,御史言官从各种途径得到不少情报,关于几个月前被隐瞒压制的上天示警。这样的警示到底该不该信,天意还是人为?正平帝的位置是否名正言顺?很多事人们不一定敢说,但各种映射已经很难压制住了。
韦稹在自家书房,扔掉了不知多少暗线收集汇总的流言,气的他掀了桌子。这件事,一定与相王有关!可是,偏偏地震真的发生了!
难道,那所谓高僧真的有几分神通,这样的人一定要握在自己手中!
朝堂之下,众说纷纭,流言铺天盖地。朝堂之上,对于肃安知府的这封折子,百官态度又截然相反。
韦稹一派认为:肃安知府故意夸大灾情,骗取朝廷赈济,实在罪大恶极,该当严惩。
一惯观望不出声的唐宜却站出来,说肃安知府凭一己之力,护得全城百姓安然度过大灾,实在是功不可没,该当重赏。
偏有御史站出来,出示了肃安临近州府知县的折子,说肃安知府不仅全力救助治下的百姓,还运送粮食给他们,使百姓免受饥饿之苦……
韦稹一怒抢过御史手中折子,怒问:“他不过小小知府,哪里那么多粮食就那么多百姓,除非……”看了一眼龙椅上的皇帝刘庆,“他早有准备!”
满朝惶恐跪地。
87/136 首页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9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