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纵然对两个女儿不甚满意, 可作为母亲, 探春终究是要为儿女打算的。只是探春自己也知道, 自己会的不过是勋贵的那一套,对于清流的那些, 她知道的也不过是皮毛而已。
更重要的是, 她还没有参照的对象!
如果说小张氏, 不是探春说,她跟小张氏不熟。更重要的是,小张氏才是如今的承恩公夫人,贾家又是家大业大,这进项之事, 根本就不需要小张氏费心。至于她自己的娘家贾政这边。且不说王夫人不是个好榜样, 就是李纨这个亲嫂子,探春也不亲。
是的,探春跟李纨不亲。
她自己也好,李纨自己也罢, 这对姑嫂比任何人都清楚,她们之间不过是面子情分而已。而且, 李纨那种死存钱的性子,探春也是学不来的。
探春在大观园里的时候,别的没有学会,有一条却是学到肚子里的, 那就是:钱是花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
因此, 探春当年离开了大观园之后,曾经跟李纨一起在一个屋檐底下生活过一段时间,可是在这基本的观念上,这对姑嫂的认知是相悖的。
问题就在于,探春就是知道钱是花出来的又如何?对于她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没有钱给她花!
没错,说钱是花出来的这种话的人,基本上是有钱人,而问题是,探春没有钱。
有的时候,探春自己都在庆幸,当初出嫁的时候陪嫁了些田地,而且这些年,她也没忘记继续购买田地,要不然,她们家的日子会更加难过。
可探春也知道,这样的自己,终究是不能跟旧日的闺中姐妹们相比了,无论是贾琰还是薛宝钗林黛玉,都是。
探春平时能够安慰自己的,便是自己的日子好歹比史湘云过得好。
不过这一次进宫,探春的心是虚的。因为有资格去夏宫陪伴贾琰的旧日姐妹里面,她的品级最低。而她也只能安慰自己,好歹自己还是有资格进宫陪伴贾琰的人之一。
生活让探春学会了阿Q精神。
抱着这样乱七八糟的心思,探春于第二年亲蚕礼之后,也住进了杏花春馆。
也直到住进到了杏花春馆,探春这才知道,原来这一次,就她跟薛宝钗、林黛玉三个进了夏宫,而且林黛玉跟薛宝钗两个都带了孙女儿来,薛宝钗和孙女儿陈兆葵住进了杏花春馆,而林黛玉带着孙女儿清河郡主跟着贾琰住在了万方安和。
方圆二十里的夏宫,如今就住了贾琰一个主子,外加她的三大两小一共五位客人而已。
两个小姑娘很快就熟悉了起来,手拉着手儿,在园子里面到处窜。贾琰叫了内侍并宫女一二十人跟着,免得两个丫头出了事儿。
看着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的孙女儿手牵着手出去,探春就忍不住道:“说起来,也是奇缘。宝姐姐的孙女儿,眉宇之间跟宝姐姐像到了七分,可真神态,倒是跟当年的林姐姐像了七、八分。而林姐姐的孙女儿呢,跟林姐姐年轻的时候一般模样,可这神态,倒是跟当年的宝姐姐一样端庄持重。怪道呢!当年林姐姐和宝姐姐两个,都是南面的,却千里迢迢地进了京,而且还都在大伯父家里住了。可不是奇缘是什么?”
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听说,都笑了起来。
薛宝钗道:“三妹妹,你这话可是折煞我了。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我当年不过是打肿了脸冲胖子,不想被人小瞧了去,因此故作姿态。不比小郡主,一言一行,都是皇家风仪,真正的金枝玉叶、端庄持重。”
如今宫里没有公主,贾琰另外几个儿子要不没结婚,结了婚的没女儿,要不,薛宝钗也不敢这么说。
林黛玉笑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宝姐姐还是这么着。宝姐姐的孙女儿可很是不错,难道宝姐姐还这么谦虚?”
薛宝钗道:“怎么不应该谦虚?她爷爷是参知政事,又不是她爹是参知政事。她呀,也不过是个五品官儿的女儿罢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探春一听,心中一动。
她的两个女儿也是五品官宦人家的小姐呢。
探春这一愣神,贾琰就注意到了:“三妹妹,你这是想什么呢?”
探春一愣,笑道:“娘娘,我在想我自个儿呢。都说女人成家,就跟第二次投胎一样。不过,无论这胎投得是好是坏,这日子还是人过出来的。”
贾琰道:“是啊,日子终究是人过出来的。”
薛宝钗是清楚探春的事儿的,她便道:“三妹妹,你如今儿子已经长大了,连孙子都有了。你的日子也只会越来越好。”
林黛玉立刻就想起了王家。
想想王夫人和薛姨妈,再看看王熙凤,就知道王家是什么样的家风,作为王熙凤的亲哥哥外加王家那一辈唯一的男丁,那个王仁又会是什么德行。不是林黛玉不关心探春,她可是很清楚的,吃喝玩乐,这个王仁是样样精通,又素来喜欢排场,每每有空,必定会叫上一群狐朋狗友外出下馆子。如果不是他不沾染赌博,只怕探春的日子还要苦。
可饶是如此,探春的日子也不好过。要不是王仁好色,要不是探春牢牢地掌握着那些姬妾的身契一满三年就把到了年纪的姬妾打发掉,探春的日子还要苦。
能撑到今天,还把儿子培养出来,才二十多岁就做了从五品的官儿,固然是因为有人照拂,可是探春付出的努力也可想而知。
探春笑笑,道:“看宝姐姐说的,你都知道的事儿,我会不知道?是啊,君安是个好孩子,会读书。这一点,也不知道是像了谁的。要知道,王家可不是什么读书的种子,至于我们家,我父亲又不是昔年宁国府里的大老爷,就是珠大哥哥,也不过是听人说会读书而已。不过,也亏得如此,加上当年从林姐姐那里抄去的书和笔记,要不然,这孩子只怕至今还在书院里面混呢。哪里有今天。我还要谢谢林姐姐呢。如果不是林姐姐大方,把姑爹的笔记借于我,又曾经细细地给我讲过,要不然,我哪里有今天!”
说着,又给林黛玉道谢。
林黛玉也起身答礼,礼毕,姐妹俩又坐下。
作者有话要说:
这里的夏宫,大家都知道隐射哪座园林的吧?
第321章
贾琰看着旧日姐妹几个, 不觉也笑了, 探春这才问起了惜春, 得知惜春的丈夫近来不大好,不觉叹气。
若是惜春的丈夫这会真不好了, 那她们姐妹三个, 就都做了寡妇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只是这样的话, 探春是不会说的,探春便道:“太后娘娘的性子,我倒是知道一二。每逢有了心事的时候,总是想做事儿,而且还是大事。臣妾就在这里斗胆, 敢问娘娘有何心事, 可需要臣妾为娘娘分忧。”
薛宝钗看了看上面的贾琰,笑道:“三妹妹打小是个精明的,这话果然不假。娘娘的确有事儿要我们做呢。”
探春一听,这次有自己的份儿, 立刻调整了一下坐姿。
她知道,这样的机会, 等闲人家,却是求都求不来的。以前她错过了,这次,为了儿子, 她肯定不能错过。
贾琰见状,这才跟姐妹们说起了盐政改革的事儿。
林黛玉一听, 眼圈就红了。
她想起了父亲林如海。如果不是因为盐政糜烂,林如海又怎么会在这个位置上熬油一般地熬着?熬了四五年,最后硬生生地把自己给熬死了。
别说是贾琰发话,就是不是贾琰来主持,就因为林如海,林黛玉也会掺进来。
林黛玉是如此,薛宝钗更是如此。
薛宝钗端着茗碗,想了想,道:“娘娘,娘娘既然这么说了,显然,这事儿已经在娘娘心底盘桓了好些日子了。臣妾斗胆,也说两句。若是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娘娘海涵。”
“你说吧。”
“是,娘娘。”薛宝钗整理了一下词句,道:“娘娘,既然娘娘弄这个,是想要让天下百姓都吃上便宜的盐,那么,这就是商。商人有商人的规矩,商场有商场的杀人不见血。为仁宗陛下和孝宗陛下办事儿的人,肯定能是沙场上的老将,再不然,打探消息是一把手。可是这行商,不是臣妾说,这商人一代一代,父传子,子传孙,固然是国法使然,可未必全然是国法之故。娘娘让这些大人去做这些,本意是好的,就怕是新手,被人坑了去。”
其实,薛宝钗这么说,依旧是避重就轻。这种事情最担心的,其实不是被人坑,而是这些密探本来是做监管的,现在让他们直接动手办事儿,就怕这做生意的跟监管的混到一块儿,最后反而坑了贾琰。
贾琰道:“那你说,这事儿应该如何?”
薛宝钗答道:“娘娘,昔年我们薛家的生意遍布运河两岸,只是后来臣妾的哥哥先是犯了事儿,后来又因为军功而改换门庭,这才渐渐地把生意收了起来。虽然臣妾的娘家已经改换门庭,可是薛家昔年一共八房,改换门庭的也不过是臣妾娘家这一房罢了。薛氏八房,别人还尤可,臣妾的堂弟薛蝌那里,臣妾却能够做一半的主。”
没有人比薛宝钗更清楚,看到薛蟠成了贵族中的一份子,薛氏一族的其他人有多眼热。至于薛蝌,他读书不行,做生意却还有几分本事,薛家在薛蟠手里日渐消耗的家业,在薛蝌的手里也有了起色,甚至可以说,已经有了薛宝钗父亲在的时候的模样。
这也变相地证明了薛蝌的本事。
薛宝钗敢保证,只要贾琰一句话,她就能够让薛蝌投到贾琰这里。@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贾琰淡淡地道:“宝姐姐,你可知道,本宫说的是什么吗?本宫要的,是彻底掌握在皇家手里的买卖。”
薛宝钗斩钉截铁地道:“娘娘乃是当朝太后,只要娘娘放出话来,京里的商家们绝对愿意倾家孝敬。至于娘娘说的,臣妾也琢磨过了。只要娘娘愿意让薛家在这买卖里面占据一定的干股,再给那些掌柜们一定的顶身股,就不怕那些人不听娘娘的。至于皇家要彻底掌握这些买卖,臣妾认为,只要皇家掌握的股在六成以上,不,也许七成更保险一点,一切按照契约行事,那就够了。”
贾琰看着薛宝钗,微微地瞪大了眼睛。
薛宝钗果然是皇商家庭的女儿,她不曾说什么,她就已经想到了干股和顶身股。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借着薛家的壳子,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铺子铺到各地。
贾琰道:“宝姐姐,你确信你堂弟会愿意?”
薛宝钗道:“娘娘,商人无时无刻都想改变自己的身份。给娘娘办事儿,难道不是最好的晋身之阶?”
如果是以前的薛宝钗,她绝对会说,以贾琰的身份,就是什么都不给,也有的是人愿意为贾琰办事儿。可是现在的薛宝钗已经知道了,有些时候,这种不求回报的奉承,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方式找回来。所以,立下契约,按照约定行事,这才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林黛玉立刻提出,在她的那些庄子上,那些读过几年学堂,能写会算的小子们,可以成为这些铺子里的伙计,也可以成为密探这边的专属账房。
当然,如果需要钱的话,林黛玉是绝对不会吝啬的。
至于探春,她跟着儿子在县令这个位置上呆过一些日子,对百姓人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较清楚。而这些小事儿,牵引开,折射出来的,就是各种官商勾结、欺压斗升小民的种种表现。
有了这三人帮贾琰打底稿,然后又有密卫那边传来的消息,大晋的赋税改革,就这样磕磕碰碰地从盐政开始了。
不,更准确地说,是从那无数家深入民间的杂货铺子开始了。
虽然这年头,很多农村都少不了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货郎,可是杂货铺子却是很多货郎的梦想。杂货铺子,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不稀奇。
巧合的是,无论是贾琰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和贾家,当年在商丘,在齐鲁之地的那些庄子,经过了这么多年之后,这些庄子总是积压许多产品。比方说,积压许多年已经变了颜色的毛线。这些褪了色的毛线,在那些大铺子里是卖不出去的。可是就是这种残次品,很多偏远地方的女人都愿意花费一点时间,把这些毛线重新整理,然后编织成新衣服。很多女人都愿意相信,这种毛线并不是放久了,而是它本来就是这种颜色。
而这种杂货铺子,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有粮食卖,隔三差五地,还有食盐卖,而且还卖得非常便宜,只是购买的时候需要登记户籍。
虽然不是有人想以盐税和盐铁官营之名弄倒这些铺子,可是一来这些铺子用的是已经完税的盐引,二来,官场上的事儿没有人比那些密卫们更清楚了,三来,这些盐也的确便宜,数量也不是很多,加上背后之人又善于利用百姓,反而使得这些铺子的盐巴,从一开始就比别处低上一成。
而对于百姓而言,这杂货铺子里的盐虽然便宜,有的时候还会搭一点针头线脑的,因此即便这些杂货铺子都处于地段不大好的地方,可百姓依旧愿意去这些铺子购买各种物什。
这让这些杂货铺子的周边,变相地变成了商业区。而得了薛宝钗授意的各处掌柜,早就把这杂货铺子周围的地方买了下来,如今或者租赁,或者是干别的买卖,都不愁人气。
这种方式,缺点就是初期的投入大,但是一旦人气上去了,商铺的价格也跟着攀升,总之,不用十年的功夫,光周围的商铺的租金就能够回本。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这个投资方式,大家会不会觉得眼熟。
第322章
盐官营, 最初的做法其实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从汉武帝至今, 少说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因为历史漫长,这其中的形态也有了很多的变化, 比方说这官销, 本来是应该直接是官府下属的牙行之类的商业机构直接对百姓销售盐巴的, 可是这种方式,一来成本偏高,二来容易让盐巴成为下面的官吏们盘剥百姓的又一种途径。
所以,如今大晋朝的盐官营中的盐巴销售,其实是放在盐场进行销售。商人们去盐官手里先缴纳赋税, 领取盐引, 然后凭着盐引去盐场领盐巴。
就是因为这种模式,减少了盐官营在销售过程中的成本,至于各地的盐巴的实际价格,却是不一定的。越是偏远地区, 这盐巴的价格就越高,这是事实。
当然, 盐场相关的工作人员跟别人私下勾结,一份盐引领两份或者两份以上乃至更多盐巴,这才是大晋朝私盐的来源和本质。而盐官们,就以林如海为例, 其实如果盐政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么, 他们的任务就是盯着盐场的产量,然后批盐引拿税金就好了。而盐这种东西,是唯一一种没法自给自足的生活必需品,而且需求基数大,生产成本低,尤其是晒盐法,除了初期的盐田的投资,后面的管理和工人的费用,对比盐的产量,基本可以无视。加上人对盐巴的需求,每个月最多也就一斤多一点,因此人们对盐巴的价格的敏感度也不像粮食那么高。
183/185 首页 上一页 181 182 183 184 18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