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唐愈似乎还有话说,蓟海便道:“唐大人还有什么事吗?”
唐愈此来的确是有要事。
“虽然下官不舍北地,但此来是向将军辞行的,三日后下官便要回京了。”
蓟海愣了一会儿,想到唐愈与杨若愚不一样,他并非是因为监军而来。唐愈乃是来清点武库的,差事完成自然是要回去了。
“那本将可得给你摆一桌了,唐大人莫要推辞,只是战时定然不能饮酒,还望见谅了。”
唐愈拱手道:“谢将军。”
离开了将军府,唐愈快马到杨若愚的住处。这还是蓟海给安排的,此处原是本地一富商的宅院,听说朝廷监军要来北地,便献了出来。宅院里一应物品俱全,还有下人服侍,杨若愚的起居并未受到任何怠慢,甚至比将军府还要舒服。
而唐愈这三月住的虽然也是宅院,但也就是普通官员那般,三间屋子加一个小院,虽然周道但比起这座来那就是云泥之别。但他并不嫉妒,反而有些厌恶杨若愚能如此坦然的住下。
“杨公公,下官是来向您辞行的。”
见到杨若愚后,唐愈立刻收拾了心情,脸色又是那幅温和不谙世事的贵族公子哥模样。
杨若愚道:“小唐大人这么快就要走了吗?”
“武裤署那边已清点完毕,下官也不能逗留太久。”唐愈道,“三日后下官便会返京了,不知杨公公有什么需要让下官带回去的。”
杨若愚道:“哎,好不容易与小唐大人熟悉了些,这就要分离了,咱家还真有些不舍呢。北地这鬼地方,咱家也就只有小唐大人能够说说话。”
“公公您过誉了。您是圣上钦点的监军,北地这里可离不开你。”
杨若愚眯起眼:“说起来,方才咱家还是要承你的情,呵,不然咱家可能就要交代在将军府了。”
唐愈先是露出疑惑的神情,转而微微一笑,用着无比诚恳的语气道:“下官也是僭越了,还望公公不要怪罪。只是下官有一句话……”
杨若愚嗯了一声。
唐愈似再下什么决心一下,缓步走上前,在杨若愚身前压低了声音,似再说什么机密之事:“杨公公您可曾发现刚才蓟海将军那边有几位大人脸色不善?”
“哼。”杨若愚一声冷哼,他怎么会没看到!
“下官也是有些担心公公。这常言道文死谏,武死战,马革裹尸乃是武将的荣耀,只是人既死,旁人见着也伤心,这样的情绪下,做出什么过激的事儿倒也能理解。”
杨若愚不悦:“你的意思反而是咱家的不对了?”
唐愈道:“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顿了顿,“下官也是担心公公,三日后下官便要归京了,这北地只有公公一人留在此处。哎……”
杨若愚袖中的手不由握紧。
“下官与杨大人一道从京城出来,从京城到北地,明里暗里公公一直关照下官,下官心里都明白。”
杨若愚面无表情,他什么时候关照过这小公子了?
却听唐愈道:“要不是公公来监军,下官武库署的差事肯定没法子这么顺利的就清点完。这些长久在外的将军们各个都是刺头,要不是公公在此处坐镇,下官的差事十有八九是办不成的。”
这倒也是。
杨若愚微微点头。心道这唐愈到是颇有眼色,难怪圣上会点了他与自己一道来,再联想到唐愈一路来都十分安分,虽然刚才扯袖子打断了自己的话,但也是因为见了那些将军眼色不善所以才有此举。
“公公为何不趁势替北地众军写一封请功的折子让下官带给圣上呢?”
“请功折?哈?!”杨若愚气的发抖,他本就是个睚眦必较的人,蓟海虽然对他有还算有礼,但蓟海手下的那群武夫各个都不拿正眼瞧他,别以为他不知道,那群武夫私下是怎么称呼他的,他没将此事上报朝廷,都是他大度了!
唐愈劝道:“有句话,下官说出来公公可能不喜,但……”
“你说!”杨若遇道。在他眼里,唐愈算是自己人,既然知道他会不喜,但敢当着面说,那也算是有几分胆色。
“北地战事一连数次败,朝中肯定已有异议。”
“哼,这又不是咱家的事,那些武夫打不赢,咱家能有什么办法!”
“正如公公所言,战败蓟海将军肯定要负责主责,可朝中诸公怎么想呢?他们会分的这么清楚吗?公公现在是久离京城,若朝中有人说了什么话,公公纵然是一身清白,也无法及时向圣上澄清啊。”
“唔……”杨若愚深思起来。朝中对内侍监军也有非议,更何况宫中内侍也并非一块铁板,他这监军的差事多少人眼红,这一点杨若愚清清楚楚。
“所以,公公不妨给北地做个人情,给他们上封请功折。如此来有两大好处,一是北地上下都会感念公公恩情,二来朝中诸公也能得知北地大胜,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流言蜚语了。”
唐愈说完,便静静站在一旁。
杨若愚思量半晌,笑道:“没看出来,唐大人心思如此缜密。”
唐愈道:“多谢公公夸奖。”
“你说的有理,咱家就不跟那些武夫计较了。再说,此仗本就是赢了,哼,若咱家不上折子,朝中一些官儿就爱捕风捉影。”杨若愚道,“那个捐躯的将领,咱家会替他向圣上请赏的,这下蓟将军也不会说咱家薄情了。”
“公公一直都是秉公办差。”唐愈道。
“唐大人莫要夸咱家了。”杨若愚这回笑的更真切了些,“唐大人此番回京,圣上少不了要召见大人的,回去后定有封赏,唐大人这才是年轻有为啊。”
唐愈那里听不出杨若愚的话外之音,无非是暗示他回去后不要乱说话,至少不要说杨若愚的坏话。唐愈本不愿与此等小人结敌,虽然御史大夫府的公子不惧这等小人,但小人难缠啊……
这怕是唐愈此行最大的收获了。
杨若愚要请唐愈吃酒,唐愈推辞不过,便也去了,席间自然答应了杨若愚,回京后不会多说北地是非,而这也是唐愈的本意。
三日后,蓟海虽未亲自相送,但派了心腹之人护送唐愈出北地
“此刻将军若离开将军府太打眼,还望唐大人见谅。将军说,等北地战事一了,定会去京城请唐大人喝酒。”
唐愈道:“若大人到京城,还请让我做东,不醉不归。”
几人闲聊了几句,见四周无人,那心腹压低声音道:“大人的恩情,北地将士都牢记在心。”
唐愈一愣,那心腹已策马走远,对唐愈道:“唐大人一路顺风!”
唐愈拱拱手,策马带着身后人马回京。
其实,他完全可以不搀和到北地将士与杨若愚的明争暗斗中。
其实,他可以将北地所有的事都视而不见,只将份内之事做好便罢了。
“呵……还是没长进啊。”唐愈低头自嘲一笑。
然而他还是做了,他只是,不希望将士的血白流……
可他劝说杨若愚上轻功折,也不过是缓和矛盾罢了。若想北地真正平复战事,就不能有杨若愚这样的监军在此。但杨若愚是皇上心中一等一的心腹,他一介外臣,又该如何劝说皇上收回监军之令呢。
北地风沙四起,烈风刮的脸上生疼。唐愈不由抬手着这风,眼前被吹得迷糊一片,他空有一腔报国之情,竟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
与此同时,另一只监军队伍已快马加鞭的赶到了吴国。自古本地军都对监军都是又惧又恨。听说北地的监军是个内侍,而来吴国的是一位正儿八经的将军,经一对比,吴国将士们的心情更复杂了。显然那位内侍,是皇上的头号心腹,派他去,证明朝廷对北地的重视。然而一众大老爷们,被一个太监监军,这在感情上颇为微妙;来吴国的是一位年轻的将领,纯的不能再纯的爷们,但他官职不高,也意味着皇上对吴国的轻视……
不管心情如何复杂,对待监军那就必须要恭敬待之。
吴国丞相禹东白亲自来迎,带众人先去吴王宫后,再去歇息。不要以为这是折腾他们,相反却是重视之道,哪怕再累,刚一到吴国,就受到了吴王的接见,恰恰意味着吴国不敢怠慢他们。
“形式主义害死人啊……”队伍里的霍明明低声喃喃。
禹东白微楞,霍明明站位靠前,这声恰好窜入了他耳朵里,虽然不太懂,但八成不是什么好话。
楚博率队下马,部分将士需留在王宫外,只带两位副将领随行。
吴国官吏各个堆起了笑容,楚博一眼望去,突然一愣霍明明?
以霍明明的形象身高在这么一群官吏中十分醒目,此刻她见到楚博看来,出于礼仪,也学着吴国官员们笑了一下。
楚博:……
为什么有一种莫名讽刺的意味。
禹东白:……
不会笑就别笑了!这是要出外交事故吗?!
霍明明:……
笑也不行,不笑也不行,你们搞毛啊!老娘不伺候了!
吴王:???
怎么众卿进殿后,奇奇怪怪的。
众人将将站定,只听到殿外突然响起传令兵的声音“报大捷!!!”
楚博眉梢一挑,不由地又朝着霍明明的方向望去,却见此刻她恢复到了以往那冷漠的状态,心道,还是这张冷漠死人脸看的顺眼啊。
237、二三七章 督军
殿内随之一静, 吴王宣那人入殿,只听得他激动道:“凤桥大捷!!寇将军帅部击退北疆十万大军,斩首数千!!”
“好!”吴王猛地站起身, 一扫前几日颓靡之态,“不愧是我吴国将士!大赏!!”
殿内诸官齐齐恭贺, 一时间大殿内喜气洋洋, 连刚从京城远到的楚博都感受到了振奋。比起在京城里听到北地三郡又打了什么胜仗,这场来自吴国的凤桥大捷竟然更显得真实。
双方第一天会见, 气氛颇好。楚博等人远道而来, 拜见过吴王后,便被带去驿馆歇息。凤桥大捷显然已传至大街小巷,一路上见到的百姓脸上都露着喜色。楚博身旁副将低声道:“这莫不是吴王给咱们的一个下马威?”
楚博挑眉:“此话怎讲?”
“咱们本就是来监军的,吴国军队的影子都还没摸到,先报了一个大捷,这是明摆着说他们不用朝廷监军也能打赢么?”
“那吴国能不能打赢胜仗,你觉得你能在其中起多大作用?”
“我……”那人一时语塞。
楚博冷笑:“你要是现在去北疆杀几个敌军, 再回来说这句话。若不行,就闭嘴!”
那副将喃喃退下。他也是京中贵族公子,此番来监军,乃是他爹拖了丞相府的人情。没料到自己的上峰竟然是这般的性子。
另一位副将与楚博打过几次交道,上次北地之行也随行去过, 知道楚博的性格。此刻见到同僚吃瘪,心中好笑。本着大家在京城里也算是街坊领居,悄悄对那人说道:“楚将军最讨厌人搬弄是非。胜便是胜, 败便是败。我们身为监军,最重要的就是如实将本地战况上报,任何添油加醋的行为,都是不行的。这是楚将军的军令。”
204/217 首页 上一页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