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闻言,只往外看了一眼,就从格局上分辨出来:“前头是你二舅舅的练武场并书房,原先是在西边的,后来迁过来了,倘若那书房的名字没有改,那依旧是绮散斋了。”
二舅舅啊 ……水媛在郡王府后宅生活,对二舅舅的印象很深,只记得每年送进郡王府的东西里头,二舅舅的那份一直是丰厚的,有时候,别个庶出姐妹都羡慕自己——因为嫡母妃虽然不会刁难人,可是也不会特别照顾某人,阖府除了嫡母妃和嫡兄长之外,也只有娘亲的院子过得最宽裕了,这一点,水媛知道,是因为外祖家时不时送东西来。
九岁小姑娘,能想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她记着外祖家的好,故而今天跟着娘出门,既因为可以散散心而欢喜,也因为要见到外祖家的亲戚们而激动。
但是龙凤胎中的另一个,水桢就不同了,他自七岁起去宫中读书,听得最多和外祖家有关的人事,就是和二舅舅有关的。听说,他当年和陛下是患难之交;听说,他曾以白身出任王府长史;听说,他是本朝年纪最小的武状元,也是升官最快的武将;听说他在西域作战,可以一敌百……
零零总总的各种听说中,全都是夸二舅舅的,夸得诚心诚意。水桢很好奇,娘嘴里提到最多次的二舅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物,才能受到这么多人的推崇。
水桢还知道,若不是有这个二舅舅,陛下也不会在考校皇室子弟功课的时候几次三番点了自己,并且还给予褒奖。这样的褒奖,带来的影响,远比后宅中的媛儿多几件首饰要来得震撼,甚至于,都在宫内读书,都是龙子龙孙,也分三六九等,也有谄媚巴结。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水桢发现,自己得到师傅褒奖的次数远多于嫡兄,而跟在自己身边的人,也远多于嫡兄。
小少年有忐忑,但是也生出几分窃喜,觉得自己这样,便是为娘争气了。
且不提元春一双儿女心里头的各自思量,就连元春自己,都是感慨万千:【时隔这么久,再回荣国府,却物非人非,岂止是家里人都变了,就连房舍布置也陌生了。】
待到中门,母子三人下了马车,换了软轿,婆子抬着软轿,又行一段,早有李纨带着妯娌、小姑子、儿女侄子女们等在这里了。
李纨率众人给元春行礼,毕竟对方是上了皇家玉碟、有品级的郡王侧妃。
元春伸手搀了李纨,又将之身后一左一右的林黛玉、王熙凤打量了,再循着记忆,认出了探春、惜春,又对着侄子辈里打头的第一人说:“这是……苒哥儿吧?”
贾珠和李纨的次子贾苒出生没几个月,元春就选秀去了,真是难为了她还记得这么清楚。
“请大姑姑安。”贾苒再率众小辈与大姑姑见礼。
众人稍作寒暄,元春便表示要去荣庆堂给老祖宗请安,这也是应有之意。
王氏、邢氏分别坐老祖宗下首,另有薛姨妈、史湘云作陪。
贾母见到元春起,就红了眼眶,连连叫丫鬟扶起准备行大礼的元春。
之后,贾母招招手,把龙凤胎叫到自己身边,给了见面礼,又再次一一给龙凤胎介绍屋子里坐着的长辈。
再之后,因长辈们要说说话,李纨吩咐苒哥儿和大姐儿带着龙凤胎去院子里走走。
…………………………
王氏见到女儿,欢喜得紧,拉着元春的手就说:“可怜见的,我的大姑娘真是瘦了不少。”
话一出口,屋内气氛就为之一尬:【可怜?元春可怜?对,守寡确实可怜,可这是为皇家人守的,二太太敢说出来我真敬你是条汉子!】
薛姨妈都不知道该装作听见了来圆场,还是装作没听见就这么含糊过去。
好在元春很快收敛心神,原本眼中的几分柔弱也散去了,抿嘴笑笑:“太太说的什么话,不过是因为前阵子,我吹了风,胃口不太好。”
王氏这才反应过来,然后悻悻地说:“是了是了,近来我也胃口不好,肚子里这个顽皮得很,想一出是一出地折腾我。”
众人再次默:……
从鸳鸯手里接过帕子擦了脸的老祖宗扭头就对薛姨妈和史湘云说:“看看我们二太太,这是高兴坏了吧。”才口不择言的。
【您老说是,那就是吧。】
这样两出之后,元春也没了和太太的谈兴,转而对着屋里的人一一问话,想要知道这些年大家过得如何——毕竟早先太太去太孙府看自己的时候,时间仓促,很多事情不便细说。
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中饭,老祖宗年纪大了,前一晚有些激动,吃过午饭就开始有些犯困,李纨自去安排元春、迎春午休的房间——薛姨妈和史湘云却是很有眼色地告辞了。
后院东边自有客舍,元春和迎春住个对门,迎春此次来,也带着留哥儿,虎头虎脑,煞是可爱。
元春先前听说过大伯五千两卖女儿的事儿,也听太太并不很诚心地替迎春可惜,不过今日看来,迎春气色极好,脸盘圆润,白里透红,想来如今的日子挺自在。
元春聪敏,更从上午的闲聊中听闻迎春的夫婿补了兵部的缺之后原本只是闲着无实职,后来因为整理禁卫军新式军规军纪而渐渐得了重用……
两堂姐妹这么多年后在见,元春能看出迎春的现状,迎春自然也能看出大姐姐的状况,再进门之前,忍了又忍,终究是轻轻说了一句:“大姐姐,你忍忍……会好起来的。”
元春愣了一愣,只是笑笑:还能如何好起来呢?
…………………………
午休之后,李纨去准备晚宴。
后花园凉亭,四周挂了蜀锦,严密不透风,桌上摆着红泥小火炉温着的枸杞醪糟汤,喝着暖胃,期间自有王熙凤和林黛玉作陪。
元春这才叫抱琴捧来匣子:“听说今个儿也是你的生辰?我也没什么好东西,只望别嫌弃就好。”
“大姐姐破费了。”黛玉示意紫鹃上前接下匣子。
王熙凤和探春想尽办法在活跃气氛,可惜一个黛玉不擅长这个,一个元春、一个惜春都只是端正地坐着。
第261章
亭子外, 男孩子们是不怕冷的, 苒哥儿见到大姑姑家的表弟和自己一样颈项挂着银项圈,中间嵌着一块福禄寿三色生肖翡翠, 眼珠子转转, 就问:“这是二叔送的吧?”
水桢点点头。
苒哥用羡艳的目光盯了水桢好一会儿:“二叔当时叫人打好了, 送去书房的时候被我看到了。我想要老虎的, 结果却只得了老鼠的。却原来, 老虎的项圈到了你手里啦!”
“约摸是因为, 你的属相是鼠吧……”水桢真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羡慕的,不过是一块翡翠罢了, 凭荣国府的家底, 给贾苒一天戴一块,凑十二生肖都行啊。
苒哥儿摇了摇头,用一种“你不懂”的眼神看着水桢——那不是二叔送的, 纵使雕龙画凤也不一样。
水桢想着:【来了来了,又来了, 又是这样的情况。皇宫中当值的禁卫军是如此,娘亲身边伺候的人如此, 就连外祖家的表哥也如此……】
苒哥儿许是见水桢不够捧场, 于是在单方面将二叔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之后,硬是要拉着水桢去看二叔的练武场,看看威风凛凛的长风、看看至今为止无别人能拉开的三石强弓、看看多年来,被二叔踩出凹陷的青砖地。
吵吵嚷嚷的声音飘进亭子, 可把水媛羡慕坏了……她看了看娘亲的脸色,想了想自己的年纪,终究是不敢开口说要一起去。
外头苒哥儿俨然是一副要称王称霸的样子,李纨不在这里,也没人管得住这一只活猴,黛玉见此,叫几个力壮的婆子跟上伺候。
亭子内,又有探春看出水媛的心思,引着她去瞧自己和惜春才养了没小半个月的京巴,两只浑身雪白无杂毛,如滚团子一般的小狗。
水媛又看了元春一眼,得了准许之后,兴冲冲地跟三姑姑、四姑姑、大姐儿她们走了。
黛玉虽知道,一般人家,做儿女的都非得如此才是孝顺,不若自己家那般,因为娘亲早逝,爹爹宠自己的不得了,自己说什么爹爹都肯依。可是看到少年老成的水桢和压抑着天性的水媛,黛玉也不知怎地,不自觉地抚摸了一下肚子,然后顿时生出几分不忍来,遂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正想着如何说给大姐姐听。
却见琏二嫂子一拍脑袋笑着说想起来有块料子要给留哥儿做衣裳,遂拉着迎春离开一会儿。
一时间,亭子里只剩下元春和黛玉。
元春先前就细细打量了这个二弟媳妇儿,却是和太太嘴里说的不尽相同。在太太言语中,这林氏是一个爱使小性又身娇体弱的人,除了有个好爹,一无是处,哪里都配不上宝玉;可是叫元春今日看来,黛玉娇而不弱,性格直率,是一个主意正的人。
“我就托大,称你一声玉儿。玉儿可是有身孕了?”所以说元春端是敏感机智,黛玉下意识的一个动作,就叫她看破了。
倒是让一旁伺候黛玉的紫鹃吓了一跳!
黛玉倒是没想到大姐姐直接就开口问了,楞了一愣神,然后点点头:“表哥说,小时候是大姐姐给他开蒙的,知道他手劲不足,还特意叫人做了小号的羊毫笔给他使。如今看来,大姐姐的细心,一如既往,我这厢还不是很确定呢。”
元春笑笑,这一回显得真心实意得多:“好好养胎,宝玉最是喜欢逗小孩子的。”
“表哥说,当年您叫人做的小号笔墨纸砚,他都还留着,以后可以给……用。”黛玉细声细气地说,觉得有些羞人,但是又继续往这方面牵扯。
元春摇摇头:“这么多年,谁知道还能用不能用,到时候再定制一份便是了……只是没想到,早早就能背诵百三千的宝玉,后来竟然是选择考武举去了。”
“大姐姐莫要觉得遗憾,玉儿觉得,只要是表哥心里喜欢的,从文或者从武又有什么分别呢?说起来,表哥倒是同玉儿说过多次,咱们荣国府下一辈,兰哥儿是个有天赋的,现在在国子监念书,想来傍晚大姐姐就能见到他了。但是再如何,兰哥儿每日也要早起耍几遍五禽戏,绕着练武场跑几个圈的。”
“不用说,一定是宝玉叫他这么做的。”
“是啊,表哥说,考科举,可不只是要会念书,会写策论而已。玉儿犹记得,这话还是当初三位表哥下扬州之时,爹爹同珠大表哥说的。转眼间,就变成表哥再同珠大表哥的儿子说了一遍,岂不是因缘际会、昨日重现?”
“我竟不知,玉儿还信佛?”元春慢慢坐直了身子说到。
“不过是陪着太太去寺庙多了,听得几句,谈不上信或者不信。但是大姐姐,好像是深信的?”
元春缩在袖子中的右手顿了一顿,终于没忍住拨了几下菩提子。
眼见苒哥儿一群人又闹哄哄地跑回来了,元春把菩提子往手腕上套了几圈,垂下的袖子自然就盖住了菩提子串。
黛玉最后说了一句:“大姐姐,今生尚存,何修来世?女本柔弱,为母则强。”
元春愣了愣,想开口说什么,但是探春等人也带着京巴过来了,水媛小脸红扑扑的,难得一蹦一跳地走路,就怕踩到围着众人打转的小京巴儿。
“先莫让狗儿进来,你……请大夫吧。”元春眼见京巴儿要进亭子,于是直接吩咐紫鹃。
紫鹃看了黛玉一眼,得了准,便躬身去了。
一时间,探春等人还摸不着头脑呢,怎么好好儿的,就要请大夫来了?
再后来,冯老大夫背着药箱子来,心中已然有数,诊脉之后,砸下喜信:“恭喜二奶奶,二奶奶这是有了一个半月的身孕了。”
哗!
二房最近是被送子观音眷顾了么,婆媳一起怀孕!
…………………………
又过了一个半时辰,府里的老少爷们下值的、下课的都回来了。
要说贾政,果然和王氏就是天生一对,见到元春,先是皱眉,开口就想训斥她守节不老实,乱出门总(?)回娘家做什么,没得显得荣国府教出的女儿家不懂规矩。
幸好宝玉及时提了一句,黛玉嫁给自己一年多了,还从未拜见过大姐姐等等。
贾政可以直接并且凶狠地训斥儿子,可以直接并且不太凶狠地训诫女儿,但是却不好责骂儿媳妇——【哪儿有公公直接同儿媳妇说话的!回头还是让王氏去提点一下儿媳妇吧。】
如此,元春见到贾政纵然有七分激动,也消散成了三分,但是也没什么可抱怨的,老爷原本就是这样的性子。
倒是水桢,给贾政请安的时候,得了外祖青眼,贾政赐他文房四宝一套,甚至于,贾政也听说过皇宫中的授课师傅夸赞水桢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忍不住考校了他一番,直到开宴才算罢了。
而,水媛却是得了一套女四书就被打发了……
…………………………
贾珠与宝玉再见元春,纵使有千言万语,也一下子说不出来。大家都长大了,反而不如小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最后,贾珠冲着元春点点头,元春拍了拍已经比她高出一个头的宝玉的肩膀:“宝玉长大了。”
吃了一顿家宴,期间,黛玉有孕的事情再一次被提起。
元春笑眯眯地同贾母说:“老祖宗,我看府里最近喜事连连,不若再布施一点米粮、亦或者是放一批丫鬟出去,也好为太太、玉儿肚子里的孩子积善缘。”
这话要是别个说(尤其是李纨或者黛玉,提都不能提这茬),王氏定然是不答应的(还会觉得她俩是有居心叵测、排除异己、安插人手等等坏心思),可是元春说的,王氏却听着觉得很有道理。
此事便算过了明路。
宴席散去,宝玉自请送大姐姐回郡王府。
多年未归家的元春自然是不舍的,因为荣国府有她的亲人,还有文忠郡王府最缺的热乎气,在这里呆了一天,元春才觉得自己好像又活过来了,好像原本黑白灰的世界多了一点色彩,好像如枯槁的内心有发出了一点绿芽……可惜,这里,永远都只能是娘家,而不是家了。
224/381 首页 上一页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