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好:“······”尴尬地笑笑。
她果然还是太过理想化了。
经过裴笙这么一说,安好觉得自己这个计划书要是真的传达先去,估计下陆玖陆袅和池桑越他们,能跑断了腿也不一定做出多少成效来。
裴笙看着安好有些颓废的模样,伸手拍了拍自家小丫头的肩膀,“没事,荒原建设现在也只是刚刚起步的阶段,咱们慢慢来。”
这一夜安好罕见的有些睡不着。
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只想着种好自己的地了,她需要更深一步地认清自己的责任。
一觉醒来又是斗志满满,不过安好还没来得及把自己的斗志落实到实处,就被一个远道而来的队伍给打断了。
安好看着面前十几个人的拍摄队伍,算算日子,《华洲记忆》也确实该过来进行拍摄了。
吃完早饭,安好的那辆小面包打头,后面跟了四个越野车,齐齐向竹村进发。
安好坐在后座上,收回看风景的目光,看了眼身旁稳稳端坐情绪处于低压状态的裴笙,“有时间,我们可以去竹村后面的竹林去看看,前两次来,都是匆匆忙忙的,也没来得及去看,这次你陪我进去看看好不好?”
裴笙侧眸看了眼安好衣领上挂着的微型耳麦,“你确定要做这一期《华洲记忆》的旁白?”他表情有点不高兴,这样一来,她家小丫头的声音就会让更多的人听到了。
不爽!
安好点点头,“邱老所托,我也要还他这个人情。”
再说,旁白而已,反正不用露脸,她就觉得没什么了。
车子到了竹村,这里依旧是安安静静的模样,几个光着屁股的小孩看着行驶过来的车辆,目光畏惧又好奇,安好看到了坐在路边的季瞳,朝她招了招手。
正一个人摆弄树枝的小丫头看见安好,眼睛顿时一亮,扔下树枝站起身跑了过来,“姐姐!”
安好摸了摸她的头发,“阿婆还好吗?”
季瞳点点头,主动伸手握住安好的,抬头透透看了裴笙一眼,嘴巴动了动,小声问道:“他是谁啊?”
安好偏头看了裴笙一眼,“这是姐姐的男朋友,瞳瞳你可以叫他哥哥。”
明明裴笙也不是什么凶神恶煞的形象,但安好发现,小孩子都莫名地有些怕他。
从最开始的姜念,也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才慢慢敢跟裴笙说话。
而她家里的那六个小姑娘,见到裴笙也跟老鼠见了猫,顶多也就弱弱地讲一声姐夫,就连最开朗的安贝贝,在裴笙面前也是有多乖就多乖。
再加上昨天的那个叫司澄的小女孩,今天的季瞳。
安好很怀疑裴笙加持了‘我很凶’的背景板。
到了村口车子就进不去了,机器靠人扛着,本次纪录片只有一个导演,安好也认识。
华洲电视台的顶梁柱之一,霍启峰。
光靠被人说还不觉得什么,但现在亲眼看到不远处那一幢幢堪称危房的所在,化州电视台来的众人都有不小的震撼。
安好拉着季瞳的手,一路把人带到了老村长那里。
等机器就位,在场唯一一个客串记者的女孩子在摆满木制品的院子里转了一圈,安好站在门口的方向,在霍启峰跟她打了一个开始的手势后,看了眼手里的台本。
轻咳一声开启了微型耳麦。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新一期的《华洲记忆》,今天一早,我们摄制组就来到了这位位于东海市下辖柳田村周边的一个小村子里。观众朋友们可以在镜头里看到,这个小村子的周围包括村民们的建筑物和家具,选用的材料都是竹子,在村子背后的大山里,还有着一片一望无际的竹林,所以,这个小村子有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做竹村。摄制组偶然了解到,在这个风景清丽又安静的小村庄里,还传承着一门即将失传的古老手工艺,竹艺。镜头可以在拉近一些,让我们仔细欣赏一下这竹艺,到底有多么巧夺天工······”
其实在场每个需要说台词的人的台本都只是给了简略的概括,要想把台本上干巴巴的语气说得富有感情,引起电视机前观众们的共鸣,就需要自己来进行进一步的润色和修饰了。
霍启峰本以为安好这是第一次进行节目录制,怎么说也要至少卡上那么几回,却没想到这就给了他一个惊艳的开头。
等安好把旁白念完,他张嘴说了一声好。
安好接过裴笙递给她的温蜂蜜水喝了一口,朝对方笑了笑。
另一边,那位女记者走到老村长的轮椅旁,开始了采访。
安好关掉微型耳麦,侧眸看了眼静静陪在自己身边的裴笙,“就这么一直站着,有没有觉得无聊?”
裴笙把安好手里的水壶接过来,“听阿好说话,怎么可能会无聊。还有,你刚刚的那段旁白,我给录下来了。”说着还挥了挥手里的手机。
“这有什么好录的啊!”安好有些哭笑不得,“等到时候电视节目播出来,能让你听个够!”
“那不一样!”裴笙摇摇头,“我喜欢听我亲自录的。”
安好:“······”
果然,在安好每一次念旁白之前,裴笙都会把录音键打开,而且除了安好的话,其他的什么也不录。
安好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无奈,到后来就习惯了,甚至每次开始念旁白之前,还会提醒他一声。
习惯果然可怕!
《华洲记忆》的摄制一向紧凑,多的两天,少的只有一天,竹艺到底也只是一项手工艺,所以安排下来也就只有一天的时间。
参访完老村长这里后,摄制组又去了季老头那里,从进山里选竹子,劈竹,到编成一件精美的竹艺品。老人布满皱纹的手下,从粗细不等的竹条,到穿插成型,都在镜头下呈现了出来。
最后摄制组又在本村居民的带领下,了解了一番现在竹村的近况。
在太阳落山之前,安好负责的旁白把结束语录完。
霍启峰大手一挥,“收工!”
《华洲记忆》这个节目到底还是属于小众类型的,观看的人,大多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和一些能从中学到些东西的学生。
而作为电视观看最大头的青年群体,他们更喜欢选秀,冒险之类的比较刺激的节目。
但《华洲记忆》的内涵所在,依旧为他积累了一批忠实的观众。
每周五晚上八点,新闻播放完毕,就是《华州记忆》播放时间了。
被布置了课程的学生们、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们,还有一部分全职主妇,都在这一刻把电视频道跳到了华洲台。
清远的水墨画前奏后,电视画面里最先出现的,就是竹村那漫山遍野,一眼看不到尽头的竹林。
安好这会也坐在电视机前,说起来她也是《华洲记忆》的忠实观众之一,以前是每一期都不落的,也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她中间有几集没抽出时间来看,但也下载了下来,看重播。
裴笙坐在安好旁边,从善如流地递水递瓜子。
“这是航拍的吗,我记得没有见过航拍机。”有一段俯视的画面最为震撼,无数挺拔向上的柱子在镜头里晃过,就像一句句挺直了千万年的身躯,中间不曾有一丝弯折。
裴笙目光移到电视机屏幕上,研究了两秒钟,“这应该是后面补拍的,光线有点不一样了!”
安好一杯茶水差点灌到鼻子里,“这也能看出来吗?”
为什么她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出来到底哪里光线不同了!
“从竹林的高度,距离航拍机的高度,光的折射,推导出来的。”
安·理科学渣·好:“别说了,头疼!”
伴随着屏幕上青翠竹林里响起的一两声宛转悠扬的鸟叫声,安好的旁白也终于开始了讲述。
在这一刻,华洲又几十亿的人口,就算看这个节目的只有千分之一,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当那道伴随着婉转鸟鸣响起的旁白声开启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不约而同地有了同样的反应。
他们微微闭上眼睛,仅凭着旁白的微微述说,就能在脑海里勾勒出那声音里的画面来。
平和的嗓音在这一刻好像被赋予了不一样的魔力,以前他们听别人说话,听见好听的声音,他们会赞一声‘声音真好听’。
但在这一刻,他们感觉到,那道娓娓道来的声音不止是钻进了他们的耳朵里,还钻进了他们的心里,让心脏为之跳动,让情绪为之渲染,他们在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一个朗读者用声音编织出来的世界里,恨不得一直听下去才好。
这里面也有看电视换台正好换到华洲台的观众,看见是老人家喜欢看的《华洲记忆》,想也没想就准备直接翻过去。
但当那道旁白声在一片苍翠中慢慢响起,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地放下了遥控器。
节目还是不喜欢,但念旁白的这道声音,是真的让他们不忍心换台啊!
再听听,待会会不会还有,再等等看。
十几分钟过去。
仔细品品,这节目还是挺有意思的,以前怎么没察觉到呢。一边看电视,一边还能学知识。
哎,又到了旁白时间了,准备好录音。
不知不觉,一期节目就这么看完了!
周五晚上九点,一道微博@了华洲电视台。
“求问今天这一期《华洲记忆》节目里,那位声音巨好听的念旁白的小姐姐是谁?”
第194章 第二枚徒弟
安好把只有一个小时的节目看完就睡觉去了,压根不知道网络上掀起了什么风浪。
在这个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都手机不离身的现代,只要有人关注,从一个人到几十个人,然后再到几百人几千人,甚至是亿万人,慢慢发酵下去,恐怕这个最先关注的人也想象不到自己最开始那一条小小的微博,能激起这么大的浪花来。
等到第二天早上,这条@了华洲电视台的微博已经无声无息间被顶上了热搜。
下面留言的,有同样看过这期节目的,无一例外表示了对这条微博的支持。
也有一些纯粹被热搜吸引过来的不明所以的群众,在表达了自己的疑问后,无一例外被送了一道《华洲记忆》的传送门。
等点进去看完,@华洲电视台的人里面又多了不少。
“听声音,念旁白的小姐姐年纪应该不大,说不定是哪个大学播音系的,有没有正在上大学播音系的博友出来解惑的?”
这是分析党。
“啊啊啊,不行了,再听下去我耳朵就要怀孕了,《华洲记忆》根本不够看啊,求小姐姐的声音!”
这是声控党。
“以前从来没看过《华洲记忆》这一类的节目,总觉得那些传统文化离自己很遥远,但现在静下心来慢慢看下去,我才发现,有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都没有发现罢了!以后会继续关注《华洲记忆》这个节目的,当然,如果依旧是这位小姐姐念旁白就好了。”
这是反思党。
176/339 首页 上一页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