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他,离着江湖似乎已经很远很远了。远的都快记不得江湖是个什么模样了。倒是那一身的功夫没丢下,从过来的第一天开始,就不停歇的在练。只是这或许不是什么武侠位面的缘故,这武功……怎么练都感觉好像和那个时候差了好些。连着包青天时期都比不得。
这又使得阿玉忍不住对自己所在的时空产生了疑惑:不是说是锦衣卫嘛,不是说是相关电视,电影和小说的集合体嘛,他怎么就从没有察觉到有和这些相关的事儿呢?
电视电影什么的,飞来飞去是常态,没这个就没有热点对吧,至于小说,那穿越什么的不是挺多的嘛,怎么就没有一个有这样的迹象?难道说是前传?那等着穿越的人来了,一看自己这折腾的,岂不是立马就暴露了?唉,越想他脑子就越是疼。
你说为了不暴露什么的,他应该什么都不干,和光同尘,大隐于市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可就他这性子,让他干看着,等那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穿越者,这现实嘛?有这功夫还不如自己全干了呢,反正大不了到时候自己早走就是了。就自己如今这过来的时限,怎么也活不过43岁,有什么好怕死的对吧。
这么一想,刚涌起的几分不妥当,阿玉就又给重新压了回去,视线开始继续往外转。
要说阿玉过来之后,这干的事儿确实是不少,影响更可以说是巨大,看看,这才几日,光是为了个大水车,各处就又揪出来了一帮子贪官污吏。这世道,贪污都成了常态,想要抓个小辫子,容易的就和割韭菜一样。
在有了这一份震慑之后,不说国库什么的又收拢了多少好处,光是那些被人头警告的官员们,在大水车推广的事儿上就用心了十二分,在最短的时间里,这河上架起水车的事儿就迅速的铺开了。从这个事儿上说,这人啊,有时候还真是贱皮子,看看,其实这些官能力还是不错的吧,以往为啥干啥都不得力呢?因为没有人头啊!真是呵呵了。
当然,咱们有一句说一句,这也不是所有人的人都这么的不着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任何一样能让田地高产的事儿,其实都很受地主们的欢迎,也很有些人愿意去尝试。那些官或许因为利益,拖拖拉拉,为自己伸手得利懂歪脑子,拖延时间。可一些有见识有脑子的地主们,同样为了利益,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就拿这大水车来说,别看官府前期速度相当的拖延,可人乡下的乡绅们速度却绝对很快,官府这边还没做出来呢,那边手眼通天的,就已经弄到了图纸,开始让自家的木匠开工做起来了,这里人头落地,官府开始抓紧时间了,那边地主们自家良田的两边,已经有了实物开始架了起来。真说起来,这大水车能推广的这么快,这些地主们,特别是那些一省一州作为仕宦之家,士绅领袖的人家,在这事儿上绝对是居功至伟的。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消息和底气的差别了。对于大地主们,他们是听到了消息,知道了好处,对于这几十两银子的尝试并不怎么在意,所以有魄力花钱弄图纸,只为了抢先一步,彰显一下自家的能耐。
可对于小地主们,这每一架的制造银子都像是在割肉一样,绝对是属于家中大投资的项目,一般情况下,他们拿出来绝对没那么痛快。即使官府强行推广,估计也会迟疑再迟疑,不弄个清楚明白,那是怎么也不肯掏钱的。
可若是看到了实物呢?若是看到了被誉为领头羊一样,附近最大的大户人家已经置办上了呢?若是亲眼见到这取水上的便利呢?那他们哪里还会迟疑。哪怕是为了显得不那么落伍,都会置办一架,展示一下自己跟得上潮流对吧。而等着感受到了好处,那这一样大家伙,大投资,他们怎么可能闭嘴不言?那是怎么也要好好的宣扬一二的,不说出去,别人怎么知道自家的大手笔?不说出去,那些当了他们佃户的苦哈哈怎么知道他们这些主家的艰难?怎么痛快的收租子?
于是乎,阿玉那河流上架满水车的梦想,就这么诡异的,在地主们的全力推动中,只花了几个月就开始变为现实了。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么一出之后,木匠这个以往不怎么打眼的匠人行业,猛地在这一段时间里,就成了香馍馍了。钱挣了多少这个没法子说清楚,可走出去受到的优待却很明显,比以往不知道好了多少。连带着,因为这大水车要的多,赶工太多,真正能干的大匠人太少,以至于带徒弟带的,基础的流水线也开始出现了。还有一些心灵手巧的,甚至自发的研究其各个部件,力求用最省力,最省工的方式制作,改良,升级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
阿玉在经历司,看着下头传上来的这些消息,这心情那是相当的复杂。想想这个时代匠人的地位,想想这短短时间里木匠们迸发出的能量,他心下忍不住暗叹:这就是我们心灵手巧的百姓啊,看看,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机会,这发明创造的激情就被点燃了,你说,若是能一直保持,那我们的科技……
他突然想到在某本书上写的一句话:生而为龙,即使一朝折断掌牙,拔裂鳞片,瞎目断爪,坠入浅滩。但!龙依然是龙!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中华家!愿我有生之年,得见您君临天下!
这些匠人,他们也是龙的子孙,他们也有龙的精神,他们一样也能君临天下!
第133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30
阿玉在消无声息中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这个时代, 另一头万里也在尽一切的可能整治田亩上的漏洞,这两个人你还别说,这配合的那真是相当的默契。当然这样的默契里头, 阿玉占据了最大的因素, 毕竟是当过丞相的人, 怎么圆润的处理这关系, 还是很有心得的。
比如这会儿,这羊肉锅子就是个很不错的切入口,又让阿玉给用上了。说起火锅啊,这东西据说战国的时候就有了,只是那个时候呢,是陶制的罐子, 汉代才算是有了正紧的锅子, 可真和后来那种铜锅类似的, 却要到清代这才普遍流行。
而这会儿阿玉则是让这个提早了近百年出现在在了街面上,一个火锅店消无声息的就那么开了起来。亮闪闪的铜锅, 加上无烟碳, 再加上肉香四溢的味道,不过是开了几日的功夫, 就成了周围许多人的最爱,特别是那些武人, 大口的喝酒,大口的吃肉,那个痛快的, 引得不少人家都开始寻思是不是跟风也开个这样的铺子了。
“要说这锅子,还是这羊肉的最好吃。”
“可不是嘛,鱼肉的太淡了,再说了这冬日进补,吃羊肉也更合适,好歹养膘了。”
“我还是喜欢混合锅子,这鱼加羊,那就是个鲜。”
“可惜了,这大冬天的,温泉庄子能出产的菜蔬实在是少了些,日常能搭配的也就那么几样,不然这吃着,一定更好,吸满了肉香的菜下嘴都带着劲。”
万历皇帝带着张诚走进这火锅店的时候,满耳朵听到的都是吃货的交流声,馋的他都忍不住有点流口水。转头对着过来引路的阿玉说到:
“给我来一个锅子,让我也尝尝是什么美味,如今这名声穿的,武清伯都忍不住和我说嘴了。”
天可怜见的,万历说这个真没别的意思,可听到阿玉的耳朵里呢?那妥妥就是武清伯也想开个这样的店,和他抢生意。你说这事儿好还是不好呢?肯定是好的呀,
“那可好,要是多几个这样的店铺,那这羊肉的销量还能在上去一截,若是散开来,周围的地方也多点这样的铺子,那这羊咱们自己这里的可就不够了,得往草原采买去,那蒙古人还不得乐死?还养什么马啊,光是养羊就能挣大钱。”
看,目的露出来了吧,刚走进包间,还没坐稳的万历皇帝眼睛那个闪的,比银子都亮。不过这亮也就那么一瞬,转头又看着阿玉,眼神有点莫名的笑问到:
“你也不是个会拐弯的,直说吧,又琢磨什么呢?”
成天的给皇帝出主意,这皇帝就是脑子再慢,心再大,也该反应过来了,这不稀奇,可阿玉本事大啊,他愣是就能每次给了建议,还让皇帝觉得他这是直性子,为了这一点,张诚都快恨不得拜师学艺了,你说他这么一个服侍皇帝那么多年的老太监都没学到这份上,阿玉这小崽子到底是怎么修炼的?愣是能每一次都卡的好好的,在底线上,愣是都能斗转过来呢?
“嘿嘿,那个陛下,您是知道臣这毛病的,就看不得人家挣来路不明的钱对吧。”
阿玉舔着脸自夸……嗯,这话要说错也不能,自夸也没夸错,因为只要皇帝稍微回想一下,就会发现,不管是没解开身份的时候,还是现在,这阿玉每次说事儿,都很容易扯到反贪什么的事儿上去,说他见不得人挣来历不明的钱,还真是可以。只是阿玉这眼红都能说出道道来,整的自己特别精忠报国这一点,万历皇帝想想都牙疼,还不能说不对。
“是,知道你有心了。”
没心也不可能总盯着人家这个,只是,这话再往深了说,一个锦衣卫,不盯着人这个还能盯着哪里?得,这好像又能和尽忠职守给搭上了,这阿玉怎么就能这么鬼呢?啥事儿都能把自己整的和朵花一样好。
“赶紧的,说具体的。”
不知道往下怎么说好的万历皇帝直接要求说重点。而张诚则在后头垂头当鹌鹑,他就知道是这样,不知道是不是以前没大没小的接触的多了,这阿玉,除了最开始刚知道身份的时候有点拘束,到了后头,也不知道是哪里开窍了,愣是又恢复了以往的模样,那痞赖的,别说是皇帝了,就是他都忍不住亲近。唉,越是身处高位的人,有时候就越是会犯这贱皮子的毛病,看着这不见外的感觉亲近。
“前几日臣在存档的地方发现前几年清查九边的资料,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这北面,哦,真说起来是山西,陕西那一片,大商户明明并不多,却一个个富的都快赶上江南那一波了,我这不是心理存疑嘛,就下了条子,让人多留心了一下,这才知道,那边的几个,那胆子大的都能上天了,居然一个个的在和北面蒙古人做生意,您说,这事儿……”
有些话点到即止,阿玉半遮半掩的看了皇帝一眼,瞧着他神色严肃了起来,就知道这事儿他是上心了,既然上心了,那其他的自然就不用多说了,免得多说多错,毕竟身份摆着呢,能做这么大生意的,牵扯的必定不少。比如边军,比如这地方督抚……就阿玉这身份,一个百户,很多事儿不是他该知道,该管的。所以阿玉立马又换了个话题。
“咱们不说这该不该的,臣只是想着,既然他们能做生意,那咱们自然也是能的,若是大大方方的来,直接来个互市什么的,朝廷……这事儿以前也不是没有过,烈酒换牛羊也好,布匹换皮子也罢,银子挣得多爽利,而且要这么来的话,这蒙古和咱们的牧场也没差了,算起来只有占便宜的对吧。”
我不和你说别的,就说生意,这个我上心没错吧。看看,阿玉就是踩着这么一个底线,你说,皇帝能对阿玉忌讳到哪儿去?有分寸的人,即使皇帝明知道阿玉心里十分的有成算,也不会太防备,毕竟不聪明的也混不到他身边对吧。
不过说起银子……万历皇帝猛地又想到了别的事儿上,对着阿玉问到:
“上次你说东面倭国的事儿,说是那边金子和银子的比例真的是一比五?”
听到这里,很多人都知道这说的是什么了吧,是的,人阿玉这会儿就是在打某个日出之国金银矿的主意。据说后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很多国家发现了小/鬼子家这一特点,大淘特淘的挣了好大一波,既然人家挣得,那他们自然也是挣得的。只是说话需要技巧而已。
正好,阿玉就不缺这个技巧,用自己目前没事儿管理档案做借口,翻出来不少的有用书籍,顺带将里头的事儿,当做笑话告诉给了万历皇帝。比如这第一本,用的就是《西洋番国志(贰)》,该书是由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的随行人员巩珍所著。这里头有不少小趣闻就和金银兑换有关。
其中第一件事是这样的:巩珍在随船队航行到东瀛倭/国,接受倭酋朝贡之后,补给淡水和蔬果食物的时候,有负责采买船员去了一家屠户买羊肉。共需白银30两。船员当时只带了20两白银,其余皆是黄金,见状,屠户就说了:若是白银不够。黄金也可以,6两黄金即可。这船员一听,瞎,这人咋这么黑呢?明明只要3两黄金,你敢收我6两?立马返回凑足白银。并说给了其他人用以嘲笑屠户之奸。
第二个故事和这个也有些类似,不过此次是倭酋遣人去宝船朝贡,朝贡时倭酋中一文职官员看中了一匹丝绸,需银5两,该倭官员却付了1两黄金取走了丝绸,扬长而去。
而出了这两个故事,在鸿胪寺的记载中,在嘉靖年间倭国东瀛朝贡的记载中一样也有类似的事儿。其中一个是,在倭/国东瀛朝贡献礼后,鸿胪寺按照旨意赏赐了使臣黄金一百两,倭/国使臣以人多黄金不便分配为由,请求将黄金更换为等值的白银500两。
阿玉连着抛出来三个小故事,当时就让万历皇帝有些傻眼,他本能的感觉到了这里头的问题,只是一时半刻还没缓过神来。所以走的时候皱着眉头,满脑袋的问号。就是张诚也急切的看了阿玉一眼:你到底想说啥?你不能这样,看在同伙的份上,拉老哥一把……
作为目前合作的不错的同伙,阿玉相当的讲义气,趁着皇帝不注意,偷偷告诉张诚,在翰林院藏书阁,有一本根据马可波罗口叙而成的游记,而且还是元朝时期,根据口述记载的游记,里头有他想要的。
历朝历代,估计也没有那个王朝的太监像是大明的太监这样的有知识有文化了,人家可是有读书堂的,而能做到大太监的,多是资质不错,学问比不过那些老翰林吧,比一般的秀才肯定本事些,说是有举人的才学都可以了。这样的人真寻到了那本书,你说,这脑子能反应不过来?不说别的,光是里头将倭国称为了zipangu,翻译过来就是黄金之国的那一段,就足够让他们明白了好不。
更重要的是,在游记记载中,人家还明晃晃的说倭人宫殿的屋顶是用纯金盖的,地板上铺着的黄金也足有两根手指的宽幅那么厚。许多房间内都摆有很厚的纯金小桌,窗户也用黄金装饰。
即使这些可能是假的,夸张的,那么说日本有一座寺庙有一个十丈高的大佛完全由黄金铸造而成,总不会差太多吧。就是大明,给神佛镀个金身都常见的好不。至于将倭/国称为银群岛,说倭/国银矿数不胜数,有露天连绵的山脉俯身即可取的银沙。嚓,即使不相信,也妨碍爱财的老太监流口水畅想一下吧。
而张诚畅想了,能不告诉皇帝?在皇帝没想通的时候,及时的贡献点知道的,那可是很有脸面的事儿,最起码说明他知识面广对吧。而这一说……你说爱银子的最近抄家都快抄出节奏的万历皇帝会怎么想?
“咱们如今金银比例,多是一两金对7两银,偶尔金价上浮,还会涨到8两银,这么一算,若是往倭国兑换,这挣得,确实不少,只是这样一来,咱们这这银子可就缺了。朕回去想了想,你小子肯定没存什么好心思,赶紧说,你怎么想的?是不是又有什么挣钱的法子了?”
92/168 首页 上一页 90 91 92 93 94 9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