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晋其它地方的百姓还在想着怎么填饱自己的肚子,祈祷老天爷保佑, 今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的时候。
东南那边, 基本大家已经完成了第一步, 基本家家户户都是旧貌换新颜,人家都重新修了自家的房子了。
完成了升级改造的第一步。
现在那边,基本家家户户都是砖瓦房了, 而且也学君睿,都动用了钢筋水泥。不修不行啊, 这里靠海, 年年都有台风, 以前的房子,那风稍微大点儿,一吹, 就什么都没有了。
还是荣王爷好啊, 发明了水泥在好东西,再加上钢筋, 现在别说什么六级台风,它就是八级十级台风, 只要大伙儿呆在家里, 都不会害怕。
而且, 因为家家户户都从事海贸, 不是自己做生意就是家里有人在帮老板打工。
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收益啊,这份收益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
现在大家除了基本传统的农林牧渔之外,又加了这贸易。
而且许多人,他们就是不从事贸易,可为了赚钱,他们也会从事手工业,生产各种商品,让这些做生意的买去卖给那些西洋人,这才是最重要的收入。
惠及了普通大众。
养活了无数老弱妇孺。
而这些人有了收入后,一是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二来,有了收入,经济能够独立,自然也加重了他们的话语权。
一家家的小日子过得滋润着呢。
这东南一带的女孩子日子也就越发的好过,那溺死女婴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少了。
而且,男人多了后,想要娶老婆也就越发的艰难。
俗话说的,物以稀为贵,也显现了在这里。
现在是那些养了女儿的人家,越发的骄傲起来,想要娶个本地的女孩子实在是太艰难了。
高昂的彩礼就不说了,关键是,那可真的是一家有女百家求啊。
他们能不傲吗?
现在东南这边,除了这娶老婆是个大问题外,其它的,他们简直都满意极了,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啊。
偏远农村的就不必说了,人家是自给自足。
因为君睿培育出良种,他们的生活是最先改善的。
在吃饱了肚子之后,就开始变着法子的想着怎么养鸡养鸭,养一切他们能驯化的东西。
反正那些城里人爱吃。
而他们又有大片的山林可以利用,只要他们能养活,换钱是没问题的。
再加上家里的茶树什么的,都能换钱。
现在女人们的手工,也有人收了去,对他们来说,挣钱实在是太容易了。
只要不是太懒的,家里差不多都翻修了房屋,住的舒舒服服。
唯一抱怨的,就是那路太烂,想要出行,实在是不方便。
山民尚且如此,那但凡近海,近大城市的,那日子更是天翻地覆。
因为君睿提倡义务教育的缘故,这里的小孩子都必须上学,而且这么三五年过去,威力已然显现出来,别的不说,至少小孩子们现在都很懂礼貌。
那些大一点儿,已然开始勤工俭学,帮助家里减轻负担。
而自然家庭里也就相应的多出部分金钱来,用在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上。
比如说,广州和福州这边,那些居民的吃食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大家一天到晚,都在绞尽脑汁想怎么做饭菜,才能好吃。
再加之因为贸易的缘故,这里聚集了天南地北的人,大家的饮食习惯都不一样,于是,这里的吃食简直就成了大杂烩,哪儿的都有。
北方的烤羊肉,到天竺的手抓饭,你都能在这里找到。
所以不管那些山民养了什么,只要提到城里来,总有人要他的货物。
然后,肚子吃饱了,这自然就要开始想别的了,都说饱暖思淫、欲么。
嘴巴肚子舒服了,现在就要说精神层面的了。
先兴起的就是社戏,什么人都有,自然什么调儿都有。
且大家都是生意人,虽然说现在生活富足了,可是为了生计,终归是漂泊不定的。
也就不大可能如长安那边的那些贵族一般,自家豢养小戏子戏班。
这就给了那些戏班子的生存空间,这里活跃着各地的戏团戏班,娱乐了大家的生活,也养活了许多人。
本来这边的天气就热,大家也不喜欢在家里呆着,于是忙完正事之后,都喜欢在炎热的下午,到茶楼去听戏。
这里本来就靠近外洋,商贸发达。
衣食住行。
吃过了,自然就要说穿了,虽然仍然受到老思想的束缚,不过东南一带的人穿着比之大晋其它地方,明显花样多多了。
什么衣服加外洋的花边啊,学着那些洋人在衣服上收下腰身,让自己的身姿显得更加的婀娜多姿啊。
还有就是女人们出来玩的时候,不再她们的帽子上加幂篱了,她们也将那面纱收短,或者只到下巴,或者只盖到眼睛,让人无法将人认清楚就够了。
有胆子大的,甚至就只戴帽子遮遮太阳,什么都不加的。
而且她们的帽子也学着西洋人的方式,变化多端起来。
帽子除了花,还会加上鸟羽来装饰。
反正,现在东南这边,就是个中西文化融合的时期。
香水与香丸并行,花边与刺绣齐飞。
同样的,那些西式的糕点铺子也是四处落地生花,不过这边气候太过炎热,西式的糕点太过甜腻,大家也不能吃太多,生意好虽然好,不过却不如长安的火爆。
不过这些糕点很对那些西洋人的胃口,被他们学了不少回去。
君睿对此喜闻乐见,咱们究竟是谁在学谁呢?
这还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糕点虽然没能达到它在长安的高度,甜点却是大行其道,天气热,大家都喜欢在下午的时候,三五朋友,聚到一处,听听戏,喝点儿茶,吃点儿甜点,看着茶楼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们,那小日子别提有多惬意了。
如此舒服的日子,以前是想都不要想的。
便是现在,天天享受着这样的日子,大家也都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做梦,并希望这个梦永远都不要醒来,他们宁愿长梦此间。
现在大家最感谢的,就是荣王千岁了,所以王爷孝顺,让自己的娘做女王,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顺理成章的,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而且因为男人们差不多都在外面奔波,这后方就尤其重要。
也导致了东南的女人们地位远比内陆的女子地位要高,女孩子或许不显,但是一旦出嫁支撑起一个家,那地位就是尊崇无比了,话语权相当的重,一旦发话,家里人基本是不敢违逆的。
所以,为了自己以后生活的幸福,便是大男子主义觉得不对劲儿,可是也不敢太过反对。
于是,淑皇贵妃封王的事,在东南,基本就是一锤定音,没改了。
……
第178章 憋屈的元朔帝
元朔帝目光阴鸷, “戴权, 你说,十九一直迟迟不肯让淑妃回京,是不是就为了今天?”
戴权浑身一哆嗦:“万岁, 这个, 请恕老奴愚钝, 老奴也实在是想不明白十九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啊?”
元朔帝如同困兽一般在殿内转圈,“不错,这个孽障, 他一定是早就存了心了。孝顺,那什么万王之王不该孝顺给朕么?这个逆子, 他早就……起了逆反之心了。”
戴权哪里敢接口, 别的皇子说不得他还落井下石, 可是君睿他敢么?
六岁便将长安城搅得天昏地暗,几乎空了一半。
然后在东南那边,剿灭海盗倭寇, 杀了多少人?
后来这荣王爷自东南回长安, 几位爷派出死士想要将他永远留在长安,结果怎么着?
那现场他可是去看过的, 那些人几乎都是被一击毙命,连打斗的痕迹都没有。
他只要一想就浑身发冷, 这样的对手, 最好还是能推就推了吧。
他可不想与荣王为敌, 不然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唉, 谁能想到啊,当年那个小小的孩子,竟然已经成长到这一步?!
他才多大?!
不过十一岁多一点儿罢,他这要是长大了,还得了!
心下思忖着,便不肯多说,“皇上,这王爷若是想要造反,恐怕早就反了,皇上,王爷可是很关心皇上的身体的。”
多的他也不敢说了。
被戴权一提,元朔帝陡然想起,自己的药可都是君睿给的。
而且自己一再示意要将皇位传他,他都不肯,如何还会造反?
“只是,这淑妃一事,他……究竟在想什么?”
戴权低头道:“王爷是个小心眼的,当年徐氏他尚且追究,只怕皇贵妃娘娘当初受的那些,他也是瞧在眼里的,哪里能不气,这事儿,多半是这样……来的。”
元朔帝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个……”下面的话却说不出来了,他发现,很有可能被戴权说中了。
十九那个小心眼的,就是在为他母妃出气。
自己不肯封淑妃为皇后,那么他就封他母妃为女王。
哼,总而言之,他要他母妃不再对任何人低头。
这个孽障,这是国家大事,有你这么玩的吗?!
想明白的元朔帝更气了,“戴权,你看这孽障,他是真不拿国家大事当一回事啊,有他这么做的吗?他置朕于何地?”
越想越气的元朔帝将殿内能砸的东西全砸了,“这个逆子,朕要,朕要,……”
杀了他?
那是不可能的,连自己的命都还在他手里呢,杀是绝对行不通的。
囚了他?
可能吗?
现在大晋实力最强的就是他了,自己要有本事囚禁他,还不如先去把瓦剌打跑呢。
瓦剌!
对了,他怎么把这刺头给忘了。
既然你们两个都是桀骜不驯的,那么,他不妨祸水东引,让他们先去斗上一斗,然后他再伺机而动。
可是,君睿,这小子究竟是不是瓦剌的敌手?终究是自己生的,二来,他的病还要靠君睿的药,左思右想之下,元朔帝发了一道旨意给君睿,要他去剿灭北方的瓦剌。
他要看看,君睿会怎么回他的话。
若是不能敌,他也就当是教训这小子一下,让他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以后别仗着他那些宿慧,再那般放肆。
君睿接到元朔帝圣旨都被气笑了,“我这里是水师,水师,瓦剌那边是骑兵,怎么打?我们开着船去北平么?”
一封信回了过去,“父皇,您想做什么?如果真的需要儿臣出兵的话,可以,端看您能否付得起这个代价?”
元朔帝也被气笑了,代价?!
什么代价?
不过就是想要拿朕的命来要挟朕罢了。
朕还就不受你这个要挟了。
“什么代价?还有什么代价是朕付不起的?”
这个孽子,你以为你能有多大的能耐?
淑皇贵妃担忧的问:“十九,你父皇是不是生气了?”
君睿沉默了一下,站起来扶住淑皇贵妃的肩,“娘,你要记住,你马上就是这东南的女王了,不需要为了大晋的皇帝喜怒而担忧。”
淑皇贵妃道:“十九,我便是这东南的女王又如何?做了他们的王,他们就是我的子民,若是因为你父皇之怒,给他们带来灾难,我又于心何忍?你是我的儿子,作为你的母亲,我只希望我的儿子平安喜乐,而不是时时都要为了这些事去忧惧操心,为了这些事不得安宁。”
平安喜乐!
多么可笑的词儿。
君睿转身,郑重看向淑皇贵妃,“平安喜乐!我也希望啊,娘,你的期望很美好,可是你不想想,如我们这般出身的,怎么可能与这四个字沾边?便是如今的局势,也是舅舅与姑姑苦心筹谋,方才有了现如今的局面。”
他扳着淑皇贵妃的肩头,“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你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能直起腰杆来,不用在他的那一堆贱人里面周旋,为了我低声下气。娘,这是儿子能与你的最大回报,做这东南诸国的女王,在朝堂上与他平起平坐,不再是他后宫里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淑皇贵妃的眼中溅出泪来,“十九,对不起,如果不是娘,你的人生,不用如此。”
君睿叹了口气,“娘,你只要记住,天生一人,必有一路,这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并无定数。”
淑皇贵妃黯然泪下,“十九,哪个当娘的,不想自己的孩子幸福,偏偏我儿,却因为娘之故,这路比别人要辛苦十倍不止,你叫娘亲如何心安。”
说来说去,淑皇贵妃还是因为自己带累了儿子而心怀愧疚。
君睿苦笑:“娘,生在帝王家,幸也不幸。若是不能得到那个位置,想要活得舒坦,不付出努力是不可能的。《孙子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则无可得。若是不思进取,娘也可想而知,咱们娘儿俩是个什么下场。”
淑皇贵妃忧心忡忡的道:“即便如此,可是东南那些国家,几乎都是乌合之众,若真是惹怒你父皇,他们拿什么来与大晋斗?”
君睿一笑,“这个就不用娘亲担忧了,孩儿到时候自有办法。”
淑皇贵妃叹道:“十九,可是你父皇……。”
君睿笑道:“娘,你知道吗,父皇曾经对我说过,想要保护好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权力给他,他有了权力在手,自然就能保护自己了。娘,我现在就把这权力送给你,希望你能善用它来保护你自己,你爱的人,你在意的人。娘,学着用它。至于其它的,你就别管了,你呀,就放宽心,准备好你的加冕典礼吧。”
一转身匆匆走了。
淑皇贵妃在后面:“……”
她的儿子都做到这一步了,她是不是也该试着站起来了?
第179章 防患于未然
福王宫
君睿第一次在这里召集了林氏的长辈会议。
“诸位长辈, 一旦母妃登基, 我们就会转到婆罗洲的依阿华城。”
焱华的女王长居福州那是怎么一回事?
114/232 首页 上一页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