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倒是,我们家这几天把不符合李老板收购标准的百香果卖出去大半,这可是一件大好事,有些人还收藏我们家的网店哩,说觉得好吃的话,会在网上购买。”李玉英自豪地说道,“我们家的百香果是不够大,但是好吃啊,那些吃过一个的人,都觉得甜,薇薇,明年我们要继续种这种甜度高的百香果。对了,要换地方种吗?”
现在租的20亩地,正好种了两年的百香果,她不知道要不要换地方。
“再换的话可能找不到这么好的地理位置,现在村里的地都抢手。”杜善薇思考了一会,摇摇头,“我再问问文聪,看是不是清园后,再把地深耕一次,用有机肥养养,然后继续种。”
“行,都听你们的。”李玉英只是提醒,具体的事当然由女儿做决定。
“客栈的生意不怎么好,那些人来摘果,一天就能跑个来回,很少人住店,不过入住率还是有40%,加上卖出的一些货,一周有上千元。”杜善薇合上账本,算上家里卖掉的龙眼和百香果,一周就有收益八千多元,反正她觉得满意了。
他们家只有几棵龙眼树,算是添头,卖不了多少钱,大头都在百香果身上。
令她高兴的,南山村付出的是山岗上野生的山捻子,换回的是别的收益。比如黄臣健的堂哥黄臣裕,他去年成立水奶牛养殖合作社,到现在一年多时间,这次总算舍得开宰,本周杀了一头牛卖,价格比市场上的贵,但游客们去养殖场看过后,不再计较价格,几乎是抢着买完,一头牛就能卖出将近两万元。
村里人知道价格后,再看看养殖场里那五十多头牛,眼里纷纷冒出金光。要不是知道有部分牛是贫困户和一些普通农户养的,大家一定会羡慕黄臣裕,毕竟数一数,已经是一百多万元的产业了。
总之,在村民的眼里,那批牛是走动的一百万元。
李玉英接过账本一瞧,脸上同样露出欢喜的笑容,再想到她一直管着的网站即将迎来一批新的客人,更是高兴不已。
她家的网站有口碑,回头客越来越多,每月的抽成也随之增加,所以她觉得自己完全能供得起杜善茂读完大学。
前段时间卖黄皮果时,她还和公婆商量过,准备明年再在市里买多一套单间,钱留在手里会越来越贬值,不如早点换成房子,再出租出去。
李玉英见杜善薇还在忙,就想回家了。
杜善薇算完所有的账,又把一楼的卫生打扫干净,就接到覃承毅的信息,家里在叫她回去吃饭了。
令她感到啼笑皆非的是,当她从客栈走回家时,却被村里的人拦住,询问下一次举办采摘活动的时间,甚至他们还给她建议,只是说着说着,几个人竟然当面吵了起来。
“山捻子是还有,可又不能常吃,特别是小孩子,都不敢给他们吃多。现在山上还有生的山捻子,等下一批成熟,还得十天半个月,到时还会有人来吗?没有新鲜感了!”
“怎么会没有人来?山捻子这么好吃,你看,这次来的人这么多。”有人不服气地反驳。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家产的木瓜、石榴和龙眼全部卖出去了,往年都是留着自家吃,就算有游客来,也不一定会买他家的,没想到这次能全部卖出去,就算收入只有一千多元,那也是额外的收入啊,他们一家都很高兴。
有了这次,自然期待下一次会更好。
“就是这次来的人多,后面才没有人来。”杜积章捧着大碗出来吃午饭,听到这里就插嘴道,“该知道的都知道了,该来的都来了,剩下的人不是不喜欢吃山捻子就是不感兴趣,所以我觉得下一批游客不会很多。”
“其实不来才好呢,不来的话,山里的山捻子树就能多养养,有些人不注意,折了很多树枝,我真怕影响明年的成果。”杜九爷坐在门口,抽着水烟筒,慢悠悠说道。
大家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觉得接下来有没有游客无所谓,让山捻子树缓一缓也好,不能影响到明年的结果。他们年年吃这个,一年不吃,会觉得不习惯。
他们现在意识到,山岗上那半山坡的灌木丛是一块宝地,起码是他们南山村的宝地,纯天然无污染的旗号打出去,能每年为他们吸引到一波游客,能把自家的农产品顺势卖出去,不用费很大的劲,省了不少力气。
杜积章却脑子一转,举一反三,问道:“三妹,你说12月份,我们山上的椎子成熟了,能不能再宣传一下,让人来捡?反正这几年大家都懒得上山捡了,丢在地上可惜,不如让人捡去,还能提高我们村的知名度。”
杜善薇一愣,随即失笑。
“哈,章叔,你的想法和我大伯一样,他也想过这个事情,我们认为可行,就是不知道到时会不会有人来。”她笑了起来。
杜积章所说的椎子是一种形状很像榛子的坚果,就是体积比榛子小很多,比黄豆大点。而榛子又和大街上常见的板栗长得相似,所以她上高中后,第一次见到板栗时,还很奇怪,为什么别人家的椎子长这么大。后来一查,才知道虽说同样是坚果,但体积大小和名字都不同。
椎子的吃法和板栗差不多,同样可以炒,可以煲汤,跟嗑瓜子一样,越嗑越上瘾,就是肉太少了。这几年,杜善薇想吃的话,都是直接去买板栗,很少去山上捡了,嫌麻烦。
每年的12月份,椎子树上的果苞成熟后,它会从树上自动掉下来,果苞会裂开,里面的子实就是椎子。
这种椎子树受到本地政府的保护,是生态林的一员,因为它树下能生红菇。而红菇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菌子,经济价值也很高,干的红菇每斤能卖到三百元以上。
当然,这个价格是近些年才涨上来的。
“大家放心,等椎子成熟,我们会尝试再宣传一下,只是冬天太冷,大家不一定肯来。”杜善薇解释道。
大家一听,觉得也是,大冷天的,窝在房里吹暖气多好啊,都不想出门,就好像他们一样,就想留在家里烤火。
见大家没话说了,杜善薇这才抬腿往回走,走了没几步,就看到覃承毅抱着覃谷妙迎面走来。
“妈让我来看看,你这么久没回来,以为村委有什么事。”覃承毅见到她,解释道。
杜善薇笑着把情况说一遍,再把不断咧嘴笑的女儿抱过来,轻轻地亲了她的脸颊一下,含笑道:“大家的脑筋都转得很快,仔细一算,我们村每年能举办不少活动了,比如摘草莓、百香果、黄皮果、龙眼、山捻子和椎子,再有赏荷花和吃全牛宴……真办起来的话,不怕没有杜鹃花就没有游客。”
覃承毅微微颔首,笑道:“这些都需要好好策划、”
“当然要,对了,今天你去竹根村商谈土家坳搬迁的事,有结果了吗?”杜善薇突然想起这事,连忙问道。
作者有话要说:为了提高出版的几率,赢得一个机会,和编辑商量后,我要把本文的超现实玄幻元素去掉,也就是把女主的金手指换成祖传秘方,可以配置一种难得的营养液,让果树长得更好。
今晚会修改,大家不用回头看了,知道这事就行,不影响。事实上,我觉得本文的金手指真的不大,没啥用,汗。
对不起,给大家的带来不便,非常抱歉。
错别字待改。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狸奴呦呦呦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禄禄 40瓶;小鱼虾米 10瓶;古典的彩蝶、阳光、Zzzz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13章 搬迁
“有了很大的进展,竹根村的村民知道这事是经过镇里同意,大伯和妇女主任又和他们说过以后会把土家坳改成隐居村,所得的租金他们也有份,加上土地置换的地方属于生产队的集体资产,不属于个人,他们的抗拒少很多。”覃承毅认真向杜善薇述说今天竹根村开户主会议的情况。
“土家坳再怎么说都是竹根村生产队下辖的一部分,大家做了几十年的邻居,不是没有感情的。”杜善薇说道,“再说了,八月中旬,县里发布台风预警,最后台风没来,倒是下了暴雨,土家坳留守的两位老人,一个不小心滑倒,伤到脚,最后是我们村干部去载她出来,送去医院治疗。”
“竹根村的人看到这种情况,人嘛,恻隐之心总会有的,留两位老人在土家坳守着,万一真出什么事,其他人都不知道,不是每次都那么好运,正好能碰上我们上门。”
覃承毅也是这般想的,说道:“我们和两位老人外出务工的儿子联系过了,他们的儿子很高兴能搬出土家坳,只是说到建房的事,他们就说不够钱。”
搬迁这件事,从六月份说到现在九月初,进度较慢,原因有三点,一点是先前大家都被层出不穷的事情占据了精力,第二点就是要说服竹根村的村民,一连开了几次户主会议才沟通好,第三点自然是如何说服土家坳的三户人家同意搬迁的问题。
这种搬迁的事,不是说政府和村委认为这对于村民是有好处的,村民就能轻而易举地接受,总要有个过程。比如这次,进度就卡在两位老人那里,他们并不想搬家,觉得土家坳是他们熟悉了一辈子的地方,而且担心去到别的地方,别人会欺生,或者是离自家的田地太远,不方便耕种……总之顾虑重重。
对此,村委的工作组就得耐心解释,一条条给他们消除顾虑。
“我们在两位老人那里僵持不下,幸好及时转移目标,和他们外出的儿子沟通,那两个儿子虽说学历低,但在邻省见过世面,认为搬出来对自己娶媳妇有好处,十分配合,不是那种胡搅蛮缠之人。”覃承毅很庆幸。
在农村工作愈久,他就愈发觉得,如果工作对象是能沟通的、明事理的,那工作起来,就算是天大的困难也不难,如果遇那种拼命想要好处、自己又不想付出的人,就算是再容易的事,办起来也难。
“能配合就好。”杜善薇想了想,就说道,“明天开个推进会,主要说搬迁的事,到时有困难的话,大家再一起想办法。”主要是李玉英在叫他们吃饭了。
覃承毅想想也是,免得到时还要再说一遍。
吃过午饭,两人上三楼休息,正好覃谷妙刚睡醒,两人就逗她说话,时不时摸摸她的小手小脚,玩得很开心。
半晌,覃承毅去把冰箱里的百香果蜂蜜茶拿出来,递给她一杯,含笑问道:“今天村里有什么新鲜事吗?”果汁是吃饭之前才放进冰箱里,现在拿出来并不冷。
杜善薇随手接过喝了一口,眼睛一直盯着覃谷妙,此时见她昂起小脑袋,忍不住笑了,赶紧推推覃承毅,急声道:“快看妙妙,她能俯卧抬头达到九十度了,哈哈,妙妙真棒!”
覃承毅一听,赶紧低头去看,果然见女儿抬起小脑袋,应该是听到了妈妈的声音,小脑袋跟着声音转动,胖嘟嘟的小脸上露出可爱的笑容,让人心里不由得一软。
“宝宝真厉害!”覃承毅怕她俯卧久了不舒服,就动作轻柔地帮她翻身。
覃谷妙被父母一起注视着,身边有熟悉的气息,不由得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高兴得很。
两人玩了女儿一会,杜善薇才回想起覃承毅的问话,答道:“没什么大的新鲜事,就是大牛说今天有人从邻市赶来烧香拜土地神,问情况才知道,夫妻俩四十岁了,一直怀不上,偏偏去医院检查,都没见检查出什么问题,这不,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神佛上了,知道附近哪里有灵验的求子庙,就赶紧驱车过来。”
她说到这里,微微叹了口气,很多时候,孩子是一个家庭联系的纽带。她以前没什么感觉,可自从生了女儿后,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婆家和娘家的关系一下子进入蜜月期,没有刚开始那么生疏,就好像上次,覃家人肯来村里居住,放在女儿没有出生前,那是不可能的事。
她很庆幸,他们夫妻的身体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覃承毅没有杜善薇那么多愁善感,他的关注点在另一方面,感叹道:“没想到我们南山村的名声都传到邻市去了。”
“我听傅书记说过,之前县里做过一个宣传推广活动,把我们县的旅游景点介绍给邻市,我们南山村在其中,应该会有一点点效果。”杜善薇点点头,她知道县里还在各大高速公路路口做了一些广告,没想到真的有用。
当然,这可能只是个例,现在网络那么发达,说不定那对夫妻是从网上搜索来的。
杜善薇接着说起村民想故技重施,在村里开展捡椎子的活动。
“这个可以有,反正到时我们发布活动公告,想来的话,自然会有人来,而且整个12月份,不一定每天都那么冷,说不定有几天出太阳,温度没那么低呢。”覃承毅笑道。
杜善薇一想也对,他们这边的气候是越来越暖和了,温室效应的作用十分明显,每年寒冷的日子并不多。
“好吧,我们也可以提前宣传,我准备在大榕树广场那里做一排文化宣传栏,就是做那种防雨防晒的,外面有玻璃隔着,可以放久一点。”
“我想在宣传栏那里放几幅采摘活动的画面,并说明大致举办的时间,这样来过的人就能知道我们这里除了杜鹃花,还有其他活动可以期待。”她认真说道。
计划不如变化快,先前的宣传小册子上都有杜鹃花、度假山庄、20亩荷花田、许愿石、土地庙、水上餐厅、花间客栈的介绍,现在多增加几个采摘点,就要及时展现出来。
来这里的游客不一定能去村委那里拿旅游小册子翻看,但竖立在广场上的宣传栏,他们一定能看到。
“钱呢?从哪里用钱?”覃承毅学会杜积明那一套,一听说要做新的东西,立马问清楚关键。
杜善薇白了他一眼:“你怎么把大伯的台词给抢了?”
话是如此,她还是答道,“从集体经济收入出账,今年的农贸市场租金比去年多,去年2.6万元,今年收入3万元,可以使用。”钱不使用,留着能生小钱吗?
第二天上午,杜善薇在会议上提出这个宣传栏的议题时,大家都没意见。
接下来,大家进入正题,说起土家坳搬迁的事。
“既然做通徐江这户的思想工作了,那他们到底差多少钱才能建好房子?”杜善薇首先询问。
土家坳一共有三户人家,其中一户就是徐守家那户,他们家已经在镇上买了宅基地,目前在建房子。这户的思想工作好做,他们对能搬出土家坳求之不得,只是目前的资金都用在镇上的房子上,只能在竹根村先占着宅基地,等有钱再简单盖两间房。
86/128 首页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8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