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摇摇头,“没事,贺队要出去?”
“我去打个电话,让家里人给我送点书过来。”他在这边历练期间,和小高的关系处的很不错,小高这个人长得一张娃娃脸,下至小朋友,上至七八十岁的大妈,这家伙都能应付的过来,不得不说这张人畜无害的脸,给了他很大的便利。
“什么书?”小高以前可不喜欢看书,他是本地人,家就在县城里,高中毕业后就来到派出所工作,一直到现在,年纪比贺勋小一岁,可如今他已经升级做爸爸了,家里有一个刚满七个月的闺女,之前贺勋来到所里,就带着一大箱子的书,他跟着看了不少,发现说话偶尔还能引经据典,很是自豪。
现在听到贺勋那边很快又有书看了,自然也期待。
“初高中的课本。”他还记着,中午吃午饭的时候,姜瑜说想在家里自己学习,没有课本怎么学。
当然若是单纯的准备课本,在当地就能弄到,可只有课本并不够,再联系自身,让家里的弟妹,把他们看的书打包邮过来,反正也用不上。
听到这个,小高顿时没了兴趣,他高中时期的课本,早就卖给废品站了,好歹也值个几毛钱。
“贺队也是,初高中的课本在这里也能弄到。”
贺勋当然知道,可这边能弄到的也仅仅只有课本而已,他想着让家里的妹妹把她的课本连同复习资料一块邮过来,不然姜瑜那小姑娘靠着自学,只凭课本会很困难。
再说也仅仅是浪费点时间而已,对他来说举手之劳,可对好学的姜瑜来说,意义就不同了。
姜瑜那边自然不知道这个,其实她也在为课本的事情发愁,毕竟恢复高考的消息下来后,很多人都在位课本和复习资料发愁,毕竟经过一段特殊的时期,高中的课本和复习资料无比珍贵,很难寻到。
理科方面她不担心,可七十年代末的文科高考,完全和她读书时期的知识点不同,必须得从头开始。
其中甚至还有红宝书的内容,她作为一个八零后,不论是闲时还是读书时期,都没有接触过,可却是这个年代你必须要看过甚至要普遍背下来的。
当然还有别的语录你也需要看,这并非就是高中课本,却也是你不得不去学习了解的。
他们家里有红宝书,可其他的课本根本就没有,别说高中的,就连初中的都没有,他们上课,完全就是老师们自己出题,毕竟让家里的孩子们掏钱买课本,村子里的爹妈肯定不会答应,说是去学校免费,他们才把孩子送进去的,你这还得花钱买课本,哪里来的闲钱啊?
况且这个年代,多数的农村人都知道读书没多大用,真有用,你们这些知青来我们农村干啥?
姜瑜犯了难。
她自然想买一套高中课本的,关键是没钱。
至于说是去废品站找书看,她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
此时她真的做梦都想要个外挂了,不用吃喝方面的,给她个搜索百科也行啊,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抓瞎。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忙碌,公社的麦子终于全部收拾妥当,而与此同时,姜瑜第一次经历了公社分粮食的场面。
这天中午,姜川上了半天学,下午没有去,就是准备帮着家里去公社仓库那边搬粮食。
相比较起别的公社,他们河西公社真的是算不错的了,很多的公社大队长为了评先进,都会夸大粮食的产量,有附近的村子,甚至每家都分不到几斤小麦。
河西公社则是在姜翰的带领下,该多少斤就多少斤,从不会夸大其词,因此家家户户每年都能分到至少几十斤的小麦,当然这就是你一年的量,吃光了你还真没地方买,送到县里的粮食层层往上调拨,根本不会剩下多少。
有的公社辛苦干上一年,被带头的胡夸海口之下,非但分不到粮食,甚至还得倒贴,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当然也有压缩产量的,好让村子里多吃一些,不过这种情况一经泄露,等待你的可能就是牢狱之灾。
河西公社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始终都把握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因此这个公社的青年男子,都不愁找媳妇,毕竟最困难的旱灾时期,河西公社也没有饿死过人,虽说那时候的大队长并非姜翰,而是姜老爷子的隔房堂弟,也就是村子里现在最德高望重的姜五爷。
------题外话------
里面有些是作者的私设,毕竟没经历过这个年代。也有在网上查的资料,可惜不全,因此还请手下留情。
第016章 剧情跑偏了
“姐,今年能吃白面馍馍了吗?”吃饭的空挡,姜川兴奋的问道。
姜烟今天也很高兴,分粮食谁不开心呢?
“没问题,不过别着急,咱们等过段时间再说,这半个月村子里的磨坊肯定要排队。”村里人几乎半年没吃到过白面了,今天分小麦,大概不少人家回去后就会去磨面粉,一时半会的是轮不上他们家,再说也不好意思去和人争抢。
姜瑜心中却有打算,“家里不是还有两斤小麦粉吗?正好夏收结束了,不如今晚包包子吃吧。”
虽说贺勋带来的那块肉早就吃完了,可肥肉却被姜瑜给熬成了猪油,还有余下的肉渣炒菜吃了,一直吃了三四天呢,就算是夏天,可肉渣还是能保存几天,当然姜瑜都是将肉渣放在盆里,然后浸泡在凉水中,聊胜于无。
“好呀好呀!”姜川小鸡啄米似的点头,现在不管二姐做什么,他都喜欢吃,如今二姐管着家里的伙食,他可是吃了不少好东西,虽说还是以前的那些东西,可二姐的手艺比大姐好。
“用猪油做包子馅,味道应该很不错。”若是从前,姜瑜是绝对不会吃猪油的,可来到这里,用猪油炒菜,那味道香的让她没有了任何坚持,有的吃就不错了,还想着挑三拣四?
那还是饿得轻了!
在后期吃素馅的包子叫养生,在现在吃素馅包子,那是没有肉,你只能吃素。
午饭后,姜瑜就跟着大姐,领着姜川去了公社仓库。
今天这么高兴的日子,谁也没有在家里睡觉,全部都带着竹筐蛇皮袋或者水桶来到这边分粮。
他们仨过来的时候,这边依旧聚集着密密麻麻的人,每家都能分到,姐弟三人也没有往里面挤,在后面慢慢的排队就行,反正粮食也跑不了。
“姜瑜!”远处,姜秀秀小跑过来,额头上还带着汗,“你们咋现在才来,分粮也瞪不起眼来。”
之后和姜烟姜川打了声招呼,整个人靠在姜瑜肩膀上,气喘吁吁的。
“你跑什么,大热天的。”
“我一中午跑了好几家,正好看到你来了,过来歇会儿。”姜秀秀站的歪歪斜斜的,然后凑到她耳边低声道:“青青姐要嫁人了。”
“……”
姜瑜懵了!
“嫁人,嫁给谁?”不对啊,杨青青要嫁人?剧情怎么跑偏了。
按照原着,杨青青是在明年秋天才嫁人的,这怎么提前了一年多?
姜瑜不认为是自己的记忆出现了混乱,毕竟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她可是头天晚上才看完那本小说的,而且这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可无数次的回忆书中的情节,或许小细节记得不清楚,可绝大部分剧情肯定不会弄错。
尤其是女主前期知青期间做的几件事,杨青青这件事她可是重点赞扬了一下,毕竟是女主帮助对方追求自由恋爱的。
她的到来破坏了剧情的完整?
这个想法,姜瑜自己都不信,来到河西公社快一个月了,她压根就没有见到过杨青青本人。
她自身除了工作以外的时间,就是个宅女。
而杨青青差不多,平时就是在家里帮着坐坐家务,或者是做点针线活,其余时间几乎不出门,她的母亲刘婶是个坚韧能干的,女儿主内她主外,再加上杨青青的父亲是个残疾人,她也就更不愿意出门了。
连面都没碰到,她怎么影响对方甚至影响剧情?
又不会隔空打牛。
“还能有谁,当然是县供销社的那位啊,就是我五婶做媒介绍的。”
“怎么就突然同意了呢?”姜瑜问。
姜秀秀摇摇头,“我哪知道,说是明天男方会来咱们公社,在我五婶家里讨论订婚的事情,你去不去?”
她本想摇头拒绝,不过看到姜秀秀的眼神,犹豫片刻才点点头答应下来。
反正在家里没事,明天就当是看个热闹。
约好上午去姜秀秀家里汇合,姜瑜就和大姐一块过去领粮食了。
虽说仓库这边围着不少人,可里面有不少上午就领了粮食的,这时候过来不过是饭后遛弯,顺便看个热闹。
公社会计员找到姜烟的工分账本页,冲姜烟笑道:“你们家今年是82斤小麦。”
姜烟点头,“谢谢乔叔。”
乔叔,本名乔梁,在河西公社做了十三年会计了,姜五爷做大队长时候提拔上来的,然后是姜翰,现在是姜长海,算账记账是一把好手。
他和姜翰共事时间最长,也算是看着姜家三个孩子长大的,姜翰夫妇去世的时候,丧礼一事,乔叔在其中帮衬不少,乔婶对他们仨也很关心,不过现在乔家大嫂去年生了个儿子,乔婶在家里帮忙带孩子,忙的转不开身。
姜瑜见过乔婶两回,都是来他们家送吃的,是个身材很富态的大婶子,笑起来很有亲和力。
虽说是82斤小麦,但是里面是新麦和陈麦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的,这个没人在乎,反正都是麦子,有的吃就不错了。
姜家三姐弟来到旁边,负责分发粮食的是村里的几个青壮年汉子,其中就有姜国良。
三人喊了人,姜烟把手里的蛇皮袋子递上去,两个男人把称好的小麦倒进去,然后帮忙将袋口扎紧。
“大妮二妮能扛回去不?”姜国良问道。
两家是隔房的同族,在村子里是关系最近的族人了,平时也颇为照顾。
姜烟冲他笑了笑,“二哥别担心,我和小鱼就抬回去了。”
姜瑜的力气并不大,可当着村子这么多人的面,该撑着还得撑。
只是还不等她们姐妹俩抬起来,一个青年大小伙子就走了过来,拎起扎进的袋口,直接将那袋麦子,甩到肩膀上。
“我帮你们送回去。”
来人是姜长海的三儿子姜国光,穿着一件靛蓝色的短袖衬衫,衬衫的料子在姜瑜看来很普通,甚至有些粗糙,可在村子里的条件来说,算是个文明人。
“三哥回来了。”姜烟没拒绝,领着弟妹跟在他身后。
事实上姜烟自己也能扛回去,只是还没行动,就被姜国光抢先了。
“饭前才回来,刚打算睡会儿,秀秀说你们在这里分粮,我来看看。”姜国光长得不错,虽说称不上多帅,至少很耐看,且透着一股灵活劲儿。
在村子里其实有不少大姑娘心里存着心思,再加上他还在县运输队上班,每次回来都是大包小包的,不知道引来多少大姑娘的爱慕。
之前她们不敢坦白心思,之后姜长海成了大队长,虽说追逐的眼光更热切了,却也更加的不敢开口。
前段时间他回来,还带来一个长得很文静的女孩子,听说是他对象,还是城里的,村里的几个大姑娘才无奈歇了心思。
第017章 三转一响
“三哥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姜烟问道。
姜国光笑道:“怎么说也得明年,我在城里看了一套房,主人家得明年春天才能搬走,算上收拾房子,再加上结婚前的一些准备,明年国庆前后就差不多了。”
姜瑜不禁好奇,“三哥,你在城里买的房子多钱啊?”
他们口中的城里,实际上就是县城,不是所谓的XX市,而是XX县。
姜国光咧开嘴笑,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瞧着就让人心情舒坦。
“三哥买的房子不大,也就三间,小七百块钱呢。”说罢,低头看着走在旁边的姜瑜,“咋着,小鱼也想买房子啊?”
姜瑜咋舌,真便宜啊!
可是再联想这个年代的物价,又觉得不便宜。
七百块,得农村家里不吃不喝的养七年猪才买得起。
什么?你要问为什么不多养几头?
都想多养猪多赚钱,可关键是你家里得有粮食喂猪,难道光给猪吃猪草?那一年能长几斤肉,还是得拌着粗粮喂着才行。
这年头人吃饭都得精打细算,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养猪。
能养一头已经不错了,更何况村子里养猪的并不多,不到三百户人家,养猪的撑死有三十户左右,也就差不多十分之一的数。
这个年代可没有私人经济,更没有所谓的投资,因此农村人家都喜欢把钱揣在口袋里存着,而不是跑到县城里去买套房,家里有住的地方,跑县城里买房是有多傻,去了你靠什么吃饭?
“我们家有六间呢。”姜川伸出六根手指头,冲着姜国光比划着,“才不去县城里。”
姜国光哈哈大笑,“是,你们家的房子漂亮。”
他们家的房子的确很好,不说当年刚建成时,惹来村子多少羡慕,就是现在也是村里最好的房子,如今村子里不少人家住的还是草灰房、茅屋顶。
将粮食帮忙送到家,姜国光拿起院中大水缸上面的葫芦瓢,舀了半勺水咕咚咕咚喝下去,一抹嘴道:“行了,我也该回去睡觉了,你们该干啥干啥。”
姜烟也没留对方,不过还是从院中的菜畦里摘下两根黄瓜塞到他手里。
“帮了一顿忙,怎么能让你空手走,给你两根黄瓜。”
“得嘞!”姜国光接过来,用手搓了搓表面的刺,“咔嚓”咬了一口,冲三人挥挥手,慢悠悠的走了。
等人走远,姜烟才看着妹妹,“小鱼想去城里住?”
“我不在乎这个,你们住哪里我就住哪里。”她是真的不在乎。
虽说在生活的年代,几乎大部分人都是房奴,但是她没压力。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是地道的京城人,两家的条件都不错,当年父母结婚,京城的房价虽说在他们那个年代不便宜,可绝对不会说多遥远,因此父母住的房子可是全款买的。
后期京城相继进行拆迁,再加上父母都是各自家庭里的独生子女,在她大学时期,家里已经有十三套房产,分别是两家老辈的房子拆迁的,根本就住不完,余下的都租出去了,只靠着每月的房租,四位老人完全不需要任何养老金,更别说那丰厚的拆迁款,日子过得别提多逍遥了。
8/194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