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简戟接过话来:“夏某谢过吾妻,亦谢过以后将在后方支援我等的诸位之父母妻小,我等出战在外亦将奋勇杀敌,保后方诸位父母妻小安全无忧!”
“保后方妻小安全无忧!”
“保后方妻小安全无忧!”
“保后方妻小安全无忧!”
......
待喊声稍停,夏简戟又接着说:“然出战在外,生死伤亡难测,为保各家各户传继不断,同族三代之内,需得有一名男丁在乡,一可保传继不断,二也可留守御敌以保后方不失。如此,我等方能真正放心全力杀敌。”
“好!好!好!”
“好!好!!”
......叫好声久久不绝!
如果说之前的高产粮食是第一层利诱入瓮,那么夏简戟将妻小同他们的妻小一起留在后方,他独身领他们出战杀敌,便是第二层关门保险。而同族三代之内留守一名男丁在家乡,便是第三层的大锁加固!
后方有高产粮食,家人吃食无忧!后方有父母妻小,不能退却!后方还有传继宗族的男丁,便是战死在外,也无后顾之忧!
如此层层推进,不怕这些壮丁们心生退意,以后也不会有溃逃的担忧。
同族三代之
内,需得留守一名男丁在乡,倒不是就让他们回家务农去了,而是编成军队留守在县中,由镇守后方的狂士葛蕤指导防守。
当后方没有险情时,就能帮忙耕种或请假传宗接代,当情势吃紧时,也能守住太白县。
温宁村的许多壮丁,像是姜双五、严宝、葛家二叔、沈双二和王五七阿爹等等,都按规矩留守了后方。
本来,像是王五七、葛圭章和张武壮这些人,应该像严家一样父亲严阿七出征、儿子严宝留守的,但他们都不干,硬要跟着夏五斤(现在是夏简戟了)出去征战沙场、建功立业。
留守后方的男丁定下后,随夏简戟出征的便只有八千之数了。
不过,实实在在的八千多人,也不算少了,依旧可以称作万人大军。
在大昭朝廷反应过来并派兵镇压之前,夏简戟他们必须要打出去!
太白县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三面环山之势,易守难攻,但若是不能及时打出去,就很容易被来个瓮中捉鳖。
于是只花了两天时间去准备,先是把太白县县衙小兵器库里的兵器分发下去,原来府军和县兵的兵器也收缴上来重新分发过,如此之后才终于凑足了一千把大刀和长.枪之类的兵器。
八千人,配备了兵器的才一千人,这显然是不够的。虽然一般的佃农起义军,都是扛着锄头耙子等农具做兵器,起初可能连一把正规兵器都没有,都是一路打一路弄来兵器的,但这样伤亡就要大了。
夏简戟看到自己手上的长弓,灵光一现!
于是,两天之中剩下的大半时间,姜秾都在教众人如何制作长弓,如何制作驯弓托架,最后终于教会了一部分人。
之后这一部分人再去教其他人,如此一来,夏简戟他们甚至能一边行军,一边在路上制作长弓,没有铁制箭头的箭支,还可以用削制的竹箭代替。
长弓的弓力大,甚至不用拉弓的人准头有多准,拉开之后对着敌人一通仰射,总能射中许多人的。
得了制作长弓的方法,并且在这两天之内,已经做好了上千把长弓,等走在路上时再做一些,他们也不算是没有抵抗之力了!
于是,夏简戟带着八千人出发!
至于后方的事,像是留守军队的编队和训练,赶着秋播、粮种分发等等杂事,就交给葛蕤和姜秾他们了。
第74章
太白县所辖地域古今有别,且就是‘古’也与姜秾和沈甜所在历史中的‘古’有差别。
如今她们所在的太白县, 虽大部分都处于秦岭腹地、三面环山, 然而所辖一部分区域也有往关中平原方向延伸出去了的。
夏简戟所率‘炎军’要尽快打出去, 首先将太白县全境都收入囊中, 如此一来以后方能进可攻、退可守, 以免成为瓮中之鳖。
不过呢,说是有成为瓮中之鳖之虞, 实则也不尽然。因为太白县有一条先入汉中、进而入川蜀的道路,所以‘炎军’进可达关中,退可入川蜀。
这时候由陕入川或说由北(西北)入西南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东路是走水路溯流而上入川, 北路则是走旱路由陕入川, 而主要又还是走旱路。
由陕入川的旱路,由东向西主要有三条道。
第一条是由长安出发, 走子午栈道、达西乡,再走荔枝道入涪州(涪陵)。
张良献计烧的栈道、后来派樊哙修的以迷惑项羽的栈道, 都是子午栈道, 最后刘邦出汉中入关中时, 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有关南面的荔枝道,出自一句有名的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由岭南向长安运荔枝,就是经了荔枝道。
第二条则是由郿县出发,走褒斜道途经太白县、达汉中, 再走米仓道入巴中。
这条道并不如东边的‘子午道-荔枝道’出名,也不像西边‘陈仓道-金牛道’是最主要走的,但却是夏简戟所率‘炎军’最近的退路。
第三条,自然就是由凤翔府府治凤翔县出发,走陈仓道、达褒中(褒城),再走金牛道直入剑南成都府。
穿过秦岭由陕入川的主要大道就这三条,当然在入川的北段上,还有直接从周至到汉中的傥骆道,由天水直接到褒中的祁山道,又还有由凤翔县到太白县的小道。
路都是走出来的嘛,还有未记录总结出的小道,也不稀奇。
西乡、汉中和褒中,又都是东西互通的,所以夏简戟的‘炎军’若是向南退守,是可到达涪州、巴中和成都府三地任一地方的,退路众多。
夏简戟由位于秦岭腹地的太白县部分打出去,将太白县向关中延伸的地盘都占尽后,向东可到周至,向西可到陈仓,再加上本就占据的太白县,除了长安走‘子午道-荔枝道’的入川道路外,其余的入川道路,就都扼在他们手上了......
所以,他们正位于由关中到川蜀关隘上,是绝好的一个位置!
若是‘炎军’壮大速度够快,他们甚至能拦截了去川地征抓壮丁后返回的军队,用川地壮丁来壮大己身的同时,还可直接将川地收入囊中!
然而前提是,‘炎军’壮大的速度够快,并且能够守住入川的几个关隘,然后拦截入川征抓壮丁的军队、策反川地壮丁。
要是时机一旦失去,正位于长安府邻近的凤翔府的‘炎军’,因为对大昭朝廷如今所在的西京长安威胁更大,恐怕大昭也不会去顾及邺城府和半边宛陵府的两股起义军了,而是会首先来剿灭卧榻之侧的‘炎军’!
所以,时机稍纵即逝。
起义誓师仪式的前一晚,姜夏两家人和狂士葛蕤连夜被接到县城后,十几个主要人员坐在一起,彻夜商量出的结果,就是这样的。
姜秾是不太懂这些的,不过当时夏五斤....哦不夏简戟说了:
“秾妹什么都不必担心,虽然搬到县城住到了县衙官署里来,你依旧还是像以前一样种田育种就好,逃跑县令、县城和县尉还有一个地主的县郊上千亩田地,都交予你支配了!
也不必你
亲自耕种,县里的妇孺老小都能帮上忙,你只管支使就行。等葛贡士葛师将留守军队的编队完毕,且巡守有序后,还能抽.出留守炎军供你支使。”
狂士葛蕤:“还有明天的起义誓师仪式上,需要秾娃儿....哦不首领夫人配合一二,之后这太白县后方的事情,就交予老朽了,不必夫人您操心。”
末了,正在姜秾被变化了称呼,感觉有些微别扭时,葛蕤又揶揄她一句:“像夫人这样纯真的性子,便是操心也找不对地方,操不对心。”
性子纯真·姜秾:“......”
即使被尊称为‘夫人’,也不觉得别扭了呢。说她性格纯真,她认下了,反正她确实不是块搞政治的料子。
后来,他们又商量了一些事情,像是广为传播‘夏首领是结束大旱的天命所归之人’,‘夏首领之妻是神农血脉后人’,‘夏首领是炎帝神农血脉后人女婿’......等等言论。
姜秾心中虽然有些羞赧,但这大部分也都是事实,也就随他们去了,因为起义时的舆论造势是必需的。
像是‘凤鸣于岐’、鱼腹藏‘陈胜王’帛书等,都是舆论造势,她知道要配合的。
后来沈甜也紧跟着来到县城,与姜秾为伴时,说起了夏简戟甫一揭竿起义,大旱近两年的老天就天降大雨这事,两人站在科学的角度分析了一番。
经历了前世大学四年,又有今生这些年,沈甜难得还记得知识巅峰时期(高三)时的知识:
“之前近两年多未有降雨,大气中应该积聚有大量水蒸气,然后天干多浮尘,大气中也有让水蒸气集中在一起的凝结核,如此一来人工降雨的两个大前提就齐了。”
姜秾接话,“人工降雨前提达成,再就是使水蒸气快速聚合在一起,除了常见的向大气中打入冷凝剂炮之外,用特定波长的声波进行干扰,使附近空气剧烈震动从而让水蒸气在震动中集合在一起,最后形成雨滴降落下来,这样声波降雨也是可以的。”
“特定波长的‘特定’一词,就说明了不是随便什么声波都能完成人工降雨的,但夏五斤....哦不夏简戟,他们起义之前的震天高声呼喊,怕真是凑巧达到了完成人工干扰的特定声波,这才降下雨来。”
“这巧合的难度,与天命所归,也不差多少了。”
姜秾和沈甜两人间的这番分析,自然是不能外传的,对舆论造势有碍。
就让所有人都认为,夏简戟揭竿起义是应了天命,上苍这才结束了这近两年的大旱吧。
起义之后时间紧迫,在教学制作长弓的两天时间里,沈甜只来得及到县城来,与张武壮见上面。
姜秾与夏简戟两人,出发前也只来得及在夜里说上两句话,其余的都没有功夫去做,匆匆忙忙的八千壮丁就离了县城,往县东北的两山之间的出口而去,追赶着时间打出去!
夏简戟走后,狂士葛蕤入住县城,接管了后方的诸项事务。
先是将留守下来的壮丁编队完毕,一部分驻扎在三面环山上的唯一进出口,一部分在县中巡守。
然后,把以前县衙的文书吏员都扒拉出来,捡能用的用上。
把逃跑县令、县城和县尉等人,还有一个地主的家产清点一番(逃跑的太急,只跑掉了人,外加卷走一些细软银票),清点出来的地产交给姜秾支配,现成的粮食全都在,供给留守的两千军队作军粮的话,能吃上两三个月了。
虽然干旱了近两年,一般贫民都在啃树皮嚼草根吃野菜了,可前县官和地主们这些富人家中,存的粮食再怎么也不会少的。
葛蕤既已接下了后方这个担子,那他自然要担
负起来的,不给前方征战的‘炎军’扯后腿。
两三个月的军粮,最多撑到明年开春,距夏收还远着呢......
于是,葛蕤直接盯上了县中的粮商!
前县令的小舅子这个大粮商,跟着前县令卷包袱跑了,于是粮铺和粮仓里的粮食就收归‘炎军’了。
还有一个黄姓粮商,大约是不看好夏简戟所率这支从山窝窝里揭竿而起的起义军,并不想为他们运粮进来。
当然,拒绝时话时不会那么说的,“……如今外面兵荒马乱的,运粮队进不来啊!太白粮铺不过是黄氏粮行中最不起眼的一家,如今黄家主家怕是都已经放弃这里了,小人如何能运进来粮食啊?”
好叭,既然油盐不进,运不进来粮食,那要你何用?!都这个时候了,狂士葛蕤也不会心慈手软了,既然‘恩威并施’那就让县里其他商人看一看‘威’吧!
于是黄氏粮铺就成为了‘儆猴’的鸡,给咔嚓了。县里的两家粮铺,在县中百姓换粮缴纳赋役银时,趁人之危提价时可狠心了,咔嚓黄氏粮铺的掌柜时,好多人都去围观了,对此一片叫好!
黄氏粮铺的粮食,自然也归了‘炎军’。
如此一来,县中的粮食只供留守军队吃的话,总算勉强能吃到明年夏收了。
但是,虽起义时下了一场透雨,赶一些的话也不耽误秋播,明年夏收后就能有粮食吃了,但那些粮食在他们的计划之中是要用作粮种的。等外面打下地盘后,明年秋播就要播种从太白县出去的良种,如此才能收获到足够的军粮,以供征战。
可在此之前和之后,县中的老弱妇孺却是要吃的,总不能让他们继续吃树皮、草根和野菜磨粉后做成的粑粑吧?否则,没有力气耕种且不说,恐怕后方军心亦会不稳。
姜秾虽然善耕种,经她手的粮食必然高产,但她没有植物异能,不能短时间内就催熟作物,这事她也无能为力。
葛蕤本也没有打算让姜秾来操心这些,她好好的种田育种就行了,其他事就不劳她费心。
葛蕤坐在县衙大堂思考片刻后,就去了袁屋杂货。
夏简戟起义已经十天了,袁屋杂货却毫无动静,既没像有些杂货铺一般悄悄撤走,也没像有些商人一样凑上前来表忠心,而是依旧像往常一样开门迎客。
这样才正常嘛,虽然葛蕤对‘炎军’是满怀信心的——有姜秾在便意味着粮食充足,如此便既能乱世中打天下,平定后亦能坐而治天下。
但如今他们确实还只是一股不起眼的起义军,起起灭灭的起义军可不少,成气候的也只有邺城的‘言军’和宛陵两地的‘米谷军’而已,现在的‘炎军’还没有壮大到,让有识之士另眼相看前来投奔的地步。
袁屋杂货背后站的可是大昭首富袁家,眼下的‘炎军’既不值得他们主动凑上来,也不至于会因怕麻烦而撤出去。
不过没有撤出去这个态度,本身就意味着可以合作......
于是,葛蕤这个镇守后方的夏简戟之师亲自登门,做出礼遇姿态后,合作也就达成了。
虽然袁屋杂货是收山珍野货的,但偌大的大昭首富袁家,可不是只做山珍野货生意的,只要赚钱的生意都沾了一点边,粮食生意自也是有做的。
很‘凑巧’的,接待葛蕤的不是袁屋杂货的老板(掌柜),而是‘袁管事’。
61/93 首页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