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6章:将军,我帮您养家糊口(22)
“所以管事娘子细细打听了我的来处,”钱浅微笑着环顾一圈,话里有话的说道:“她知道我是武家坡人。千金坊的大户人家,谁敢惦记他们的物件。若真是丢了一件半件,人家也不怕把咱们小小武家坡翻过来。”
千金坊?!周围的姑娘媳妇张大了嘴呆呆地盯着钱浅。武家坡离东都近,大家也不是没进过城,不过村里人进城,至多是在金水坊转一转,并不敢乱走。千金坊他们都听说过,并没有去过。那可是丞相住的地方,都是官人大大老爷,若是不小心得罪了人,可是要掉脑袋的。
瞧不出来啊!这老赵家以前的孙媳妇不声不响,倒是个主意大的,进城一趟,这么快就傍上了千金坊的高门大户,周围人盯着认真洗衣裳的钱浅,眼神又有些微妙的变化。
钱浅才不管她们到底在琢磨啥,十几件衣服洗完要半天,她才没空磨蹭。她只是口头警告一句而已,才不怕有谁惦记这些“好衣裳”呢!有7788在,绝对不可能有人在她眼皮子底下摸走任何东西。
古代洗衣服是个力气活,需要将皂角捣碎,混了水,之后再用捣衣杵反复敲打或者用搓衣板揉搓,其实这年头已经有皂角粉做的肥皂和猪油加碱物质做的香胰子了,不过钱浅买不起就是了,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出苦力洗衣服。
十来件青布长袍,钱浅洗了整整两个时辰,手都被震酸了,她端着木盆回坡上荒屋的时候,太阳已经开始西斜。
钱浅看了看天色,丢下木盆又开始不歇气的劳动。她倒出一部分黍米,开始淘米,之后用淘米水浸泡她洗过衣服,给衣服上浆。她是穷人,才用不起金贵的浆粉,淘米水凑合一下吧。幸好这些都是青布长袍,虽然黍米的淘米水微微发黄,也是看不出来问题。
一旁的木盆用淘米水泡着衣服,另一边,钱浅的笼屉上蒸着红枣,又在瓦盆里倒了黍米面加水和面。
刚从美食位面无缝对接到这里的钱浅当然下手很有准,她只有五文钱的豆油,一点点而已,一切都是看着油量准备材料。她蒸好红枣,开始捣枣泥,一边捣一边慢慢加入油和一点点黍米粉。
就算钱浅这样的大厨,在眼下的条件下也难免被限制,手工捣出来的枣泥当然不如现代位面料理机做的细腻,大块没办法捣碎的枣皮还得靠钱浅一点点细心挑出来。不过依照钱浅的水平,就算枣泥这样简单的东西,也材料比例刚刚好,制作细心,味道还是让人满意的。
枣泥蒸好,放在一旁晾着,钱浅开始晾衣服,晾好了衣服,她将和好的黍米面放在蒸屉醒面,自己用淘好的黍米随随便便加水做了一碗稠粥吃掉算是晚饭,吃过晚饭她就直接洗漱睡了,有7788看家,她没什么不放心的。
第二天,钱浅又起了个大早。秋天凉,衣裳晾了一晚已经干透,钱浅将十几件青布袍子折好整整齐齐的包好,回头开始起灶生火。
头一天晚上将枣泥捣好了,钱浅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用和好的黍米面做蒸糕。在她家那个位面,西北地区的黄米面切糕和炸糕还是有点名气的,属于西北人常吃的点心。那地方有句话,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据说因为吃了黄米糕饱腹感很强,能走四十里山路。
黍米就是黄米,钱浅不知道吃了黄米面做的糕是不是真的能走四十里,但她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厨师,用这些东西做出点像样的小点心还是能做到的。而且与这位面其他的普通厨子不同,钱浅做过那么多年的高档餐饮店大厨,就算做个普通的小蒸糕,她也是讲究的。
这个荒屋极其简陋,她连把菜刀都没有,但没关系,一个一个小巧的蒸糕包馅料,都靠她自己手捏,捏出来大小均匀,浑圆漂亮,金灿灿的,配上代替屉布的芦苇叶,好看的不得了。
做好了蒸糕,钱浅将这些糕整齐的摆在瓦钵,上面盖上干净的布巾防止水分蒸发,紧接着就背着包裹,抱着瓦钵匆匆忙忙进城了。
“钱串子,”进城后,看到钱浅走的路线,7788有些不明白的发问:“送衣服不急吧?不是应该先去卖掉你那些蒸糕?辛辛苦苦做了一早上,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出门了,不赶紧卖掉吗?”
“不急。”钱浅抱着瓦钵匆匆赶往千金坊:“这些东西还留着有用呢。”
千金坊后巷,钱浅到了昨天的那户人家的后门处,很有礼貌的冲看角门的小厮打招呼:“这位小哥,烦请您通传一下,请刘嬷嬷出来可以吗?奴家是武家坡的姚九娘,来送衣裳的,刘嬷嬷叮嘱过,一定要今将浆洗的衣裳都送回来,万万耽误不得。”
看门小厮倒是痛快,上下打量了钱浅两眼,转进去帮忙找人了。不大会儿功夫,昨天的嬷嬷跟着小厮出来,一看到钱浅就乐了:“哎呦,你倒是勤谨,一大早就过来了。”
“嬷嬷的嘱托不敢耽搁。”钱浅立刻将背在后的包裹递了上去,语气带着几分抱歉地说道:“嬷嬷您瞧瞧,衣裳都在这里。洗过上了浆,可是我家里烧不起碳,因此没有熨斗,不能烫平,是我做事不周全,您莫要计较。”
“很好了!”刘嬷嬷略翻了翻钱浅带来的衣裳,满意地点点头,十分痛快的掏钱结账:“姚娘子做事利落,针线会做吗?今有些缝补的活计,正想着拿到外面去呢。”
“会的,嬷嬷您放心,针线上的事儿交给我一定妥当。”钱浅立刻点头,做了几辈子的贵女,她别的技能不说,针线是真的练足了几辈子。
“唉!那刚好!”刘嬷嬷两手一拍:“省的我再跑腿儿了!你等等,我这就拿给你。今只是些缝补的活儿,你先做来瞧瞧,若是妥当,后有了零碎活计,我给你留着。”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第1327章:将军,我帮您养家糊口(23)
其实钱浅心里清楚,这位打扮得齐齐整整的刘嬷嬷,也只是大户人家的低阶仆妇,没资格在主子眼前伺候的那种,常就是给其他有头有脸的奴才们跑个腿,在宅子里被打发着干点零碎活而已,连个小管事都算不上。
从刘嬷嬷这里,最多能接点旁人看不上眼的浆洗、缝补之类的工作,被层层盘剥后赚上十几二十个铜钱,这些钱浅都清楚。然而她无所谓,反正又不是一直要做这些。
刘嬷嬷将需要缝补的物件交给钱浅的时候,自然注意到了一直被钱浅抱着的瓦钵。她有些好奇地伸头望了一眼,随口打听道:“呦!姚娘子怎么还宝贝似的抱着个瓦钵,买了些什么这么金贵?”
“不是买的。”钱浅笑眯眯的揭开最上层的布巾:“我自家做的蒸糕,想着进城交了活计,看看是不是能在金水坊卖了,嬷嬷尝尝,这是凉糕,不怕冷着吃。”
“姚娘子好手艺!这糕瞧着可真精致,不输我们府里厨娘做的点心。”刘嬷嬷的眼睛盯着钱浅手中的蒸糕,嘴里说着客话:“只是这是你要拿去卖的,我怎么好意思尝。”
“嬷嬷说得哪里话。”钱浅笑眯眯的将手中的瓦钵往前一递:“这浆洗缝补的活计都是您照顾我,这些糕就算孝敬您也是应该的。”
“姚娘子可真会说话。”刘嬷嬷笑眯了眼,伸手捏起一个蒸糕:“如此我就不客气了,瞧着可真精致,我先尝尝。”
钱浅的蒸糕,当然比市面上小贩的那些粗制点心强多了,她是大厨出,一块小小的蒸糕,口感、甜度都讲究得很,刘嬷嬷咬了一口之后就眼睛一亮:“哎呦!可真好吃。姚娘子,你这糕可不是一般水平啊。咱们府里小厨房的枣泥点心,也就这样了,不比你这蒸糕强到哪去。”
“嬷嬷谬赞了。”钱浅一副谦虚的模样:“眼下家贫,材料有限,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这蒸糕若是配上些桂花蜜是最好的。”
钱浅话一出口,刘嬷嬷一脸惊奇地上下打量了她几眼:“姚娘子,看不出来啊,桂花蜜这样金贵的东西旁人可是想不到用的,你年纪轻轻见识倒广,看起来倒像是大户出。”
“祖母以前是厨娘。”钱浅微笑着胡说八道:“手艺很好,在西都贵人府里当差,年岁大了回乡,手艺都传给我了。原想着也送我去贵人府里当厨娘,只是我还未成年西都那边起了战事,一家子忙忙逃出来,遇到流寇抢劫,三餐无济,爹娘就将我卖给武家坡一家人做了童养媳,不久前丈夫死了,我被休出来。”
“你父母也是不醒事。”刘嬷嬷感叹着大声咂嘴:“到大户人家当差不比当童养媳强?村户能给几个钱。”
“嬷嬷可能记得,前年年末流民之祸,东都城封城,不许流民进城,”钱浅轻轻摇了摇头:“那时节,就算我想要进城找营生都是不成的。”
“原来你是那时候过来的!”刘嬷嬷点点头:“怨不得,当时有传闻说是有叛军混在流民里,因此东都封城,流民都被拦在城外,唐王亲自守城,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不过你爹娘怎就把你一个有手艺的女孩子给卖了做童养媳呢!”
“眼见着家里断了顿,也不能抱在一起饿死吧……”戏精钱浅唱作俱佳,声音渐渐低下去:“毕竟……弟弟更重要不是吗?我只是个女子。”
“也是。”刘嬷嬷同的感叹:“可惜了你这手艺。姚娘子,你这蒸糕打算卖多少钱,我瞧着也没多少,我就买了,省得你往金水坊跑一趟。刚好我拿回家去给我小孙子吃。”
“嬷嬷,我怎好意思收您的钱。”钱浅连忙摆手:“承蒙您照顾,今还找了缝补的活计给我,我……”
“一码归一码,你也不容易。这里十来块糕,两文钱一个怎样?”刘嬷嬷低下头从袖袋里掏出二十来个铜钱,直接塞到了钱浅的手里。钱浅话说得好听,刘嬷嬷听得舒心,自然不介意做个好人,况且刘嬷嬷职位虽然不高,但跑腿的营生油水多,并不缺钱,这些钱对她来说算不上什么。
“谢谢嬷嬷照顾了。”钱浅脸上露出几分羞涩的神:“眼下我也买不起好材料,等我光景好些,一定做些精致点心孝敬您老人家。”
“你有这个心就好。”刘嬷嬷端着瓦钵笑眯了眼:“你常无事,常到这里来转转,若有合适的差事,我想着你。”
钱浅自然满口答应,告别了刘嬷嬷转往外走。刘嬷嬷站在门口瞧着她走远了才转回了角门。守门的小厮好奇地打听:“刘顺家的,你今怎地如此好说话?转了不成?”
“狗嘴吐不出象牙!”刘嬷嬷冲着小厮狠狠一翻白眼:“那小娘子说话讨喜,做事又规矩,我多照顾她有怎地?”
“我还不知道你。”小厮撇撇嘴:“不见好处怎就白帮忙。怕是上头给的缝补价格,被你刮去不少。”
“胡说什么呢!”刘嬷嬷伸出手直接拍到小厮脑瓜上:“那几个钱我犯得上嘛!不是我说,若说好处,这些蒸糕就是好处。那小娘子的手艺,可不止两个铜钱,咱们府里的厨娘都不见得强过她。光是这钵点心,我今就大赚。”
钱浅的手艺当然不止值两个铜钱,但钱浅也知道,这一钵点心,若是真拿到平民云集的金水坊,一个铜钱一块能卖出去就已经不错了。这毕竟并不是什么金贵材料做成的精细糕点,这年头,人工最不值钱。
这一趟进城,钱浅带回去了四十多个铜钱,昨天买粮和红枣的成本刨除,净赚十几个铜钱。看起来是不多,但头一天她买的黍米和红枣还很多,足够她做许多蒸糕,钱浅数出十几个铜钱,到金水坊买了些黄豆,之后又找卖油郎打了些豆油,又去杂货铺买了针线,之后就直接回家去了。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第1328章:将军,我帮您养家糊口(24)
刘嬷嬷交给钱浅的针线不多,钱浅很快就做完了。去交货的那天早上,钱浅还是一大早就起来,继续用和上次一模一样的黍米面和提前做好的枣泥做点心。
虽然还是材料相同的蒸糕,但在钱浅这里,却能变成不同的模样。钱浅比照着后世驴打滚的模样,将黄米蒸糕做成一个个精巧的裹馅儿小卷子,再滚上细磨炒熟的黄豆粉,看起来比之前的蒸糕更加吸引人。
一回生二回熟,钱浅这一次到千金坊后巷,刚接近大宅院的角门,守角门的小厮就大老远的主动扬手招呼她:“姚娘子,你来啦?你等着,我去给你找刘顺家的。”
“有劳了。”钱浅笑眯眯,主动捡了一块新做的粘糕卷递给小厮:“新做的点心,小哥尝尝。”
“哎呦,可是谢谢了!”小厮笑得眼睛都眯起来:“刘顺家的见天将你的手艺夸得天上有地下无,我老早就想尝尝了。你等着,我这就去给你喊人。”
小厮一溜烟往宅子里跑,一边跑,一边将点心往嘴里塞,两颊鼓鼓不停蠕动,像个花栗鼠。
令人意外的,这一次刘嬷嬷并没有出来见钱浅,小厮不大功夫就回来了,让钱浅进角门去见人。他一边领着钱浅往里走,一边絮絮叨叨的叮嘱:“秦嬷嬷要见你,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姚娘子,你可机灵着些,秦嬷嬷可不是一般身份,是老夫人的陪嫁,平素里最讲规矩,你可莫要多话惹了她厌烦。”
“谢谢小哥提点。”钱浅笑眯眯的答应着,抱着自己的瓦钵,背着针线,跟着看门的小厮一路疾步往院里走。
转过两层院子,小厮将钱浅领到一处小小的抱厦前,站在门口大声通报:“嬷嬷,姚娘子过来了。”
不大会儿功夫,从抱厦里走出两位嬷嬷,跟在后头的就是钱浅熟悉的刘嬷嬷,而走在前面的一位,是个面容严肃的中年嬷嬷。接近深秋,和刘嬷嬷一起出来的这位中年嬷嬷身上穿着罗缎夹袄,滚着边的长马甲绣着整整齐齐卍字团纹,脑后梳着整整齐齐的圆髻,插着青鸟银发钗,带着碎米珠制成的珠花。
有经验的钱浅一看就知道,这位是个有头有脸的嬷嬷,这身打扮,一定是能跟着主子出门的那种。
钱浅笑眯眯地冲着刘嬷嬷和那位脸生的中年仆妇行了个福礼,将包裹伸手递给刘嬷嬷:“嬷嬷,针线做好了。”
刘嬷嬷一边接过钱浅手里的包裹,一边冲钱浅使了个眼色:“姚娘子,这是我们府里的秦嬷嬷,老夫人面前伺候的,还不赶紧问好。”
“秦嬷嬷好。”钱浅立刻乖巧地行礼:“奴家姓姚,闺名九娘,承蒙刘嬷嬷照顾,常常在咱们府里接一些零碎活计。”
161/444 首页 上一页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