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朱元璋虽说没有亲自回来,却还是派了身边的人回来帮着主持这件事。
舒云也不是什么会干农活的人,将事情交给朱元璋派出来的人,又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之后,便丢开手去做别的事情了。
农业上头的东西,舒云懂得很少,如今算算时间,大航海时代也差不多要开始了,她又不懂什么粮食杂交技术,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所以她只需要把握方向就可以,等到回头朱元璋占领了港口,就可以派人出海,寻找高产的粮食作物了。再不济,南亚那边一年三熟,派人去那边专门种植粮食,岂不是更加简单?据说宋朝有不少遗民当年就是乘船去了南亚呢,正好可以跟他们联系上,最好将南亚那边占领下来。
舒云毕竟来自一个工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种地虽然很重要,但是想要发家致富,还得靠工商业。舒云干脆先带着那些军士的家眷,搞起了手工业,并且直接悬赏,谁要是能够提高纺线织布的效率,定有重赏,顿时,整个滁州的工匠还有许多妇人都激动起来了。
第11章 马皇后
只要有利可图,劳动人民的智慧可以说是无穷的。舒云也没想到,很快就有人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方案,舒云直接吩咐推广下去,然后,滁州城内就开始轰轰烈烈地搞起了军需生产。这年头,布料这玩意永远是不嫌多的。尤其,元朝币制也非常混乱,金银什么的,大多数其实是被上层垄断的,民间的钱币非常劣质,说是铜钱,里面不知道掺了多少铅锡之类的,一摔就碎,因此,布帛这会儿还是硬通货。不管是拿出去找别人购买,还是作为赏赐,都是好东西。
说白了,不管是打仗,还是治国,靠的都是钱,当然,这个钱不是朱元璋后来搞出来的那种擦屁股都嫌硬的宝钞,没有基准保证金的纸币,那就是耍流氓。
虽说如今驱逐鞑虏是大义所在,但是天下义军这么多,对于下面的人来说,跟着谁都是驱逐鞑子,那么,自然是跟着谁好处大,就跟着谁了!
舒云对于打仗,那是一窍不通的,读过《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的人多得是,能活学活用的能有几个,生搬硬套的才是多数。
站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到了这个世界,舒云的立场已经决定了她必须要站在朱元璋这一方,所以,确保朱元璋的胜利,甚至是提前胜利,也是舒云应该做的事情。这等争夺天下的事情,失败者可没什么好下场。
舒云将生产搞得如火如荼,虽说才不过几个月时间,滁州的财政状况就大有改善,弄得郭子兴都开始有点怀疑人生了。这个养女嫁人之后真是越来越能干了!只是想想也有道理,一般人家,女儿养在家里,最多就是帮着管管家里的家务。郭家以前人口简单,张氏不是什么抓权不放的人,郭子兴的儿子陆续成婚之后,张氏就将管家的事情陆续交给了继子的媳妇,自个就是管着自个院子还有前院的一些事情,总不能早早就看儿媳妇的脸色。
因此,舒云在张氏那儿的时候,也就是管过厨房和针线房,真没体现得出她的能耐了!郭子兴瞧着舒云这般能干,心里头有些不得劲,正好朱元璋那边打下了和州,郭子兴就借口小夫妻两个成婚这几年,聚少离多,就让舒云去和州那边了。
朱元璋也早就知道滁州的事情,正等着舒云过去呢!以前的时候,大家都穷,所以也就习惯了!虽说打仗抄府库,抄富户还有一些没有来得及跑路的色目商人,弄到的金银财宝什么的是真不少。蒙古人因为地域非常广,因此跟外头其实商业上的往来还是很多的。另外就是,蒙古人不缺金银啊,草原上一直到几百年之后,还有大量的露天金矿在开采呢!
问题是,光有金银财宝有什么用,不能吃也不能喝的,现在的关键是物资,空有一屋子的金银,可买不回多少粮食和布料。
而舒云折腾了一场,粮食照样种,还能够在荒地山地上种上一些葛根山药之类的,这些产量也高,叶子割了还能喂两口猪,哪怕还没到收获的时候,但是已经能够想象得出,秋冬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了!
和州这边,朱元璋不是没想过要模仿滁州那边行事,但是虽说他派了人去滁州查看,但是回来之后,似乎总觉得有些不对味。因此,舒云过来之后,朱元璋立马就将和州这边的经济也交给了舒云。
舒云一点推辞的意思都没有,大大方方地接了下来,在滁州那边,她还得考虑郭子兴他们一家子的想法,许多事情压根不能放开手去做,而和州这边情况就不一样了,和州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滁州优势还大一点,起码交通更加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事情就更好办了。
只不过舒云到和州的时候,已经是快要入秋了,许多事情是来不及做了,舒云先找了人研究了一下和州的情况,又问过了朱元璋下一步的目标,然后就开始制定起了计划。
和州是个好地方,这里有铁矿,有煤矿,距离金陵也不远,又靠近长江,可以说,交通是比较便利的,要不是如今南方这边已经乱成一团,四面起火,元廷兵力捉襟见肘,只能疲于奔命,朱元璋打下和州是真不容易。
元廷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元廷这些年也正在每况愈下,朝中也是党争极为激烈,朝堂上有许多人已经产生了放弃江南的念头,觉得可以将江南留给那些所谓的反贼,让他们自相残杀。因此,元廷还在那里招安一些义军,册封他们一个官职,还提供一些粮草什么的,让他们跟其他义军对抗。别以为就汉人喜欢阴谋诡计,其实这种事情,大家都玩得比较顺溜。
朱元璋攻下和州之后,目标也开始大起来了,如今有不少人也开始盯上了朱元璋,当然,因为朱元璋名义上还是郭子兴的部下,所以主要仇恨还是在郭子兴那边,所以他还能安稳发展一阵子。
舒云搞明白了和州这边的情况之后,然后就决定将和州当做一个后勤基地来做,要大力发展工商业。舒云这话才跟朱元璋一说,朱元璋就有些不乐意起来。
朱元璋家里一直就是农民,祖上也不知道有没有阔过,但是到了朱元璋上头好几代人,都是地里刨食的,他虽说算起来是英雄豪杰,但是毕竟眼光局限性也很大,坚定地认为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对于商人是有不少反感的。
舒云一时半会儿也无法跟朱元璋解释商业的重要性,她总不能掏出一本《政治经济学》砸朱元璋身上去,因此只得简单粗暴地表示:“商人的确可能比较讨厌,但是钱不讨厌吧!这个世界上,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就是没钱!”
朱元璋虽说不乐意,但是在舒云给他算了一笔账之后,有些头大的朱元璋最后还是不得不同意了舒云的看法,然后便一挥手,就任由舒云施为了。
第12章 马皇后
几百年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般就属于那种知识比较广博,但是除了自个的本职工作,其他的东西,也就是只知道一个皮毛的人。像是舒云就是如此,你让她搞数学建模,各种计算,那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其他的东西,那就只知道个大概了。
后世大多数人都知道国内煤铁里面含硫量高,所以如果不经过特殊的处理的话,钢铁就会因为含硫量太高会比较脆!至于怎么解决,除了搞这一行的,或者是对这一行有兴趣的,那就不知道了。
而对于舒云来说,她知道的也无非就是可以用高炉炼钢,先将煤炭变成焦炭什么的,其他的,差不多就不知道了。但是不知道没关系,她知道的这些已经比这年头的许多人都强了,只要她稍微提出一个想法来,然后,那些专门做这一行的工匠就差不多都研究出来了。所以,舒云的进展还算是比较不错的。
不过,舒云在这些事情上头花费了大量的心力,却也有不少人在下面嘀嘀咕咕,毕竟,对于女性的轻视是刻在某些人骨子里头的,瞧着舒云这般,难免就有了一些异常的声音。
无论是舒云,还是朱元璋都不怎么喜欢这些人。只是两人现在还不能对这些人做什么!没办法,现在正处于千金买马骨的时候,朱元璋手底下没几个读书人,绝大多数人就只是后来认识了几个字而已。
一直以来,读书都是少数人的专利,如果说宋朝的时候,因为经济发达的缘故,识字率还算是可以的话,到了元朝的时候,就在开倒车了!汉人是蒙古人的统治体系下是低等民族,饱受盘剥,别说是普通的百姓了,就算是上层的士族,也多受打压,所以,这百年来,识字率简直是断崖式下跌,毕竟一方面饭都吃不起了,哪有精力读书!另一方面就是,读书压根没用啊!说句功利一点的话,以前的时候,大家读书是有个盼头,可以科举做官,再不济,能写会算的可以做个账房,开个私塾什么的。可现在呢,元廷的科举差不多就是个笑话,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有,而且就算是做了官也不保险,依旧比蒙古人低几等,稍微有什么差错,那么替罪羊绝对是汉官。
而账房什么的也难做,这年头,生意也不好做,朝廷盘剥得厉害,普通的商户也就是勉强支撑,大一些的商家呢,人家的账房都是自个培养出来的,哪里会用不知道根底的外人。私塾同样如此,大家饭都吃不起了,谁还读书啊!
恶性循环之下,读书人又变得少了许多,有也都是当地的豪族,就算是不出仕,也当地也颇有影响力,尤其如今元廷在南方这边练练战败,这些士族又是在当地经营多年,因此,朱元璋想要真正立足,还真得考虑这些士族的想法。
南唐之时,就已经有了裹足之举,北宋时候还好,风气相对开明,等到南宋之时,南方裹足之风却是渐渐盛行起来,后来战乱,裹足之后跑不快,这个风气又少了,等到元朝,居然又死灰复燃起来!
如今许多读书人在那里鼓吹理学,要女子相夫教子,以夫为天,一门不出,二门不迈,当然,暂时就是有钱有闲的人家,普通人家一家子终日忙碌,都不能保证温饱,谁能舍得让家里一个重要的劳动力去缠足啊!尤其如今江南乱起来了,许多人家家里头的男人都去当兵了,一家子的生计都压在当家的女人身上,家里地里的活计都要一把抓,真要是裹了小脚,光是家务活,都干不利索。
底层的事情,那些士人哪里会多管,他们看重的是自个所在的阶层还有上层。下面那些妇女搞纺织什么的,在他们看起来是正理,毕竟,舒云没有搞什么大型工坊,或者说,现在的技术也没到需要建立工厂的程度。想要进入工业化,好歹要等到天下初步平定才行,如今还是战时,要是弄个工厂,敌人一把火就将他们的努力给烧掉了,那就不划算了。
可是,舒云的许多行为,就让这些人看不过去了!她除了不干涉军政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插了一手,显得他们这些读书人都有些废物了,因此,难免有人在暗中嘀咕起来。
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他出身不高,自然理解不了这些士大夫莫名其妙的想法,乡下人家,女人的话语权还是比较大的,没办法,穷人本来就不容易娶到老婆,成婚之后,男人也不可能靠着自己一个人就能养活一大家子,女人就算是快生了,还得在地头忙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女主人在家管着钱,管着家里至关重要的粮食,简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何况,舒云作为他的妻子,肯定要比下面那些人更加可靠,朱元璋又不是傻子,相反,他很多时候有一种老农民式的精明,他很多时候不考虑什么名声,而是会考虑利益。
在外头听了两耳朵的自以为是的进谏,回来的时候,朱元璋就有些恼怒。
而舒云心情也不是很爽,她嫁给朱元璋也两三年的时间了,至今没有怀孕,朱元璋如今也是二十八九岁,马上而立的人了,虽说膝下三个义子,名义上,义子的确是有着继承权的,但是对于想要成大事之人,这其实是祸患,朱元璋需要一个继承人,如今,已经开始有人给朱元璋送美人了!
虽说目前来说,朱元璋并没有再多纳侍妾的意思,但是,之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舒云并不能保证自个会如同历史上一样,生下几个孩子,何况,最后登上皇位的朱棣,名义上说是马皇后的孩子,实际上呢,他亲娘到底是谁还不知道呢!
舒云可以做好朱元璋有后宫三千的准备,但是,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她希望下一代的继承人出自自个的肚子。所以,在她生下嫡长子之前,她一点也不希望朱元璋跟其他女人有什么实际意义上的关系。
夫妻两个各有心思,等到朱元璋回来,在舒云身边说起那些不识抬举,胡言乱语的士人的时候,舒云却是脑子一转,有了新的想法。
第13章 马皇后
舒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这些士人之所以能够近乎肆无忌惮地指手画脚,不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知识,掌握了话语权吗?所以,分薄他们的话语权就可以了。
在后世,就算是小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指点江山,一个个俨然都是一副无双国士的架势,虽说一个个都是纸上谈兵,但是在屠龙术已经成为大路货的情况下,一个个还是知道不少干货的。
舒云放在后世,也是个纸上谈兵的,但是,想要减少现有读书人的话语权,无非就是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读书识字,捧出另外一个利益集团来跟这些士人打擂台。
因此,舒云便直接说道:“读书人之所以金贵,无非是因为他们人数比较少,而且他们是当地的乡绅,即便是当地的官员,也得对他们客客气气。所以,为什么不能让更多人读书识字呢?”
朱元璋摇了摇头:“让更多人读书识字,这谈何容易啊!”
舒云一听就知道朱元璋想岔了:“不是让他们读什么四书五经,做什么科举文章,其实就是扫盲,一天认识三四个字,一年也就认识一千个了,差不多常用的字也都认识了,能看得懂公文契书,普通的小吏一般也就是这样的水平!”
朱元璋一听就明白了,作为老百姓,实际上他们几乎不可能会跟官府打什么交道,直接与百姓交流的实际上都是里长,保甲之类的人物,最多就是每年交税还要征召劳役的时候派下来的小吏,这些人压根没什么品级,而且也没多少文化,一般情况下,担任的也就是个传话筒的工作,将官府的命令传达下来并执行。
当然,这些胥吏一般也是非常奸猾的那种,传话的过程中,为了自个的利益,难免会将上面的命令歪曲那么一下,再在执行的过程中做点手脚,这中间的火耗差价,自然有很大一部分就落到他们手里了。这也是这些小吏的生存之道,毕竟,他们的俸禄非常低,靠的就是这些外快。
舒云不过稍微那么一说,朱元璋立马就能举一反三了!作为曾经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朱元璋是深受那些胥吏之苦的,当然,元廷的那些官员更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家都要饿死了,还硬逼着人去服徭役!朱元璋想到下面那些伤残的士兵,这会儿便是点了点头,说道:“秀秀你这话却是提醒我了,正该将下面那些人集中起来,多学几个字,回头可以将他们安排到下面,伤残的可以做做里正里甲,没什么伤残的,也可以在官府做个小吏衙役什么的!”
5/232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