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太初十一年,变法已经进行了七年有余。章严维为变法殚精竭虑,为国为民耗尽心神,顶着巨大的压力,一人撑起了整个新党。
数年来,大凉各方面都在向好,比之当今初登基之时的局面好上了不知道多少。现在就等着国库丰溢之后,整军北上东进,荡平匈奴,驱逐倭寇,重现大凉一个朗朗乾坤。
可以说,他这一头白发,一大半都是因为新法白的。
但到今天他蓦地发现,还是有这么多人看不到变法的好,看不到的他的努力。几场灾害,一块巨石,就将矛头直指新法,张口天变,闭口废法。
章严维怎能不气、不怒、不悲、不哀、不愤!甚至都可以用上“委屈”一词。
但现在新法已经不是这些人想废就废得了。一来萧旻支持变法的决心异常坚决,他也正当壮年,比起太初二年,恩威更盛,就像章钟凌说的,只要萧旻不松口,新法就不可能废。
二来,七年多的考察法几乎将吏治整个整顿了一遍。现在能就在朝堂上的,多是有真才实学的实干派,而这些人又多是变法的忠实支持者。
三来,变法又很多地方是施恩惠于普通百姓的。国以民为本,有民心的基础在,旧党想将事情闹大都闹不大。理不站在他们那边,所以也就能找找天变这样的理由了。
再等上几年,等老一辈的人开始退出历史,这些人走到朝廷的各个重要职位,那时新法肯定就能大大巩固。即使那时章严维不在了,也不会再出现人亡政息的情况。
就让章严维发泄这一次也好,这气恐怕已经郁结于心许多年了,也许反倒对他的身体好。
而且他这一吐血,那些嚷嚷着废止新法的人也能消停上一段时间了。他们也怕章严维真的被他们气出个好歹来。
这一缓和,等潼川赈灾结束,一些留言也就该消失了。最好还能带回两把万民伞什么的,就能彻底堵上旧党的嘴了。
现在他只求章严维能放开心,好好的养好身体。这是他作为晚辈最衷心的祝福。
这么来回一折腾,等宁砚回家的时候天色已经开始暗了下来。明天一早他又要跟着赈灾的队伍出发,等回来也不知道是几个月后了。
知道就要离别,白淑兰和陆秋歌两人合手做了一大桌子的菜。本来还没开始伤感的宁砚在吃饭的时候就觉得鼻子酸酸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谁也没办法避免。
怕小宁颂知道宁砚要离开伤心,夫妻两人都瞒着没有告诉他。吃完饭后,宁砚陪着一无所知的小宁颂玩了好一会儿,然后把他哄睡着才回自己的房间。
陆秋歌正在给他收拾整理东西。小宁悠被放在床上,解开了襁褓,正不亦乐乎的挥胳膊蹬小腿儿的。
宁砚走过去抱起,一边放在怀里逗弄着,一边看着陆秋歌忙来忙去的身影。
陆秋歌一边整理着衣服,一边交待道:“我听人说潼川府那边多雨,你记得出门就把伞带上。那里不是家里,没人去给你送伞的。”
“有柴浪在呢。他会帮我记着的。”
“我记得以前老爷在时说过,大灾后一般都有疫病蔓延。你……你一定要小心。”
陆秋歌口中的“老爷”是宁砚的父亲。宁远平死的时候还早,陆秋歌嫁给宁砚后也没有改口的人,所以还是一直用老爷称呼着。
宁砚点头。“我一定记着,肯定完完整整的去,完完整整的回来。”
“那边的饭菜你要是吃不惯,就请一个会做京菜的厨子。赈灾本来就辛苦,吃食一定不能落下了。你要是回来瘦了,悠悠也许就真的不认识你了。”
宁砚听着,将脸凑到了小宁悠的面前,逗道:“女儿,你爹长这样,你可要记好了,一定不能把你爹忘了。”
小宁悠没用眼睛看,而是直接上手去挠了一把,然后咧开嘴笑了起来,宁砚笑呵呵的在她的脸上亲了一口。
陆秋歌停下了手中的动作,静静的看着这一幕。
陆秋歌和宁砚两人都不是多话的人,而且两人很有默契,有时候不需要说话就能知道对方的意思。
但这天晚上两人说了很多很多的话。事无巨细,陆秋歌都不厌其烦的交待着。她知道,宁砚处理大事起来得心应手,但在生活的小事上又粗枝大叶的。
平常有她和白淑兰在,没什么可担心的。但这次她独自去赈灾,陆秋歌就有了太多不放心的地方。
宁砚也将每一句都认真的记下。虽然他其实不是一个马虎的人,只是有了可以依赖的人后,就刻意放纵了自己。
一夜过后,陆秋歌天还没亮就起来,先给宁砚做好了饭才叫他起床,帮着他穿衣洗漱。平常这些事宁砚都不让陆秋歌来,但这次,他想在临别前享受一下这即将阔别的温馨。
收拾好一切后,白淑兰和陆秋歌将宁砚送出了家门。临上马车前,宁砚用力的抱住了陆秋歌。
“我走了。”
第63章
宁砚一行人入蜀路线采用的是水陆交替。先从上元府南下金陵, 然后取水道走大江一路西上。
等到三峡之后, 再难逆流而上, 便重新取陆路入蜀,前往潼川府。这样走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 只需要一个多月就能到。
如果是回程的话,这个时间要缩短上数倍。从大江顺流而下,畅通无阻, 逢汛期的时候,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就能从蜀地到金陵。
真真应了前世的诗仙的那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宽阔浩淼的大江之上, 大小不一的十数艘船间隔着一定的距离, 成列向前驶进着。宁砚嫌在船舱里待着又阴暗又无聊,所以一天有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甲板上。
除了看沿途秀丽的山水美景外, 宁砚也给自己找了一件差事。这天, 宁砚又让人在甲板上摆上了桌子和凳子,泡上一杯茶,铺开纸, 把羽毛蘸上墨汁就开始写字。
因为船在行驶中一直有颠簸,毛笔基本就用不成,所以宁砚专门找来了几根鸡毛来用。
“这都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从船舱出来的夏敬走到了宁砚的旁边,拿起了一张有字的纸。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夏敬自顾的念了一句话, 品味了一番后点头道:“此语甚好,虽简,但意深。”
宁砚起身问道:“那大人觉得这些用来给幼童启蒙怎么样?”
在这边的历史,用来启蒙的读物有《千字文》,却没有《三字经》。宁砚个人觉得。在启蒙一事上,《三字经》比《千字文》更好。
《三字经》取材典范,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启蒙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品德。
宁砚许久前就有用《三字经》来给小宁颂启蒙的想法。但《三字经》他没有专门去背诵过,只记得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
而且《三字经》中一些涉及到三国之后历史的东西,在这里也不能用。说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都知道,但说窦燕山教五子,压根就没人知道。
所以《三字经》要成书面世,大部分都要他来重新编写。之前宁砚有官在身,就只是做了一些准备,并没有开始动笔。直到这次,他才用大把的闲暇时间来编写《三字经》。
《三字经》虽然看起来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编起来却一点都不容易。所幸宁砚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一壶茶,几张纸就能坐上一天。
修修改改,成文虽然不多,但已经有了真正的《三字经》的一些韵味了。等赈灾结束了,还可以送去翰林院,让里面的人帮着斧正斧正。
听宁砚这么问,夏敬沉吟了一会儿后回答道:“我私以为,若能成书,应当不逊于《千字文》。具体的你应该去请教纪太傅,他乃天下文宗之首,由他来判定才有意义。”
宁砚点了点头。“这文还未写完。等哪一天我写完了,就去找纪太傅。大人,不知大约还有多久能到三峡?”
“照这样的速度再有三五天就能到了,之后的路就不这么好走了。”
**
半个月后,潼川府下辖蓬英县。
宁砚坐在马车中,一直撩着车帘看着外面的一切,用满目疮痍来说一点都不为过。大地显然才被洪水肆虐过不久,只留下了一些枯树枯草。
只有一些鸟雀在还没有完全干涸的地上跳来跳去,寻找吃食,看不到一个人影。有的地方还能见到因为地震而产生的地裂缝。
天灾无情啊!
不知道走了多久,宁砚的视线中出现了半天来看到的第一个人,一个干瘦的男人。男人站在那里愣了一会儿,然后突然拄着树枝一瘸一拐的就往东跑去。
宁砚本来还想下去询问上两句,见此就只能作罢。但没过多久的时间,马车突然停了下来,宁砚撩开帘子向前看去,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朝这里涌了过来。
看到为首的马车停下后,这群人纷纷跪了下来,一边磕头一边哭喊着。
“大人,救救我们!给我们一点吃的吧——”
“大人,行行好,施舍我们一点吧……”
男女老少哭泣祈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宁砚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直接就掀开帘子跳下了马车,前面的夏敬也从马车上下来了,宁砚就快步走上去站在了夏敬的左后方。
“你们可都是蓬英县人?”夏敬走至难民前方沉声问道。
“是是是,大人,我们都是。大人,求求您救救我们!我们真的熬不下去了!”
“你们放心,朝廷派本官来就是为了赈灾,你们都是大凉的子民,陛下和朝廷不会对你们不管不顾的。”夏敬扬声安抚道。
“这里离县城还有多远?”夏敬又问。
难民中的一个人回答道:“不远了,走上一个时辰就能到了。”
夏敬颔首。“好。你们跟着我们。到了县城以后就发放赈灾粮。”
难民们一听这话,纷纷露出了激动的笑容。“太好了,我们有救了!”
说着,一群人相互扶持着站了起来,往押粮的队伍后面走去。宁砚拦住了一个抱着小孩儿的妇人,温声道:“把他放到马车上去,你抱着也不容易。”
妇人自己都是饿的脚步虚浮,更何况还抱着一个孩子。宁砚担心这一个时辰的路程她能不能走下来。
妇人却胆怯犹豫的不敢答应。“大人,我……民妇……”
“让孩子去马车上,我们就能早点到县城了。”
妇人听此,就不拒绝了。抱着孩子就在宁砚面前跪下了。“民妇谢过大人。”
宁砚连忙伸手扶起了她,让人帮着妇人把孩子安顿到了马车上。之后又让几个光着脚丫的瘦弱幼童都安排到了马车上。
夏敬看着宁砚的举动,眼中划过了一抹赞赏的神色。一挥袖,也不上马车了,对一名随从交待道:“把难民中行动艰难的老人安顿到马车上,本官步行。”
随从怔了一下,随即应到。“是。”
难民们见两人如此,许多人泣道:“咱们真是遇到活菩萨了。”
往县城走的时候宁砚也没闲着,而是跟着难民问了很多情况。从成都府和巴州义仓运来的粮早在半个月前就没有了。
城里的米价也早就从原来的一斤七文钱变成了五十文一斤,他们根本就买不起。一些地方还能好一些,地震虽然毁了房屋,到庄稼还保留了不少。再撑上一段时间就能收获一点东西了。
而他们这里,地震又引发了洪水,什么都冲的干干净净。好不容易活下来的人靠着赈灾粮过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只能靠着撅树根,野草过活。从地震洪水活下来的人,又有一部分被活生生的饿死了。
唯一好一点的事情就是现在已经五月份,虽然没有片瓦遮身,但也不会受冻。不然还不知道还要再死上多少人。
宁砚听着,更加痛恶起现在应该被关押在潼川府大牢中的两个人起来。大凉的救灾机制在他看来是比较完善的,像潼川府这样的重镇,仓廪的储量绝对不少。
要不是那两个人私自售卖官粮,这里的人肯定能撑到朝廷派发赈灾粮,那样不知道要少枉死多少人。更别说如果没有用命上京告御状的小吏,潼川府的坟冢又要多上多少。
在往县城走的路上,又陆续有不少附近的村民加入了队伍,跟着他们往县城走。一路上,都是眼巴巴的看着那些押送的赈灾粮。那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了。
一行人到县城外后就停下了,让人去通知县衙的人后,夏敬当即就下令,所有官兵就地安营,生火做饭,分发难民。
看着争先恐后去领食物的难民,夏敬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唉!一场大震,一场人祸,万人流离失所,朝不保夕。”
宁砚听着,也沉重的摇了摇头。
不多时,蓬英县县令就带着县衙的一帮人赶了过来,见了夏敬,二话不说就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下官蓬英县县令黄舟学携县衙一干人等拜见次辅大人!”
“行了,也别多礼了。赈灾事宜要紧。”
等县令起来后,夏敬询问道:“你这里离府城有多远,离台洪县又有多远?”
县令赶忙回到:“走的话,到府城一天半,到台洪县两天。”
“本官还有去府城主持事宜,这里的一切就交给你的负责,本官会留下一部分赈灾粮,你安顿好本县的同时,还要辅助台洪县。
交待你之事必须要办妥当,本官回京自会上报朝廷。若有敢怠慢的地方,本官决不轻饶!”
县令心头一跳,郑重道:“下官领命。”
在蓬英县只是停留了这么一会儿,宁砚等人就离开蓬英县继续往府城而去。而从蓬英县离开后,一个从上元府出发时就在他脑海中萌发的念头也开始渐渐成型。
以工代赈!
这种主动救灾的方式他以前在研究宋史的时候见名臣范仲淹这么做过。也许这次,他也可以尝试一下。
第64章
哒哒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 马蹄所过之处, 一片尘土飞扬。
十数声勒马的声音响起, 为首的身穿甲胄的男人扬声喊到:“敢问前方可是内阁次辅夏大人尊驾?”
最前方的马车停下,车夫扭身将马车帘子撩开, 露出了里面端坐着的一身紫服,头戴直脚幞头,腰佩紫金鱼袋的夏敬。
43/65 首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