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样本是林氏种的, 原来只是想尝个鲜,没想到海外传过来的庄稼倒是不挑地方, 也不挑天气,平日里只要侍弄一二便有如此产量,儿臣之前种的一块水稻和和一块小麦可就金贵了,尤其是水稻不同时期需要的水量不同,儿臣手生把握不准, 虽说最后也有收获,却是比不上正经的庄稼人种出来的品质,小麦只是比水稻略好了一些。”胤禛的脸上带了两分不好意思,那块水稻和小麦可真是花费了他老鼻子劲儿,尤其是水稻,时不时就要加水,幸而有人挑水运水,他只要浇水即可,就这还累的腰酸背痛,这要是换成寻常百姓遇到干旱的天气,光这样挑水浇水估计就能累死个人,先不说其他,种过庄稼的胤禛对于底层百姓的辛劳生活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
“哦?这么说玉米土豆红薯不仅产量颇高,种植之法也比较简单?”这下康熙这下真正来了兴致,心里头的期待更甚。之前没有立马重视,就是不想一开始期待太高,结果反而失望更大,听了胤禛此言,康熙觉得他或许可以期待一下这些洋庄稼能带来的好处。
“玉米的种植比土豆红薯要难一些,但比起小麦、水稻却好上许多,儿臣目前只是在家中试种,一时也不能确定其产量究竟几何,是否可以大面积种植。”胤禛如是回道,他本来已经打算来年在庄子上大量试种,只是没想到康熙来的这么快,一时间也不能将话说的太满,但因着有亲眼见证,胤禛觉得大面积试种只会更好,不会差到哪里去。心里颇有信心,胤禛便继续道:
“但据已经种植多年的地方呈报,这三样庄稼对于天气、旱涝、土地并不挑剔,尤其是红薯、土豆两物,当地的百姓大多都是自行开辟一片荒山种植,甚至在一些不肥沃的爬坡、沙地、山地等边角地方也能种植,产量也都不差,主粮不够一家人吃,但种了这些后至少能保证一家人熬到第二年收获之时。”这是胤禛后头又特意派人去各地走访细查的结果,原本只是暂时躲开争端的手段,现如今阴差阳错说不定能成为一件出政绩、显名声的大事,胤禛自是不会错失良机,早早做起准备,为的就是有一天上达天听。
“朕在位多年,不敢与秦.皇.汉.武比肩,却也自认办了不少大事,也算一代明君,但对于百姓民生之苦却也力不从心,颇有无计可施之感。”为君者,尤其是明君者,头等大事就是想着如何百姓吃饱穿暖,这不仅是康熙,恐怕是每一位心怀百姓的君王都想达成的毕生梦想,但却因为各种限制、战乱以及天灾人祸,大多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在寒冷饥饿中苦苦挣扎,甚至成片成片的冻死饿死,这是一提起来就让人心痛的地方,不可触碰的旧伤疤。当康熙听到类似关系民生的话,自然忍不住感慨伤怀,为那些大片主粮一旦歉收就不得不面临饥饿的地方痛心。
“皇阿玛千秋之功不逊于任何君王,更何况天灾非人力所及,即便是秦.皇.汉.武也不能扭转乾坤。”胤禛小小的拍了个龙屁,想要打破突然间低沉的气氛。
“行了,今日朕就尝一尝你府上种出来的东西,可别让朕失望。”康熙的情绪来得快去的也快,这会儿已经表现出一副迫不及待品尝食物的架势。
“请皇阿玛和额娘先行移步花厅,稍作休息。”胤禛早就交代到林玉,林玉听说康熙和娘娘亲至,这会儿已经亲自在厨房忙活了好一会儿,成败在此一举,林玉挖空心思想要康熙今日吃的开心、吃的舒服,这样后头的事才好办。胤禛此举并不是不将乌拉那拉氏放在心上,直接越过她,实在是最会侍弄这三样东西的是林玉,连府里的厨子都要退居三分。
交给林玉的事情果然没有办差,完成最后一道菜之后,林玉稍微收拾了一下,便亲自端着第一道菜行至花厅。只见第一道菜用一个编织精巧的小筐装置,中间有序的堆着蒸熟的玉米、红薯和土豆,四周巧妙的装点了几穗成熟晒干的麦子和稻,这么一来便平添几分野趣,看起来有点像东北菜里头特有的一道菜品。
“回皇上,娘娘,第一道菜名叫五谷丰登。”林玉头一次这么近距离的面对康熙,这可是活生生的千古一帝,心里头犹如揣了只活蹦乱跳的兔子,紧张的手心直冒汗,语调勉强压住不露出异常。
“好一个五谷丰登,不愧是探花之后。”康熙看着这道朴实无华的菜品,心里却由衷的为这个美好的寓意高兴。
“皇上谬赞。”林玉明白这是讨了巧,跟探花之后没什么关系,但不妨碍她见到龙心大悦之后一颗不安定的心渐渐放回了肚子,接下来表现的更加有条不紊。
“这是奴才特意调制的蘸汁,土豆和红薯裹了蘸汁之后口味更佳。”天杀的古代,林玉几乎在心底里翻着白眼自称“奴才”。
每个人跟前放着一小碟子蘸汁,康熙也不要人伺候,先尝了一块土豆,又尝了一块红薯,为了更好的体验口味,一开始康熙并未裹蘸汁,土豆除了软糯并无太多味道,略微带了一股子清香,红薯偏甜,比土豆口感略好,但两样东西裹了蘸汁之后味道提升不少。康熙几乎是一入口心下就有了计较,这是容易填饱肚子的东西,如果能大范围推广种植,产量又佳,不愁救不了那些食不果腹的百姓。
“不错。”康熙点点头,又尝了尝盘子中剥好的玉米,意外的竟是口感比土豆红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论起填饱肚子可能还是土豆红薯略优,各有各的好处。
“东西是不错,只是可否易于保存?”这也是康熙接下来关心的事情,东西再好,产量再高,不利于保存一切都白搭。
“回皇阿玛,玉米长熟之后再经晒干便如小麦、大米一般,若是保存得当一两载无虞,红薯、土豆提前放入地窖中也可保存至来年二三月份,若是发现有烂了或发青出芽便不可再食用。”这也是提前做好的功课,虽说没有大范围传播开,至少也传进来一百来年,当地的百姓基本已经摸清楚保存方法以及食用的注意事项。
红薯、土豆的保存时间有些短,康熙心下略有失望,不过总体而言还是比较满意的,且看这三种作物长途运输应该问题不大,如此也能解决一部分军饷问题,减缓国库压力。这两年被诸事缠绕一直不太开怀的康熙,此刻心中终于有了一丝轻松,若是能在薨逝前将民生问题解决一二,才当真不负这千古一帝的名头。
“除了做主食,还能做成各种菜品及点心,这是土豆烧鸡,酸辣土豆丝,蜜烧红薯,香炸圆子,土豆饼,红薯饼,玉米排骨汤,玉米烙,鸭蛋黄土豆条,玉米甜汤……”随着下人摆盘,林玉一一介绍,每一样分量都不多,但却极尽花样,林林总总摆了一大桌,活生生的玉米红薯土豆一把抓。
康熙每一样都略尝了尝,很快便觉饱了,心里对胤禛的侧福晋又多了一个评价:心思巧妙。毕竟不是谁都能研究出这么多种吃法,普普通通的东西愣生生给做出花样,吃出特别。若说一开始的“五谷丰登”味道只是寻常,毕竟没有做多余加工,后头的菜品康熙一吃便爱上了,如此这些东西不仅可以成为普通百姓的果腹之物,也能成为殷实权贵之家的菜品,这样一来康熙觉得除了要全力推广耕种,或许赋税上也可再有所考量,不过考虑这个还为时尚早,当务之急是先要将种植之法研究透彻,还得有足够的种子才行。
坐在一边的江映蓉吃着久违的现代食物,难得觉得有股幸福的味道,她可是好久好久都没尝过现代食物的味道了,虽说在这里吃的更为精细精致,但人总归是念旧怀根的,或许这一世结束了可以申请去休个假,至少得将现代的各种美食吃个够,解解馋吧。
这一顿饭吃的宾主尽欢,虽说比不上宫廷御膳,但康熙却吃的极为舒服自在,尤其眼见着马上就要解决心头一大患,只要一想到未来许多百姓因为有了易于耕种、产量较高的新粮食,许多人在天灾面前不必饿死,战场的将士们也可以吃的更饱,而国库的银子也可以用来做其他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康熙只觉一刻都等不了了。
于是饭毕,康熙便下了一道口谕:“胤禛听旨。”
胤禛跪下听宣。
“朕命你带领司农司全权督办新粮食的试种推广事宜,务必尽快拟出可行的种植和推行之法,准备足够的粮种,试种先在皇庄进行。”
“儿臣领旨。”
第347章 红楼 清穿乱炖
接下来的时间胤禛几乎一心全部扑在了新粮食的试种上,有时候一连好几天都窝在城外的皇庄里, 等闲不在朝堂上露面。不知内情的人只以为胤禛放着尊贵的王爷不当, 非要跑去皇庄当庄稼把式,暗地里不知道嘲笑了多少回,言谈间时不时就拿来取乐调侃, 说什么看来大清朝要出一个“农民王爷”。
皇子中倒是有人猜到胤禛此举定然没有表面的寄情田园那么简单, 但因为储位之争越发白热化, 朝堂上也是朝令夕改、风起云涌, 顾不得去管一个暂时没有威胁的人,只一心想方设法增加夺嫡的筹码,却没想到他们在前朝争的面红耳赤,甚至两败俱伤,某个人却窝在皇庄里悄无声息的办成了一件大事,除了在康熙跟前留下个脚踏实地、力干实事、不争不抢的好印象,还让天下百姓都知道了雍亲王的贤名,感谢这位为民生大计甘做农夫的雍王爷。可惜众人知道时一切已经成了定局, 无论再跌足长叹时光也不会倒流, 给那些一时大意的储位争夺者们重新谋过的机会。
康熙五十年十月二十七日,康熙又一次忍不住对太子党出手, 都统鄂善、尚书耿额、齐世武、副都统悟礼等人一起被锁拿关押,经此一役太子党每况愈下,太子整日更是战战兢兢,生怕哪一天醒来后就听到再次被废的噩耗,以前意气风发的太子终于变成个鹌鹑模样。
十一月二十日, 胤禩生母良妃薨逝,康熙因早已看不惯胤禩做派,认为胤禩野心甚大,为了打压胤禩一派的气焰,便命良妃一切丧仪从简,不可奢靡,胤禩大受打击,却并未一蹶不振,很快恢复精神继续参与争斗。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圈禁咸安宫,届时太子一派终于彻底败落,再无复立之可能。诚亲王胤祉见此乱局,又见康熙对他冷谈无宠,心灰意冷之下主动退出竞争,于是明面上胤禩便成了一家独大,再无可以匹敌的对象,满朝文武大半以为大事将定,八爷一派名声更显。
而胤禛呢,正各地跑着督办新种推广种植事宜,朝堂上的风起云涌似乎已经与他不沾边,彻底远离了权利的中心。经过皇庄两季试种,又从各地统一收购新良种,胤禛觉得新种推广一事时机成熟,便向康熙上奏,康熙将新种一事全权交给胤禛督办。因初始良种毕竟有限,也不适合全面推广,胤禛便挑了西北地区特别贫困的几个府县,那里环境恶劣,土质贫瘠,经常干旱缺水,风沙较多,但胜在一点,土地广袤,耕地资源极为丰富,只不过因为受天然恶劣气候限制,很多土地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不是百姓不想多种地,可种的多了有什么用,常年的干旱让他们很多时候必须挑水灌溉才能勉强保住庄稼,家里总共就那么些劳力,纯手工作业,起早贪黑能侍弄过来的土地太过有限,只能任由大片土地闲置,却有许多人常年挨饿。
不得不说胤禛这第一站就选了个好地方,为接下来的胜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胤禛带着大批新种到了西北,由各府县张榜通知,朝廷提供免费易种且产量高的新种供百姓耕种,新种不惧干旱,不挑土地,同时各府县配有经验丰富的司农人员指导种植;鼓励百姓积极垦荒,只要力有所逮,开垦多少荒地这些荒地以后便归百姓所有,但荒地只能种植新种,至少连续种三年,且每一亩地需要额外上缴两成用作来年新种,若是趁机将土地挪作他用便要按市价收取银子;新种收获后,官府统一按价收购,也可冲抵主粮用作缴纳赋税。总之,新种的推广方案极尽详细可行,几乎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为求解除百姓们的后顾之忧,让百姓安心试种新种。
若说一开始很多听到官府通知的百姓还心存疑虑,裹足不前不敢尝试,但经过胤禛不辞辛劳挨个将准备试种的府县跑了个遍,以亲王之尊亲切问候当地百姓,深入百姓中间做鼓励动员之后,又当着百姓的面临时起灶蒸煮了几大锅新种,让百姓逐一试吃。至此几个被选出来试种的府县百姓再无半点儿疑虑,一个个斗志昂扬、兴高采烈的排队去府衙领新种,领完一小袋新种后便宝贝的安置在家里,然后全家总动员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开荒种田的大业之中。
当地百姓不乏一辈子连县老爷都未曾见过,更别提亲王之尊,那可是活生生的皇子,天底下最尊贵的人儿,突然间得知京城里的雍亲王不敌辛劳亲自来到西北,就是为了推广朝廷发现的新种,甚至不拘小节的下乡面见百姓,但就这一点就足够让百姓热血沸腾。人家王爷大老远的来到大西北,总不能骗他们这些小老百姓吧,难不成图好玩?更何况人家雍王爷说了,不用占自家原有的耕地,随便垦荒,种子免费,不会种也不怕,有专人指导,最关键的是种出来的粮食还能拿到官府卖钱,又能抵缴赋税。
百姓们在心里噼里啪啦算了一笔账,这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即便不确定这新种究竟产量几何,可大家都是几十年的庄稼老手,还怕庄稼种不好吗,而且需要上缴的不是定量的多少石,而是两成,即便种坏了收成不好,两成还是交的出去的,最后最多白花一年力气罢了。庄稼人最不缺的就是力气,只要能吃饱,能挣钱,还怕力气不够吗!
古代百姓本就比较单纯,又是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上头随便一个诏令下头就不折不扣奉命完成,更别提这等好事,必须妥妥的!于是胤禛的第一站推广颇为顺利,不仅得到当地百姓的积极响应,在第一季结束体会到丰收的喜悦后,雍亲王爱民如子的好名声已经随着大西北的风传遍了西北每一个角落,不用官府再多做什么,已经试种过的百姓自发的留下种子准备来年当做主要口粮种植,甚至还盘算着再多花点儿力气趁着这股好政策多开垦的荒地,这样捡便宜的时候可是错过了这个村儿就没了这个店儿。
而有了这个好的开头,接下来的推广便更为顺利,胤禛在大西北待的将近一年时间里,还悄没声儿的与早就安排在西北的年羹尧加紧联系,暗中做了诸多部署。远在京城的胤禩一派,还不知道胤禛西北之行除了明面上的政绩,私底下更是筹谋了不少事情,胤禛的这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的着实巧妙,关键人家还是奉旨办事,任谁都挑不出错来。
胤禛在外头跑了几乎有三年多,除了西北之行待的时间长了些,当然里头有他刻意为之的成分,其余地方便都是来去匆匆,毕竟有了经验和成功的案例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连各地的官员都积极不少,这可是送上门增加政绩的事,怎能不积极一点儿?总不能有一天全国各处百姓都开始轰轰烈烈种新种,唯独自个治辖迟迟不见成效,到时候一顶治理不善不作为的帽子扣下来可就完了。
三年多的辛劳没有白费,先是在东南西北周边推广新种,然后从四周往中心辐射,胤禛计划回京之时,大清几乎所有地方或多或少都开始耕种新种,当然向江南本就富饶之地,新种只是补充,真正受惠的还是类似西北这等原本贫瘠之地,估摸着再有三五年,国库绝对能充盈不少,不说完全解决百姓吃饱问题,至少在天灾面前多了一层保障。
221/226 首页 上一页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