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还好,心里莫名松了一口气,这口气也不知究竟为何而松,事到如今他彻底绝了心思,这样也好,老八带着股子怅然若失,他前半生汲汲营营,为得就是让别人高看他一眼,给额娘争体面,告诉别人即便出身不好照样可以靠自己满身荣贵,只可惜一样也实现不了了。老九就忍不住了,这几年为了支持十四他尽心尽力,又是出钱又是出力,合着都是给老四做了嫁衣,十四这样哄骗他们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要不是场合不对,老九恨不得跳出来直接指着十四的鼻子好好骂一通,真是骗他们骗的好苦呐!
看到老九盯着十四远去的背影恨不得盯出个洞来,老八悄悄拉着他一下,不赞同的摇了摇头,这事本就不能怪十四,原也是他们有错在先,先一步疏远十四,不能要求十四还站在原地等着他们。十四若是能得了新帝信重也好,至少他们的日子不会太差。
新帝继位,即便还没有办正式的登基大典,为了彰显隆恩,前朝后宫少不得要大肆封赏一番。八爷如历史一样被封为和硕廉亲王,甚至他的母妃良妃也被新帝追封为端懿皇贵太妃,同时命人将陵墓重新修缮一番,倒是让一直惴惴不安的老八有些愣怔。若说封他为亲王是为了暂且安抚他,毕竟朝中明里暗里他还有一大波势力,为了前朝安定这个册封说的过去,但竟然追封他的母妃,就让老八有些看不懂,新帝是在试图拉拢他吗,还是先迷惑于他,时机成熟另行清算。不管新帝抱着什么目的,但母妃能重新得到该有的殊荣,哪怕这份殊荣是老对头给的,老八愿意领这份情,于是之后面对新帝明显比一开始多了两分恭敬,让那些追随老八的人有样学样,最后结果还算不错。
另一个就是老九了,本来册封没老九什么事儿,老九一早就很坦然的接受这个结果,但是没想到竟被封为和硕端亲王。按照新帝的意思,那就是感谢端亲王之前在西征时做出的重要贡献,要不是他送钱送粮送军备,西征定然不会这么顺利,总而言之端亲王舍己为公,精神可嘉,值得亲王封号。看着新帝声情并茂的在台上歌功颂德,老九牙疼的不行,为什么和他想的不一样,搞得就像他真的是为了老四一样,尤其朝臣们隐隐落在老九身上的眼神,老九又不能跳出来解释,这个亲王封号领的着实膈应。
而老九膈应了,新帝就表示开心了,这样既能笼络人心,还能让老对头不爽,不赖嘛!
还有老七为和硕淳亲王,老十和硕敦亲王,十二多罗君王,十三和硕怡亲王,十四和硕惠亲王,基本上是一口气将人全封了。只是为了避免名字中有一字与新帝一样,除十三、十四可以继续保留“胤”字外,其余全部改为“允”,但因十四的第二个字与新帝同音,便改为胤禵,但也足够显示出新帝的隆恩。
前朝册封完毕便是后宫,除江映蓉外所有太妃均搬去西北的寿安宫。新帝的后妃,乌拉那拉氏为皇后,入住景仁宫;侧福晋林氏为贵妃,入住承乾宫;侧福晋李氏为齐妃,入住咸福宫;格格钮祜禄氏为容嫔,格格耿氏为裕嫔,再往下就是几个贵人。
而江映蓉则入住慈宁宫,等一切收拾停当已经过了新年,新帝改年号为雍正,一切都在朝着正轨进行,江映蓉也算松了一口气,准备待在后宫过几年养老生活。
作者有话要说: 这篇文章到这里差不多近两天就会完结,提前打个招呼。
作者的第一篇超过百万字的文,前后历时将近一年半,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小天使们,虽然数据一般,但我知道有人一直在支持者我,很感动,这也是我一直写下来的动力。思索了很久这篇综红楼的文章还是准备定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只是红楼世界的终结,并非主角的终结,关于主角的故事还在继续,不出意外之后还会有与女主有关的新的故事,文中有铺垫,不知道小天使们有没有发现,总之新的故事会有全新的视角,不一样的女主,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要看作者的心情,哈哈哈~~~
最后再安利一波作者准备开的新文《狐狸老祖与甜心大兵》,开这篇文纯属一时兴起,刚写完古代架空,就直接转到西方衍生,说实话跨度有点大,但谁让蠢作者最近莫名迷上某位甜心,然后就忍不住手贱开坑,故事的大纲已经在脑海里描绘了很多遍,自觉非常符合作者本身的萌点,但是脑洞是一回事,写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不是天赋型选手的作者只希望最后出来不要太烂,权当是作者圈地自萌。虽然是西方衍生,背景是一波超英,但大概率会夹杂许多东方元素,总是希望有小天使继续支持!
第353章 红楼 清穿乱炖
众朝臣本以为昔日的冷面王辅一登基,定然会对昔日的兄弟严加防备, 即便表面上优待, 估计也只是权宜之计,待政局一稳,少不得一一清算, 却没想到除了对亲近的兄弟荣宠加身, 让其手握实权, 连以往的老对头也颇为优待, 逐个封王不说,甚至将其安排在各部办差。于是朝臣们便有了一种错觉,原来冷面王并非真的无情,新帝或许更喜欢怀柔之策,那些个站过队的朝臣们暗暗松了一口气。可惜他们放心的太早,接下来的政策让前朝从上到下几乎叫苦不迭,众朝臣终于直面了雍正帝雷厉风行的铁血手段。
雍正元年,雍正帝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 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政策, 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 想要缓解国库亏空已久的问题。二年,雍正帝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 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这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江南甄家,京城贾家。同时要求地方凡有亏空,限三年之内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
利用这些政策短时间内确实填充了一部分国库,但西北用兵不停,与准噶尔部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个极为烧钱的战争一时停不下来,眼见着银子前脚抬进国库,后脚就被搬出去,雍正帝决定效法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命西北大军闲时种粮以缓解军饷短缺的问题,幸而新种早已推广开来,此法正当时,而这个重任则交给惠亲王,也就是十四。于是,雍正帝目前最信任的两位兄弟,十三在内总揽内政,十四在外平定西北之乱,内忧外患都有值得信重的兄弟把关,雍正比历史上要轻松一些,可以专心推行他早已设想好的一系列改革。
或许是雍正帝这一世从光头阿哥到帝王之尊这条路走得还算顺遂,即便中间蛰伏沉寂多年,也多有惊险波折,但实际上除了十三一事之外他并没有经历太多痛苦、压抑,相反宫内有支持他的额娘,府内有善解人意、始终陪伴的妻妾,甚至子嗣都是兄弟中难得比较丰茂的,他并没有经历如历史上好长一段踽踽独行的黑暗冰冷的时光,所以对待昔日的兄弟便多了一丝宽容。又或者雍正帝正积极的投身于吏政的改革,一门心思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康熙后期的朋党之争,一时抽不开身想不起来清算旧日的恩怨。胤禩等人心惊胆战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也没见着老对头出手,总觉得心里更慌了有没有,忍不住怀疑雍正帝在憋大招,找个合适的时机一击致命。
其实雍正帝是一位爱才惜才的实干家,见着能干的人才就忍不住欢喜,而他那些兄弟们撇开往日恩怨不谈,各个都是办事管事的人才,随便放到哪里都能顶半边天。老三、老五礼部管的风生水起,老七西陲诸事办得妥帖,老八工部和理藩院也管得有模有样,尤其理藩院的那摊子事情,有老八这个甚晓世故的人顶着,简直再合适不过。老九一向还是听老八的话,老八都开始称臣办事了,他自然也不会有事没事跳跳一跳,关键是还有宜太妃整日在耳边耳提面命,让他安安心心当个好臣子、好弟弟,千万别脑抽惹了新帝的眼,老九只能偃旗息鼓,一心扑到自己的产业上,看样子是准备将前几年为了支持十四出的血给补回来。然后老十是个打酱油的,有什么不关紧的事儿雍正帝实在抽不出来人手,就把老十拿出来溜溜,虽然差事办得粗枝大叶,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勉强能支应。
当然雍正帝不傻,为了避免老八几人与过去的势力关系更加紧密,他安排的位置都是打乱的,该调的调,该换的换,总之不会让昔日的朋党继续窝在一处,甚至不乏领导和下属或同僚之间素有恩怨,还是不能化敌为友的那种。这样一来虽有缺点,可能会加剧各处内部争斗,但若是能解决朋党关系,这点子问题还能接受,再者雍正帝用了其他手段来遏制内部矛盾的激化,最起码实行一段时间后看起来还算可以。
十三、十四就不用提了,一个是议政大臣,管着最关紧的户部,基本重要的事都得过这位大总理,另一个管着西北重兵,边关的稳定就掌握在他的手里。
于是雍正帝慢慢觉出味儿来,原来兄弟多了也有好处啊,尤其兄弟们还都挺给力,用得好了简直美滋滋。既然做了君王,那么格局和胸襟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就得知人善任,就得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雍正帝想做一位实干的明君,既然这些兄弟现在带来的好处大于未来不确定的隐患,那雍正帝便准备先撇开以往的旧怨,暂且留职察看,若是真的能忠心办事,那他便大度一点既往不咎,你好我好大家好。
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十三的劝解,十三当年被关养蜂夹道一事一直是雍正帝心中的痛,他曾不止一次想着要如何与老八等人清算,所以一度也是纠结的,但十三却能及时体察到圣意,表示当年之事他早就不放在心上,让雍正帝不要自责。其实有江映蓉在护着,十三当时并未吃太多苦楚,一向洒脱的他是真不在意那件事了。如此雍正帝才下定决心继续任用几个兄弟,但是为了以防万一,雍正帝私下里开始大量选拔善于隐匿监察的人才,扩充其在潜底时已经设立的粘杆处,以便时刻知道各处动向,稍有异动便能及时将危险扼杀。同时除十三、十四外,其余兄弟实行轮换制,甚至连各部官员也开始时不时轮换,总之不能一直待在一个窝里,尽可能避免几位亲王重新培养出自己的势力。
前朝在雍正帝携诸位得力兄弟的努力下,一改康熙晚年的乱象,朝纲为之一肃,朋党逐步瓦解,吏治逐渐清明,国库紧张开始缓解,西部动乱也渐渐平息,因为新种的及时,底层百姓的贫困也略有缓解,比起历史上雍正帝和怡亲王二人勉力支撑的局面好太多。
后宫也没闲着,尤其是林玉,除了自己的承乾宫,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江映蓉的慈宁宫,因为康熙在时极为喜欢西洋文化,宫里有不少藏书,林玉便借口感兴趣没事就开始研究,还带着江映蓉一起,甚至带着儿子一起学英语、学地理、学天文、学算数。林玉自觉不动声色的引着太后,其实不知道江映蓉是故意陪着她,在林玉的怂恿下,江映蓉便时不时召见郎世宁等传教士,听他们讲述海外的世界,不拘什么风俗人情,地理地貌,风光景色,意趣故事。渐渐的外头的人都知道当今太后最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海外的故事,皇额娘这点子爱好雍正帝自然不会阻止,甚至时不时还亲自奖赏一些能博得太后一笑的传教士,一时间从各处漂洋过海来的传教士齐聚京城,想法设法进宫给太后讲故事。
能不畏艰险漂洋过海过来的,大多都有一颗雄心,一些壮志,自然不只是单纯来看一看,康熙时期虽对传教士接受还算良好,但给的机会不多。等知道宫里有位喜欢海外文化的太后,尤其当今又是位孝子,诸位传教士们可不是犹如闻着腥味儿的猫,抢破头进宫拜见,说不定就讨了太后的欢心,就能谋个位置。
时间一长,雍正帝不免受了些影响,被勾起了一些好奇心。这时候的清朝在海外人的眼里还是一个神秘古老富有令人为之向往的国度,精美的瓷器、茶叶、丝绸都备受海外贵族的追捧,奈何能传出去的数量不多,更是物以稀为贵,随便一个普通的花瓶可能就被炒出天价。听着那些传教士言语间对大清的追捧,雍正帝的心思不由得活泛了一些,国库问题依旧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既然内部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勉强到这种程度,不如眼光放出去,从外头挣点儿外快来,其实不光洋人喜欢大清的东西,大清权贵不少也喜欢洋人的玩意,若是能组建一支出海的队伍,安排几个靠谱的洋人一起跟随,那这一来一回可是转双份的钱。
人一心动,就忍不住想行动,尤其作为实干派的雍正帝,只是他思索良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最后还是江映蓉提了一句,最合适的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雍正帝才恍然大悟,想起了等闲不在他跟前晃悠的胤禟。胤禟自幼好学嗜读,性子聪敏,喜欢发明,还曾亲手设计战车式样,他十分热爱外国文化和西学,自学外语,与来华传教士颇为亲密,关键还有生意头脑,可不就是最合适的人。
于是胤禟一脸疑惑的被召进宫里,临进宫前还被宜太妃拎着耳朵好生交代一番,让他机灵点儿,进宫了多说两句好话,看能不能求个差事,不论大小总比他去捣鼓生意强。在宜太妃眼中,与商贾之流混迹一处都是末流,不是正经事儿,眼见着雍正帝对兄弟们都颇为礼遇看中,就胤禟一个被边缘化,混的连老十都不如,宜太妃当然看不过去,她可还有孙儿们要前程,容不得胤禟颓废。
胤禟是懵着一张脸出宫的,海务署,他怎么就被忽悠着答应筹备海务署了呢。宜太妃一听胤禟进一次宫就谋了个差事,虽说这海务署不知道是干啥的,可能负责筹备工作,明显筹备起来也是要胤禟管着的,一边暗恨胤禟平日里不成器、不知上进,一边念叨着过两日进宫好好谢谢太后,给太后多少两句好话,千万别把到手的差事给搞黄了。
接了差事的胤禟懵逼只是一时的,按照雍正帝的想法,这海务署简直量身给胤禟创办的,管的是海外来的传教士,还让他组织筹建出海的船队,看样子是准备试一试海上贸易。总之每一样都是胤禟喜欢的,干着干着就忍不住废寝忘食起来,自己的生意都放到一边不管了,只一心一意搞海务署。宜太妃看后,终于老怀欣慰,进宫的次数不由得又多了。
在胤禟带着第一只船队出海历时一年半满载而归后,雍正帝越发看中海上贸易的利润,随之而来的还有海外各种类型的书籍,这是江映蓉随口提的一句,也被胤禟当做正经事给办了,几乎装了半只船,不拘什么种类的书籍,只要见到的都买了一份带回来。无论是有意引导,还是阴差阳错间,雍正帝竟开始支持海上贸易,不再如历史上严格执行海禁政策,不允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这位杰出的君主目光终于开始着眼于世界,鼓励外交,避免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
海务署的诞生,海上贸易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洋人开始与大清互相往来流通,海上贸易逐渐发展繁荣,同时让大清意识到关税和港口的重要性,在清朝后期没能避免的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原本随便放出去的海关主权、交出去的港口使用权这等极大损害主权利益的事情再也没发生,甚至大清因为多年的海上贸易更加繁荣,更加强盛,又因及时与海外的先进理念做了及时的碰撞,即便后期的清朝越发腐朽衰败,但内部有着能跟上世界步伐的思想、技术和力量,那些发动战争的国家也并未讨到太多好处,几乎是兴冲冲而来灰头土脸而去。
这一世界的大清也以相对平和的方式向着更为先进的方向演变、发展,没有了半殖民主义的经历,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东方古国以强盛到让人无法忽视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而一向爱好和平的东方大国并不因自身的强大而产生侵占掠夺的思想,扶危济贫,不吝啬任何帮助,用坚不可摧守护者的姿态一直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
225/226 首页 上一页 223 224 225 22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