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赏尽高山见流水
云娘喜欢赵妙柔随和爽朗,赵妙柔也喜欢云娘机智博闻,二人迅速熟识起来。虽说陪侍公主读书,但妙在公主的课业十分轻省,只需上半天书房,女先生教授一些《论语》《诗经》《礼记》《孝经》《女诫》等较为浅显的书籍,再者每天习一篇大字即可,倒也颇为轻松。
宫中多闲暇,云娘每日便是看看杂书,做做活计,或者在后苑闲逛,再不然和赵妙柔一起,鼓捣一些新鲜吃食,或炮制一些稀奇的香料,日子过得倒也还算平静。
夜深人静时,云娘坐在廊庑下,看月亮每日或增或减的变化一点,走了一个轮回,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多日没回家了,往昔秦州的岁月,仿佛隔世。不知道爹爹和娘娘怎么样了,想提笔写一封家书,却不知从何写起,又如何送出。
能够这样寂又安然的打发时日,也许对于少年入宫的自己来说,已经算是幸事了吧。
这日是寒食节,宫中早就准备好车马前往奉先寺、道者院两处,祭祀各宫嫔的坟墓,到日暮才返程。因宫中禁火五日,云娘早就提前准备了青精饭,采下乌饭树叶洗净,舂烂加少许浸泡米,待米呈墨绿色捞出略晾;再将青汁入锅煮沸,投米下锅煮饭,熟后饭色青绿,气味清香。又预备了一些鸭蛋、烧鸡和乳饼,如此也就不用操心这几天的吃食了。
赵妙柔祭祀回来后,对青精饭赞不绝口“这味道清爽不甜腻。寒食节天天喝冷粥,吃馓子冷肉,真真要腻死人。”又眨眼笑道:“多日未见大哥,他越发变成书呆子了,天天在殿中和相公们讲求学问,连饭都顾不上吃。前几日就连爹爹都看不下去,派王内侍去阻止。这几日寒食,估计他更顾不上吃饭了。不如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把你做的青精饭带上些,督促他好好用餐。”
云娘却本不想去,但对这位未来的宋神宗难免有些好奇,正犹豫着,早被赵妙柔拉起手,匆匆来到了赵顼居住的庆宁宫。
庆宁宫在内宫东南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所在。内侍李舜举迎上来陪笑道:“公主开得不巧,大王正与人谈事情呢。”
二人发现正殿内似乎有人正在与赵顼说话,赵妙柔掩口笑道:“我猜得果然不错,韩相公现在还没走呢。”一面拉着云娘从侧殿进入,走到屏风后闪避。
云娘根据前世学来的历史知识推断,此人应该是韩维,做过颖王府的记室参军,算是赵顼的老朋友了。
却听赵顼问道:“昨日爹爹为各项冗费发愁,如今北辽隐患未除,西夏日渐成势,缴纳岁币已增至50万两。国家财力困穷,兵士疲敝。我身为人子,却不能为君父分忧,实在惭愧。”
云娘隔着屏风望去,赵顼头戴青黑色幞头,身着玉色圆领丝袍,殿阁的灯光化作细细的金粉,洒落在他的身躯上,越发显得面如冠玉,目如朗星,如此少年志气令人动容。
却听韩维道:“如今积弊日深,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以军备为例,本朝士大夫向以执兵为耻,未尝有能骑射行阵之事,边疆、宿卫多有奸悍无赖之人,所以一直多事。朝廷须奉行“文武合一”之教,士大夫居则习礼乐,出则从战伐,才能解边疆,宿卫之忧。且兵在广不在精,募兵制虽是我朝家法,但所养之兵皆出自流民,多半是老弱怯懦,一旦有事无法指望,徒耗官费而已。军备只是冰山一角,须知强兵先要富国,富国先要变法。当今天下之势,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程度了。只是……”他犹豫了一下,没有再说下去。
赵顼笑道:“持国对我可直言无隐。”
韩维沉吟一阵方道:“不瞒大王,庆历年间先帝亦曾推出新政,澄清吏治、轻徭薄赋,厉行法治,意在富国强兵,可结果如何,夏竦污蔑富相公欲行伊霍之事,范文正公自请外出巡守,最后不了了之。如今天下弊政更甚于先帝之时,欲行变革,阻力只会更大。”
赵顼认为自己不是先帝,绝对不会像二十多年前的庆历新政那样,只是精准的找出了问题,却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迫于各方面阻力不了了之。他是个较真的人,做事绝对不会半途而废。但以他的身份,现在很多话并不方便说,于是笑一笑道:“变革之路本就举步维艰。虽然如此,如何改变,愿持国教我。”
韩维道:“取士之法、考绩之法、整军之法、理财之法都需要改变。臣不敢欺瞒大王,臣说的这些话,并不是自己的见解,乃是臣的的朋友王安石的主张。”
云娘看到赵顼眼神一亮:“可是那个曾经给先帝上言事书得王介甫?”
“正是此人,坊间都说,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令致,生民咸备其泽。臣以为,此话不算言过其实。”
赵顼笑道:“介甫的言事书我看过,极有真知灼见。只是我也听说,先帝在位时曾邀请大臣到宫中赏花钓鱼,介甫把摆在面前的鱼饵当作小食全部吃光。先帝认为:偶尔误食一粒鱼饵到情有可原,发现味道不对就会停止使用,可介甫却知错不改,把鱼饵全部都吃光,这完全有悖常情。这种人奸诈虚伪,不能委以重任,持国以为如何?”
韩维大笑:“我与介甫相交多年,深知他的性情。介甫素有大志,对衣服饮食毫不在意。吃饭时食不知味,只吃离他最近的那一盘。衣服脏了也不换,澡也是常年不洗,还是臣看不下去,邀请介甫每月到寺院谈诗书,一起洗澡,趁机把他的脏衣服换成新的,介甫才算稍微干净了。他就是这脾气,并非是奸诈虚伪。”
赵顼亦大笑:‘想不到介甫竟是这样的人。昔有王猛扪虱谈兵,如今介甫也不遑多让了。这样说来,竟是先帝错看了他。”
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极热闹,很久才散,赵妙柔等得极不耐烦,好不容易熬到韩维去了,正要发声,却见赵顼一把拉开屏风:“出来吧,早就发现你了,我正在见人谈正事,你却如此胡闹。”却发现妹妹身旁还立着一位少女,不仅一愣。
赵妙柔出言解释:“这是大娘娘请来陪我读书富娘子,是富相公的幼女。”又撇嘴道:一开始固然是谈正事,只是说到后来,还不是谈人家的八卦。”
云娘看她言语无忌,忍不住低头一笑。她趁机偷偷打量赵顼,总觉得这人看上去十分眼熟,却一时想不起在那里见过。
赵顼也在细细端详云娘,虽不是十分艳丽,却自有一种从容娴雅,特别是刚才那一笑,明媚尽显,如美玉般光华,忍不住也微微发笑,但还是摆着长兄的架轻斥赵妙柔道:‘这么晚了,你不好好做功课,又来此何事?”又向云娘致意:“富相公身体可好?国事还需多多倚重。妙柔性子顽劣,倒是让娘子见笑了。”
云娘忙上前行礼,恭谨答道:“爹爹身体尚好,承蒙大王挂念。公主天性孝友,念及大王用心学业无暇用餐,特与妾一起送些吃食来。”
赵顼笑道:“说起来还真的有些饿了。”打开云娘提着的食盒,青碧之色映入眼帘,忍不住好奇道:“这是什么吃食,我竟从来没见过。”
赵妙柔抢着说:“是云娘鼓捣的新鲜玩意,叫青精饭,味道很好,大哥快尝尝。”
赵顼连吃了两块,觉得十分适口,笑对云娘道:“这并非汴京所产,是南方的食物吧?”
云娘点头:“儿时随爹爹游宦江南,看苏州的百姓在清明时节常常做这种吃食,倒是十分清爽,于是把方子学了来。”
赵顼细看那食盒,顶端抄着一首七绝:“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字迹却极秀媚,不由笑道:“这是娘子写的吧。吕洞宾的诗在这里倒是应景。只不过卫夫人簪花小楷虽适合女子,终究少了几分笔力。娘子闲暇时可习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遗风,时间久了,自能成一家风骨。”
云娘觉得有理,忙答应了,却听赵妙柔抢着道:“大哥还是不要督导云娘练字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大哥连饭都没顾上吃。身为皇子又不必考状元,读起书来这么废寝忘食,连爹爹都担心你的身体呢。”
赵顼笑了:“你那里知道,我虽不用参加科举,但这些功课比考状元还难,非是我不爱惜身体,实在是怕岁月蹉跎,时不我予。”
赵妙柔撇撇嘴道:“知道大哥用功。只是好歹注意一些,别又像上次那样,连续三五天不吃午饭最后胃疼,到时候拉下功课不说,受罪的还是自己。”
云娘暗中感叹:宋神宗放在后世,应该是老师最喜欢的好学生类型,而且还是位细节控。
作者有话要说: 1.《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节那天“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祀诸宫人坟,莫非金装绀阛,锦额珠帘,绣扇双遮,纱笼前导。”
2.韩维的那段话出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过仁宗施行庆历新政已然受伤了,对这一套并不感冒。
3.王安石早年任京官时,与韩维韩绛兄弟交好。韩维做过颖王府记室参军,与神宗谈讲时事时,往往陈说友人王安石的主张,所以神宗自少年时代起,便对王安石就很好好感。《续资治通鉴长编》载:“颖王性谦虚,礼眷宫僚,遇维尤厚,每事咨访,维悉心以对,至于起拜、进止缓急皆陈其节。”
4.其实在治平末年和熙宁初年,变法是朝中有识之士的共识,只不过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很多主张实在太
有个性了,所以他早年的一些朋友渐渐跟他分道扬镳。保甲法推出后,韩维是坚决反对的,韩绛倒是一直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可惜到最后也离开他了。
5.《宋史》载宋神宗“天性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英宗常遣内侍止之。”
第7章 大厦如倾要栋梁
福宁殿内,五更鼓刚刚敲过,内监像往常一样过来叫起,宋英宗赵曙昨夜失眠,今早头部隐隐做痛,本想免了今日的常朝,但昨日已免过一次,今日若再免,御史台必定要上札子,赵曙叹了口气,只得默默由内监伺候更衣洗漱。
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宫中抚养,赐名赵宗时。仁宗一直都渴望自己能有亲生儿子继承皇位,无奈新生的皇子连连夭折,活下来的都是女儿,直到去世前一年,才彻底绝了念想,立赵曙为皇太子。
这天下至尊之位居然落在自己头上,赵曙一开始自然欣喜。只是做了两年的皇帝,才发现这真是天下最苦的差事。国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即使贵为天子,一举一动都需要受到监视制约,不能任性妄为。本想等仁宗安葬后,给生父挣个名份,谁知韩琦草诏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居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司马光、吕大防带头,百官附议,力主称仁宗为皇考,生父濮王为皇伯,把韩琦为首的宰执骂得灰头土脸,也只好暂时偃旗息鼓。亲生父亲只能称伯父,赵曙内心的郁闷难以形容。
濮议之事关乎名教也就罢了。翰林学士王畴,文采斐然,口齿伶俐,赵曙与他一见如故,本想任命为枢密副使,传令知制诏钱公辅草诏,谁知他竟然将词头封还,赵曙气急将钱公辅贬官,不料这个词头发下去,又被另一位知制诏祖无择封还了。赵曙这回勃然大怒,把韩琦叫来,本想给这两人重重的处罚,树立天子权威。谁知韩琦苦苦以祖制相劝,最后也不过将钱公辅贬去滁州当团练副使,将祖无择罚铜30斤,还做他的翰林学士兼知制诏,而王畴升官的事,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天子做成这样,也算是相当窝囊了。
这时候,赵曙开始深深佩服仁宗的好脾气了。先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想做宣威使,结果包拯带领言官反对,宣威使没做成,仁宗还被溅了一脸唾沫星子。大臣变本加厉把手伸到内廷,便是亲信进献了两名美女,王素也要进谏,仁宗虽然百般不愿,最后也只能挥泪割爱,每人赏300贯钱遣散。赵曙自问没有仁宗唾面自干的涵养,在朝野中的声望不如仁宗,也是自然的了。
赵曙坐轿来到垂拱殿视朝,此时天刚蒙蒙亮,多日睡眠不足让他感觉胸口憋闷,浑身不适,最难受的是,头晕眩得厉害,生出一种不知何处可以着力的虚浮之感。但偏偏思路却异常清晰,能清清楚楚的听到大臣们在殿下的争执,“臣”如何如何?“陛下”如何如何?“成法”如何如何,越发觉头痛欲裂,快要支撑不住了。
赵曙只是觉得茫然,每一念及自己的责任,他总不免归于困惑,困惑于列祖列宗,何来如许精力,得以轻易应付日理万机的繁剧?对于他来说,光是每日晨起视朝,便是一项不折不扣的苦刑。特别是那些军报,北辽未平,西夏又起,域内未弭,南蛮又至。加上立朝百年,积弊渐深,冗官冗兵难以裁撤,财政入不敷出,这些都仿佛一块块大石压在胸口,令人喘不过气来。他相信换了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像他一样,以处理这些纷杂的政事为苦,要不自己的祖父真宗,怎么会将常朝改为五日一次,便是那些常参官,也经常装病请假呢。
殿下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还在为河北路救灾事宜讨论不休。赵曙摆手制止朝臣的争论,忽然跳跃式问到:“如今天下金谷几何?”
韩琦楞了一下答道:“据臣了解。目前每年财政收入为一万一千六百十三万八千四百缗,总支出为一万二千三十四万三千一百缗。已是入不敷出了,应当设法裁救。”
赵曙叹气道:“朕知道,冗兵之费,备于昔时。前日据司马相公上札子说,如今我朝兵士已过百万,徒耗帑廪,朕欲加裁减,卿等以为何如?”
欧阳修忙道:“臣以为不可,如今西夏势大,边臣广为守备,陛下要裁减兵士,臣恐无以威慑西夏,徒增隐患。”
韩琦立刻附和:“军备关乎国本,永叔所言甚是,陛下不可不听。”
赵曙无奈道:“那么,冗官总可以裁撤一批吧,如今三省、六曹、二十四司,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很多都是挂名的空职,实在是没有必要。”
韩琦又道:“陛下,朝廷是该澄汰冗杂,节省开支。只是□□皇帝创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官制改革,还需慎重行之。”
在一旁一直不出声的富弼开言道:“陛下可先下诏延长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缓解当下的财政压力。然后再勤考核,明赏罚,徐徐图之。”
赵曙颔首:“富卿所言甚是,如今朝廷积弊甚深,依富卿看,还该如何裁救?”
富弼沉默片刻才道:“恐需以渐厘革。”言罢无声的叹了口气。
赵曙觉得更加烦闷,“那就照富卿的意思,让祖无择草诏吧。”挥手手散了今日的常朝。
下朝后,欧阳修叫住富弼“陛下并非没有求治之心,今日更是殷殷垂问,对彦国寄予厚望,彦国为何出言搪塞?”
4/59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