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中午跟大哥大姐一起吃,她提供各种票据,他俩付钱,就这样大哥大姐还觉得占了她的便宜了。
他们学生每个月除了发补贴外,每个人还会发三十斤的粮票,还有油票、肉票等等。方立安每天吃的用的都从空间里的取,把钱和票都省了下来,每个月存二十三块五毛,每个月剩下的粮票、肉票、油票都拿去黑市换钱,全部换下来大概在十五块钱左右。
此外,每次卖票的时候,她也会把空间里一些东西拿出来卖,大多是粮食,比如面粉、大米、鸡蛋、挂面、白糖……她卖的东西都是质量上好的,价格也不会贵上多少,所以卖的很快,十几分钟就能全部脱手。
有时候方立安还会卖个铝制茶壶、菜刀之类的在百货大楼需要工业票的东西,她不要票,所以即便是高价也很快就被人买走了。
反正一个月只一次,偶尔再换个地方,所以至今还没有碰到过抓人的情况。
这样每个月“省吃俭用”的,自己再做点“小生意”,一个月下来能存三百多块,十二个月就是头四千。再加上逢年过节生意更好,一年下来攒个五千不是问题。
第25章
随着数字帮的倒台,以前那些动不动就喜欢抄家抓人官威十足的G委会干部和红卫兵都开始夹起尾巴做人,连带着黑市交易都安全不少。
方立安最开始并没有打算去黑市赚钱,这毕竟是存在风险的,只不过在火车上的胡思乱想最终还是走进了她的心里。
她骨子里并不是那种喜欢搞学术研究的人,性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东西,可能上辈子就已经形成了,这辈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都不会有太大改变。就算当初“赢在了起跑线上”,日后也不见得能耐住性子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搞科研。
矛盾的地方就在于,她确实想多享受几年校园生活,无论最后取得什么样的学历,以后毕业了随便开个小店,想开张就开张,想出去玩,就关门歇业。不在乎赚多少钱,也不在乎能否取得什么成就。
可问题是,现在并不是“本科遍地走,硕士多如狗”的年代。如果这个时候的人大学本科毕业或者专科毕业,不去国家分配的机关单位、国企之类的地方工作,可能全国十几亿人民都不会理解。
虽然这样的选择百分百会引来一些吃瓜群众的闲言碎语,但这都无所谓。关键是如果她表现的很突出,让她的老师们升起栽培之心,那最后岂不是辜负了他们的好意与期望?再如果有人因为她而被挤占了读研读博的名额,失去认真学术研究的机会,那她算不算是站着茅坑不拉屎?
所以她打算自费出国留学,不占据任何国内读研读博的名额和公费留学机会。
这个想法可能略有些圣母,但看着同学们那股埋头苦学的劲儿,她就觉得人有时候为了一些“感性的事物”做一些蠢事并不是那么不可理解。即使她骨子里透着二十一世纪的“精明”、“自私”和“算计”,她也可以在这个较为淳朴的年代做一些“淳朴”的事。
方立安每天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从周一到周日,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和大哥基本上只有在周末吃饭的时候才会碰面,和大姐略多一点,毕竟住在同一栋楼里,有时候晚上睡觉前,大姐会来看看她,跟她说说话,聊聊天。
她上大学以后,并没有停止“督促”大哥大姐学习,方法既简单又粗暴——周末一起吃饭的时候,按照兄姐两人的专业的教授进度跟他们聊学习。
方立新上大学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现在乍接触这行,很有点摸不着头脑。周末吃饭的时候听方立安聊起这些,简直惊为天人,他小妹咋这么厉害呢!D炸天啊!身为大哥,他是不服也不行啊!在方立安的帮助下,方立新终于慢慢入了行,学习成绩稳步提升起来。
方立平就比他顺利多了,本身就挺喜欢化学这个专业,再加上平日里学习勤奋刻苦,遇上的问题比较少,有问题问问老师就解决了。
就这样,在大家忙碌了半年后,暑假来了。
方立新兄妹三人暑假一起回了普惠县,年底的寒假时间太短,十来天的假期,一半得耗在路上,在家只能呆几天。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夏天回家除了火车上的气味儿难闻些,其他都挺方便的,每人带了两身薄衣服,两本书,还有这半年攒下的钱,轻装上阵。
兄妹三人回到机械厂家属区受到了大家的热烈的欢迎,或许是因为半年没见,导致众人的热情不减当年,又或许是因为一九七八年的高考刚结束没多久,导致大家的注意力又回到了七七年高考赢家方家兄妹身上。
这时候高考试卷的答案和成绩都还未公布,所以听说他们从学校回来时,有挺多附近的考生前来咨询。问的问题五花八门,比如,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正确答案是哪个?比如,数学最后一道大题该如何作答,只答对一半能得几分?再比如,英语作文字写得不好有没有影响,这样写那样写又能得几分?
没两天兄妹三人被问得头都大了,跟着方三山夫妻俩和小弟方立业一起“逃”回了乡下老家。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小阳村也有一大帮人等着他们呢……
第26章
一九七八年高考是在七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三天里举行的,成绩将在八月上旬公布,接着就可以填志愿了。
方立新兄妹仨七月二十五号到的家。七月三十号,方三山和许巧梅两人请了一天假带着四个孩子回了小阳村,和孩子们一起探望老家的老人。
一家子天蒙蒙亮时出发,午饭前到村里,方三山夫妻俩吃了午饭略坐会儿就回县城了。这会儿不是农忙的时候,可他们做工人的一年四季都很忙,所以他们只请了一天假,当天去当天回,第二天好接着上班。
家里三个娃现在读着大学,再过三年半就一起毕业了,那时候老大都二十六了,老二二十三,老三十九。
老三年纪小,还能缓缓,老大和老二肯定要抓紧操办的。就算到时候不立马结婚,他们做父母的也肯定要给提前准备好,别到时候该拿的拿不出来。
学校虽然给发了补贴,但他们还能指着那些补贴结婚吗?每个月去掉吃饭的钱,老大能剩下五块就不错了,老二和老三是女孩子,就算能剩的多一点,别的地方就不要花钱了?
真是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赶紧回去上班给他们攒彩礼,攒嫁妆……
四兄妹这次来农村是带着各自的口粮来的,这年头农村虽不像城里每个月吃多少要定量,但谁家也没有多余的粮食来养四个闲人。
他们兄妹四人打算在农村呆到八月十号,估计那时候大伙儿志愿都填好了,回去应该也没自己什么事了。想着这十天可以在爷奶家里安安静静地学习,时不时地帮着做些家务活,耳边没人缠着你呱呱呱呱地讲话,多好!
只是不久后,他们的各种幻想就被无情打破了。
第一天刚到的时候,村里各位叔叔伯伯七大姑八大姨都来了,热情似火地跟方三山夫妻俩和兄妹几个打招呼。
本以为就第一天会热闹些,结果第二天叔叔伯伯婶婶们不仅自己来了,还带着自家娃娃来了,上到二十几,下到三岁,通通送了过来,说是让老方家的大学生给点拨点拨。
其实这些都没啥,大家一起学学习、看看书,也挺好的。可怕的是,那些叔婶儿喜欢把自家二十岁上下的儿子闺女往这边送,送过来还用那种“正好”、“真合适”的眼神盯着方立新和方立平看,把兄妹俩看得毛骨悚然。
方立安一开始把这些都当笑话看,可接下来两天还是这样,审美疲劳,再好笑的笑话她都笑不出来了。
于是这天一早,方立安跟他小弟方立业一人拎一个小板凳坐在爷奶家的大门口。
等那些叔叔婶子带着儿子闺女过来的时候,她和方立业便堵着门不动,笑眯眯地说:“我哥我姐这阵子忙得书都没功夫看了,你们有问题问我也是一样的。”
脸皮薄的婶子尴尬地笑笑,在背后用手指戳戳自家孩子,想让二十几岁的儿子闺女随便问两个问题就回家去了。
那几个青年男女直接羞红了脸,爹妈的想法他们不是不知道的,送他们过来不就是想让自个儿跟方老三家的大学生多接触接触的吗?
虽然他们这些人没啥文化,但有总有人想着,万一瞧对眼了呢?以前那些城里来的知青一开始不也都眼高于顶的吗?后来还不是有人跟他们村里人结婚了吗?
现在让他们问比自己小五六岁的孩子,真的好羞耻,一时竟没人开口。
有那脸皮厚的婶子,就推着自家十七八岁的男娃往方立安跟前去:“小安那,我家宝贵有问题,你给解解?”
方立安看那大婶一脸喜色,哪里不知道这个是针对自己来的?她虽然心里不舒服,但面上不显,和气道:“什么问题?尽管说。”
那个叫宝贵的立马指着书上一道题说:“这道。”说完打算直接蹲下来,听方立安给他讲题。
方立安连忙制止他:“这题啊,不用问我,我弟就会,让他给你讲。”
宝贵看她指的是旁边那个十岁不到的娃娃,脸一下就烧了起来,真是太丢人了,她什么意思!只能忍着巨大的羞耻感听方立业讲题目,听完,头也不回地跑了。
宝贵娘跟在后头边追边喊:“宝贵,等等娘啊~跑慢点~”
余下的人一时陷入了僵局,问吧,怕方立业会做,确实丢人,不问吧,又怎么脱身呢?
方立安也不着急,跟方立业一起静静地打量这些人。那眼神明晃晃地在说:“你们尽管问,我和我小弟一定给你们解答。”
没几分钟就有人撑不住找借口跑了,剩下的人除了真心来请教问题的,就都是年纪不大的毛娃子了。
后面几天,来的人就少了很多,让方立安四人勉强过了几天安静日子,到八月十号终于可以打道回府了……
第27章
方三山的爹娘方有山和胡氏都是民国前生人,如今已经七十多岁高龄,身子骨至今硬朗得很,两人自分家后就一直跟着老大方大山住。
方大山性格憨厚,待人宽和,家里婆娘张丽霞也是个老实人,从不掐尖要强,娘家当年在战火中失了音讯,到现在也没有任何消息。大伙儿都猜人八成是没了,不然这么些年咋能不回老家。
大伯家生了一水儿的儿子,从老大到老五个个带把儿,而且个个都像大伯,老实巴交的,地地道道的农民。
大伯家最小的五堂哥比方立新大三岁,兄弟几个都早早地结婚成家了。大伯觉得自个儿身体好,还能干个十几年的活儿,便把他们都给分了出去,谁都不跟,夫妻两人带人爹娘过日子,让儿子们每年交点粮食交点钱就行了。又说等他干不动了,再让他们服侍他,谁家尽心就把老宅子留给谁。
老二方二山脑袋瓜子机灵,性格跳脱。有点小聪明,鬼点子也多,娶的婆娘心长得跟筛子似的,全是心眼。靠着这点子机灵劲儿,日子过得也还不错。
二伯家是三个儿子和两个闺女。前头老大老二都是儿子,老三老四是女儿,最小的是个儿子。老大快三十了,老二比方立新大上两岁,老三比方立新小一岁,老四比方立平大一岁,四人都成家了,剩下的老小才十五。现在整天被他爹妈压着学习,指望着家里也出个大学生。
老三方三山从小就性子沉闷,话特别少。他们这地儿刚解放的时候,他刚十几岁,连夜收拾了几件衣服,带了几块饼,去了城里。一同去的还有其他十几个小伙子,结果别人被当成盲流被劝说遣送回来的时候,他留在了城里当了工人,端上了铁饭碗,还娶了城里媳妇儿。村里谁不说他是个有本事的,如今一门出了三个大学生,这可是真发达了,好日子还在后头!
方家除了三个儿子,还有三个闺女,一个嫁去了隔壁村,一个婆家就在小阳村,还有一个小时侯体弱多病没留住。两个闺女嫁出去之后,一般只有逢年过节会和娘家走动,现在兄弟家里厉害了,出了三个大学生,和娘家走动变得频繁起来。
以前方立安只知道有两个姑姑,但姑姑家具体什么情况,她也不知道,有几个表兄弟姐妹也不清楚。后来即便姑姑们和家里走动频繁,她和大哥大姐也看不到,因为三人都在首都上学。
这几天住在大伯家里,终于见到了两个姑姑家表兄弟姐妹们。让人不舒服的是,大姑二姑只把他们家年龄小的孩子送过来,让跟着他们学习,年龄大的表哥表姐只见了一面就没再来过。方立安在心里默默吐槽,大姑二姑真是高看了她这个脸盲。
在小阳村的日子过得飞快,很快就到了八月十号,又是天蒙蒙亮,兄妹四个听着蝉鸣蛙叫,趁着早凉,踏上了归程。
大伯想问村里借驴车把他们送回去,被四人婉言拒绝了。大夏天的,谁都不容易,把他们送去县里,回头还要顶着大太阳回来,何苦呢?他们四个都是年轻人,多走几步路怕啥,全当锻炼身体了。
他们四个回到机械厂家属区时,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大家收到成绩单前就填好了志愿,现在就等着发录取通知书了。没收到成绩单的考生,有的觉得高考无望,直接放弃了,准备找份工作;有的觉得自己还有余力再战,打算再拼一年,争取明年考上;也有少部分人觉得分数有问题,要求查分。
今年大舅家的两个表哥也参加了高考,不过只有大表哥收到了成绩单,考了三百零八分。听说他的数学只考了十四点五分,但其他几门均考了七十分往上,让方立新三个佩服不已。
大表哥年纪不小了,比方立新还大上五岁,这些年在东北做知青,至今没结婚,也没谈对象。或许是因为方立安的暗示,这些年一直断断续续地学习,没有放下书本。七七年高考时候分数低了些没考上,又学了半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二表哥说是表哥,其实只比方立安大一岁,两人同届,特别贪玩,这些年也没好好念书,他没考上也是在大家的意料之中。
大表姐这些年因为工作和下乡的事情跟家里一直闹的很不愉快,前年终于谈了对象结了婚。这两年一直被婆家催着生孩子,精力都放在这上头,对别的事也不怎么关心。只是她对大表哥考大学的事情表现的挺不屑一顾的,可能终究是因为下乡的事情和他生分了,总觉得他这么些年是故意拖着不成家的,让她日子也不好过。二十八的人了,还硬是要参加高考,瞎折腾什么!
八月底,各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纷纷寄到了考生们手里。大表哥来电,他考上了本省的师范大学,九月中旬去报到,到时会先回趟家。这个特大喜讯让姥姥和大舅妈忍不住喜极而泣,下乡多年的孩子终于可以回到他们身边了。
11/275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