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琅看向秋檀,道:“前几日回魏国公府的时候,我已经和孙姨娘说了,收你为孙姨娘的义女,我父亲也知道这件事情,自然是同意,我怕是看不到你出嫁,不过孙姨娘自会操持这一切,到时候,你就以魏国公府小姐的名义嫁给石安,如此,你和石安都有了魏国公府庇佑,如此,也不会有人因为你和石安是我和燕王殿下的旧部而去伤害你们两个了。”
徐琳琅一早就想好了秋檀和阿筠以后的去处,只不过怕她们两个这几天知道自己并不能带着她们两个伤感,才没有告诉二人。
一向刚强的秋檀哭成了泪人,跪在地上给徐琳琅磕了三个响头。
徐琳琅道:“如今,燕王府的一应财物都被封了,我也没有什么能够赏给你的东西了,等我明日走了,魏国公府就会把你接过去,到时候,孙姨娘自会给你安排一切,你放心,我会给她留信,她一定会让你嫁的风风光光。”
安顿完了秋檀,徐琳琅转而看向阿筠。
徐琳琅道:“阿筠,我已经和玲珑说好,此后,秋檀是孙姨娘的义女,而你是宋国公府王姨娘的义女,玲珑的义妹。”
“你也不要怪我让秋檀给魏国公府做义女,魏国公府是比宋国公府门第高一些,可是魏国公府的事情相对复杂一些,我父亲不理家中庶务,孙姨娘又有好几个自己的子女,难免照顾不周,秋檀的性子刚烈,倒是能自己争上一争。你不喜多言,我怕你受委屈,便让你去王姨娘身边。”
阿筠的眼睛早就哭肿了:“小姐如此用心为奴婢打算,奴婢怎会和小姐多心挑拣小姐为奴婢安排的前程。”
“奴婢本就是个当丫头的,能够托小姐的福成了王姨娘的义女玲珑小姐的义妹,已经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徐琳琅道:“我就知道你不会多想,如今,玲珑出嫁,王姨娘又没有别的孩子,在宋国公府很是孤单,听说你要过去和她作伴,她很是高兴,说一定会像亲生女儿一样待你,至于宋国公那里,他如今对王姨娘言听计从,答应的很痛快。”
徐琳琅把秋檀和阿筠拉在一处,道:“往后,你们两个,一个是魏国公府的小姐,一个是宋国公府的小姐,小姐的行事礼数,你们都清楚,所以你们两个切记不可妄自菲薄。”
“当初,我刚从濠州回到应天府的时候,所有人都瞧不起我,后来,我不也照样案首挺胸的活着吗,你们两个,日后就不要一口一个奴婢了。”
“只管叫我琳琅姐姐,叫玲珑也叫姐姐。”
“还有,如今玲珑是宋国公夫人,魏国公府是孙姨娘当家,她的身份到底有不足,所以,如今玲珑是这应天府品级身份最高的命妇,你们两个只管放心,玲珑定能护你们。”
“还有,玲珑告诉我,她会把仙云阁的二成份银各分一成给你们两,往后,你们两个无论是嫁给了谁,都会有银钱上的仪仗。”
秋檀和阿筠早已哭成了泪人,小姐从来没有这般长篇大论的和她们两个说过话,如今说了这么多,句句都是对她们两个未来的打算,每一个安排,都是为她们日后过的无忧虑做铺垫。
秋檀和阿筠想多和徐琳琅待着一会儿,徐琳琅却是顾不上。
徐琳琅和朱棣一道,把朱棣的近卫,暗卫,探子纷纷做了安排,让他们去经商的经商,种地的种地,开镖局的开镖局,也好让他们的以后没有后顾之忧。
朱棣和徐琳琅,对每一个效忠过他们的人,都安排的仁义至尽。
若不是朱棣极力不让,并说会违抗了圣旨,不然的话这些人便都要跟着朱棣和徐琳琅往濠州去了。
到了黄昏时候,魏国公府和宋国公府分别派人来接了秋檀和阿筠。
旁的佣人等人也都纷纷被安排出了燕王府,一时之间,偌大的燕王府内,除了看守的侍卫,便只剩下徐琳琅和朱棣了。
燕王府内格外寂静。
徐琳琅和朱棣坐在后花园的凉亭内,朱棣握住了徐琳琅的手,道:“你放心,我会做的活计多了去了,去了濠州之后,不能让你锦衣玉食,但是我定然会让你吃饱穿暖。”
徐琳琅笑笑:“我会做的活也多了去了,去了濠州之后,我也会让你吃上热的穿上干净的。”
朱棣拉过了徐琳琅,让徐琳琅靠在了他的肩头,朱棣道:“说也奇怪,以前的时候,雄心壮志满怀,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时候能再去北境打个漂亮仗,如今,倒是一点儿都不想了。”
“现在想的,都是去了濠州以后,该做些什么,才能让我们以后过的好些。”
“人说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在我这身上,真是印证了。”
徐琳琅知道朱棣这话的意思,当初皇上赐了朱棣这座府邸,朱棣一鸣惊人,再然后便是举办婚宴迎娶徐琳琅,然而走到今日,这燕王府却是要被封上了。
徐琳琅道:“是有话这么说,可是,不是还有话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
“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得安宁。”
朱棣道:“我这般说,并非伤感之语,按道理讲,这本该是人生之大悲,但是想到以后的路是和你一起走,我倒是一点儿都不会悲伤,甚至在期待。”
朱棣说这话的时候,明月高悬,皎皎明明。
似这天地之间,只有这轮明月和徐琳琅朱棣。
第二日,朱棣和徐琳琅启程前往濠州。
载着朱棣夫妇、朱橚夫妇还有六皇子七皇子的三辆马车,都极为不起眼。
这是皇宫里最低等的宫人都不会用的马车。
马车从皇宫、从燕王府出来,走过宽阔的青雀街,再走到熙熙攘攘的闹市。
风吹起马车的车帘,朱棣的脸露出了一半。
有百姓高呼:“是燕王殿下,是燕王殿下,是燕王殿下和燕王妃。”
百姓们纷纷朝着马车的方向看了过来。
这几日,皇上处罚了燕王的消息已经在百姓间传开,只是百姓们不知道皇上要打发燕王去哪里罢了,有人说皇上打发了燕王去北境,有人去打发了去西南,还有人说皇上打发了燕王去东海。
总是,燕王以后便不是燕王了。
他要要离开应天府,并且以后再也不能上战场了。
百姓们纷纷给马车让开道来。
一时间,拥挤的街市倒是像青雀街一般宽敞了。
有百姓高呼:“殿下,我们等着你回来去打瓦剌,你要好好保重啊。”
“殿下你要保重啊。”
“殿下,我家娃的病好了,谢谢你给找的大夫啊。”
“王妃,你教的五禽戏我们几家现在还天天练着呢。”
“王妃,你也保重啊。”
一时间,街市之上,都是百姓在叮嘱徐琳琅和朱棣的声音。如父如母,如手如足。
在百姓的心里,燕王是英雄,英雄就该受到这样的礼遇。
送行的侍卫赶忙拔剑呼喊,让围着的百姓让开。
百姓们只是各自退后了一步。
一路到城门,都有遥遥看向马车的百姓,有百姓要跪,被身旁的人慌忙扶了起来,道,不能跪,跪了就是给殿下找麻烦呢。
朱棣坐巍然不动的坐在马车上,听了马车外的叮嘱声,祝福声,突然就红了眼眶。
徐琳琅不语,人生的好多时候,的确是只有无奈,只能等待,但是人的一生,不会一只都在等待,一直都在无奈。
马车缓缓的驶出了应天府。
前往濠州的路上,沿途依然是徐琳琅来时的风景,只不过是天更蓝,草更盛。
马车行了三日,兜兜转转,行到了濠州的一处穷困的村落里。
这村落离镇上还有半天的距离,真可谓是与世隔绝了。
村子里只有两处空着的房屋了,一处是规整些的新瓦房,跟前也都是大路,再一处是偏僻处破败的旧瓦房
冯城璧得了皇后娘娘的耳坠子,迅速把新瓦房买了下来,并且精致告诉老六和老七,这房子只够两个人住的,她和朱橚可不能带着老六老七。
徐琳琅便使了皇上给的为数不多的安家银子吧那处破瓦房买了下来,那处破瓦房虽然又破又偏僻,不过倒是有好几间屋子,地方也很是宽敞,倒是很适合四个人住。
冯城璧暗自庆幸老六老七去跟着朱棣和徐琳琅了,那可都是半大小伙子了,能吃着呢,自己和朱橚可养不起他们。
可是不过过了几日,冯城璧就后悔了,老六老七是能吃,不过更能干活。
就这几日的功夫,老六老七和朱棣一同,把那座破败的泥瓦房收拾的坚固且干净,看起来比他们的房子还要好。
村民们见这几个小伙子还挺会收拾房子,又纷纷过来帮着他们平整院子,好让他们也去帮着自家修整房子。
冯城璧后悔了,她想把老六和老七要过来。
作者有话要说: 小天使们,本文即将完结,接档文为《渣男,我看清了你的嘴脸》,欢迎收藏。感谢在2020-03-22 20:55:39~2020-03-23 21:26:4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慧慧 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29章 一百二十九
冯城璧想要把老六朱桢和老七朱博要过来和他们过,当初,冯城璧之想到老六和老七多了两张嘴吃饭,丝毫没有想到老六和老七能去干活呢。
他们干的活可比他们吃的饭多。
朱桢和朱博如今都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力气已经不少,日后,地里干活可是能够指望的上他们两个呢。
冯城璧还用剩下的银子买了三亩薄田,又另外租了十几亩,可不得用人。
冯城璧提了两块肉,到徐琳琅家找朱桢和朱博,看到徐琳琅给朱桢和朱博吃的都是野菜,冯城璧对朱桢朱博两个说跟着她走,以后顿顿给他们吃肉,不像在徐琳琅这里,只能吃些野菜。
可是朱桢和朱博只管低着头吃他们的野菜,还说,就算是吃野菜,也要跟着四哥和四嫂。
他们两个可没有忘记刚到这里的时候,五嫂对他们避之不及的样子,他们才不想和五哥五嫂一起生活呢
冯城璧气急败坏,这徐琳琅果然讨厌,无论在何处,都要压着她一头。
冯城璧转身要走,正瞧见朱棣进了大门,手上还拎着三只兔子,朱棣一边往屋里走,一边道:“琳琅,看看我带回了什么。”、
“我刚才去林子里看了一圈,好多的兔子,好打的很,以后,我们就不用愁吃肉了。”
朱桢和朱博听了,纷纷一跳三尺高,说他们以后也能帮着打猎。
朱棣也看见了站在门口的冯城璧,随手拿起一只兔子,对冯城璧说道:“城璧,你拿回去和五弟吃。”
冯城璧哼了一只,道:“兔子是如此有灵性的活物,你们怎么忍心吃兔子,真是太冷血了。”
朱棣收起了递出去的那只兔子,道:“五弟妹不吃兔子便罢了,什么时候想吃便过来拿。”
再过一些时日,冯城璧置完了所有家用,衣物,器具,已经没剩下多少财物,如此,日子便得精打细算的过,便不能顿顿吃肉。
天天清汤寡水的吃了几日,冯城璧想起了当初朱棣递过来的那只兔子,不过,自己当时说了那样的话,再过去要,脸往哪儿搁。
冯城璧决心不能失了脸面,可是偏偏总是听乡里乡邻说,村角落住的那几个兄弟很是会打猎,是不是打些兔子什么的回来吃,若是哪个乡亲正好过去,那一家子也不吝啬,便直把做好的兔子分给乡亲吃。
吃过的乡亲都说,那家的媳妇可真是会做饭,他们这一辈子,就没有吃过那么香的肉。
冯城璧听了这些,突然意识到,在这样的时候,和徐琳琅别着劲儿,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另一头,朱棣和徐琳琅带着朱桢和朱博,倒是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当初,这村子里最破烂的这处房子,已经被几个兄弟收拾的牢固干净,徐琳琅给朱博和朱桢各自收拾出一间房间,她和朱棣住大屋。
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购置的旧物,锅碗瓢盆也是购置了极为便宜的,可是这些都被徐琳琅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院子里的杂草已经被清理的干净,徐琳琅在院子里栽上了菜苗和花苗,过来不到两个月,院子里便是绿油油的一片。
徐琳琅还让三兄弟在院子里修了一座烤炉,用来烤制他们打来的兔子和鸭子。
徐琳琅原本就厨艺不错,自来了这里之后,日日都得做饭,更是用短短的时间就修炼了一身做饭的本事,
煎炸蒸煮,都很是顺手。
就算是吃惯了宫里饭食的朱桢和朱博,也没觉得又什么不适应,甚至觉得徐琳琅做的饭菜,比起宫里的饭菜,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到了农忙的时候,朱棣和朱桢朱博顾不上打猎,徐琳琅便用自己做的点心和刺绣,和村里的富户换了十几只能生蛋的鸭子,从此以后,他们的饭桌上,便是顿顿都有鸭蛋。
徐琳琅说,等再过上几个月,这批鸭子下的蛋孵出了小鸭子,他们便隔三差五能吃鸭肉。
在应天的时候,宫里的御厨做的烤鸭是一绝,她便可以给他们几个做烤鸭。
如此这般,徐琳琅每日在家中做饭洗衣,收拾内务,缝缝补补,朱棣朱博和朱桢便在外头种地,回去以后,便为徐琳琅挑好水,劈好柴。
如此,便其乐融融。
朱棣和徐琳琅待人慷慨,邻里邻居有了困难,都愿意搭把手帮忙,原本刚来的时候,还有几家的农妇看徐琳琅不顺眼,认为徐琳琅是个什么都不会做的。
几个月相处下来,她们对徐琳琅心服口服,闲暇的时候,便去和徐琳琅唠家常,和徐琳琅学做饭学刺绣。
徐琳琅也毫不吝啬的把自己会的教给她们。
朱棣日日在田间劳作,发现当地的水渠不通,给庄稼浇水全靠人挑,朱棣提出要挖渠,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反对,说朱棣是懒得挑水,才想出这主意。
开渠可不得占地嘛,谁家的地愿意被白白占去。
朱棣也不着急,一如既往的帮助相亲们,逐渐的,朱棣便在村子里有了威望,朱棣再说要开渠的话,已经有了不少拥护的村民。
日子一日一日的过着,尽管是从繁华的应天府来到了这偏僻的村庄,尽管从事事有人服侍到了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徐琳琅却觉得,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130/133 首页 上一页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