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闺女可真是能干。我儿子去年七月参加高考,成绩不大好,只考上了个大专,录取通知书还没来,就从你们赞助的那什么报纸上看到了他被录取的消息,可高兴了。”大爷嘴上说着不怎么样,脸上却是一副骄傲的表情。
这年月能考上大专也是非常不错的了。林红旗扯着嘴角笑了笑说:“大爷,你家孩子已经很厉害了,我前年也参加了高考,没考上呢,这大专一毕业出来分配工作就是干部。”
大爷笑得两只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哪里,哪里,这小子不够努力,不然还可以考更好的。你们先坐一会儿啊,我去通知白秘书。”
白秘书就是上次接待林红旗的那位男同志。
等了一会儿,一个穿着白衬衣,脸色也很白的年轻男子大步过来,朝余思雅热情地伸出手:“你好,林秘书,这位就是余总吧,幸会幸会!”
余思雅伸出手跟他握手,笑着说:“是的,你好,白秘书,打扰了,闻书记现在方便吗?”
“他在办公室里等着你们,请跟我来。”白秘书侧身做了个邀请的姿势。
余思雅被他领着进了养猪场,一路上能听到猪叫的声音,非常洪亮。余思雅偏头往声音的方向瞅了一眼。
察觉到她的目光,白秘书笑着说:“余总今天来得不巧,正好有一批生猪出栏,运到肉联厂宰杀。”
难怪呢,余思雅表示理解:“我们能看一眼吗?”
“当然可以。”白秘书脚下一拐,将余思雅二人带到了声音响起的地方,就在猪圈旁边,空地上停着一辆货车,货车车斗垂下来一个厚厚的木板,跟地面形成一道斜坡。几个穿着背心的壮年男子拽着猪的耳朵,将它们一一推到了车上。
临近猪圈,这边的气味更不好闻了。
白秘书说:“余总,猪会乱跑,咱们就在这边看看吧。”
余思雅过去也帮不上忙,便点了点头:“嗯。”
这些壮年男子显然是干这个活的老手,很快就将猪赶上了车,然后放下板子,拉上了后车门。汽车从后门开了出去,另一辆汽车开了过来,继续重复先前的工作。
余思雅问:“白秘书,你们今天要出栏多少头猪?”
白秘书说:“一百多头吧,这批猪都是去年六月份出生的,已经很肥,不怎么长了。”
那算下来差不多11个月了,这时候养猪可真够久的。
余思雅点头:“劳烦白秘书了,咱们走吧,别让闻书记久等了。”
白秘书也有意先走,便说:“好,这边请。”
他把余思雅和林红旗带到了闻书记的办公室。
闻书记的办公室跟余思雅看到过的干部办公室都差不多,办公桌后面有个柜子,放书或是文件,办公室上也永远摆放着笔筒和文件,旁边插着一面艳丽的小红旗。
“闻书记,清河鸭的余总和林秘书来了。”白秘书轻轻敲了敲敞开的门,提醒道。
闻书记站了起来,余思雅发现他穿着一身蓝色的工装,脸上挂着笑:“余总,请坐。”
余思雅走过去坐下说:“闻书记,抱歉,刚才让白秘书带我们去看了一下出栏的猪,让你久等了。”
说话的时候,余思雅在不动声色地观察这位闻书记。她发现这位闻书记不但不像其他干部那样喜欢穿中山装、列宁装或者白衬衣这样的衣服,而且手上也不像经常坐办公室的。他的手长满了老茧,看起来非常粗糙,也就比乡下老农的手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要不是事先知道他的身份,余思雅会觉得他更像一个工人或者农民。
闻书记摆手:“没有,我也刚回办公室一会儿。余总,你们的来意,市里面已经提前跟咱们说过了,你们那饲料真的能缩短一半的养猪时间?”
余思雅朝林红旗使了一记眼色,笑道:“当然是真的,闻书记,咱们这里有我们饲料厂自己做试验养殖的数据记载,也有今年我们辰山县养猪场用了饲料后这一批猪跟今年同批和往年那一批猪的对比数据,都在这里,请你过目。”
闻书记看着桌子上这厚厚一叠资料,眉头拧了起来,揉了揉脑门说:“余厂长,实不相瞒,我就是个养猪出身的粗人,看到这密密麻麻的字就头痛,你跟我说说情况吧。”
余思雅恍然,难怪这位闻书记给她的印象跟以往见过的中层干部不一样呢,原来如此。不过说什么粗人就是闻书记自谦了,他没多少文化,还能当上这么大养猪场的书记,没两把刷子可不行。而且从他的衣着和手上的茧子来看,他平时肯定没少亲历亲为,这样的领导余思雅也是很佩服的。
余思雅拿起了资料,笑盈盈地说:“闻书记,那我就给你简单地介绍一下用饲料后生猪的生长变化吧。”
闻书记松了口气的样子:“好,你说。”
“我们就说辰山县养猪场今年二月开始用饲料喂养的这批猪的变化吧,2月总共28天,这批猪长了……”余思雅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将数据呈现出来。
闻书记认真的听着,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记性不错,而且对猪生长的每个环节应该都了如指掌,等余思雅说完后,他就道:“你们这一个月都能长三四十斤,比咱们的生长速度快了一倍啊,难怪五个月左右就能出栏呢!余总,这些都是用了你们饲料的效果吗?”
余思雅点头:“对,唯一的区别就是用了我们的猪饲料。”
闻书记点头:“那好吧,白秘书算一下,咱们养猪场现在有4768头猪,一头猪一天吃一斤饲料吧,这一个月要多少饲料?”
此话一出,办公室里三个人都惊呆了。
白秘书犹豫了一下说:“闻书记,这量有点大,要不要先少买一点饲料,等咱们养猪场宽裕了,再大规模使用饲料。”
余思雅马上听出来了,白秘书明着是说养猪场钱不够,实际上嘛,还是担心他们的饲料没用,不愿意一下子买这么多饲料。
说实话,她也被闻书记的豪爽和大手笔给惊呆了。竟然只是问了她几句,听她说了一下情况,就嘴巴一张,爽快地同意了。余思雅自从开清河鸭以来,还从没遇到过这么大手笔又好说话的干部。
毕竟是要跟第二养猪场长期合作的,余思雅也不希望因为这个事在白秘书这里落下芥蒂。便笑着说:“如果不方便,先运个一车过来试试也挺好的。”
白秘书听到这句话明显松了口气。
但闻书记却豪迈地摆了摆手:“不用,一次给咱们一个月的饲料吧。你们都上报纸了,领导也发话了,那还能有假吗?我相信你们。”
余思雅是又感动又好笑,她真的没遇到过这么好说话的干部,来的时候还预想了很多种方案,结果全用不上。
见闻书记执意要这么多饲料,白秘书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送上门来的买卖,余思雅自然也没拒绝的道理,这可是饲料厂的第一笔大订单。
不过闻书记这么豪爽,她也不能没点表示,正巧刚才白秘书借口养猪场的流动资金不宽裕,余思雅就说:“闻书记,那行,回头我就给你安排饲料。你看这样行吗?因为你们要的量比较大,咱们饲料厂的资金压力也比较大,送饲料过来,你们就付一半的款,还有一半等五月底付,你看行吗?”
本来余思雅预计的是第二养猪场可能需求的量不大,先给他们用了再付钱,可闻书记一下子要这么多,彻底打乱了她的计划。她总得先收点钱,给饲料厂一些保障。
等喂养了一个月,猪饲料也能见到效果了。到时候闻书记他们认可了猪饲料,愿意继续用,余下的那笔钱也好收。
闻书记特别豪爽,一口就答应了:“行,待会儿你们算一下这笔帐,回头让财务将钱打到你们单位的账上。”
有这话余思雅就放心了:“好的,谢谢闻书记,你放心,咱们的猪饲料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
这趟养殖场之行,顺利得出乎余思雅和林红旗的预料。
两人走出养猪场后,林红旗都还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余总,咱们今天弄了笔大单子啊,一个月,这得需要多少吨饲料啊?”
余思雅早在心里算过这笔帐了:“71.5吨,应该是饲料厂单笔最大的单子了。”
只是这个量虽然大,但饲料厂的毛利润明显不如服装和食品,好在市场够大,而且猪饲料的喂养量还可以再提高提高,可以薄利多销。只要打开了市场,以后有的是机会。
“这么多,得十来辆货车才能运得过来吧。”林红旗忍不住感叹。
余思雅点头:“差不多吧,咱们集团的车子还是太少了,估计忙不过来,到时候花钱找运输公司帮忙吧,走了,先回去通知施厂长这件事。”
回到省大斜对面的门市部,余思雅就立即给施立平打了个电话过去:“施厂长,好消息,省第二养猪场这边已经谈妥了。他们闻书记非常痛快,直接要了71.5吨饲料,你清点一下,跟运输公司联系,明后天将饲料运到省城来,再安排一个技术人员过来。”
施立平听到这个消息真是痛并快乐着:“余总,昨天县养猪场又要了一批饲料,咱们的库存只有二十多吨了!”谁知道省第二养猪场竟然一下子要这么大的量。
“不够啊?那赶紧开机器生产。”余思雅没太在意。
施立平苦恼地说:“恐怕还要等等,鱼米分不够了,还得去拉回来。”
得,这又得拖两天,余思雅头一次体会到生意来了却交不上货的苦恼,她揉了揉眉心说:“那就赶紧去拉,得尽快将货赶出来,这是咱们跟省城第二养猪场的首次合作,可不能失信于人!”
第130章
饲料厂相对于食品和衣服,毛利润要低得多。虽然摊子铺得并不小,员工也因为两次扩招达到了三百多人,但饲料厂其实一直处于亏损边缘。
如今有了这笔新订单,加上辰山县养鸭基地在不断扩大规模,对饲料的需要量一直在增加,饲料厂总算步上了正规,勉强能盈利了。
饲料厂这才算真正步上了正轨,余思雅也能松一口气了。
可没轻松几天,余思雅就在广播里听到了一则新闻。
1979年5月,国务院宣布首钢、上海柴油机厂、天津自行车厂等八家大型国企率先进行改革。
在此之前,国企大到一台机床,小到一颗螺丝钉都要按照计划生产,企业严重缺乏自主性,这个年代国企是属于政府机关的附属和一部分。但这次改革明确了两点,一是给企业一定的利润比例分成,就像余思雅上次给梅书记建议的那样,给各公社养殖场一定的利润自由支配。二是给企业一定的自主经营权,这八家企业的生产、购销、资金利用、人员任免、招工等将不受计划委员会和当地政府管辖,由企业自主经营!打破了传统的吃大锅饭模式。
这是国企改革的第一次尝试。
余思雅听到这个消息是既欢喜又紧张。欢喜的是国企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将给国企注入新的活力,提高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才能丰富有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
紧张的是,绝不会仅仅只有这八家国企开始改革,这只是一次尝试,相信很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企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以后国企,还有即将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私企,有雄厚资金和技术做支持的外企都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大放异彩,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跨国大财团就不提了,光是这次参与改革的首钢就足足有二十万员工,这样的巨无霸大企业对他们清河鸭这种根基弱的集体企业,轻轻松松就能碾压。
好在双方目前不在一条赛道上,不用太过焦虑,但料想不久的将来,食品、服装、饲料这三条赛道上都会有越来越多实力强劲的玩家进入。
他们清河鸭在辰山县还算有点牌面,到了省城也算勉勉强强过得去,但真论规模和竞争力还远远不够。在全省的名气很多都是省报、电台、电视台的正面报道所带来的,实际上他们的产能和销量还远远够不上一个大企业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名气大于单位本身的实力。
虽然目前清河鸭有两千多人了,可划分到三个厂子和一家养殖场,单独算下来,也就食品加工厂的职工勉强过千,饲料厂和服装厂都只有几百人,名副其实的小厂子。
这条新闻报道激起了余思雅内心深处的危机感,他们清河鸭这点先发优势还远远不够。
目前饲料厂已经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接下来就只等几个月后,农业厅的领导和黎市长那边看到了切切实实的效果再大力推广。她目前也不宜做太多,当务之急是要将服装厂的规模和毛利润提起来。
食品厂受制于饲养鸭子的数目,而且保质期有限,短期内没法大规模提高产能和销量。只有服装厂需求最广,一旦有订单就能马上购进材料扩大生产,迅速占领市场,保持先发优势。
余思雅当即联系了丁舜,通知他周末有空到省大门市部这边,余思雅想跟他好好聊聊。
周日这天上午,丁舜一大早就过来了。
但他没想到余思雅比他还早,已经在办公室里等着了。
“坐。”余思雅指了指桌子对面的椅子,“丁厂长,今天叫你过来,是想了解一下服装厂的情况。”
丁舜坐下,笑呵呵地说:“好的,余总,你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
余思雅轻轻颔首说:“说说员工数量,每天的产能,还有库存吧。”
丁舜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我有些数据记录在了本子上,有时候要看下数据。”
余思雅含笑点头表示理解。
丁舜扫了一眼本子上的数据,说道:“余总,目前咱们服装厂总计有543名职工,其中管理人员8人,设计师7人,老师傅……每天产能在1200-1400套服装之间,库存目前有各种款式的衣服、裤子加起来约两万多件。”
余思雅在脑子里计算了一下这笔数字,不禁皱起了眉头:“五百多名员工,就算扣除掉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和设计师,也有五百人出头,产能不到一千五百件,也就是说一天人均生产衣服不到三件。这个效率太低了。”
又不是羽绒服那么麻烦,而且一件几十块,利润比较高。夏天到了,很多是短袖短裤、衬衣、裙子,相对来说做工要简单得多,价格也便宜,就几块钱一件,这个量也就勉勉强强能维持服装厂的经营。
224/277 首页 上一页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