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谢述宴

时间:2021-09-05 10:35:45  作者:谢述宴
  其实一开始我是没有把粮食这个纳入计划中的,主要是觉得袁爷爷的人生就已经很精彩了,还能有比他更传奇的人生吗?很难。
  他就像一个太阳,一颗最耀眼的星星。
  后来一想,大部分人是只知道这些粮食研究者让我们吃饱了饭,却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遇到过什么样的艰辛,创造过什么样的奇迹。
  这样一想,故事就有了写的理由。
  如果要写,就需要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但核心想法是不变的,所有的故事,都是致敬那些勤劳又可爱的,为祖国发展,为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致敬他们那些让人落泪的梦想和人生。
  写这些故事,是想让更多的人看见他们的梦想,喜欢他们的梦想,或许,有人还会继承他们的梦想!
  曾经参加过一段时间的水稻研究,到现在还能记得导师介绍我们实验室在领域上的水平时的骄傲语气。
  实验室的冷柜里,放满了写着各种编号的种子纸包,光是清点和整理就要很久。
  水稻研究所在一整栋大楼里,
  冬天外面下雪的时候,温室里的水稻却在悄悄生长。
  如果要写,粮食应该会放到【技术篇】或者叫【领域篇】里。顾名思义,就是某个领域的故事,但是我也不确定,得看看后面的安排,实在是没有多余的触手可以码字了……!
  从这本书开文开始,计划就是【外交篇】【基建篇】【时代篇】。
  其他零碎的选题,会放在【领域篇】。
  我的想法,是从建国开始,从建国,强国再写到富国。
  ——这是上个世纪无数中国青年想看见的,也是这个世纪的我们,正在看见的!
  【基建篇】将会努力让大家感受到,基建狂魔并不只是四个汉字。
  它是今天的整个神州大地!
 
 
第59章 此去通途25
  六百米的方案,怎么能不引起轰动和议论?
  十年前以前,华国只有数座百米以下的斜拉桥。
  十年的时间,尽管斜拉桥技术飞速在进步,但在沪江首座跨江大桥修建之前,华国尝试的斜拉桥朱跨度不超过三百米。
  四百米,已然是华国第一的创举。
  为什么无论是加国的安娜岛桥,还是沪城首座跨江大桥,跨度都只在四百多米打转?
  原因很简单,修桥,就要考虑到拉索、桥体,以及各处各部位相互结合的稳定性,稳定性不够高,桥就会出问题。
  为了稳定,桥的跨度就必须在技术掌握的范围内。
  复合型斜拉桥的确是斜拉桥的未来,但这项最新的桥梁技术,却因为缺少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导致一旦出问题,就会和加国的桥一样,跨度做到了世界第一,却没撑过两年。
  沪城的首座跨江大桥,开通之前经受过了车辆测试,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裂缝。
  “做大跨径斜拉桥,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空间稳定性。”
  谢雁曾经和林铸江讨论过一种建筑空间的结构理论,而桥梁,也是建筑的一种。
  对于这个理论,她更多是从林铸江那里得到的启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天天有一半的时间和谢郁一起扎堆在资料和理论里,从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到各个学科,能找到的方法和理论,全都设计和计算了一遍。
  方案做完的最后一天,谢郁差不多自学完了三门专业课。
  谢雁阐述完对空间结构理论的想法后,继续往下介绍——
  “做一个最简单的算数题,在修建首座跨江大桥之前,设计者先在西南嘉陵江上建造了一座单塔斜拉桥,以证明我们的单塔主跨二百三十米的技术没有问题,那么双塔就可以做到四百六十米。”
  首座跨江大桥有两座h形的桥塔,分别落在两岸。
  “如果要做到六百多米的跨度,至少是三个桥塔。那么,这中间的桥塔要落在哪里?”
  这成了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
  要么落在江中,要么离近点,紧靠在岸边。
  然而,这两种选择都不是什么好选择。
  岸边的地形复杂,且和落在江中一样,江中的泥沙太多,河床松软。
  桥塔能否稳固,江面上的通航会不会受到影响,船会不会撞到桥塔上——每个问题,都让六百米的跨度成为一个无法克服的难题。
  “方案在设计上,依然采用两个桥塔。”
  谢雁道,“在计算桥梁内力方面,传统的桥梁计算理论不能满足这样的跨度设计,但通过前面提到的空间结构稳定理论,可以尝试进行挑战!”
  张学书一愣,凑近林铸江耳边,“她说的,不是你前阵子经常提的理论吗?这个方案,不会是你帮她设计的吧?”
  林铸江喝了杯茶,“我还以为是你带的队,连你都不知道她怎么折腾出来的?”
  他笑了一声,“看来,你对这个学生,也不是很上心啊,当初死活都要我帮忙骗进来的人,你就是这么教的?”
  张学书像是听见什么离谱的言论,“她还需要我教?我直接把教材和考卷发给她,她第二天就能毕业,你信不信?”
  他反应过来,“还有,什么叫做骗,这里难道不是他们学习的天堂吗!”
  林铸江笑而不语。
  他的确和谢雁讨论过这种理论,但第一座跨江大桥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以至于一直没有机会将它和新桥梁设计结合在一起,谢雁方案里的这些观点,倒是很有进展,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更紧密了些。
  而她,在第一座跨江大桥成功的技术上,进行更大胆的尝试和挑战。
  “在构型上,我们对桥体进行了三种方案的调整,经过初步测试和计算,得出的数据表明,最后一种方案更稳定。”
  谢雁将细节数据展示出来,道,“首先,主梁的形状选择箱形,桥塔采取倒y型。和h型不同,y型的桥塔会让拉索的索面,从垂直变为倾斜。这样的设计,会使整个桥体会呈现轻微的弧度,如同一道彩虹,飞跃两岸。”
  沪城已有的过江隧道是双向四车道,而这个桥型的设计方案中为双向六车道,解决两岸高架之间的车辆过江问题。
  阐述完整个方案后,教室里极其安静。
  这最后一个方案,拥有极其大胆的构想,挑战世界第一的勇气,也将会面临各种技术难题。
  如果能成功,那就是新的世界第一,斜拉桥技术的突破,从此,四百米将不会是斜拉桥的终点,而只是开始。
  如果失败了,那就是一次异想天开的幻想,并且,没有一个人能够承担失败的代价。
  第一个说话的,是林铸江。
  “空间结构性稳定理论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只是理论上成立,具有创新性,实践上并没有人证明能成功。”
  谢雁回答,“没错,但任何创新的工程,都是先从理论开始的。”
  她相信林铸江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理论,刚才的方案介绍,她也简单论述了相关理论,因此,谢雁没有进行过多的复述。
  “按照你的阐述,修改桥塔的塔型,改变斜拉面——这对拉索的要求很高,你应该知道,在一年前,斜拉桥的专用拉索技术还只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里。”
  “但首座沪江跨江大桥的拉索,是华国人自己生产的,不是吗?而且,用的时间非常短!”
  谢雁继续道,“我们已经联系过用进口钢丝和聚乙烯材料自己‘编索’的科研人员,的确,这样的桥梁结构大挑战,需要拉索也进行技术突破——拉索生产工厂这几天正在进行实体结构加载实验。”
  “只要实验能够成功,那么,我们就能有能力生产符合方案要求的拉索,这种直接锚定在混凝土塔柱上的拉索可以保证桥塔的稳固,而不会产生裂缝!”
  林铸江深深看了她一眼。
  台上的女孩只有十五岁,但她的每句话,都说的清晰有力,没有半点犹豫和害怕。
  提问结束,评委们开始打分。
  下面也议论起来。
  苏擎抓住方斯闻的手臂,“完了完了,提问的是林铸江!还有这么多问题,小孩一会下来要是抱着我哭怎么办?”
  方斯闻把他的手拍开,“我觉得你想的可能有点多。”
  谢雁怎么看都不像是会抱着人哭的类型,反而苏擎更有可能。
  想到这里,他自觉离苏擎又远了一点。
  宋修竹的组员们也在讨论。
  “没想到她会提出这样的方案。”
  “如果我们也选桥梁,在这个方案面前恐怕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没错,”
  组员看了眼宋修竹,这才感受到自己选题的优势,“她太厉害了,十五岁?我十五岁的时候,还在提前补高中课吧?”
  “宋修竹,你觉得她这个方案能不能过?”
  宋修竹想了想,道,“这个方案只可能有两个成绩。”
  他对谢雁提出的新理论并不熟悉,在仅有的数据面前,无法立刻判断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但他依然根据自己的直觉猜测了结果。
  “第一种结果,因为理论不成立,而直接成为废方案。”
  组员好奇问,“第二种呢?”
  少年眼神微动,看着台上镇定自若的女孩,他轻轻松了口气,道,“一个挑战超出世界第一斜拉桥跨度近两百米的方案,一个世界斜拉桥从未构想过的主跨径,如果能成立,第二种可能,显而易见。”
  它会打破斜拉桥的技术瓶颈,推进斜拉桥技术突飞猛进,同时,让世界第一的斜拉桥——
  出现在华国!
  这个方案,如果被评审判断具有可行性,就不是设计方案比赛第一,而是华国第一,世界第一!
  而宋修竹和谢雁两个小组的方案,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忘记了,这只是个方案设计大赛。
  如果是正式的桥梁设计方案,必然会更加谨慎,小心,保守,求稳不求胜,且将每一个现实因素都考虑在其中。
  但方案设计比赛,比的是一种概念,一种想法,一种挑战和一种技术。
  谢雁的方案,毫无疑问,这些全都符合。
  它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的大胆。
  林铸江所问的每个问题,看似并不看好这个方案,不是在挑问题,就是在打压设计者的积极性,甚至他自己在整理的理论,也没有站在赞许的角度,而是站在怀疑的角度。
  没有别的原因——
  他对谢雁的要求,并不是要夸赞她的想法多么天才,设想多么聪明。
  他提问题,挑难题,泼冷水,是因为他把这个方案,当做真正可行的桥梁方案去考虑。
  而这种考虑,他早就设想过了,只是一直因为工作原因,没有进一步地花时间去研究。
  以林铸江的眼光,怎么看不出这个方案的潜力和冒险?
  但在过去的数年工作生涯里,他冒着风险,挑战过无数的不可能!
  这几个问题,谢雁回答的很自信,但他也从她的回答和态度中,看出来一点——谢雁是知道这个方案的风险和困难的。
  他问出的几个问题,她都早有准备。
  但是,她也有克服这些困难的决心。
  这几天,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沪城要修建第二条跨江大桥,该选在什么样的地方,是否采取和以前一样的桥型和技术。
  得出的结论是——
  宁缺毋滥!
  第一条跨江大桥修建时,加国的桥出现了裂缝,他晚上睡不着觉,房间里贴满了裂缝的照片,一张一张,每一条裂缝的模样和数据,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候难吗?
  难,也要上!
  新方案若能成功,以后六百米的跨度就不再是问题,浦江上任何一个合适的地方,都可以架桥,都可以直通两岸。
  这座桥若能成功建造出来,将在未来的数十年内都领先国际的斜拉桥水平。
  桥柱不会落在江里,船只不会有撞柱的危险,这对于经常起雾的浦江来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优势。
  评分结果出来,按照方案设计大赛的标准——
  苏擎组的六百米跨江大桥设计方案,毫无悬念地夺得了第一!
  第二名,是宋修竹的跨江隧道,第三名,也是桥梁设计方案。
  显然,在最后的评比中,更多考虑的是创意、想法、观点和理论优势。
  苏擎组的桥梁设计方案距离满分只差了三分。
  这三分,都是林铸江扣的。
  “这个方案还有一些风险和困难点没有现实数据作为依据来解决,斜拉索的实验数据也等待补充。”林铸江说完自己的扣分理由,最后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敢想,敢写,敢造的方案!”
  而华国的桥梁,正需要这样的方案。
  方案设计比赛的前三名,都送去了有关部门,谢雁估计,这个项目不出意外会由林铸江来负责。
  因为整个沪城,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了解空间结构性理论在桥梁上应用的人!
  方案设计赛结束,三人组却没有解散。
  苏擎和方斯闻快毕业了,这一两年,其实他们已经在参与沪城的各个桥梁的设计当中,等斜拉索的实验数据出来,确保可行,林铸江又将这个方案提了出来。
  沪城经过审查和验证之后,决定采取它作为第二座跨江大桥的方案雏形!
  与此同时,这个方案也报上了全国桥梁设计方案大赛中,作为同舟大学的参赛项目,最后夺得了第一的名次。
  成绩倒不是谢雁关注的,她最留意的是同时参加比赛的其他设计方案。
  第二名,是南边一座大桥的设计方案。
  这座大桥,预想中将连接港城和珠城。
  随着华国的开放,南边的城市纷纷发展起来,沪城的gdp不断下跌,这也是沪城想要尽快开发东岸的原因——华国的南边,已经有了新的繁荣趋势。
  这个方案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符合整个珠城的发展规划需求,
  在沪城修建跨江大桥的时候,南边的珠城也开始了修桥开放的想法,可以说,在此刻的珠城,修建一座跨过经济新城和另一座经济城市之间的通道,是一件全民热情高涨的大事。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