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心在胸腔里如小鹿一般乱撞,她伸手勾住他的脖子,在他的侧脸上印上一个浅浅的吻,贴在他耳边一字一顿道:“你听好了,喜欢,喜欢珠子,也喜欢你!”
杜蘅没有给她再逃避的机会,双臂如铁钳一般将人箍进自己的怀里,一时间有些分不清是梦是真。
在那些甜蜜晦涩、难以启齿的梦里,她也是这样言笑晏晏,缠着他轻易说出喜欢两个字。
他抱着她,像是曾经在梦中上演过的那般,然而怀中人馨香、柔软、温暖,比梦中更叫人沉迷。
宋宁不知自己的话在他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惊涛骇浪,静静地把脸贴在他的胸口,感受着他同样不能自已的心跳。
--------------------
第53章 喜事
=====================
这场雨一连下了五日,雨过天晴,村民们都忙着抢收地里的粮食。
等到田里的稻谷收割完,宋宁去看了一眼地里的高粱,小河沟里的水涨起来,所幸高粱根系发达,杆子长而坚硬,经受住了这场大雨的洗礼。
七月的打谷场上晒满了金黄色的稻谷,孩子们背着小竹篓子赤着脚跑在田间地头一路拾取农人遗失的稻穗。
从稻谷到米粒要经历收割、脱粒、晾晒、扬尘和脱壳这几个过程。
大多数过程都由人力来完成,为了节省劳动力,先民们也发明了一些工具。
譬如说脱粒要用到稻床,扬尘要用到簸箕或是风谷车,至于脱壳,这个地方用的通常是石碾或是石臼。
村里也有一座碾坊,靠牲口拉动石碾子来完成舂米的过程。
到了这种时候碾坊的石碾子和牲口总是要从早忙到晚才能满足大家伙儿的需求。
宋宁去碾坊里看过后,想到曾经在书上看到过的有关水碓的记载。
这个时代没有电力,但他们白水村水力资源丰富,可以利用水力来带动石臼舂米,这样或许能够省下不少人力,也能提高舂米的效率。
宋宁关于水碓的记忆不太确切,尝试着画了好几次图纸都不太准确。
杜蘅晚上回来见她坐在灯下咬着笔杆愁眉不展的模样,询问过情况后向她提议去镇上的书肆翻阅相关的资料。
只可惜镇上的书肆大多卖的是一些儿童启蒙和学生考科举相关的畅销书,两个人花了大半日,走遍了镇上的十来家书肆也不曾找到相关的记载。
就在宋宁几乎要放弃时,两个人在一家书肆门外遇到了凌云书院的陈夫子。
杜蘅带着宋宁上前给夫子见礼。
陈夫子听完他们的来意忍不住称赞道:“想不到她一介小妇人还有这样的见识,甚好,甚好。”
他看了一眼宋宁,捋了捋胡须哈哈大笑道:“也是巧了,老夫家中恰好有一本关于水车制作的藏书。不过,此书得来不易,且只此一本。子澜啊,借阅给你,老夫还是放心的,只是千万要妥善保管,看完后定要完完整整地归还给老夫。”
杜蘅点头应下,再次向夫子表达了感激之情。
陈夫子带着他们回书院取回藏本,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一页一页装订而成的手稿。
宋宁见其有多处虫蛀的痕迹便提议道:“您要是不介意的话,我可以尝试着帮您修补修补。”
陈夫子看了看杜蘅,他只见过宋宁两次,对她的印象不好不坏,但他相信杜蘅,最终还是一脸肉痛地答应下来,临行前又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们一定要保存好。
两个人从书院出来,杜蘅将装书的匣子交到宋宁手里,无奈道:“夫子他老人家一向爱书如命,难免慎重了些,你别放在心上。”
宋宁点点头,表示十分理解,若不是看在杜蘅的面子上,这样珍贵的藏书她连看都未必能看一眼。
两人回到家,宋宁根据陈夫子给的手稿设计出水轮,再结合自己的记忆加上横轴与拨板,最后再连接上碓杆、碓头和石臼。
宋宁画好图纸拿去找村里的老木匠鲁师傅商量具体的制作细节和可行性,鲁师傅看过她的图纸后激动得饭也顾不上吃,带着她一块去找了里正。
鲁师傅指着图上的水碓道:“孩儿他叔,这个大家伙要是建成了,不知要给村里带来多大的好处。我寻思着这不是个小工程,由你来牵头,大家伙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咱们一块儿将它做出来,将来建成了,可是大功一件。”
罗里正看着宋宁画出来的图纸,点头道:“三娘啊,这法子是你想出来的,图纸也是你画的,你要是同意,我这就去找人一块儿将这东西制出来。”
宋宁设计这个水碓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舂米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
况且建水碓需要利用水流这项公共资源,耗时耗力,凭她一人之力也是做不出来的,里正愿意帮着号召大家伙一起完成,再好不过。
三人一合计就刻不容缓地找人去做。
水碓建成那日,白水村的小河边上聚满了附近几个村子赶过来看热闹的村民。
罗里正亲自把一斗谷子交到宋宁手上,宋宁为大家演示了水碓的使用方法。
随着流水冲刷水轮,带动横轴转动,横轴上的拨板拨动碓杆,带动碓头不断捶打石臼中的稻谷,就能成功使稻谷脱壳。
水碓利用水力可以日夜不停地加工,除了用来舂米还可以用来捣药、加工香料等。
使用时只需要有人在一旁看着,及时更换稻米即可。
村民们跃跃欲试,都迫不及待地等着亲自试一试。
就在大家伙都围在小河边上看热闹时,忽听得一阵锣鼓声吹吹打打地传入耳中,众人皆是面面相觑。
“是我老头子听错了吗?昨个儿也没听说村里哪一家办喜事儿呐?”
“许是打咱们村路过的吧。”
“诶,你们看,是报喜的官差!朝咱们这边儿来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罗里正看清来人,拍了拍脑门。
“哎哟,瞧我,这一忙起来就把这件大喜事儿给忘了。”
他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拉起立在宋宁身旁的杜蘅不由分说地往外走。
“大郎,快快,官差都到眼皮子底下了。”
杜蘅微微一怔,回头朝宋宁看了一眼。
宋宁心领神会地点点头,突然想到什么,解下腰间的荷包塞进他手里。
“别忘了给喜钱!”
杜蘅点点头,还来不及多说什么,就被罗里正拉出了人群。
宋宁隔着人群远远地看着,罗里正上前同那官差说了些什么。
官差们停了鼓乐,从马上下来,将一份大红的喜报恭恭敬敬地递到杜衡手中。
村民们纷纷踮着脚朝里正那头张望,里正回头看向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笑得见牙不见眼:“咱们村出秀才公了,大郎考中秀才了!今个儿晚上摆酒席,大家伙儿都来!”
村里的妇人们簇拥着宋宁母女三个往前走。
“哎哟,恭喜恭喜。大郎他娘啊,你这苦日子总算是熬出头了。”
“三娘啊,还是你有福,年纪轻轻的就成了秀才娘子啰。”
“哎哟,今日这水碓才建成,这喜报又下来了,今儿可真是个黄道吉日!”
……
宋宁立在人群中,听着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隔着人群远远地望一眼被人群簇拥着少年郎,见他也在看自己,心里似浸了蜜一般甜滋滋的。
孟氏一直觉得有些不真实,抓着女儿的胳膊,问道:“真考中了?娘不会是在做梦吧?”
乐娘无奈地点点头,“娘,哥哥真考中了,还是廪生呢,往后就可以领朝廷的米粮了。”
所谓一家有喜百家帮,杜家出了这么一位年轻的秀才公,可谓是前途无量。
妇人们聚在一起杀鸡宰羊,说说笑笑置办着晚上的酒席。
男人们坐在院子里抽着旱烟,谈天说地。
孩子们成了脱了缰的野马,三五成群地凑在一处打闹嬉戏。
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就像是自家有了喜事一般。
黄石滩的王兴也带着人过来送了二十斤猪肉,二十斤鲤鱼,二十斤新米,二十斤蔬菜瓜果上门恭贺。
“若不是当日小杜相公一席话将我这个糊里糊涂的老头子唤醒,还不知今年村里要遭多大的灾。小杜相公如今便中了秀才,今后再中举人,为官做宰,也一定能做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拉着杜蘅入席。
又过了两日,县上来了人嘉奖了罗里正、杜蘅和白水村村民在这次大暴雨中的表现,同时也对宋宁设计水碓的事儿进行了褒奖。
宋宁得了朝廷发下来的一百两银子,县上派了木工到村里来参观学习,准备将水碓推广到其他乡镇。
不久之后,这件事儿便在整个县上传开了。
一时之间十里八乡的人都在议论白水村人杰地灵,关于宋宁的传言大有要盖过杜蘅的趋势。
最高兴的莫过于朱掌柜,他趁热打铁,连夜叫人赶制了一块儿显眼的金字招牌,将白水村宋三娘的名头打了出去。
还真有不少客人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位宋三娘的真容,人是没见到,酱菜和咸鸭蛋倒是卖出去不少。
朱掌柜看着白花花的银子进账笑得合不拢嘴,连看对面几条街的对家都顺眼了不少。
宋宁这一头荷包鼓起来了,人也跟着忙起来。
家里既要忙着翻晒粮食,又要忙着喂养鸡鸭,还时不时要招待一些从十里八乡过来找杜蘅讨教学问的人。
同时朱掌柜那头派人到府城将从南洋来的辣椒取了回来,她还要赶在这个风头上推出新品。
好在有刘慧娘帮忙,宋宁也能腾出时间花心思琢磨新口味的酱菜。
期间葛氏两口子带着一家老小上门儿给姑爷家道喜。
这还是两家结亲后,葛氏头一回上亲家门儿,村里人听说葛氏从前看不上杜家,对杜家姑爷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都等着看葛氏如今在孟氏面前抬不起头。
当他们看着葛氏和孟氏其乐融融地从地里摘菜回来,一同出现在村口,还笑吟吟地跟乡亲们打招呼,心知没得热闹看了,都提着竹篮、牵着娃各回各家去了。
葛氏见闺女脚不沾地地忙进忙出,大手一挥,打发儿子、儿媳齐上阵,只花了半日工夫就帮宋宁将一亩地的高粱给收割完了。
姚氏的肚子如今已经开始显怀了,她虽做不了重活儿,也帮着小姑子一块儿收拾菜蔬、喂鸡喂鸭。
晚上一家人吃完饭,坐在院儿里吃着瓜果乘着凉,宋宁跟家里人讲起种高粱的好处,将自己选出来的种子分了一半儿给他们带回去。
“等来年开了春咱们家河滩边上那几块地也能种上,回头等我琢磨出酿酒的方子再告诉你们。”
“诶,好。”
宋贤、葛氏都很高兴,这一趟过来亲眼瞧见杜家日子好了,小两口的感情也跟蜜里调油似的,他们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
--------------------
第54章 小偷
=====================
这日宋宁和婆婆从镇上回来,路过村口大榕树下,遇见一群妇人围一起说闲话。
“哎哟,要说啊这王老婆子还真是有福气,如今两个儿子都发达了,光是吃穿用的就拉了整整一辆车,再看那通身的穿戴一看就跟咱们这些乡下人不一样。”
“再有钱还不是一样,听说那老婆子如今快不行了,想着落叶归根,才回咱们这地方来了。”
“就是,也不看看他们当年对大房一家子做的是什么事儿,要我呀,都没脸回来。”
妇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不知是谁见到孟氏婆媳两个过来了,轻咳了两声,妇人们纷纷住了口,一脸同情地看向孟氏。
孟氏握着竹篮,手指有些发颤,神情淡淡地跟众人打过招呼,带着宋宁径直回去了。
彼此间相安无事,又过了几天清闲日子。
这日天都快黑了,孟氏收完衣裳,见儿子、儿媳都从地里回来了,忍不住担忧道:“大郎,你去瞧瞧,乐娘那孩子方才说出去赶鸭子,怎么这么半天了还不见人回来?”
杜蘅点头,正要出去找人就看见妹妹乐娘挥着竹竿赶着一群鸭子急匆匆地回来了。
“娘,咱们家鸭子少了一只,你帮我把它们赶回笼子里,我再出去找一找。”
孟氏一把拽住她胳膊,“诶,外边天黑了,你要上哪儿去找?万一踩到蛇怎么办?”
乐娘满脸焦急道:“我去路边、河沟里再找找,它们寻常事不会乱跑的,可能是不小心掉进什么沟里了。”
杜蘅拍了拍她的肩道:“你先把这些鸭子赶回笼,我出去找。还记不记得咱们家丢的那只鸭子长什么样?”
乐娘指着一只通身麻灰色的鸭子道:“跟这只长得差不多,就脖子上多一圈白毛。”
宋宁闻言从屋里拿了火把出来,“你不认得,我跟你一块儿去吧。”
杜蘅点点头,两人打着火把出去沿着河滩寻了一圈,还是没找到。
孟氏将笼子里的鸭子来来回回数了几遍,还真少了一只,想到妇人们白天的议论,忍不住担忧道:“我听你们方婶儿说这几日村里好几家都丢了鸡鸭,莫不是山上下来的畜生做的乱?”
毕竟往年就有黄鼠狼、野猪等山兽到田里觅食,趁机将鸡鸭叼走的情况。
杜乐娘一整个晚上都闷闷地不说话,饭也只是敷衍地吃了几口,此时听见娘这么说,心里更是堵得慌。
宋宁知道那些鸡鸭是她亲自喂养大的,她心里不好受,安慰道:“明日我再陪你仔细去找找,或许是掉进什么树洞、草丛里了也不一定。”
杜蘅也道:“若是山上的黄鼠狼叼走的大概也会留下痕迹,明日我再出去看看有没有留下什么蛛丝马迹。”
翌日一早,宋宁和小姑子一块出门将鸭子赶去河滩上。
发生了昨日的事,乐娘决定寸步不离地守着这群鸭子。
宋宁沿着周围的田野转悠了一圈依然没有任何发现,回到河滩边上时却小姑子追着两个半大孩子迎面跑过来了。
“抓住他们,他们就是偷鸭子的贼!”
宋宁一听,举起镰刀往路中间一站,摆出一副大姐头的架势拦住两人去路。
那两个小子对视一眼,硬着头皮朝宋宁身上撞过去,只是连她一片衣角就被人从后面揪住了衣领。
杜乐娘一把将两人掀翻在地上,抓着他二人的胳膊道:“跑,看你们还往哪儿跑?”
她从小在村里长大,她爹去得早,哥哥不在家时,有人欺负她,她都是以牙还牙,有什么仇当场就报。
论打架,她杜乐娘还没怕过谁?
宋宁好整以暇地打量着这两个小贼,觉得他们看着有些眼生。
其中年纪稍小的那个约莫十一二岁,生得虎头虎脑,一身的锦衣罗袍,满脸的不服气。
36/53 首页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