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3

(综同人)[综名著]和盖茨比双双暴富后——半只肉球【完结】

时间:2023-10-13 14:54:58  作者:半只肉球【完结】
  股市的买卖之所以在这几年间增长那么可怕,除了美国人的确变得富有以外,就是因为有着大量新的散户进入股市。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钱来投资,那么你可以选择两个方法,一是电话贷款,二是投资信托。
  信托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来购买其他公司的股权,如果你不够钱买入多家公司的股票,那么这投资信托就是最好的选择。
  无论贷款还是信托,都是花不存在的钱,于是人人负债变成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美国人喜欢花未来的钱,又没有储蓄的习惯——这个现象在二十一世纪都没有改善过,有钱就花,没钱也刷卡。
  人们负债以及过度消费都使泡沫随时有爆破的危机。
  伊莎贝拉就是深知这样的消费模式早晚会出事,所以她很少透过贷款来扩充业务,因此布朗特集团是少数没有负债的企业。
  她依稀记得经济大肃条的起因不仅仅是负债的问题,政府也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将环境推向极端,泡沫总该有人来刺破才会爆开。
  模糊的记忆使伊莎贝拉感到不安,彷佛头上悬着一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盖茨比感觉到她最近莫名的焦虑,特意找个晚上跟她好好的聊一聊。
  面对这个自己最信任的人,伊莎贝拉还是松动了。
  “我做了一个梦,一个很不好的梦。”
  伊莎贝拉对他说,她的梦一向很准确,她能够作出有利的投资都是靠梦境的提示。
  盖茨比一向不会质疑她,哪怕在最荒谬的事情上。
  倒不如说,听完伊莎贝拉的坦白后,他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一直觉得伊莎贝拉总是会在最正确的时候作出最有利的决定,像是能预知未来似的,原来是因为她有着这一项特殊的“才能”。
  这就是上天的眷顾吧。
  “你担心公司会撑不住?”他问。
  伊莎贝拉却摇摇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真的可以坐着只顾自己而什么都不管吗?杰伊,我们现在是纽约最富有的人了,难道我们没有责任去作出一些改变吗?”
  盖茨比笑了,她总是会想着其他人,这是他喜欢她的地方之一。
  其实伊莎贝拉并没有他想得那么伟大,她的财富来自国民,如果市道持续不景气的话,她也撑不了多久。
  大肃条期间倒闭了那么多的公司,包括了银行,她不想成为其中之一。
  羊毛出自羊身上,这个道理她还是懂的。
  男人握住她的手,眼神诚恳:“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好吗?”
  有人分担自己的压力让她轻松了许多。
  她反握盖茨比的手,那股温暖令她感受到信心。
  她差点就忘记了,盖茨比也是个做生意的天才。
  ……
  经济大肃条对餐饮及零售的影响反而小一些,时装是奢侈品,有钱就买,没钱就不买,希莱尔能扩张得那么迅速都是多亏了美国的好景。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奢侈品是最先被人们抛弃的,人们对大额消费变得谨慎,但人总要吃饭总要生活,食物和日用品算是最保值的了。
  因此她想要将重心放在罗彻斯特汉堡以及优活超市上面,先缓一缓希莱尔的扩张,现在增设的越多分店,大肃条后只会倒闭得越多。
  对于如何拯救美国的经济,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创造就业机会。
  她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小,不可能给予全美国的失业人士一份工作,她只希望自己能发挥多少力量就发挥多少力量。
  1927 年的春天,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联邦准备系统(联准会)将利率水平从 4% 降低到 3.5%,低息的环境刺激了美国信贷的增长。
  在1927年至1928年间,股市的交易量翻倍,投行纷纷进驻华尔街,伊莎贝拉却开始悄悄抛售手上的股份。
  整个过程必须是保密的,因为市场很留意她的一举一动,如果被发现她大幅抛售股票,可能会造成股市动荡——她就是有着这般影响力。
  现在正是股市最旺的时候,愿意接手的人比比皆是,她的股份都卖得了一个好价钱,变卖股份得来的大一笔钱——我们正在谈论的是好几百万的美元,被她通通灌进罗彻斯特汉堡及优活超市上面。
  这不是指她会疯狂开设分店,现在开那么多分店只会增加营运成本,而是她必需为未来的大肃条做好准备。
  经济衰退其实是一个死循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消费及投资市场会随着一落千丈,公司收入下降,为了维持营运他们会大量裁减人员,不但造成了失业率上升也导致生产力下降,引起通货膨胀。
  产品的价格变贵了,人们更不愿意消费,于是市道就更差了。
  只要改变其中一环,才能打破这个死循环。
  1928 年,负债危机开始获得重视,现时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远超于它的实际价值,联准会为了控制信贷的成长,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在短短的数个月间利率水平从 1.5% 提高到了 6% 。
  金融机构也收紧了电话贷款的放贷,法定保证金从10%大幅提高到 50%——原本投资人每存十美元,信贷公司就会借出九美元,现在却仅仅得五至六美元,他们可以借贷到的金额大不如前。
  上涨的利率及收紧的贷款政策导致市民纷纷抛售股票,大量资金从金融资产撤出,资产价格下跌,泡沫开始被刺破。
  1929年,克里斯迎来他的四岁生日。同年的10月29日,美国股市崩盘,无数人涌进了华尔街,望着暴跌的道琼指数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们称之为“黑色星期二”。
第137章 低迷
  ◎弥漫全球的大萧条。◎
  《纽约邮报》:“谁该为华尔街股灾负责?”
  《洛杉矶时报》:“联准会加息引发股灾, 华尔街经纪人指未来一两个月会转好”
  《路易斯维尔日报》:“大批股民抛售股票,经纪公司恐面对倒闭”
  股市崩盘的那天,人们都以为那是短暂的, 股市很快又会好起来,可是一个月过去, 两个月过去, 三个月过去……道琼指数自创下单日最大跌幅后一直处于低迷水平, 丝毫没有要回升的迹象。
  各大上市公司的股价大跌, 这些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从虚高回复到正常水平,再掉至低位,人们对市场失去了信心, 不敢再买入,指数能升回去就有鬼了。
  一个月前还非常蓬勃的股市突然一落千丈, 是连那些金融大鳄都预料不到的事情, 尽管联准会收紧了贷币政策,人们都以为那不会打击到股市, 但他们都没有察觉到投资者和放款人都在持股的最高点,所谓物极必反,达到最高点之后自然会回落。
  窜得多高,就摔得多狠。
  手上的股份变得不值钱了, 投资人都赔很惨,大家都以为作为股市指标的布朗特集团肯定也不例外, 别忘了伊莎贝拉·布朗特就是个投资大户。
  然后《纽约邮报》却引述了福克斯电影公司以及宝马汽车的负责人们的话,指布朗特集团早在数个月前已经撤资,不再持有他们的股份。
  众人一惊, 这样大规模的撤资肯定不是巧合, 难道伊莎贝拉·布朗特早就预料到股市会崩盘了?
  于是记者们纷纷拥至刚投入运作的布朗特大楼, 表示想要采访她。
  伊莎贝拉一走出办公室,这些记者就兴奋的问个不停。
  “盖茨比夫人,你为何在数月前大规模撤资呢?”
  “你认为市道什么时候会变好?”
  “你这次的经济衰退有什么看法?”
  ——虽然伊莎贝拉在结婚的时候冠上了夫姓,她现在的法律名是“伊莎贝拉·盖茨比”,但在报纸和杂志上,她仍然是“伊莎贝拉·布朗特”,这完全是个机缘巧合。
  婚后她接受过一场访问,可能是写稿子的时候写得太溜手了,访问她的那个记者仍然把她的名字写成“布朗特”,连编辑都没有发现到这个错误,新闻稿就那么刊登了。
  那个写稿子的记者跑来跟她道歉,伊莎贝拉觉得只是个小错误,所以笑着说没关系,“伊莎贝拉·布朗特”就挺好的,让她感觉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她没有料到的是,那个记者隔天就在报章里谈论了这件事,她当时的说话实属无意,听者却有意,将她的说话解读成女性主义的展现——自古以来,妻子都被视为丈夫的所有物,伊莎贝拉·布朗特希望能够保留原本的姓氏,不就是反抗夫权的象征吗?
  结果读者还真的很吃这一套,于是一众媒体在称呼她时,都是用“伊莎贝拉·布朗特”。
  何况她的公司叫“布朗特集团”而不是“盖茨比集团”,说到布朗特集团,第一时间就会想起伊莎贝拉·布朗特。
  不过见到她本人时,对她称呼还是会变成“盖茨比夫人”——好歹尊重下人家的丈夫吧。
  这是个前所未见的现象,“布朗特”这个名字实在太耳熟能详,以至人们叫着叫着就习惯了。
  伊莎贝拉还对盖茨比开过玩笑说,不过你跟她姓吧,结果盖茨比竟然还点头了,如果法律容许他真没所谓。
  反正他就不是很在意名称这种东西。
  面对记者的连番提问,伊莎贝拉只是轻巧地回答:“撤资主要是为了发展公司的其他业务,就像我在上月接受《纽约时报》的访问时说过,债务终有一天会反噬我们,有人批评我这是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但我知道这会发生,所以我选择了撤资,把公司的重心转移到其他业务上面。”
  不仅仅是从股票市场撤资,伊莎贝拉连地产项目都不再发展了,这场经济大肃条会长达十年之久,地产的交易数目只会随之下跌——人们没收入了,哪来的钱买房子?房地产市场跟股票市场是息息相关的,股市繁荣代表经济好,经济好房地产市场也好,反之亦然。
  她这番话倒不是要逞英雄,她想提升市民对她的信心,他们不相信股市没关系,相信她的洞察能力就行了。
  记者接着问:“其他业务是指?”
  伊莎贝拉跟他卖了个关子:“我无意唬吓大家,但这次的股灾不会轻易结束,布朗特集团想要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就必须转型。”
  这篇新闻出来的时候,大部份人都认为她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是在杞人忧天。
  他们坚信股市会随着时间而好转——这十年间,美国发展得太快太快了,GDP翻了不知几倍,造就了他们盲目的信心,不愿意相信美国真的会陷入经济危机。
  《华盛顿日报》的记者还嘲讽道: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我们不行了,岂不是全世界都没好日子过?
  城市的建筑越建越高,美国人的自尊心也一样。
  然而在1930年的六月,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彻底扼杀了投资者的希望。
  这项法案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进口到美国的货物关税,超过两万种的进口商品面临着历史新高的税率,这是为了保护本地贸易而采取的极端措施。
  起初,美国人民是支持这项法案的,关税变高了,进口货口的价格自然也会提升,于是增加了本地生产的商品的竞争力,这也是胡佛总统的原意,他希望在经济低迷的时候能让本地的贸易量回升。
  但就在本地的商人高兴没多久,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掀起了一波关税潮。
  就连美国的盟友英国和法国都采取了相关的措施,纷纷提高关税,最终导致美国的进出口量暴跌,不仅进口货品滞销了,连出口货品也找不到买家,本地公司生产的货品失去了国外的市场,而国内市场的需求又不足以消耗掉所有的库存,因此外销减少的同时国内生产过剩。
  那些可怜的农场主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倒进河里,将辛苦栽种的小麦及玉米作为燃料,至于企业家和商人,公司没收入便只好大幅裁员,导致浩浩荡荡的失业潮,但是公司卖不出货品还是没办法继续经营,最后都逃不过倒闭的局面。
  连希莱尔的大部份分店都被逼闭店不再做生意(因根本没生意可做,收入远弥补不了开支),仍在经营的纽约旗舰店的销量从未试过这么惨淡要不是还有布朗特集团在背后撑着,早就倒闭了。
  失业的人们没了收入,更加消费不起,导致更多企业破产,当中包括因为市民没能力偿还债务而破产的贷款公司以及银行,股票市场完全扶不起来,造就了弥漫全球的经济大萧条。
  结果还真的认证了《华盛顿日报》的记者的话,现在全世界都没好日子过,一记响亮的巴拳赏在他脸上。
  人们到银行疯狂挤兑,排上好几个小时才能把钱提出来,这已经算很好了,有的银行倒闭令市民的财产全部付诸东流,工厂关门,工人流离失所,那些曾经穿着光鲜西装的银行家和企业家如今也吃不上饭。
  这都是由《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及股市崩盘引起的骨牌效应。
  在法案生效后的一年,美国的失业率从1929年的4.5%提升7.8%,翻了接近一倍。
  而从 1929 年到 1931 年间,全球的贸易量下降了超过一半,美国 GDP 也衰退了整整 8.5%。
  在市道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布朗特集团旗下的优活超市及罗彻斯特汉堡却奇迹般逆市而行,在全国各地先后增设多家分店。
第138章 救市
  ◎布朗特集团都要比整个政府管用!◎
  伊莎贝拉和盖茨比在坐车去布朗特大楼的途中见到第五大道上挤满了人, 以为今天有什么活动,开近一点,听见喊口号的声音传过来才知道是游行。
  大批市民走上街头抗议, 他们希望胡佛总统能够撤回《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
  提高关税的原意是为了保护本地贸易,然而现在各国都架起了关税的城墙, 进出口都受到了打击, 是的, 现在的确没有外来商品跟他们竞争了, 可是他们也没办法输出到国外啊!这不是损敌八百自损一千么?
  但要撤回法案实属不切实际,美国政府目前是一个骑虎难下的状态,各国的态凌都很强硬, 他们撤回了,人家也未必愿意。
  这两年间, 纽约的变化很大。
  以前这街上到处都是酒吧和电影院, 越夜越热闹,充斥流连忘返的男男女女, 可现在酒吧被禁止了,电影院也倒了一半。
  他们在这里一挥千金的时候,又可想过看电影会变成奢侈消费?
  伊莎贝拉握住丈夫的手,难免感到少许唏嘘。
  她搬来纽约的时候, 正好见证了这里最繁华的一面,也目睹了经济大肃条怎样毁了人们的生活。
  盖茨比感觉到她低落的情绪, 以拇指轻轻磨娑她的掌心。
  由于马路被行人占据,车子开不过去,他们只能在这里下车然后用走的。
  虽然伊莎贝拉有意压低帽子, 但她和盖茨比站在一起实在太显眼了, 很快就被人们认出来。
  “那是伊莎贝拉·布朗特吗?”
  “布朗特大楼就在附近, 很有可能!”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