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孺人【完结+番外】

时间:2024-02-23 23:12:27  作者:孺人【完结+番外】
  毕竟那会京中这些世家大族都知晓,韩彻任职柏州刺史,这孜然还是他先在当地带头栽种,再做的推广种植。
  孜然做出来的菜特别香,但吃多也容易上火,家里便没敢给齐愈和齐悦吃太多,只让他们尝下味道。
  不过大人在这方面便没那么多忌讳,一家子吃得甚为满足。
  韩彻还感叹道:“待过几年,胡椒便也能如孜然这般作为调味料去吃食了。”
  “也不知晓这胡椒是何滋味。”齐五郎便道。
  韩彻想了下:“辛辣味更重些。”
  孜然跟胡椒虽然同属调味料,但气味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孜然的侧重点是在香,所以用做炒菜或者是烧烤,油炸上最能发挥其气味。
  胡椒的侧重点则是在辛辣,功能性上比起孜然更广。
  对棉花推广种植一事,老皇帝是非常上心的。韩彻才将棉花推广的计划文书刚呈上去,第二天他便在朝堂上提起这事。
  早在柏州栽种棉花的盛名传播出去后,有人眼馋这其中的高效益,于是便纷纷在其他地方试着栽种,结果引种效果非常不理想。
  因此朝堂上,有大臣便不是很看好棉花的推广一事,当时还曾言道:“桔逾淮而北为枳,鸐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2)
  就是说有些作物它就只适合在故土生长,离了这块土地,就会因为“风土不宜”,发生异变,或是产量低下,或是根本栽种不活。
  但老皇帝显然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因为棉花原就是藩国外来的新作物,柏州属实还算不得它的故土。
  于是这才有了去年时,朝廷让韩彻对棉花的栽种做了详细的陈述。
  事实也确实证明,之前棉花在各地引种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种植技术上,并不是纯粹的风土问题。
  然而棉花想要顺利推广,除了栽种问题,百姓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尤其是朝廷做大规模推广种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来能让棉花取代葛麻等织物,成为新的税收征收对象。
  韩彻便提议在择选好的种植区域,可先实施鼓励百姓自主参与种植,而非朝廷直接下发种植任务。
  “凡择选区域的民田,每户分发五亩棉种,随官府教导栽种。此五亩棉地,也暂且定为官府与民租佃,并雇佣其栽种。”
  “待棉花成熟收获后,再让百姓自主选择是要官府租佃的银钱,亦或是自己缴纳棉地的税收。”
  这就相当于把风险全都转嫁到朝廷,百姓栽种棉花若是失败,至少能拿到田租和栽种时的劳作报酬。若是栽种成功,百姓觉得棉花获利更多,又能选择按照官府要求,缴纳对应的税收便可。
  所以等到韩彻一说完,马上便有大臣站出来言道,韩彻此举若是失败,便是朝廷来承担这其中的损失。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韩彻便道:“政在养民,而后民富国强。”
  如今确实有很多的人都知晓棉花高效益,但更多的百姓别说未曾种植过棉花,以时下这种极为不便利的交通,闭塞的信息传播,他们甚至都不知晓棉花是什么东西。
  若朝廷不能打消百姓因无知而产生的顾虑和担忧,那么明明本来是一项好的政策,最后很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韩彻道:“臣虽不才,但愿接下此事。”
  最难的棉花种植技术,已经彻底解决。初期还是择选出最合适的区域去种植推广,基本上是很难出现失败的可能。
  注1:出自王桢《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木棉序》
  注2:出自《周礼·考工记序》
第104章
  期待
  朝堂上下如今也都知晓韩彻在民生经济上的能力,当初安南和柏州是何等的贫穷,历来更是作为犯事官员流放的首选地,都被他在短短几年内,就治理成一方富庶之地。
  韩彻对治下百姓的大方程度,也让他因此得了个“财神爷”的名号。
  这次让韩彻来负责棉花推广一事,他提出把风险全都转嫁到朝廷上的这种建议。说实话,也都是在朝臣们的意料当中。
  像这些大道理,此刻能站到这朝堂上来的众人,也没有一人不会说。
  但说和做,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有大臣要考虑其中的风险,对此仍旧提出反对意见。他所提出来需要顾虑的地方,也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
  为了能顺利把这项政令实施下去,韩彻这次还就自己任职柏州和安南两地时的税收变化,做了详细的数据。
  若说安南那会还有编户流民和山间土着,使得人口大量增长,赋税得以增加。那么柏州真就全靠官府引导百姓价值创造,以新增财富达到的府库充实。
  像这次棉花推广,乍一看确实是朝廷在承担全部的风险,最后赚取到的利益,大部分却还落到了百姓身上。
  毕竟棉花的高作价,在推广初期的这几年里定然还能再维持住,那么只要最后能栽种成功,百姓也不是傻子,肯定都会去选择缴纳税收。
  但账并不是这么算的。
  首先,百姓栽种多少棉花,这部分田地所能产生的税收,朝廷最终也全数征缴到了。百姓能得到的利益,其实是来自于朝廷新政策引导后多出来的创造价值。
  其次,百姓在新政策中没了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激出他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朝廷的财政收入自然便也随之增长。
  当然,棉花想要推广成功,百姓得到利益,朝廷也没有在其中有所损失,首选的种植地区便十分重要。
  韩彻当场就还提议道,可先划拨出南北两个主要栽种区域。
  北方区域包含北直隶,平州,柏州等地。柏州自是不必多说,平州虽不如柏州,但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栽种规模。北直隶指的是天子脚下,也就是京城所直接管辖的一些州,县。这部分区域日照和热量条件都较为不错,降水量也适中,也是比较适宜棉花栽种的地区。
  南方区域则是以江南等地区为主,不过这片区域虽然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但也容易受到梅雨季和连阴雨的影响,应从中先择选合适的地带去推广种植。
  老皇帝听完后,便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有那大臣便也站出来言道,他也觉得此事能行。
  毕竟韩彻都把安南和柏州两地详细的税收数据摆出来了,也确实是很好的达到了民不加赋,百姓还能和政府一同富足。
  “既如此,便按你说的去办。”见着朝臣们再无人提出异议,老皇帝想了一下也觉得此事可行,便点头准许。
  “臣定全力以赴,不负圣望。”韩彻终于高兴起来。
  老皇帝看了一眼高兴劲的韩彻,又看向朝臣:“诸位可还有事要奏?”
  “臣还有事要奏。”一大臣站了出来。
  “你有何事?”老皇帝一见着他,神色便不愉了起来。
  果然,这大臣一开口,便是再一次恳请老皇帝设立新太子。
  算起来,韩彻穿越过来十年,这官也做了十年,还是第一次站到这朝上来议事。结果就瞧见了一出,朝臣们为太子之位争斗激烈的场景。
  哪怕老皇帝已经表露出明显的不高兴,可依旧还是又站出来好几位大臣,都做这般的恳求。
  这些大臣们为逼迫老皇帝尽快设立出新的太子,那口齿可比刚才对韩彻提出的政令表达反对意见时,要来得厉害多了。
  说到底,就棉花推广一事来说,朝廷其实早就已经商议完毕,问题就只在于推广时的具体操作。再者这事也早就商议好交由韩彻负责,他所提出来的政令也确实不错,朝臣们也就没必要多争议。
  但太子之位不同,这干系到整个家族将来的利益荣辱,还有朝堂将来的政/治/局面,必然是凶残又激烈的。
  这些朝臣们可谓是从传承礼法,再到朝堂和百姓,逐一列举了设立新太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双方为各自拥护的对象,是全力以赴的在举荐。对另一党派所提议的人选,也是极力提出反对意见。
  昌王一党秉持着“贱妨贵”的观点,认为出生低贱的妨害出生高贵的是会发生祸乱。因为若是“唯才是举”,那么岂非是在鼓励子嗣争夺相残?(1)
  尤其是在一国之君的择选上,一旦出现争夺便会更为凶残。
  时下一直便很是讲究子以母贵,昌王生母身份比颖王生母高贵,所以就应该立昌王。
  颖王一党便从“长子论”去反驳,在二人都不是嫡子的情况下,作为长子的颖王在继承制度上,排列本就是在昌王的前面。
  太子亡故这么久,还迟迟不肯立新太子的老皇帝,就注定要一直被朝臣们折腾烦扰。
  最后这场朝会,还是以老皇帝身体不适为由才解散。
  相比较老皇帝和这些为着巨大利益在激烈争执的朝臣们,韩彻就整得好似一个看客一般。毕竟太子一党基本已经没了希望,对于颖王和昌王这两党,韩彻跟哪派又都未曾交往过。
  为了让来年棉花推广不出意外,韩彻接下来也投入到忙碌的公务当中去。
  好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和参与农业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本就是韩彻作为曾经的农科技术人员最擅长的部分。这几年安南和柏州的任职,也让韩彻对时下的政府管理和民生状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期间,韩彻还把棉花种植技术做成劝农种棉的书籍。书籍里面还针对棉花的各个生长周期还有相关技术要点,附上相对应的图画描述。
  这本劝棉书一出来,就在户部司这边共同参与棉花推广一事的官员里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因为书里面的图画描述之详细,哪怕是不识字的农户,参考上面的图画,再借助自己多年的种地经验,基本就能按部就班的独自完成整个棉花的种植。
  除了劝棉书,韩彻还就棉花的整个加工步骤,做了一本相关技术的书籍。里面从最开始的轧棉,再到纺纱,以及织造都做了详细的讲解,并且还附赠上了相对应的机器详细制作图。
  比如说轧棉,也就是给棉花脱籽。书中就有小家庭可用的搅车,在轧棉时,可一人手足并用完成整个操作,适合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独立生产时使用。(2)
  柏州目前家家户户用得最多的,便是这种三足搅车。
  这下子户部司众人皆都欢喜起来,争相抢着传阅。要知晓只需把这两本书籍扩印,再交由当地官府去对百姓做教导,便等于棉花推广一事中最为艰难的部分得以解决大半。
  棉花最终推广的越成功,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有利的事,于是相对的,众人对韩彻的态度也变得热情多了。
  在农历的十一月初,北直隶各地的官府,最先下发出朝廷推广棉花种植的政令。
  不消数日,消息便彻底传播了出去。
  “官府当真要给我们发棉花种子?”
  听闻到这一消息的京郊百姓们,俱是为之欢喜,又只觉得难以置信。
  因为靠近京城,对于棉花这种新型的织物原料,附近这一片的百姓早就有所听闻,更是有不少人曾动心。奈何棉花作价昂贵,使得棉籽价钱也不便宜,又哪里是他们这种寻常百姓想种植,就能轻易种植得起的作物。
  “是呢!听说这事就是那位韩状元郎在负责的。官府还言道若是栽种不成,就付给我们田租和劳酬。若是栽种成功,我们还能选择按葛麻去缴纳赋税。”
  这十年里,韩彻虽然一直被朝廷外放。中途更是只有四年前刚从安南调回时,在京城短暂的待过一段时间。
  但因着白糖,藕粉,棉花等作物在全国的广泛推广,使得他的名声也被传播了出去。
  “还有那什么轧棉机,纺纱车就跟之前的飞梭织布机一样,都会一并教授于我们。对了,这两样机子也是那位韩状元郎找工匠研制出来的,听说柏州那边的百姓家家户户都有在用。那纺纱机速度也可快了,纺出来的丝线还能更结实紧密……”
  布匹织物关系到民生大事和重要的战略物资,朝廷当初对于飞梭织布机可谓是全力做的推广。现如今不说家家户户必有,也已经达到了大范围的普及。
  所以哪怕对于轧棉机,京郊这边的百姓因为还从未种植过棉花,全然不曾了解过,也一点都不妨碍他们对这两样机子一视同仁的认可和向往。
  可以说,官府这一次的政令也实在是诱人的很。因为就像韩彻之前在朝堂上言道的那样,时下普通百姓家底薄,有些甚至根本无力去承担任何的风险,对于新作物的栽种必然就会产生诸多顾虑。
  但有官府来兜底,哪怕是未曾听闻过棉花的百姓,对这事也不会生出忧患,从而产生排斥心理。
  那些对棉花有所了解的百姓就更不用说,在消息传出来之后,他们现在只要一想到自家地里马上也能栽种棉花,心就开始激动的期待起来……
  注1:出自《春秋左氏》六逆:“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六者,乱之本也。”
  注2:《农书》木棉搅车,是在辗轴即铁杖或铁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轧棉机械。
第105章
  危害
  户部司掌管全国的户口增减和农田政令,事务历来众多。
  韩彻又是才刚接任户部司郎中,还要负责棉花推广一事,自回京后便一直忙得脚不沾地,每日带着韩老三早出晚归的,弄得柳氏想给他安排相看一事,迟迟找寻不到合适的机会。
  三娘和四娘最近倒是随柳氏没少出去,韩彻这一回京任职京官,还被朝廷重用,两姐妹自然也就跟着受欢迎了起来。
  比如再过两日,两姐妹便又要随柳氏和大娘一起,参加一场比较重要的宴会。
  “听闻圣上前几日又病重了,朝会都连着罢免了好几日了。”柳氏见着仆从带了齐愈和齐悦都出去玩了后,对大娘她们说道。
  韩彻官职为从五品上,放在时下京官里面,也已经勉强能算得上是高阶品行列,属于每有朝会,都需得去参朝的。
  老皇帝病重,朝会罢免,韩彻也就不用早起去参加朝会。于是哪怕不找韩彻询问,柳氏她们这些家人便能通过韩彻的朝会情况知晓。
  “听闻昌王和颖王近来都时常进宫探望,坊间多有赞二者孝心者。”大娘就说道。
  “孝心真假还未可知呢!”三娘突然说道。
  太子当初是如何遭受老皇帝彻底厌恶打击的?不就是因为在老皇帝病重时,只顾朝堂,全然没将心思放在老皇帝身上么?
  如此前车之鉴就摆在那,剩下的这些皇子岂能还学不会教训?
  “管他们是真是假,总归与咱家没有什么干系。”柳氏就来说三娘:“这次给你找的相看对象,不论是人品还有才华,皆无可挑剔……你定要好生考虑。”
  “阿母,你放心吧,我都知晓的。”三娘说道。
  “唉,你二兄也是让我好生着急。”柳氏突然叹气道。
  但韩彻最近公务确实特别的繁忙,柳氏就是再如何着急也没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