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堕落了。】
李世民眼神一厉。
最坏的结果出现了。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隆基以结党为由,罢去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裴耀卿,任命佞臣李林甫、牛仙客为宰。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隆基宠爱的武惠妃向其进献谗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
同年,李隆基听闻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十分美丽,精通音律,雅善歌舞,便强抢儿媳,将杨玉环带入宫中。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隆基将杨玉环册为贵妃。
同样也是这一年,杜甫西归,向长安投去了“致君尧舜上”的渴望目光。】
前两天阳了,好难受……最近阳的人超级多,大家也要注意防护呀~
这两章可能虫比较多,或者语句不通顺什么的,可以捉一捉,我之后修改。高烧时候写的东西可能错漏比较多~
①语出清代孙洙
②语出王永平
③杜甫《忆昔》
④杜佑《通典》
第44章
两派权奸
【开元二十三年,咸宜公主在洛阳大婚,年轻美丽的杨玉环参加了此次婚礼。在这次婚礼中,咸宜公主的胞弟寿王李琩对一颦一笑尽皆美艳的杨玉环一见钟情,随后不久就请求李隆基赐婚,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恩爱非常。
两年后,寿王李琩的母亲武惠妃逝世。武惠妃是李隆基最为宠爱的妃子,玄宗郁郁寡欢。当时的后宫虽然还有很多宫妃,但是李隆基都不看在眼里,想要寻觅新的美女。正在这时,有人向李隆基进言,他的儿媳杨玉环““姿质天挺”,十分美丽,于是李隆基心动了。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李隆基以为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令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从此以修行为名常宿宫中。
天宝四年,李隆基将杨玉环册为贵妃。当时李隆基的后宫并没有皇后的存在,“贵妃”就是身份最高的宫妃。
杨玉环得宠后,她的家族也很快受到了帝王极度的宠信。
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被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则被封为秦国夫人,每个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
她的兄弟也都被赠与高官厚禄——远房兄弟杨钊,原来是一个市井无赖,因为善于计算筹码,每当李隆基和杨家姐妹赌博的时候,就让他计算赌账。李隆基给杨钊赐名国忠,让他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杨氏一脉顿时权倾朝野。
帝王和杨贵妃姐妹常常一起在华清宫游玩,他们用黄金、翡翠做装饰品,用珍珠、美玉做首饰,奢侈享乐。】
“何谓‘国忠’?须忠于国!”
李世民双手在空中清脆地一击,几个心理脆弱一点的朝臣浑身一抖,被帝王的怒火吓得几乎要坐到地上去。
“把一区区善于记筹者赐名国忠,他如何对得起征战四方的将士,如何对得起呕心沥血的贤臣?!”
李世民气急,又想了想自己的外戚——文武双全、谨慎知理的长孙无忌,心中稍稍有些平复。
可是旋即他就又思念起去年过世的妻子来,不禁悲从心起,眼睛发红,悲声道:“皇后临终前,仍然常常嘱托朕,不要赐予她的家族太多东西,不能让并非才德出众之人身居高位。朕有时觉得皇后想的太多,没想到皇后的眼光比我更长远啊!”
【除了杨家,朝廷里还有一派奸佞存在——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比杨国忠掌权的时间更早,他是唐朝宗室,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
“长平王为人端方肃正,要是知道了自己有这么一个后人,怕是能气活过来。”
李世民气哼哼地在空中挥了一拳。
按辈分,长平王李叔良是李世民的堂叔,武德四年为了抵御突厥入侵中箭而死。李世民与他不算很熟,但是对这个严肃的宗室叔叔印象还不错,怎么晚辈就成了奸佞呢?
“晚辈不肖其祖……”
【早年的李林甫就会四处钻营,常常借助宦官、宫妃的力量,李隆基想要听什么话他就说什么话,李隆基想要做什么事他就做什么事,而不以天下或者道德作为行事准则。
开元二十三年,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因为母亲失宠,颇有怨言,被人暗地里告知李隆基宠妃武惠妃,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诉这件事。李隆基大怒,想要废黜这三个儿子。
当时的宰相是有名的贤相张九龄,他极力劝阻李隆基,据理力争,想要避免因为宠妃挑衅造成的父子相残。李林甫当着其他朝臣的面,一言不发,却在退朝后悄悄对宦官说:“这是天子的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两年后,在李林甫的进言下,李隆基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又在不久后将这三个人赐死。
李林甫这样的举动反映出其本人宛转屈从的佞臣本色。
后来,他逐渐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在太子李瑛被废、赐死后,李隆基立李亨为太子。但是,李林甫支持的却是寿王李瑁一脉。李林甫担心李亨作为太子会在未来对自己不利,所以屡次大兴冤案,诬陷太子,想要离间李隆基和太子李亨之间的关系。
“口有蜜,腹有剑”。对上,李林甫对着李隆基甜言蜜语,曲意顺从,把皇帝哄得高高兴兴;对下,李林甫平等地打压每一个有才之人,蔽塞言路,排除异己,迫害贤才。后人常常认为,他为了避免“文臣以边将入相”,动摇自己的权威,提出了“重用寒族蕃将”的政策,为后续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重用蕃将的隐患?”
卫国公李靖一直没有说话,除了在光屏刚刚出现时挡在了李世民身前,在这次奇遇中仿佛隐身了一般。
但是提到军事,李靖也难以独善其身了。
他向上瞟了一眼,看到李世民暗沉的侧脸。
——这位曾亲征四方的李唐实际开国者面色沉凝。
在大唐,高祖武德初年就开始任用蕃将,蕃将参与了大唐的建立和统一。贞观年间,李世民继续了重用蕃将的政策,蕃将在政治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后,李世民采取了温彦博的建议,将投降的突厥人迁移到河套以南的地方进行安置,同时“选其酋长,使入宿卫”,让那些突厥首领当大唐的官,进入大唐的朝廷,入住长安,以便于民族的融合。
也有一些蕃将是因为门荫或军功被授予将职,比如“孺褓授上柱国,封渔阳县公”的契苾明、“骁勇善射,意气感激”的李多祚等。
李世民所用蕃将皆是部落酋长,用于统帅他们血缘相系的部落;而按照光屏的说法,无论是害怕蕃将世家的形成还是为了避免其避免结党营私,李隆基所用的蕃将多为寒门胡人,那就是为了切断了蕃将与所率部落间的血缘联系。
想法是好的。
那之后为什么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呢?
李靖想,可能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吧。
自己这位帝王——李世民——半生戎马,是四境之民的“天可汗”,蕃将、草原部落对他敬仰万分,蕃将自然是不敢有反叛之心。
但是李隆基可能就已经不行了。
看看光屏中的未来!后期的李隆基妄自尊大、奢靡享受,草原上掳掠为生的群狼怎么会承认于这样的狼王?他们自然张开了獠牙。
所以说李林甫重用蕃将是那什么安史之乱的隐患……隐患是隐患,但到底是不是因为李林甫就另当别论了。
归根结底,还是帝王的失策啊。
李靖看向李世民,他正在沉思,忽然像是想通了什么,自失一笑。
“为尊者讳啊……”李世民失笑着摇了摇头。
【杨国忠最初和宰相李林甫狼狈为奸,李林甫认为杨国忠能力浅薄,不是自己的对手,但是他错了,这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
天宝十一年,李林甫一党的王鉷之弟发动了叛乱,随即遭到镇压。杨国忠进行审讯时,将王鉷也牵连进来,想要因此把李林甫拉下马。
最终,王鉷被赐死。李林甫没有被治罪,但也因此逐渐被李隆基疏远。
同年,李林甫病逝。
在他死后,尚未下葬,杨国忠就诬告其与叛将阿布思同谋,意欲谋反。李林甫的女婿害怕自己被牵连,就符合杨国忠的诬陷。
最终,李林甫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他的儿子们被从宗室中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五十多人被贬。李隆基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他口内的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的礼节进行安葬。
讲实话,李林甫为相十九年,他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在为相期间,李林甫“在官有异政”、“吏人立碑颂德”、“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财政节流,机构改革,重修法典,限制蕃将……他的一系列举措不可谓是不对大唐有正面进步作用的。
但是,李林甫堵塞言路,迫害贤才也是难以辩驳的事实。
李隆基即位前期,李林甫之前,所有的宰相都是几年一换,不断推陈出新,选用当时社会最需要的那个人来治理。开元盛世的到来依靠的就是李隆基的知人善任。但是,随着李隆基整个人开始懈政惰政,他厌倦了不断调整政策,让李林甫整整担任了十九年宰相。
要知道,李林甫是一个“权臣”,而“权臣”的“权”是以皇权为后盾的,这就要求了他对皇帝的顺从。李林甫从来就不是一个刚正之人。
——归根结底,还是李隆基的过错!】
李世民感到魏徵在看他,也转头对上了那双平静的眼。
魏徵好像在斟酌言辞,说话比他平日里慢了许多:“光屏之言,有些言过其实了。”
李世民新奇地上下打量了魏徵两眼,笑道:“魏卿今日如此温和,朕都要不习惯了。”
李世民屈指轻轻敲了敲自己的腿,朗声道:“凡人皆会犯错,帝王自然也会有错。光屏不把过错归咎给臣下,朕才会认为它是公正的神明所赐下。”
魏徵微微笑了,那张冷脸是真的很少露出这样的神色,旁边的年轻臣子暗戳戳地瞟了他好几眼。
【安史之乱具有时代的不可逆转性,是唐朝从初年开始累积的矛盾的一个爆发。但是天宝年间的混乱也显然给安史之乱的爆发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天宝年间的大唐,主要就是由李林甫、杨国忠两个势力把持着朝政,他们互相攻讦,有时又狼狈为奸,任人唯亲,把打理朝政当作满足自己权力欲望的手段,大唐政治中心一片乌烟瘴气。
开元年间的清明辉煌,再不复了。
公元747年,天宝六年。
这一年,杨国忠还没有和李林甫分裂,成为日后那个权倾朝野的宰相,但也身兼十五职,成为了朝廷重臣;
这一年,李林甫也还没有被李隆基所疏远,还在和太子李亨互相斗争;
这一年,李隆基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
——杜甫就在其中。】
第45章
困守长安
“风雨欲来……”
房玄龄暗暗忖度。
光屏上的杜甫正值壮年,整装待行,一身的斗志昂扬,但是看光屏的贞观众人已经从光屏的叙事技巧中敏锐的察觉到:也许,他的未来并不是如同想象中那样光明。
【杜甫35岁“西归到咸阳 ”,然后要去长安求仕,追寻自己的青云之路。36岁这年,杜甫赶上了一次 “应诏就选” 的好机会。
李隆基下诏,允许“天下有一艺者皆诣京师就选”。
只要是大唐治下的子民,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可以到长安参加朝廷的选拔。
然而李林甫对人才却一向持有极度的防备态度,他害怕那些有才能的能吏对李隆基指出他的过错,致力于打造一个唯他是瞻的应声虫朝堂。
于是李林甫对这次来参加选拔的人故意刁难,所有能考核的科目都考核了一遍。
写诗写得好的,李林甫就去挑他作赋的毛病;作赋作得好的,李林甫又说他制表的功夫不到位;要是遇到都好的呢?李林甫就去挑这人道德水平的刺……
在选拔后,李林甫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的事——】
光屏中出现了李林甫的身影,他脚步匆匆地来到李隆基身前,安静地等候李隆基和爱妃依依不舍地互相黏糊了一会,才趁着李隆基注意力转移的机会禀报政事。
他装作一副极其激动的样子,疾步上前,对李隆基恭喜道:“圣人大喜!圣人大喜啊!”
李隆基眼皮耷拉下来,把他昔日深邃英朗的双目遮住。他漫不经心地问宰相道:“喜从何来?”
李林甫先是很明显地踌躇了一下,很快全盘托出:“这一次来长安参加考核选拔的人,没有一个才能是过关的,让那些人出现在圣人您的眼前,真是侮辱了圣目。”
李隆基很明显愣住了,他举到半空的酒杯尴尬地停了下来。
眼看着帝王就要暴怒,李林甫才不紧不慢地笑起来,曼声道:“这才是我要恭喜圣人的啊!圣人下达这样的命令,所有有才华的人都会蜂拥而至长安的。如今没有人才可以通过考核,不就意味着所有的人才都已经被陛下网罗了吗?这就是《尚书》中所说的‘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啊!”
李隆基愣了一下,慢慢转过弯来,也欢快地大笑起来。他一把把手中的酒杯抛下,从舒适的椅上站起来,满意道:“人尽其才,人无匿才,天下尽得其用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咳!——”
李世民一口茶水喷出,唾沫呛到了嗓子眼里,顿时咳得撕心裂肺。
“什么野无遗贤?简直就是一场闹剧!咳咳——”
李世民嗓音嘶哑,声音像是从地狱中发出一般。他愤恨至极,挥手就想把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手都挥到半空了,又想着唐朝初定,要简朴行事,又憋憋屈屈地把那个茶杯放下来,安安稳稳地放到桌子上。
他又咳了两声,轻呸一声,把口中的一点铁锈味吐出去。
“圣人!”
房玄龄皱着眉头,急急向前走了两步,看向李世民。
“无事,不过是咬破了嘴唇。”
李世民抹去了嘴角的一抹血迹,对着房玄龄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担心。他用舌头抵了抵刚刚咳嗽时不慎咬破的唇,眼中是一片暗沉。
他是能说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人;是拥有众多人杰才子的秦王;是正在与五姓七望的世家子弟暗中争斗的当代帝王。
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张公谨……贞观群星熠熠,可以说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有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人才将之撑起。
在不远后的未来,曾参与玄武门事变的武将侯君集多次认为李世民封赏不公,口出怨言,李世民却不对他加以处罚。就算是侯君集已经和人相约,意欲谋反,事泄后李世民仍旧以“两人相证,事未可知”的理由不对他作出处罚,还仍旧把他的画像列入凌烟阁之中。
29/34 首页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