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这号人吧……”
江娴搜罗自己的历史知识,又问了几个名人,孟阿婆有的认识,有的听都没听过。根据线索,江娴猜自己应该掉进了一个秦以后的平行架空的朝代。
既如此,那就好办了。
她首先想到种田文标配的“下水”。
这种东西古人不会烹饪,一般都会扔掉或者喂狗,江娴一手厨艺不差,在这封建社会大展拳脚应该没问题。
她第二日兴冲冲地去找村口唯一的王屠夫,问他下水怎么卖,结果价格高达八文钱,而且得预定。下次杀完猪,再从镇上给她带过来。
第两百九八章 偶遇
江娴一问才知,这个朝代,下水乃富贵人才吃得起的东西。
王屠夫一边砍骨头一边跟她唠嗑:“小娴啊,你有所不知,其实几年前下水真不贵,好多地方都没人要。结果有个叫汤万香的名厨,弄出一道什么‘豚三十八’,将猪眼睛猪内脏做出三十八种吃法,鲜掉舌头,风靡京城。”王屠夫擦了擦身上的汗,又说,“恰好汤万香东家去世,汤万香为东家祈福,公布了‘豚三十八’的菜谱,餐馆酒楼纷纷效仿,下水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
“原来如此……”
江娴又跟王屠夫聊了会儿,临走时,王屠夫还送了她一根棒骨。
江娴回去熬了一锅香气四溢的萝卜汤,跟孟阿婆食了,还是不死心。
她问:“阿婆,这里豆腐贵不贵?”
孟阿婆说:“寻常玩意儿,不值钱。”
“糖葫芦?”
“小孩子才吃。”
“泡菜酸菜?”
“家家户户都有缸子。”孟阿婆说到此处,指了指角落的陶缸,“这些日子你不是天天都在吃么?”
江娴顿时恹了。
晚上,她躺在草席垫上辗转反侧。天气暖和,蚊虫便多起来了,这里没有防蚊液,江娴被叮得睡不着。
来这里快半个月了,平心而论,江娴很喜欢这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村生活。
可是经济拮据,日子一直苦哈哈的。
她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屋子不漏雨,顿顿有肉,粥里有米,衣衫没有各色补丁。
孟阿婆对她很好,她感激孟阿婆在她最茫然的时候伸出援手,她不想白吃白喝,让一个老人养着。她想凭借自己知识,让孟阿婆晚年过上优渥的生活。
江娴疯狂搜刮脑海里知道的种田剧本。
挖掘名贵药材?她对中药一窍不通;山上零成本采野菜蘑菇?她不认识野菜蘑菇,毒死人完蛋;肥皂蜡烛造玻璃?一个不会。
江娴耳畔围着嗡嗡嗡的蚊子,在冥思苦想中睡去。
她没有就此挫败,反而到处寻找致富商机。事实上证明古代的劳动人民并不愚笨,无论哪一样,人家都比她这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做更好。
这一日,江娴端着一盆脏衣去门口溪边清洗。
她将皂角叶揉出的黏稠汁水弄在脏污处,有搭没搭地搓着。
细密的泡沫在如葱削的指尖泛着七彩的光,衬得一双手如玉雕就。
溪水潺潺,鱼游石上,分明是幕宁静的美景,江娴却忍不住想,这鱼好不好吃能不能广泛养殖卖出好价钱……
忽然,小溪对面的树冠一阵窸窸窣窣,隐约传来咯咯笑声。
江娴下意识循声望去,只见高高的树上忽然掉下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没等她看清男童长相,又从枝桠跳下来一名身穿灰白文衫的年轻男子。
男子飞快地看了眼江娴,霎时脸色通红。
他窘迫地交握双手,语气怪罪,“说了不来了,你非要我来……”
隔着小溪,男童瞪大乌溜溜的眼睛,指着江娴说:“表哥,你看她。之前王婶子她们说孟婆婆家里来了个仙女,我还不信来着。”
第两百九九章 真巧
“你别说了!”
男子脸色红如滴血,看都不敢看对岸。
江娴听闻这些,隐约欢喜。
要不是手上全是皂角泡沫,她都想摸个镜子出来照一照。
她沉吟片刻,笑了一笑,缓解尴尬,“那我改日得去谢谢王婶子夸奖。”
男孩见她平易近人,好奇地问:“喂,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少岁啦?”
“你呢?”江娴反问。
男孩道:“我叫卢文。”他指了指旁边的年轻男子,“这是我二表哥,方暄。我们听说你很漂亮,于是在这里偷看,想知道你是不是跟传言中一样貌美。”
江娴:“噢?是吗?”她乐不可支,“你觉得我如何?”
卢文老成地颔首,“我和表哥没有白跑一趟。”
卢文噼里啪啦全给说了,方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下骑虎难下,他不得不硬着头皮,朝江娴僵硬地行一礼,梗着发红的脖子,“江……江姑娘,我表弟童言无忌,你不要放在心上。”
江娴眼珠转了转。心想这兄弟二人是把她给打听清楚了,都知道她姓甚名谁。
眼看方暄快尴尬死,江娴好心地没揭穿。
“我不会放在心上。”她加快速度搓洗干净衣物,端起木盆起身,朝对岸两人微微一笑,“我先走了,两位自便。”
江娴皮肤白净,纤秾合度,荆钗布裙也无法掩盖她养尊处优的姿态。她乍然一笑,周遭树林溪流全亮堂起来,如美玉莹光,眉目间隐然有一股书卷的清气。
这般容色,直教方暄心跳漏掉一拍,呆呆地挥手,“自便……自便……”
“二表哥?二表哥?”
卢文喊了几声,方暄才回神。
他有些怨怪卢文,“我和江姑娘初次见面如此尴尬境地,她一定对我印象不好。”
卢文浑不在意。
他道:“二表哥,你是村里最俊的,喜欢你的女子十里八乡加起来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方暄一想也是,瞬间有了自信。
他可是里正的儿子,去年考中了秀才,明年也许中举,再过几年入京赶考三甲及第也说不定……还有他大哥,乃张员外的女婿,张员外跟县令关系极好,江姑娘巴结他都来不及,怎会印象不好呢?
思及此,方暄揉了揉发红的脸颊,隔着蜿蜒小溪,望向密林中的低矮茅屋。
方暄和卢文的好奇打量,江娴眨眼就抛在脑后。
她晾衣服的时候,只在思考如何能找到快速来钱的办法。打家劫舍肯定不行,难道真要种地?她这细胳膊细腿儿,估计挥锄头都费劲儿。
失眠了一夜,江娴次日去荒地转转,看看能不能种点什么轻松的蔬菜瓜果。
她扛着锄头出门,刚站上田埂,就见不远处匆匆走来一名撑伞的年轻男子。
那柄伞一看就做工不同。
绘着山水,题着诗词,看起来不该出现在乡野田坎。
待男子移开油纸伞边缘,江娴辨认了一下,认出他就是昨日偶遇的方暄。
方暄可算等到江娴出门,他今日打扮过,头发梳得整齐,衣衫也换了件细棉麻的青色长衫。五官端正清秀,显得十分文气。
第三百章 套路
“江姑娘,真巧……又见面了。”
方暄握着伞,目光闪烁,略有些局促。
“方公子。”
江娴颔了颔首,算是打过招呼。
她抬头看了眼春风爽朗的天空,不解地问:“方公子,你打伞是怕下雨么?”
方暄有刹那无措。
他在模仿京城中那些风雅公子执伞,心想着这样会比较俊逸好看,忘了今日没有毒辣的太阳也没有瓢泼大雨。
方暄一时找不到借口,只得“嗯”了声,慌乱地合伞。
他问江娴,“江姑娘,你这是要去种菜?”
江娴点点头,“你知道什么菜好种一些么?”
方暄家中有钱,从小只管埋头读书,跟他大哥一样,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方暄道:“回头我找人问问。”
江娴和他站在田埂上聊了一会儿,发现方暄这个读书人算是村里学识最广的。她趁此时机,逮着他问了几个孟阿婆不知道的,“对了,咱们这个大元朝,周围还有哪些小国呀?距离禹州近不近?”
近的话,她可以尝试走番邦贸易。
方暄一听江娴主动找他说话,没有深究她为什么询问这种人尽皆知的事,笑道:“南边是周,西边是北元,这两个国家都曾是大元领土。再往东西两个方向,还有契丹和吐蕃……都距离禹州很远。”
当得知分裂的两个国家,都是曾经的皇子,江娴讶异极了。
“这里局势这么乱?”
“之前两边征战不断,近年才停歇。别看大周建国晚,大周的皇帝乃曾经七皇子刘甯。刘甯骁勇善战,用兵如神,爱民如子……他管辖内的百姓最幸福。”
方暄身在大元,纵观局势,对大周十分看好,认为北元被灭迟早的事。
天下有刘甯这样的君主,乃百姓幸也。
江娴皱了皱眉,靠在锄头上的身子站直了,“你刚说什么?七皇子刘甯?”
这怎么和她看过的一本三流小说里的主角一模一样,而且那小说的背景也是大元。
“是不是还有段问春?段堇秋?还有个隐居的男配……”
“段问春乃大周皇后。”
方暄由衷称赞,“这位皇后文武双全,凭借智慧,大力发展渔业和盐业,深受蓬莱百姓爱戴。至于你说的段堇秋……好像是位刺绣大师。”
江娴彻底迷惑了。
明明是书中出现的名字,但在这里,故事轨迹完全不同,江娴只得安慰自己进入了同人世界。
那些主角的纷争,和她这个平头百姓关系不大。只要没有战乱,都不影响她发家致富。
她是励志要种田的人。
那些种田主角自带套路,要么认识王侯将相,要么嫁皇帝开展宫斗剧本。
江娴一时兴起,打听了一下,得知当朝皇帝是个十岁娃娃;最有威名的王爷,孙子都当丞相了;还有一个王爷稍微年轻一点,却是个快死了的病秧子。
“说起来,这些人全都唯秦相国马首是瞻,朝政其实早握在秦家人手里。”
“秦相国?有六十了没?”
方暄摇头解释,“秦相年纪轻轻位高权重,睿智博闻。他自发妻死后,立誓绝不续弦,可谓深情似海。”
江娴顿时哭笑不得。
好不容易有个符合种田文套路的角色,结果人家心里有独一无二的白月光。
第三百零一章 迫切
江娴不是冲着这些达官显贵去的。
她询问这些,只想多了解一下这里的背景时代。毕竟主线中的故事太遥远,跟她这个山窝窝里没有户籍的外来人没有任何关系。
无论这里是《庶女为后》,还是衍生出来的同人故事,江娴只需努力攒钱,和孟阿婆过上更好的生活。
方暄见江娴扛着锄头,问她怎么突然想起开荒。
方暄彬彬有礼的,江娴乐于与他交谈,说出自己想帮阿婆攒钱的想法。
一听江娴是愁钱了,方暄登时脑子里蹿出一个主意。
他准备在十里湾开设乡学,为十里湾的孩童做启蒙用,多读书总归没有坏处。江娴谦逊温和,谈吐有物,方暄忙问:“江姑娘,你念过书的吧?”
江娴想了想,道:“略通文墨。”
诗词歌赋她肯定是做不出来,但繁体字她大都认识会写。
方暄闻言松了口气,忙说:“如若你不嫌弃的话,待乡学开办,你可以来任老师,教他们最简单的读书认字……一个月三钱。不,五钱!”
江娴对这里的钱没概念。
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感觉也不是很难,而且听起来比扛着锄头挖地轻松。
她没有立刻应下,而是笑道:“我回去问问阿婆意见。”
“好,好。”
方暄压根儿不怕她拒绝。这么好的差事,村里人抢破头都想来,他私自给江娴这么高的价钱,就是希望把人给留住。
江娴回到茅草屋,将此事转告孟阿婆。
孟阿婆惊呆了,“他真说一个月五钱?”
“……很多吗?”
“非常多。”孟阿婆叹了口气,她掰着手指算了算,“我这个老婆子一年都用不到五钱银子呐。”
如此看来,这是个好活计。
但是乡学具体什么时候开设呢?万一等半年,岂不是白白浪费光阴。
第二日,江娴还没主动去找方暄,方暄自个儿就屁颠颠来了。他隔着小溪朝江娴挥手,问她考虑的怎样。
江娴询问自己的疑虑,“方公子,乡学招生多少?共有几位老师?”
方暄一一作答,“学生只有七八人,你我两人足矣。等我大哥空闲回乡,也可以顺便教一教。”怕江娴不信,他还说,“我大哥上京赶考过,他见多识广,张员外是他的丈人。”
江娴“哦”了一声,对他家有几口人认识谁不感兴趣。
“那何时开学?”
“随时!”
方暄双手交握,遥望着树影下窈窕多姿的女子,已经迫不及待和她每日相见。
江娴颔了颔首,将此事答应。
她详细问过孟阿婆了。方暄在村里为人很好,读过书,人老实,还年轻俊俏。他许诺一个月五钱,就不会骗人。
江娴现在很需要钱。
不过她也没胡来,而是问方暄借了两本书,想看看自己的知识层面在这里够不够用。
方暄有求必应。
立马跑回家抱了一筐书来,殷勤地送到江娴的茅草屋门口。
江娴道过谢,便回屋读书。
方暄依依不舍,在篱笆外徘徊好几圈,到底是不好意思开口,讪讪离去了。
第三百零二章 水果
方暄带来的书杂七杂八什么种类都有。
从最基础的蒙学《千字文》《三字经》,到当代人写的话本《鸳鸯缘》《侠行记》。江娴每一本都翻开看了,稍有晦涩,但认真分析一下就能理解其中意思。特别是那本《侠行记》,特别有意思,江娴都看入迷了。
不知道是不是桥段无甚新意,江娴总觉这本《侠行记》在哪儿看过。
虽然答应了方暄做乡学老师,但江娴还是没有放弃她的农村致富美梦,总在思考如何挣大钱。
没过两日,十里湾简陋的乡学正式开设。
地点就是里正家门口的一排茅草平房。以前是羊圈,改造了一下,味儿还没散,摆着几张桌椅板凳,没有黑板,只有一根崭新的戒尺。
学生只有七个,三女四男,年龄五岁十岁都有,参差不齐。
其中一个卢文正是方暄的小表弟,听说要上学,十分给方暄面子,主动负责管理班上同窗。
89/122 首页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9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