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样,此时的她已经没有时间细究其中的原因。
随着《草叶与星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来水,再加上线上一直不懈地进行推广,书的销量很快就突破了10万册!
至此,原本不被人看好的《草叶与星空》,已经凭借10万+的销量,提前预定了年度畅销书。
但何辛并没有满足,她还在等,因为目前的这个数字,距离她的终极目标,还远远不够。
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一旦有了源源不断的正面反馈,就会越来越有干劲,越做越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此时的星辰文化就是如此。
不仅是营销部,其他部门的人,受到新书大卖的感染,也开始主动向亲友推荐《草叶与星空》以及同名短剧。
眼看《草叶与星空》的同名短剧,在各种推广下,播放量已经蔚为可观,何辛终于下了决定:
“联系所有能联系到的各种线上资源,还有线下……再给短剧做一波推广。”
目前的成绩已经超出众人预料了,就连许书憬都有几分满意,是以,当何辛不为所动,还在继续撒钱推广时,大家都有些惊讶。
但反正何总是个不差钱的主儿,她既然想继续砸钱,那就砸呗,还能拦住她咋滴?
于是,新一轮的短剧推广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与此同时,看着已经快突破20万的图书销量,何辛特意私下找了许书憬,告诉她“可以加印了”。
许书憬不免有些诧异,“何总,这本书的首印册数是50万册,我以为,已经足够多了。”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首印50万册这个数字在业内确实算顶峰水平了。
一般为了保守起见,一个新人作家的首印册数都不会太高,先印个几千册试试水的很多,即使比较看好的作品,最多也不过印个几万册。
当初何辛提出首印50万册时,许书憬就觉得有些冒险,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即使是超大型的出版社,都不敢一下印这么多,但谁让何辛有钱任性呢,也就同意了。
没想到,50万册还没卖完,又要加印,许书憬对何辛的大手笔,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但转念一想,眼前这人可是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打破了曜石魔咒的谣言,自己实在不应该以常理来衡量她的行为。
只是,“现在就加印50万册?”
许书憬推了推眼镜,不得不跟何辛又确认了下,“是50万册,不是10万册么?”
何辛嘴角一扬,“你没听错,就是50万册。”
许书憬微微一怔,突然明白了什么:
“难道说,你当初……”
何辛笑而不语,朝她点了点头,那一瞬间,两人什么都没说,但也什么都懂了。
是的,自始至终,何辛的最终目标都是百万销量。
只是,直到此刻,许书憬才明白了,她要做到这件事的决心有多么强。
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她郑重地说道:
“好,我这就联系印刷方加印。”
*
而就在印刷厂加足马力连夜加印之时,《草叶与星空》同名短剧的宣传效应,已经开始迅速转化。
短视频的威力果然巨大,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图文的宣传效果,传播速度快得近乎恐怖,营销部的众人看着疯狂上涨的数据,颇有种从坐普通火车,突然升级为坐火箭的感觉。
看着因短剧而带动起来的图书销量,她们甚至有种微妙的感觉:
被视为剥夺人们注意力、出版业头等大敌的短视频,这次终于不再是她们的对立面,反而成为了她们销售新书的最有力的工具……
这一刻,她们对星辰这个看似外行的老板,彻彻底底地心服口服了。
第121章 一战成名
一轮又一轮的线上轰炸式推广、日渐增多的自来水、以及已经出现二创的短视频效应,这三者叠加的能量确实强劲。
原先,《草叶与星空》宣传的范围,主要针对有阅读习惯的群体,受众的天花板不高,再怎么推广也很难再往上突破,如今借着短视频的东风,终于顺利破圈,又刷新了新的销量记录:50万册。
到这时,《草叶与星空》终于成功出圈,将影响力扩大到了阅读人群之外。
而且,由于口碑良好,豆角网的评分一直居高不下,甚至在评分人数快速增加的情况下,依然还往上增加了0.5分。而其同名短剧,也凭借引人共鸣的女性主义话题,登上了围脖热搜。
当连人在N市村郊的何辛父母,都来替亲友向何辛索要宁舒的签名版图书时,何辛就知道,这一场仗,她打赢了。
眼看着《草叶与星空》的销量不断攀升,幸好星辰早已联系了印刷方开始加印,否则的话,一时还真的供不应求。
而星辰文化的名号,也随着这让业内震惊的一次大胆营销,而给其他同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到底是后生可畏啊,这个何辛,有点意思。”
H市文艺出版社的社长,也听说了何辛任性妄为的营销手段,不由感叹道。
他突然想起了什么,问一旁的郑主任:
“老郑,我记得这个星辰文化……之前是在我们这拿的书号?”
“啊?嗯……当时跟何总谈了十个书号,以后……也会继续保持合作的。”
“以后有机会,还是多跟人家取取经。”
点头应下的郑主任早已汗流浃背了,完全不敢透露出当时与何辛谈合作时的细节。
此时的他眼看《草叶与星辰》疯狂大卖,听说销量竟然已经快百万了,连肠子都要悔青了:
早知道,就按何总说的分成了,这下直接血亏一波……
那边,海鸥出版社的社长也在感慨,他知道杨真与何辛关系不错,还开玩笑的说道,让她有机会跟何辛多学习下怎么卖书。
岂料杨真却说道:
“社长,何总那是有钱任性,虽然书卖得多,但营销经费花的也多,咱们社可没这条件。”
社长却说道,“我又没让你学他们花钱,学点不用花钱的就是了。”
杨真心中无语,但也没说什么,只觉得自从做了这个主任之后,活儿没少干,压力却越发的大了。
出版社里的高层,在宣发经费上抠搜得不行也就算了,居然还有空搞办公室内斗那一套。
杨真一向厌恶这些,索性两边不沾,结果两边都得罪了,工作上整天尔虞我诈,弄得疲惫不堪。
原本她还安慰自己,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的,又卷又保守还没钱,然而,令人扎心的是,何辛的星辰文化有限公司就不是这样啊。
她忍耐已久的心态,开始慢慢崩塌……甚至有些不想跟何辛联系。
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有人有意无意向杨真的上司透露了,《草叶与星空》这本现象级热门图书,曾经向杨真投稿,但却被拒绝了。
面对上司的质问,杨真很无奈:社里都好几年没出过散文了,当时就算她接了稿件,也过不去选题会这关啊。
这不就是马后炮么?换谁当时也不会知道,一本侧重风景描写的散文会成为超级畅销书。
更何况,杨真比这些人更清楚,何辛的能力和财力,以及她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冲劲,这样的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会获得成功的。
《草叶与星空》的大卖绝不是一个偶然,星辰文化也不是昙花一现,而绝对会成为这个行业的后起之秀。
但对何辛来说,《草叶与星空》的成功,不仅归功于自己,更归功于其作者、星辰文化的全体员工,以及帮忙宣传的一众亲友。
比如,这次短剧的摄影师,就是周祺帮忙介绍的。
两人不仅审美水平高,剪辑能力强,一路上还相当敬业,工作也十分高效,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质量过硬的视频,为之后的宣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周,你是在哪认识的这么厉害的摄影啊。”
那天,何辛在吃饭时无意中问道。
周祺微微一笑,“其实我和他们也不太熟,只是朋友的朋友,听说以前在电视台工作过,后来辞职做自由职业了。”
“这样啊,”何辛恍然大悟,“反正这次欠你一个大人情,以后有机会一定还你。”
周祺笑道,“举手之劳而已,不必放在心上。再说了,咱们都同居了,还需要这么客气吗?”
何辛却摇头道,“一码归一码,总之,这次真的特别谢谢你。”
又转头对一旁的沈檬说道,“这次檬檬也立大功了,帮忙做的海报超漂亮,超吸引人……”
在何辛开启夸夸模式时,周祺一个晃神,想起了之前哥哥对自己说的那番话:
“这两个摄影师是我朋友的事,不要告诉何辛。”
当时她很奇怪,这有什么好隐瞒的,周屿却说道:
“……我不想趁虚而入。”
只是介绍摄影师,又不是追求对方,怎么算趁虚而入呢?
见周祺十分不解,周屿也没多解释,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句:
“我也是最近才发现,有时候,最远的路,才是最近的路。”
周祺后来才渐渐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看着浑然不觉的何辛,她这辈子第一次感叹,爱情真是人类最复杂的情感之一。
幸好,她已经决定不去触碰这样的情感了。
*
当新年将至,《草叶与星空》毫无悬念地成为当年的年度畅销书,并登上各种图书榜单,而作为新人作家的宁舒,也成为了当年的黑马,被誉为“天赋型作家”。
而当某知名文化网红提出合作时,考虑到宁舒的性格,星辰这边原本想直接拒绝,但宁舒却出人意料地答应了。
理由是,看到何辛她们为这本书这么努力,她也没理由因为自己社恐,就拒绝一个直播卖书的好机会。
但何辛实在有些放心不下,还是陪着宁舒去了直播间,站在镜头外给她加油鼓劲。
以高学历著称的网红虞文泽,在直播一开始,大约是为了热场,问了宁舒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
第一次参与直播的宁舒肉眼可见的紧张起来,脸上写满了尴尬,鲜少接受采访的她,在虞的追问下,显得有些局促,也有些沉默。
这样的表现显然有些令人失望,看着诸如“果然吃鸡蛋没必要关注母鸡,滤镜已无了”、“姐姐看着很有文艺气质,但好像语言表达不太行?”、“宁舒的灵气都写书里了吧,本人怎么这么木讷?”的弹幕,何辛眉头直皱。
平时的宁舒虽然话不多,但沟通起来还是很顺畅的啊,果然还是这个网红的错,瞎问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
她眼珠一转,拿起一旁的白板,在上面刷刷刷的写了一行字,举起来给宁舒看:
不想回答的问题就不回答,咱不缺钱。
这非常“何氏”的言论,让宁舒愣了下,随即莫名地有点想笑。
她很快放松下来,状态也自然了许多,面对虞文泽的各种八卦,直接转移话题,除了和书相关的内容,其他的一个字都不提。
虞文泽自然也看到了这行字,见宁舒真的拒不回答自己的问题,面子上有些过不去,心中也十分惊讶:
现在是直播带货为王的时代,他们这些网红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即使来的是娱乐圈的大明星,也要放低姿态配合他聊些其他话题的。
他做这么久直播,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硬气的嘉宾,但碍于星辰文化的老板现场给自家作者撑腰,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在之后聊到《草叶与星空》的创作时,提及的问题尖锐了许多。
比如,宁舒为什么毕业后仅仅工作了两年,就独自去了青海,之后也再没工作过,这算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吗?
又比如,宁舒在书里写到,曾偶遇善意的陌生人,并赞美人与人之间的相逢,为什么却对自己的家人绝口不提?
虞文泽以为这些问题能“刺痛”到一直淡定的宁舒,没想到她却对着镜头,直率地告知了答案:
她辞职是因为不喜欢做无意义的工作,从不提及父母,是因为她已与原生家庭断绝关系,选择去青海则仅仅是因为那是她一直向往的地方,是她的诗和远方。
而且她认为,很多事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自己能够承担选择的后果,他人就没有评判的资格。
这番直白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震惊了,虞文泽也有些意外。
在宁舒打算继续谈这本书的内容时,他非但理解不了宁舒的创作心境,还出现了不少常识性的错误,并在宁舒真诚分享时,还想要借着“谈书”的名义,继续挖掘更多的“爆料”。
133/141 首页 上一页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