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说是还有同伴拿到的是正式的八、九品之位,这可是正式的官位,而不是宫中内官的品位,足以让她们相信,她们的未来有着无限可能。
有些女子激动到当场放声大哭,命运和亲情都抛弃了她们,世态炎凉更是将她们逼得走投无路。
却没料到,这世上最尊贵的那两位,不仅没有鄙视看轻她们,还给她们提供改变命运的途径,将她们从泥潭中拽起洗净,让她们可以光明正大的活着,重新做人。
【作者有话说】
141
第141章
反应
这些女子拿到的基本都是录事、主事、承务O、书令史等职位,多与典籍、文书、案卷及宫中的宫人内侍打交道。
这是柳明月几经思考,结合当前的世情和大环境,再三斟酌后,才给她们安排的职务,皇上也能看得出来,所以除了给杨宛如提了下品级外,直接都给通过了。
杨宛如拿到的是八品录事的位置,柳明月给她定的原是从八品的主事,看到任命状的那一刻,她也感到有些无法置信。
虽然她来参加大招募的最大目标,就是想要拿到正式的官位,但是真正拿到的这一刻,她还是感到有些不真实。
宫中说是会公平的对待的所有大招募参选者,真的说到做到了,而她与这些同伴们,也确实以女子身份拿到了真正的朝廷任命。
让柳明月没有想到的是,相关消息公开后,朝中大臣们的竟然没什么反应,很有种爱咋咋滴,反正跟他们又没什么关系的感觉。
正所谓是事出反常必有因,柳明月不仅没有因此而放松,反而更为警惕,与两位丞相商讨完当日的重要政务后,她试探着问道。
“不知二位对宫中任命女官一事,有何看法?”
儿子已经拿到个八品的职位正式入仕,不必那些普通进士差,崔相近日的心情很好,直接回道。
“老臣觉得此事实属正常,毕竟宫中在诏告天下要举办大招募时,就曾有言在先,会公平对待所有参选者,如今不过是宫中说到做到而已,臣等并无异议。”
崔相知道皇后在问什么,可他总不好说,你与皇上直接拿走数千的胥吏之位,又直接安排了五百多个低阶官位,那才是真正能让大家感受到威胁的大事,与之相比,如今不过是安排了十几个女子,根本不算什么吗?
尤其是在皇后临朝的情况下,时常要调用各部的存档和文书等资料,各部多几个做事细心的女官女吏负责相关事宜,并不是坏事。
何丞相也赶紧表态道,“崔相说得是,此举不过是彰显陛下与娘娘处事公平公正,真正做到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而已,臣等当然不会有异议。”
眼看皇上在与他们商讨政务之际,看到郭家的那个走了大运的小子跑过来问个问题,就好为人师的赶紧跟人家去了校场,直接将一应事务都交由皇后决断。
对于皇后任命几个小女官的事,他们有什么好说的,只能是无话可说。
结合他们恭敬有加的神情,听得出他们不像是在说违心之话,柳明月满意的点头道。
“如此甚好,看来大家都是深明大义之辈,能够理解本宫与陛下的苦心,这样,本宫就放心多了,就怕大家心里有意见,却不说出来,起了嫌隙,那样就不好了。”
崔相笑着点头道,“娘娘放心,臣对大招募十分看好,才会建议犬子前去参选,看到他能侥幸中选,心中十分欣慰,看到他在接受三个月的培训后,取得的进步和改变,臣对陛下和娘娘更是感激不尽。”
这是崔左相的心里话,所以他说得十分诚退。
崔定山去那座庄子上住了三个多月后,回到家中,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彻底褪去了之前那得过且过、漫不经心的消极状态。
通过交流,更能明显的发现,他儿子已在短短数月中,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并且愿意往那个方向努力,这是他这个当父亲的百般努力多年,都没能做到的事。
至于儿子瘦了一大圈,让其母亲心疼不已的事,就不必说了。
何右相一边在心中唾弃这位同僚实在是个老狐狸,都不知提醒一下自己,一边也赶紧回道。
“娘娘不必多虑,朝中虽在此前因那些职位的事,起了些争执,但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陛下和娘娘确实是秉公办事,一心为朝廷考虑,没有半点私心,也就没什么意见了。”
大招募考核结束,张榜公开通过选拔者的职位分配时,崔相的儿子崔定山榜上有名,且排名极其靠前的消息,早已在京中传得人尽皆知。
有人认为,这是崔相向宫中投诚谄媚之举,有人认为这是崔相的试探之举,就是没什么人愿意相信,崔相是因觉得自家儿子在科举上没前途,故而让其换个赛道入仕而已。
与此同时,消息灵通的人,也已看出,榜上有些人的身后,分别是有着朝中各派系的影子。
由此可见,宫中确实没有针对打压或偏重什么人的迹象,所有人参选者受到的都是同一个待遇,在分配职位上,也是根据各人特长来的。
听到他们这么说,柳明月也算是弄明白了,原来是她在决定举办大招募之初,就一再重点强调的‘公平’这一基调,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朝中那些人应该是因意识到了,他们纵然跳出来反对,只要她与皇上拿公平二字说事,就能直接堵住他们的嘴,他们不划算再自取其辱了。
知道原因后,柳明月这心里就踏实些了。
想来也是,没事的时候,让女子当官,绝对是犯大忌讳的事,可是有了之前的事做铺垫,竟将这件本来会引得群起而攻之的事,变得微不足道了。
不过对宫中而言,大招募的事情已告一段落,对京中而言,由大招募所衍生出的各种话题,一直让人津津乐道。
崔相之子通过大招募入仕的消息传开后,本来让人有些看不上,认为都是些出身差的下九流人士才会参选的大招募,突然变得身价倍增。
当后来又相继传出有着铁面阎王之称的大理寺少卿之子,以及多个世家大族出身的公子哥,都有参加大招募后,大招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口碑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与这场大招募有着直接关系的一些人家,则在分别上演着不同的场景。
如崔左相家,自是一家上下,都在为崔定山将要正式入仕的事,感到欣喜万分,哪怕以其父亲的身份地位与功绩,完全可以让他走荫恩的路子,入仕的品级和起点更高。
可是对崔家人而言,包括崔定山自己,能靠自己的本事,通过层层考核,拿到这份任命状,更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何况他去的还是他本身很感兴趣的吏部。
还有不少人家正在为是否要拿着任命状去上任的事起各种争执,例如常家,常向和被分配的从八品刑部主事的位置。
常明仁对这个结果相当满意,毕竟在这批能通过大招募入仕的人中,能拿到八品之位的不过十数人,能拿到从八品之位的,也不到百人。
他儿子是少有的能拿到从八品的位置,还能进入六部的几人之一,这足以表明宫中对他儿子的认可。
而且他身为父亲,很了解儿子的志向,知道儿子可能是受他的影响,对刑名之学颇感兴趣,所以他们父子都对这个安排十分满意。
可是常会成却对此事十分反对,气愤宫中不给面子,只给他孙子一个刑部从八品的小官之位之余,坚持阻止孙子去赴任。
“你们父子真是目光短浅!区区一个刑部的从八品小官,就让你们当个宝,也不怕丢了我们常家的脸?老夫若是出面求个荫恩,至少也是个正七品。”
常明仁有些无奈的回道,“父亲,这不一样,这个从八品之位,是向和凭本事通过层层考核得来的,旁人谁也不会小看,而且您别看这个位置品阶低,它很锻炼人,学习的机会也多,很适合向和。”
常明仁在大理寺,与刑部属同一个系统,当然清楚内部职位的情况,就算是他想以权谋私,都未必能如愿将儿子给塞进去。
宫中没有避讳他的身份,愿意参考他儿子的个人特长和意愿,将其安排到刑部培养的决定,让常明仁颇为感动。
常会成却不耐烦听这些,愤愤不平的大声斥责道。
“怎么适合了?咱们向和是有名的少年天才,即便是走科举,也有大好的前程等着他,走荫恩,有他姑母在,说不定能谋个五品的位置,你这个当父亲的偏要耽误他,先是坚持让他去参加那什么大招募,现在又坚持让他去当个从八品的小官,你是在误他!”
常向和拉住想要辩驳的父亲,目光坚定的看着他的祖父道。
“祖父,去刑部赴任,是孙儿自己的决定,不是父亲坚持的,孙儿非常珍惜这个官位和机会,比起祖父希望孙儿去的翰林院或礼部,孙儿更喜欢刑部,接受三个月的培训后,孙儿更确认了这点,而且娘娘也说,孙儿在刑名之学方面,很有天赋。”
听到这话,不仅常明仁双眼一亮,本来暴跳如雷的常会成也冷静了下来,通过他儿子的经历,他很清楚能得这位皇后娘娘的赞赏,会有多大的好处。
“娘*娘真的这么说了?通过复试,进入面试的人那么多,娘娘会记得你是谁?”
常向和坦诚而又难掩自豪的回道,“祖父放心,孙儿绝无虚言,娘娘的记性很好,她应该是曾亲自关注过我们所有人的情况,在面试时的提问,都是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来的。”
看来皇后远比他们所以为的还要更重视大招募啊!
常会成和常明仁不约而同的想到这一点,不过常会成还是冷着脸。
“即便如此,她也只是给了你一个从八品的位置,连八品都没给,那崔相之子,只是一个秀才,却能拿到八品,你有什么可骄傲的?”
说完,他又不满的低声抱怨道,“依老夫看,这所谓公平的背后,未必没有人情考量,却不给我们常家面子。”
常明仁这才明白他父亲真正的心结所在,不由得苦笑。
“父亲万不可这般揣测娘娘,大招募更注重参选者在实务方面的能力,乃是大家早就心知肚明的共识,崔相之子虽在科举方面天分有限,但他早在家中负责管理庶务,是有名的精明能干,向和在这方面明显要略逊一筹,能得从八品之位,已属难得。”
常会成也不得不承认,他儿子说得是事实,可他还是感到有些不甘心。
“你也知道,那崔相之子是因读书天分不好,才会选择弃科举而参加大招募,咱们向和明明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只要他能在三年后考中,怎么着也是个七品起步,想去刑部也不难,你们父子,这不是……自误吗?”
说完,常会成甩袖而去,知道这是对方最终妥协的反应,常明仁松了口气,看向自己的儿子道。
“你祖父的考虑不无道理,只是他没看清当前的形势,娘娘已经不止一次的透露出想让会读书的人,专门去做学问的态度,甚至还曾一度提出,要给读书人单列一系官阶,你知道这其中的深意吗?”
【作者有话说】
142
第142章
本事
常向和打小接受的是他父亲的言传身教,绝对堪称是精英教育,所以他能领会到这其中的深意,却对此感到很震惊。
“爹的意思是说,娘娘不喜那些读可是娘娘还特意为大招募安排了三个月的培训啊。”
常明仁肃然回道,“不要糊乱揣测,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连你祖父在内的这些人,都受前朝遗风影响太重,认为读书科举才是最正统的入仕之道,可是他们都没想过,那样的前朝已经亡了!”
新朝的掌权人不想让大安重蹈覆辙,势必要做出调整,前些年新朝初立,当务之急是求稳,为安抚人心,同时也为拉拢那些中坚势力阶层,只能尽量循前朝旧制。
旧制能让新朝尽快摆脱多年乱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百姓已经熟悉和接受了的规则秩序,可是谁也无法否认,前朝的灭亡与当时实施的政策与环境存在直接关系。
常向和若有所思的点头道,“儿子明白了,宫中的意思,是大安不需要只会一心读圣贤书写文章的官员,而是需要会读书识字,且愿意钻研实务,最好在某些方面比较擅长的官。”
常明仁欣慰的点头,正待开口,就听到常向和接着道。
“儿子觉得娘娘的提议甚好,那样一来,心无杂念,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可以专心做学问,像儿子这种,只是将读书视作入仕途径的人,也不必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研读那些经书上,也算是各取所需要。”
常明仁愣了一下才开口道,“话……也不是这么说的吧?”
常向和却道,“父亲说祖父受前朝遗风影响过重,依儿子看,父亲可能也在不经意中,受了不小的影响,您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当年苦苦研读的那些经文典籍和释意,有多少能用得上?”
听到儿子的反问,常明仁下意识回想了一下,然后不得不承认,确实没什么能用得上的,他若遵循书中所倡导的圣人之道,讲什么仁善宽和,他这个大理寺少卿的工作就没法干了。
“不管怎样,书还是要读的,娘娘也说过,人一定要多读史,读史能使人知兴替明得失。”
“父亲放心,儿子等人在过去的三个月中,必修的就是炎黄史和大安法令。”
常明仁笑着颔首道,“如此甚好,你进了刑部,也算是子承父业,一定要奉公守法,可不能落得个知法犯法的恶名。”
常家算是大安立朝的受益者,从身份上讲,本该属于功臣派系的,只是随着常明仁正式上位,在族中话语权得到加强,已借兵部大案和平国府的谋逆案,与功臣派系做了切割。
早年常家还曾因为外戚的身份,获得不少势力归附,不过随着皇后临朝,太子的地位变得无比稳固,那些冲着五皇子归附过来的势力,都已悄无声息的主动消失。
借此彻底认识当外戚的巨大弊端后,常明仁对此乐见其成,他父亲倒是为此感到气恨难平。
毕竟在常贵妃还是宠妃,五皇子也是最受宠的皇子的那几年里,常家当年为笼络人心,也曾给出过一些很具价值的资源。
如今常明仁只想带领家族,踏实本分的做事,再尽量抓住上面的风向,让儿子的仕途走得更顺些,前途更广些。
毕竟从目前的形势看,大安只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儿子也算是正赶上了好时机。
朝廷现在发展得越来越稳定,宫中有钱,银庄的信誉越来越好,从而在民间越发得到百姓们的认可,吸纳了大量民间存款,使得朝廷用钱也变得方便了许多。
地方税银、官吏和驻军的饷银和经费,都能通过各地的银庄及时存取,不用再像从前那般进行繁琐的调运,极大的减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损耗的同时,也让各方都对大安越来越具有归属感。
在当前的新朝各方面都发展得欣欣向荣的大趋势下,宫中想要试着出手整顿吏治,逐步改革开国之初无暇关注的弊政,实属正常。
100/166 首页 上一页 98 99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