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对许多地方官员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由老百姓按照他们的自己经验种地就行,实在没必要劳心费力的劝导那些固执,不愿接受新事物的老百姓,去种朝廷要求推广种植的新作物,或是使用那些陌生的农具。
又到一年的丰收季节,收到大安各地呈上来的奏表,皇上十分欣慰。
“朕原本还很担心那些地方官衙又阳奉阴违,浪费这些珍贵的高产粮种,如今看来,情况还不错啊,从各地报上来的产量上看,各地都很用心啊,明年就能进行全国推广了。”
柳明月对此也很满意,“是啊,从这些奏表上看,大安今年的整体收成都很不错,百姓们应该可以多吃几顿饱饭了吧。”
哪怕仍有几处局部遭遇各种小范围天灾的区域,产量大减,但是有朝廷给予的惠政和补贴,影响也不大。
听到柳明月的话,皇上心中更觉欣慰了。
“想当年,朕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机会多吃几顿饱饭,可惜,朕在乡下种地的那些年,很少能有机会吃饱一顿,没想到多年后,朕竟然能有机会让这天下大半百姓都能吃饱饭,哈哈,想想,朕这辈子还挺圆满啊。”
皇上这话还真不是虚言,哪怕都知道船队出海的风险很大,可是今年出海的船队更多,多到需要分几成几批,分别出发前往不同方向的海域。
每批船队都满载大批的货物,大安各地都出现了不少新建的作坊,主要都为那些船队供货,给朝廷增加了许多税收。
再加上海贸的大笔税收与官方船队出海赚取的收入,加起来远在农业税收入之上,使得朝廷根本不必通过加征税赋,来满足朝廷日益增加的各种开支。
如此一来,大安各地的粮税,仍保持在开国之初的优惠税率,最高也不超过十五税一,某些遭遇自然灾害的区域,动辄就是免税三年。
这样一来,百姓们辛苦种田的产出,不会再像以往,大半都需用来交税,能留下的那一小部分,根本不够让他们养家糊口。
有不少大臣都曾上奏,在明里暗里指出,此举可能会给朝廷带来隐患,大安也应遵循之前那历朝历代的规则,说直白点,就是不能让百姓吃太饱,那样容易生事。
可是对此,不仅柳明月不愿理会,皇上更是看到就来气,即便皇上也知道,从统治者的角度讲,这些建议确实有其道理。
柳明月当然也知道按照所谓的帝王之术而言,劳民疲民愚民弱民贫民,的确有利于加强封建皇权的统治。
可她更知道,现在的炎黄民族,已经到了需要进步和革新的关键时期,继续这么下去,只会让这个民族在未来遭遇灭顶之灾。
承天十年的初冬之际,宫中接到沿海地方官衙的奏报,说是有一批来自海外异域的人,请求登岸休整或是定居,柳明月直接毫不客气的驳回,只许给些水与食物,略尽仁义。
【作者有话说】
抱歉,马上就要到大家最想看到或是不想看到的关键情节,思路有些卡。
211
第211章
教化
炎黄历朝历代皆自恃为礼仪之邦,对那些远道而来的异族,多以包容仁义的态度相待。
柳明月的这一决定,显然有违礼制,所以礼部在接到被驳回的圣旨后,当朝提出抗议。
听着他们口口声声的说什么此举有失大国风范,柳明月一直无于衷,直到朝中大半朝臣都表示,此举有失仁义,于礼不合,理应接纳那些流落大安的异域之人后,她才令冯含宁当众读了一卷文书。
文书中的内容,皆来自正史,每条内容都不算多,可是寥寥数语所透露出的信息却很多。
这个时空的炎黄民族,是从始皇一统六国后,开始走向让柳明月感到陌生的历史方向。
但是导致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出现的事件,基本都有出现,顶多不过是换了些关键人物,发展过程也有所差别而已。
例如大安之前的宁朝后期,在柳明月的记忆中,是草原异族入侵统治了近百年了元朝。
但在这里,那近百年间,草原异族虽然入侵,并占据了大片的土地,但是他们始终没能彻底建立起统治政权。
宁朝也曾被迫迁都,但是宁朝皇族在最后并不是全都直接亡于草原异族之手,而是在名存实亡多年后,分别覆灭于异族与各种势力之手。
宁朝之前的弘朝,亡于狄戎之灾,弘朝尚未大一统之前的梁朝灭于五夷乱梁。
这两场由异族叛乱所引发的大灾难,每次都给炎黄民族的人口与经济文化,都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而发生狄戎之灾和五夷乱梁的起因,就是当时的皇朝所接收的大量降敌和难民。
前朝部分皇室宗族逃亡到沿海城市后,却亡于在当地只手遮天的海外异族后裔之手。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次影响力不那么大的相关记载,炎黄民族的百姓,大多都是善良而宽容的,他们接纳那些因各种原因逃亡至炎黄的异族,最后被反噬的事件,一直有在上演。
听完柳明月让人整理出来的这些,每一条都代表着一次血的教训的历史记载,原本还热闹的朝堂,已变得寂静无声。
柳明月环视殿内众人道,“这些就是本宫会拒绝接收难民的原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大安不仅不会收下这批来自海外的难民,我们还要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接收难民‘这条,列为大安的基本法规。”
众大臣已经没了之前的理直气壮,不过仍有不死心的回道。
“娘娘,这批难民来自遥远的海外,不像史上那些,接收了他们,只会让我大安的声望远扬海外,依臣之见,仅凭他们那毫无根基的百十人,也没什么机会给我们大安造成威胁。”
柳明月知道这朝中有些人在打什么主意,这些难民来自海外,手中肯定掌握有一些航线,也知道海外一些邦国的情况。
这些人落居大安后,若能为他们所用,就能帮他们开辟海外更广阔的市场
还有一些人,则是为了自身的名望,想要借此事让自己的仁义之名远扬海外,或者是在史书上被记上一笔。
他们能想到的这些,柳明月当然也能想到,所以她已令海贸司的人在私下里前去接触。
人是一定不能接收的,却能通过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方便海贸司的人利用物资和航线做交易,从那些人口中多榨出一些有用信息。
“前朝那些决定收留异族的人,也都抱着你们这种想法,可是当他们借助我们先辈的仁慈和宽容,得以发展壮大后,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屠戮我们先辈,抢占我们的土地、财富,还想要成为我们这片炎黄大地的主宰。”
皇上也跟着表态道,“皇后说得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百年前,前朝人口最多时,达一万万,可我大安开朝之初,首次统计出的人口只有不足两千万,亡于异族之手的百姓,少说也多达上千万。”
其它数千万,有的间接死在异族之手,有的死于各种天灾、战乱和疫病。
在此前一直不曾表态的崔相这才开口道。
“陛下圣明,娘娘圣明,那些异族乃是不可控的祸端,我大安万不可再重蹈覆辙,臣以为,应当派出海军舰队,直接将他们驱逐出我大安海域,同样可扬我大安国威。”
不得不说,这就是默契,柳明月露出一丝笑意,皇上也做出将要点头认可的动作,立刻有大臣出列道。
“臣以为此举不妥,如娘娘所言,给些水与食物,让他们离开也就罢了,出动海军驱逐,未免太有失我大国风度了些。”
崔相露出一脸不悦之情,“对这些异族,与他们讲什么风度?胆敢不请自来,冒然进入我大安海域,本就是他们有错在先,我大安没追究他们责任,已属宽容。”
何相迅速明白过来,立刻跟着表态道。
“不错,升米恩、斗米仇,能给他们一些水食,已属仁慈,绝对不可给异族留下得寸尺的机会。”
两位丞相明确支持宫中的决定,甚至还更强势,勋贵出身的那些功臣,大半都曾与异族战斗,视异族为死敌。
哪怕是在此前觉得那些异族身上有利可图的人,现在也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那点盘算。
下朝后,皇上忍不住摇头叹息道。
“你刚开始说时,朕还觉得不至于,如今看来,朕真是低估了某些人的逐名逐利之心,咱们大安才将入侵的异族赶出去多久啊,各处边境至今仍在不时发生战事,可是这些都曾经历过异族入侵之祸的人,就已经好了伤疤忘了痛,真是让人寒心呐。”
在皇上看来,异族就是异族,从海外来的,与从边境来的没什么差别,他平等的憎恶所有异族,毕竟他当年也没少与异族作战,有不少亲近之人都死于那些战争中。
柳明月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在她自己所在的时空中,相当于大安的那个朝代,更是直接亡于曾被那个朝代接收过的难民族群的后代之手。
“是啊,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咱们一定不可重用,臣妾最恨的也是这种为一己私利,罔顾国家民族大义之辈。”
不管是为逐名还是为逐利,柳明月都很不喜欢这种人。
“朕也恨,可是这种人,古代今来都不少,咱们甚至都无法保证大安的将来,不会出现这种被人挑唆几句,就好大喜功的揽事的皇帝,从而闯下养虎为患的大祸。”
柳明月也不敢说,大安的将来就不会像她所熟知的那个朝代,亡于自己曾救下的难民后代之手。
“教化,只能靠教化了,我们要全面推行教化,不仅要教廷君他们,还要编辑相关的教材,打小就教大安的年轻一代,要让他们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忠君爱国‘。’爱国荣、叛国耻之‘类的思想,牢记在心。”
皇上闻言,不禁有些有犹虑。
“这样会不会太兴师动众了些,而且这个投入将会很大吧?”
在皇上的印象中,与上学有关的花费都很大,一般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即便如此,朝廷目前每年在推广教化上的投入,本就不少,若想在民间全面推行教化,这个投入可就更大了。
这个投入当然很大,这也是柳明月早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不发达的弊端,却没急着改变这一现状的原因。
教育注定是个投入大却见效慢,甚至不一定能见效的大方向,可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却不在农业、商业、医药之下。
“肯定很大,咱们先一步步的慢慢来吧,从改革现有的一些启蒙教育书籍开始,所有书院,在接下来,都要加开大安律法和炎黄史,与异族相关的内容,要作为重点,让每一位学子都要熟记于心。”
风向很重要,要是从现在起,就掀起某些风向,这个时代的大安,总不至于再出现救助并接受难民,待难民宽容大方,最后养虎为患的灾难吧。
【作者有话说】
212
第212章
功利
如何推行相关教化,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非常耗时耗力,远非一日之功。
不过只要能得到皇上这位开国皇帝的支持,就算是师出有名,不仅对当下的人,乃至对后世而言,此事都更具权威性与影响力。
承天十年的秋末,太子妃子再次产下一子,柳明月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后,高兴之余,也略有那么一丝无法言喻的遗憾。
与她相比,皇上对此当然是纯粹的只感到欣喜,太子有了两个嫡子,无疑是给皇位嫡脉传承加了份保障。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来自皇上、皇后的赏赐,如流水般的被相继被送入东宫,令人为之侧目。
京中那些曾在当年暗地里议论太子妃无福、不祥的人,都纷纷闭了嘴,不管是帝后对这位儿媳高度重视的态度,还是太子妃生下两位太子嫡子的事,都已充分表明,这位比谁都有福气。
东宫那些暗自嘲笑太子妃被抢走长子,或是嫉恨太子妃的长子被皇上带在身边教养的侍妾们,在得知太子妃又产下一子后,心情更是郁闷不已。
唯一能让她们稍感安慰的,也就太子对太子妃产子一事,既没那么重视,也没那么欣喜的反应了。
柳明月当然也有注意到便宜儿子的冷淡反应,不过她不仅没有再为此动气,也懒得再就此对太子多说什么。
与此同时,她其实也能理解太子被禁足东宫一年多的时间后,心中所充斥着的那些憋屈与烦闷。
但她并不同情对方,也不会因此而感到愧疚,因为对方会落得如今这境地,完全是他自己作的。
放对方出去,不仅会给皇上的身体状态带来威胁,还会给她与朝廷带来麻烦,扰乱当前这好不容易才开创出的大好局面。
何况不管是她也好,还是皇上、太子妃等其他人,虽然没有被禁足,但也一直生活在这宫中,被困在这方寸之间,没比太子的处境好到哪去,他自己心性不佳,承受不住,是他自己的问题。
承天十年的万寿宴上,皇上心情十分好,不仅封赏了多位大臣的家眷,还首次隆重封赏了皇后的亲眷。
杨宛如这位皇后的外甥女,被封为平乐县主,上阳伯府长房的那位将在年后成亲的嫡女,被封为和乐县主。
有些人暗自打量柳明月的反应,想要看她会不会又像以往的许多次般,当众为娘家婉拒皇上的封赏。
让许多人都感到意外的是,柳明月这次竟然一句推辞的话都没有说,直接在一旁笑着点头,一副对此乐见其成,很欣慰的样子。
毕竟别人不知道,杨宛如的县主之位,是她在一年多之前,就已许诺给人家的,如今不过是借皇上之口,兑现了这个诺言而已。
至于上阳伯府长房嫡女的县主之位,则是柳大夫人用自己的功绩,为她的小女儿兑换的。
只是这两份封赏的真相,都不便对外公开而已,柳明月对此当然没有意见。
而这两份封赏,除了让上阳伯府在京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再次得到提升外,同时还带来了许多揣测。
看到柳明月万寿宴上的反应,有不少人都在暗自猜测,是不是皇后之前一直压着娘家人,只是为了取得皇上的信任。
如今她在朝中的地位稳固,不打算继续装了,才用封赏娘家侄女和外甥女作为试探。
于是有那自诩已成功体恤到上意的人,就开始上奏,不吝溢美之词的恭维皇后的功绩,最后夸赞柳家教养有功,朝廷理应嘉奖。
上这种奏折之人的用心,可谓是昭然若揭,而这些奏折也让皇上看得连连点头。
“别的不说,这些奏折写得是真不错,若非看到这些,连朕都没意识到,自打皇后临朝以来,竟给朝廷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改变,这些人不知道,可朕心里清楚,能有这些改善,都该皇后居首功才对。”
柳明月不以为意的回道,“陛下理这些做什么?正因历朝历代都不缺这种喜欢揣测上意,然后费尽心思投上所好的人,才会出现昏君频出的现象,这是他们揣测错了,若教他们揣测对了咱们的心思,咱们肯定也会对这种人心生好感。”
139/166 首页 上一页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