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还没等她想好,该以怎样的说法,才能在不令人起疑的前提下,将旱灾的消息透露给宫里知道,她的父亲就给她带来这么一个坏消息。
不过她还是很庆幸自家父亲来了这一趟,让她及时知道了朝中动向,若等到她冒着被人发现异常的风险,将旱灾的消息透露了出去,才被告知朝廷已提前做好相关应对,她势必会将陷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柳明月不知道,当她惦记着要如何做,才能在不暴露自身异常的情况下,可以从便宜外甥女那里,获得对方所掌握的未来信息,方便她提前制定一些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之际。
对方同时也在烦恼,如何在不暴露自身异常的情况下,将自己所知道信息告诉她,好用来换取换取功劳。
像这样,揣着她好不容易才回忆起来的一个先机,思来想去的蹉跎数月,结果却生生错过,着实让杨宛如深感懊恼和失望。
正值益州和华远两地开始发布有偿征工告示,为即将开启的工事招募劳力,朝廷也将落实相关负责官员之际,朝廷也收到了这两地竟然下雨了的消息。
这一消息瞬间在朝中引起巨大争议,尤其是之前的那些不支持者,像是得到了什么上天旨意,在朝堂上慷慨陈词。
认为这是天意,是上天在告诉他们,益州和华远两地不会发生旱灾,是皇上、皇后太过小题大做,朝廷完全没必要在那两地投入那么多钱粮。
杨弘深很想跳出来支持这一说法,毕竟他努力争取过,结果却因棋差一着,没有足够的支持者而败落,没能拿到五项工事中的任一项。
以他的身份,他又不甘屈居人下,给人当副手,只好就此放弃。
眼看连皇上都有些动摇,柳明月及时出声道。
“为将者,最忌讳朝令夕改,朝廷政令也一样,陛下早说过,就算那两地不会发生旱灾,也有必要为他们修建这些水利工事,那里的百姓也是大安子民,朝廷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借助修建工事,为他们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也能算是帮他们改善困境,赈济穷苦百姓。”
皇上迅速抛弃刚生出的那点犹豫,当即语气坚定的附和道。
“皇后所言甚是,虽然多花了些银子,但这也是肉烂在自家锅里,又没便宜外人,所以不管那两府到底会不会发生旱灾,这五项工事,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如期完成,若有偷工减料或是无端延误工期现象,朕一定会追责。”
眼看皇上说得掷地有声,态度十分坚定,那些反对的声音只能再次偃旗息鼓。
因为被皇后这么一说,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于是否会发生旱灾,而是在于赈济民生,这是不管拿到哪里,都能让人无可挑剔的理由,谁敢反对,就有不仁不义之嫌。
退朝后,皇上神情复杂的感慨道。
“朕现在的心情很矛盾,益州一带若真发生旱灾,能证明咱们有先见之明,让咱们投入那么多钱粮修炼出的水利工事,能派上大用场,若没有发生旱灾,咱们又难免会背上劳民财之责。”
柳明月没考虑那么多,一边批阅奏折,一边头也不抬的回道。
“有备才能无患,陛下放心,以益州和华远的地理气侯环境,不管是新修的道路,还是那些水利工事,迟早都能派得上大用场,纵然此举算不得是先见之明,咱们也一定能在史书上获得赞扬,因为谁都无法否认,它们确实是利国利民之策。”
皇上仔细想想,发现还真是如此。
“是朕太保守了,总想着这五项工事的投入实在太大,若不能发挥大作用,总觉得有点亏,可事实上,大安各地皆能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才是最好的。”
而现实却是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乱、百姓苦,自古以来,数量最多的底层百姓,永远都是最苦最没有选择权的。
皇上或许不懂相关理论,但是他的出身,让他让稍受点拨,就能迅速意识到,如何做,是真的对那些底层百姓好。
“陛下可以多关注一下此策的进展,以及后续能给益州、华远两府百姓带去的影响,咱们大安的疆域如此辽阔,还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生活贫困,当地环境条件恶劣,这次若能取得一个成功案例,后续可能不用咱们出面,各地都会想着要效仿与学习。”
皇上愣了一下,下意识问道,“效仿和学习什么?”
“效仿咱们在两府利用修建关系到民生的基础工事的机会,让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改善当地民生环境的做法,然后主动申请要修建相关工事。”
水利和道路,绝对是与当地百姓息息相关的基础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放在任何时代都用得上,雨水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方,需要修筑堤坝和水渠防水和排水,雨水少的地方,需要兴修引水和蓄水工事。
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从来都是弱势方,在这么个技术水平落后,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原始的时代,人类应对灾难的能力更差,柳明月想要做的,也只是通过基建,尽量的提升下相应抗风险能力而已。
【作者有话说】
135
第135章
用人
只要能将为益州、华远两地规划的五项工事做好,发挥出改善当地的民生经济的作用,其它地区有远见和魄力的地方官员,肯定愿意效仿。
通过去年修建苍河大坝和凯旋大道,柳明月对当下的百姓状态,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这个时代的底层百姓,毫不夸张的说,绝大多数都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他们麻木而又顽强的艰难求生,为了活命,愿意抓住一切机会,只怕没有活路,绝对不怕干活。
在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每一个可以让他们吃饱饭,还能有点收的收入的机会,都变得非常难得,他们也非常的珍惜,干活也非常舍得出力。
益州、华远两地的百姓,本就在去岁的极寒天气中遭了难,种植的冬小麦损失惨重,春耕又遇上干旱,在这个家家都没什么余粮的时代,生活本就艰难,更需要获得可以增加收入的机会。
所以柳明月无视那些人说她小题大做的质疑和反对,也要坚持推行那五项工事,她甚至做好了在必要时不惜个人出资的准备。
郭永章在被派往益州修渠的官员之列,临行前,宋墨华为他设宴送行。
席间只有他们两人,曾经的那些想借往日情义与他攀交情、探口风的人,早在得知他辞去起居舍人之位后,就已消失不见。
酒过三巡,宋墨华感慨道,“虽然早有预感,但我仍没想到,你竟这么快就选择迈出了这一步,你确定不会后悔?”
虽然郭永章的选择,让他成为一名六品官员,但他为此辞去起居舍人的位置,相当于是放弃了别人求之不得的天子近臣之位,变成一个泯然于众的普通小官。
所以在许多人看来,他的这个决定都很不明智,毕竟能留在皇上、皇后身边当近臣,是别人求之而不得的机会。
郭永章笑着道,“不会,留在朝堂和宫中,固然能让我开阔眼界,学到很多经验与教训,可我更希望自己能真正为百姓做些实事,这将是个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吴修撰在参与过重修苍河大坝的工事后,回来后,变化十分明显,褪去了书生意气,变得更为沉稳踏实,对地方与民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见解,现已主动申请去了地方。
魏长延和吴尚青这次回京,不仅一举跃升为实权在握的四品官,还都有圣宠加身。
就连宋墨华,去了司农司后,如今也已参与到从海外带回的新粮种的培育工作,一旦真的确定那些粮种是高产粮种,绝对是大功一件。
如此一来,在一众同窗故友中,他这个曾在三年前风光一时,看着前程最好的人,反倒成为被落下的那个,让他如何甘心。
宋墨华叹了口气道,“世间难得两全法,我很佩服永章兄的这个决定,但若换成是在下,可未必能有永章兄的这份魄力。”
那可是能留在皇上、皇后跟前,得二位信任和看重的机会,纵然品阶不高,但是连崔相那等大人物,也会对其客气有加,其他人更加不敢怠慢。
郭永章却笑着摇头道,“若说魄力,我这可不算什么,真正令人钦佩的是长延兄和尚青兄,我们当年聚在此地为他们送行时,谁能料到,他们拿自身的科举前程作赌注,竟能为他们博来今日的荣光。”
纵然都知道他们做的是拿命换前程的危险事,可是谁都羡慕他们的际遇,太多人想要拼,都没有机会,出身更好、更有才学的人,拼博一辈子,都当不上四品官的人,更是大有人在。
提起那两位堪称传奇的经历,宋墨华的心情也很复杂,叹了口气道。
“虽然这一年来,我早意识到长延兄他们可能会有一个好前程,但也万万没有想到,竟能好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羡慕啊,不过好在我等也不差,只要我们好好努力,终有能一步步赶上的机会。”
魏长延和吴尚青这次回京,只和他们这些同窗故友私下聚了一场,三年时间看似不长,可是不同的选择,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以后注定不会有太多交际。
郭永章笑着点头道,“是啊,所以我也必须要早些迈出这一步才行,一直留在这京中的繁华之地,只会被消磨意志。”
所以即便有不少人都劝他放弃,郭永章却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当起居舍人的这三年,他不仅参与了许多场朝议,还曾记录下许多帝后与诸多大臣私下的决议过程。
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对朝廷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帝后的了解,可以从中看出,这二位都是非常务实,尤其重视民生的上位者。
想要获得他们的重用,唯有实打实的功绩,是最好的凭据,其他都是虚的。
与此同时,皇上也与柳明月聊起了这次的人员安排问题。
“这个郭永章不错,是个有想法有魄力的,他若能一直保持这份心性,在地方好好锻炼几年,应该是个可造之才。”
对于郭永章这位三年前的榜眼,能够主动放弃留在权力中心当大秘的机会,选择去地方历练的行为,柳明月也颇为赞赏。
“是啊,臣妾也觉得他能如此放得下,实属难得,才会给他这个机会。”
希望他能真正抓住,能正确面能因身份变化而产生的落差,始终坚持初衷。
毕竟对于郭永章这位近臣,柳明月和皇上都有重点关注过,印象也都不错,因为目前看来,他是位能经得起考验的可用之才,在过去的三年中,拒绝了多方的笼络,这点十分难得。
“你为什么不同意让杨弘深负责基中一项工事?别的不说,朕认为他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柳明月实话回道,“臣妾认为这个人,心思太杂,他确实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可是每项工事都牵涉到大批劳工和大笔的资金,臣妾不放心。”
皇上对此并不意外,但他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咱们这位大姐夫,是个对自身前程颇有野心之人,依朕之见,他应该不至于做出为贪些钱财,葬送自身前程的不明智之举。”
柳明月笑着回道,“若只是贪些钱财也罢了,臣妾更担心他会将聪明不用在正地方,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去做人情,臣妾可没少听说他在京中的那些左右逢源之举。”
见皇上有些不解,她又解释了一句。
“我们都知道,他这个人,看似待人亲和,实则对底层百姓没什么同情心,又很想与各派系都打好关系,臣妾担心用他的话,他会钻空子,凭借手中掌握的人力与物力,私下跟别人交换利益。”
听到这番解释,皇上就明白了,深以为然的点头道*。
“这倒是,朕差点忘了他的禀性,他确实做得出来这种事。”
哪怕他在成为对方的连襟时,已经是手中握有不大不小的权力的义军将领,都会因为出身卑微而不被对方放在眼里,更何况是那些真正的贫苦百姓。
皇后坚持要启动那些工事,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赈济那些贫苦百姓。
让杨弘深这种不在意底层百姓死活的人去,就算能按期完成工事,怕是过程也会变得不尽如人意。
而大批壮劳力聚集到一起,本就是件有风险的事,若他们因遭遇苛待而生事,他与皇后岂不是要在背负着小题大做的质疑下,又要担上官逼民反的骂名。
“还是皇后有先见之明,如杨弘深这种人,确实是不能不防,就不能让他沾手这种关系到底层百姓的事。”
杨弘深不知道他没有被选用的关键原因,还觉得是因自己势单力薄,支持的人不够,才没有被选上,所以他在失望之余,更加坚定了一定要多结交些朝中大臣的决心。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在京中变得更为活跃,让收到消息的皇上深觉一言难尽,有些后悔没听皇后的建议,看在对方女儿的事情上,对其起了一念之仁,没有将他揭发兵部大案的消息公布出去。
要不然,任凭这杨弘深再怎么在京中上窜下跳,也不会有什么人搭理他。
毕竟当初的那些涉案之人,还有不少亲朋故旧在朝中,即便无法拿杨弘深怎样,也排挤他,不屑与他来往。
【作者有话说】
136
第136章
选择
对参加大招募的人而言,不过是在庄子上幸苦培训了三个月,对刚刚去亲自看过甘薯和玉蜀黍出苗情况的柳明月而言,则是过得异常忙碌的三个月。
这次的大招募首场考核,依然是租借贡院当考场,依旧是多达数千人的规模,让礼部又多了数千两银子的额外收入。
礼部王尚书表面上矜持,实则却在言语中暗示前去与他们商讨租场子事宜的卓辉,这次可由他们礼部帮忙批阅考卷。
结果当然是被卓辉给委婉的拒绝,表示这次的批卷,将会由宫中安排的人手批阅,或许会在有需要时,借调各部的个别官员,却不必再向上次那般,直接请某部官吏全体出动。
王尚书有些失望,不过得知各部都将捞不到这个活,他倒也没觉得不满。
皇上也在烦恼这件事。
“这可是六千多人,就算咱们只负责亲自批阅你已列出来的那些,与经过初阅的部分,也有一两千份试卷,而且这次的试卷内容,可比上次的复杂多了。”
柳明月笑着安慰道,“没事,反正咱们这次也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留下的阅卷期较长,不必像上次那么赶。”
重点是这次的参选者,都由宫中负责统一安排他们的吃住,阅卷期长,不过是多管几天吃住的小事。
想起三年前的那次,他与皇后恨不能彻夜都忙着批卷的经历,皇上觉得这次也轻松不了多少。
“朕这身体,能做的有限,你也不年轻了,可不能太过劳累。”
即便知道对方说得是大实话,柳明月听了还是不可避免会感心塞。
以她原本的年龄,现在不过是刚到而立之年而已,绝对的壮年,在这里,却是别人眼中已三十八、九岁的老妇人,不年轻了……
96/166 首页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9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