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她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而那眼神中的意味深长,沉浸在自已世界里的如兰却并未察觉。
…
连日来,暴雨如注,仿佛天际裂开了口子,无尽的水流倾泻而下,将盛府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雾之中。天空被厚重的乌云压得极低,阴沉沉的,不见一丝阳光,仿佛连时间都被这无尽的雨幕凝固。
盛府内,回廊曲折,檐角挂着连绵不断的雨珠,宛如串串透明的珠帘,随风轻轻摇曳,发出细碎而沉闷的声响。石阶上,积水泛着幽光,倒映出四周朦胧的景象,每一步踏上去都溅起层层水花,湿透了来往行人的鞋袜。
府中花园,往日里繁花似锦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只余下残枝败叶在风雨中飘摇,偶尔有几片花瓣被无情地打落,随泥水漂向远方。池塘水满,荷叶翻卷,荷花低垂着头,失去了往日的娇艳,显得格外凄清。
在这阴沉的环境中,盛府上下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氛围,每个人的心情都随着这连绵不绝的暴雨而变得沉重起来。唯有那屋檐下的铜铃,偶尔被风吹动,发出几声清脆的响声,在这沉闷的空气中增添了几分难得的灵动。
寿安堂内,盛府的女眷们围坐一起,目光不时穿过雨幕,望向那朦胧的天际,眉宇间都挂着淡淡的忧愁。
“这雨水不断,不知何时能停歇。这连日来的阴雨绵延,潮湿的骨头都透着寒气,母亲身体可还受得住?若是觉得屋里潮湿,可点个火盆烘一烘,不然身体可难受得紧。”王若弗一边烦躁的抬头望天,一边不忘关心老太太的身体。
“我这倒是无事,身边丫鬟仆妇伺候着,身体无大碍。只是担忧几个去上朝的,雨具可都准备齐全了?万不能淋湿了身子,大殿内寒气逼人,若是衣裳湿了,再被寒气侵袭,八成是要生病的。”老太太身子骨还算硬朗,只是担心几个小辈。
明熙闻言,连忙说道,“老太太放心,明兰和主君出门时,都用雨具裹得严严实实的,保准风吹不进雨泼不进。”末了,明熙转头对海朝云和柳文萱说,“二少爷三少爷那,我也命人送去了,你们俩无需担忧,保准他俩能安安稳稳到大庆殿上。”
二人都是笑着谢过明熙。
说完,明熙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窗外,只见雨势依旧猛烈,天空阴沉沉的,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忧虑,想到了那些生活在简陋屋舍中的穷苦百姓。“这雨,对于我等来说或许只是不便,但对于那些穷苦百姓,以茅草为顶、泥土为墙建造的房屋,却是实实在在的灾难。他们的房屋可经受不住这暴雨的侵袭…”
长樟闻言,也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充满了同情与无奈,“哎,这雨若是再不停歇,恐是庄稼都要被雨水淋坏了,金秋怕是要颗粒无收。那些百姓本就生活艰难,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第206章 祸不单行
众人闻听明熙与长樟的感慨,皆陷入一片沉寂之中,天灾人祸,最是难以避免的,而承受其苦的,始终是那些无辜的百姓。
正在这氛围凝重的时候,一阵清脆的女使行礼声划破了这份沉寂,“老爷!二少爷!三少爷!”
话音刚落,盛和长柏长枫的身影出现在门外,三人进到厅堂中,海朝云和柳文萱忙站起身行礼,如兰和长樟则随着王若弗和明熙迎了过去。
长樟朝盛几人身后张望,没看到明兰,遂问道,“爹爹,六姐姐又被太后留在宫中了吗?”
盛默默点头,神色间难掩忧虑,显然心中有事。
明熙留意到归来众人脸上的凝重,心中已大致猜到朝中必有变故。窗外大雨倾盆,连绵不绝,明熙有些担心留在宫中的明兰。
老太太亦是察觉氛围异常,缓缓开口询问,“你们几个怎么从宫里回来,个个都是臊眉耷眼的,可是发生了何事?”
长柏眉头紧锁,满脸忧虑,长枫低垂着头不说话,盛长叹一声,道出原委,“连日暴雨导致河水猛涨,洪水肆虐,河北路等地遭受水灾侵袭。农田被淹,庄稼毁损;民宅倒塌,百姓流离失所;更有无数百姓在这场灾难中丧生。
各地纷纷上奏,请求朝廷派兵救援,开仓放粮,安置灾民,减免赋税。只是如今雨势未减,救援更是难上加难。偏还有人进言,称是陛下实施新政,触怒了上苍,降下的天罚,让陛下下罪已诏。”
盛的话让长樟愤慨不已,直言不讳,“朝中大人做事总分不清主次,此时最该是关注灾情如何,灾民如何安顿,怎么救援,而非妄议陛下。不过是想趁机夺权罢了。”
王若弗听长樟说着大逆不道的话,吓得从椅子上站起来,想去捂长樟的嘴,生怕他多言,这可不兴瞎说的啊!
谁知,那边长柏就颇为赞同长樟的话,点头认可,同样愤慨道,“此危急关头还要争权夺势的人,都是国之蠹虫,实应严惩不贷!”
王若弗一口气提起来下不去,干脆跌回椅子上不管了。
老太太沉思片刻,转而向盛问道:“此事背后,莫非有太后之意?”
盛摇头表示不确,“尚不知是否为太后授意,等明兰回来,听听她怎么说。”
“长柏和长樟说的对,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危难之际,应以社稷为先,若太后执意在此时争权夺势…”
老太太的话语尚在空中回荡,未及落地,一股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之感猛然袭来,令人瞬间感到一阵眩晕,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摇晃。空气中,一股难以名状的微妙不安迅速弥漫开来,仿佛有某种古老而强大的力量正在地底深处蠢蠢欲动,通过无形的波动,悄然传递至这厅堂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颤动起初不易察觉,很快,它变得越来越明显,厅堂内,轻微的摇晃让悬挂的物件轻轻摆动,发出细微的声响,与平日里的静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与不安。
“是地动!”明熙最先反应过来,“快,快找个坚实的地方躲起来,快!”
明熙大喊一声,同时一把拽过傻楞的长樟,将他塞进就近的椅子下面,动作敏捷而果断。紧接着,她转身奔向老太太,不顾一切地将老人也拉向桌底,同时不忘将房妈妈一同安置妥当。完成这一切后,她迅速拉起盛,两人一同奔向墙角,寻找更为稳固的避难之所。
其余人等见状,也纷纷效仿明熙的做法,或藏于桌下,或倚靠墙角,尽可能地保护自已免受伤害。
与此同时,宝慈殿内、
明兰正竭力劝说太后,她言辞恳切,强调当前受灾百姓最要紧,呼吁太后与陛下齐心协力救助灾民,而非在此关键时刻对陛下施加压力。
“哀家何尝不知,哀家是大宋的太后,自然为万民着想,可是世家苦新政久已,对陛下积怨已久,怎么放过这个好时机,就想从陛下身上咬下一块肉来…”
话音未落,异变突起。桌上的茶盏莫名颤抖,墙上的名家字画也随之轻轻摇曳,明兰瞬间感到脚底传来阵阵酥麻,心中警铃大作。
“是地动!”她惊呼一声,迅速拉起太后,朝大殿外疾步而去,同时高声呼喊,“快,到空旷地带去!”身后有宫人追上来为二人撑伞,其余宫人也赶忙奔出来。
刚迈出殿门,殿内便传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声响――茶盏碎裂的清脆、装饰物坠落的沉闷,交织成一片混乱。
太后紧捂着胸口,心跳如鼓,脸上满是难以置信与惊恐。“这地动怎会如此突然?司天监竟未能提前预警?”
明兰始终紧紧抓着太后的手,目光警惕地扫视四周,确保随时能应对突发状况。待脚下震颤渐渐平息,她并未立即放松警惕,而是带着太后在雨中静立良久,直至确认大地已恢复平静,方才吩咐宫人先行返回宝慈殿收拾残局。
望着阴沉的天空与脚下似乎仍在微微颤抖的大地,太后心中满是不安,她转向明兰,语气中带着几分迷茫与自责:“难道我大宋皇室真有失德之处,以致上苍降下地动以示惩戒?”
明兰温柔地靠近太后,轻声宽慰道:“娘娘,地动乃是自然天象,非人力所能左右,更非上天对谁的警示。它是一场灾难,是对大宋的考验。此刻,汴京或许并非震中,但定有其他地方正遭受着更为严重的苦难。此时我们更应心系苍生,共克时艰。”
待宫人们手脚麻利地将宝慈殿内的一切恢复如初,陛下与皇后派来的慰问使者也匆匆抵达。见太后安然无恙,来人人悬着的心这才稍稍放下。
太后眉头紧锁,关切地询问,“可知晓具体是何处发生了地动?”
第207章 请愿赈灾
陛下派来的内侍躬身回禀,声音中带着几分凝重:“回禀太后娘娘,据司天监观测,此次地动应源自北方河北地区。”
此言一出,明兰与太后的心皆是一沉。窗外,暴雨依旧肆虐,未有停歇之兆,若河东地区再遭地震侵袭,局势势必更加危急。此刻,太后心再也顾不得与皇帝的恩怨争执,直奔皇帝的紫宸殿而去,与皇帝共同商讨对策。
抵达紫宸殿时,皇后已在此等候,两人正为今年频发的极端天象而忧心忡忡。
听闻太后驾到,皇帝与皇后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恐怕来者不善,随即连忙迎上前去行礼。皇帝和皇后亲自上前,一左一右搀扶太后,皇帝更是关切地问道:“母后怎的冒着大雨前来?”
明兰识趣地后退一步。太后在皇帝与皇后的搀扶下,缓缓坐上上首之位,目光凝重地望向皇帝:“哀家心中挂念陛下,故而来此探望。方才听内侍传话,地动或也波及河东,陛下可有什么对策?”
皇帝暗自出揣测太后的来意,一时并没有答话,表面却不动声色,他佯装忧虑地望向殿外倾盆大雨,实则眼神瞥向明兰,明兰冲他微不可查的点点头。
于是,皇帝便转过身,语气恭敬而回答太后,“母后,朕也正忧虑此事,朕已命人去传召宰相以及各位重臣和六部官员来商议此事。”
太后微微点头,认可皇帝的做法,“如此甚好,此事关乎社稷安危,还是要快快做出决断,万万拖延不得。”
皇帝和太后在殿内商议了一番,众位大臣便陆续抵达,共同商讨救灾抢险的紧急策略。
朝廷应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起强大的救援力量,包括精锐的军队与地方官员,奔赴灾区,全力抢救百姓。同时,还应开仓放粮…对受灾尤为严重的地区,果断免除赋税,以减轻民众的重负。
还应加强灾区的治安管理,防止趁火打劫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出台异地安置政策,避免人员动荡;水灾地震后,还有可能会发生瘟疫,从各地征调大夫前往灾区救治伤者,防止瘟疫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在商讨过程中,关于如何安抚灾民的问题成为了难点。
有大臣再次提议,皇帝应下罪已诏,以此检讨自身的过失,并祈求上天的宽恕。然而,这一提议在皇帝心中激起了波澜,新政正稳步推行,成效初显,若在此时承认其执政出现了过失,导致上天给予惩罚,那么新政可能前功尽弃。
顾廷烨理解陛下的顾虑,他也不愿新政的推行就此中断,便建议道,“还有一法,请顺应天命之人,前往灾区赈灾亦可安抚民众情绪。”
顾廷烨此言一出,立刻有大臣反驳,“千金之躯,坐不垂堂,陛下万万不可身临险境!”
随后,又有大臣提出折中方案,建议由皇室中身份尊贵之人代替皇帝前往灾区,以彰显朝廷对灾情的重视与关怀。
“非一定要陛下前往,皇室之人,身份地位尊崇者亦可。”
此时,便有视线落到桓王身上,桓王是太子人选,若是他代天子前往,亦可安抚灾民之心。
但也有大臣提出异议,认为桓王虽身份尊贵,却非太子,其威望在民间尚显不足,若民众误以为皇室敷衍了事,恐将适得其反。
正当殿内众大臣争论不休时,明兰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向皇帝请旨道,“臣愿代天子前往赈灾,以慰民心!”
此言一出,大殿内瞬间静谧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明兰身上。
太后闻言,心中焦急万分,灾区之行凶险难测,她怎能放心让明兰涉险?于是,太后怒斥道:“明兰,此等大事岂可儿戏?你速速退下,不得胡闹!”
然而,明兰却以坚定的眼神回望太后,给予她一个安抚的微笑,随后继续说道:“臣乃先帝亲封的“护国公主”,于国家危难之际,自当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况且,因前番流言之事,臣在百姓之中尚有些许威望。此次赈灾,派臣前去赈灾,安抚灾民,定能更有效地安抚民心,稳定局势。”
言毕,明兰深深跪拜于地,以示决心。太后见状,虽心中万般不舍,却也只能紧握座椅扶手,闭目叹息。顾廷烨在一旁,目光紧锁明兰,眼中满是欣赏与敬佩。皇帝则深深凝视了明兰一眼,旋即点头应允,语气中透露出对明兰的信任与重托。
“好!那便请护国公主明兰代朕走这一遭吧!”皇帝此言一出,众大臣纷纷在心中暗自盘算,最终不得不承认,护国公主确实是此次赈灾的最佳人选。
皇帝扫视一周,说道,“众卿若无异议,那么,此次赈灾事宜,全权交由护国公主负责,各部官员皆需听命于公主调遣,公主赈灾可代行天子之职。”
众臣无异议,明兰领旨谢恩。
“明兰,”皇帝再次开口,“你亦可自行挑选合适的官员随行,共同前往灾区,协助你完成赈灾重任。”此言既是对明兰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放权于明兰。明兰领命。
“陛下,臣愿随公主前往赈灾!”
齐衡原本侍立皇帝身侧,听闻皇帝此言,再也按捺不住,当即跪拜请愿。
明兰心中一紧,她此番前去,已做好最坏打算,她不希望齐衡跟去涉险。“陛下,微臣斗胆进言,此次赈灾任务艰巨,危险重重,为保万全,应挑选家中子嗣众多,有后顾无忧之官员随行。齐舍人身为家中独子,责任重大,不宜列入此行之列。”明兰言辞恳切,试图劝阻齐衡。
皇帝闻言,略作沉吟,觉得明兰所言不无道理,“公主所虑周全,朕甚感欣慰。既如此,便依公主所请。”
随后,皇帝转向齐衡,温言道:“齐舍人,你拳拳报国之心,朕知晓。然则,你身为家中独子,肩负责任重大。此次你便留在京中,坐镇后方,替公主准备粮草物资,确保赈灾顺利进行,亦是为国出力。”
第208章 众志成城
“陛下……”齐衡仍欲坚持,但见皇帝态度坚决,只好无奈作罢,心中满是不舍与担忧。
他抬头望向明兰,只见明兰眼中亦是满含不忍,却只能强忍情绪,撇过脸去。
顾廷烨请愿随军护卫,但皇帝恐此时若是京中出现动荡,无可用之人,便将顾廷烨留下,经过一番商议,并征询了太后的意见后,决定派遣曹诗前往灾区,负责护卫工作。
一切安排妥当后,各部大臣纷纷领命,各自回去准备。明兰也告别了皇帝与太后,出宫准备。
行至大庆门,倾盆大雨中,齐衡终于追上了明兰的步伐。他站在雨中,身影显得有些萧瑟,目光中满是不解与坚持:“你为何执意不愿让我陪你一同前去赈灾?”
87/92 首页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9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