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模仿古代竹简,用偏木条连缀,在上面写上歌颂李世民的功德之词,在后面写上李世民的庙号和谥号。
并给李世民起了一个谥号叫唐文帝。
在李世民死后,礼部衙门拟出一份葬议单,上面开列着皇帝葬礼的程序和仪式,李世民死后当天,嗣皇帝和其子孙都要身穿孝服守孝,所有官员及百姓一百天之内不准作乐,四十九天内不得屠宰,一个月内禁止婚嫁,服丧期内各寺、观必须鸣钟三万次。朝廷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诵经和吊唁活动也连续不断地贯穿整个丧期,规定抬棺人员要在德胜门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的同时,还要安排大量的劳役日夜施工,抢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再要选择吉日入殓操办丧事,皇帝的棺材叫“梓宫”,要刷上四十九道漆,驾崩的先帝入殓后移到皇帝的寝宫,正式进入丧葬期,皇子、公主、郡王、郡主等贵族人员都要回家斋戒,内阁大臣和官员一律不许回家,要集体住宿在本衙门中斋戒。灵堂设在李世民的寝宫,梓宫要在那里停放27天,灵堂旁边要设置黄龙帐幔,两边要设置白绫围幔,把梓宫放在中央,前面还要设置铺着极品黄缎绣龙褥子的花梨木宝塌一个。宝塌前还要设置花梨木供桌,上面放着银质的香鼎灶台和花瓶,供桌前还要排开三个花梨木香几,中间香几放着银缚山炉,香合,匙,箸,瓶等,左右香几上面有银烛羊角灯,两旁灵前还摆设早晚膳桌和水果桌,停着李世民的寝宫门外的左边,放置着金缎制九龙引幡。然后梓宫移到太极殿,等待择日入葬。
等到了安葬的吉日,先由七十二人将棺椁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唐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约有一千六百人,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浩浩荡荡,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杠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日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椁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兵,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
“恭迎陛下殡天。”
周围的人跪在地上,哭的泣不成声。
至于有几个人是真心流泪的就不知道了。
只有崔晚晴没有哭,对于李世民的死,崔晚晴感到很遗憾,但并不伤心。
崔晚晴可不屑和别人一样装出一副伤心的样子。
要她装哭,她可哭不出来。
崔晚晴只是静静的看他们表演。
第134章 劝说长孙皇后
他们见崔晚晴不哭,也没有搭理她。
她们当中数长孙皇后哭的最伤心。
自从李世民去世之后,长孙皇后就茶不思饭不想,连觉都不睡。
这几天都瘦了一圈,看起来脸色苍白,还特别憔悴。
长孙皇后整天拿着李世民生前的物品掉眼泪。
李承乾见长孙皇后不肯吃饭,就好说歹说劝了长孙皇后好长时间。
长孙皇后觉得李承乾说的话有道理,才勉强吃了几口。
但是长孙皇后到了吃饭的时间又不吃饭了。
崔晚晴听说了,就和李承乾去了长孙皇后的寝宫。
他们两个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这样下去你的身体会扛不住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逝者已矣,请母后节哀顺变。”
“为了一个男人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值得吗?”
“那是因为你没有喜欢的人,等你以后有了喜欢的人就知道了。”
“父皇在天之灵也不希望你因为他去世而这么伤心啊。”
“是啊,再说了,陛下他后宫佳丽三千,也不缺你这一个。”
“在这个世界上,哪个男人不是三妻四妾?他虽然有很多女人,但是他却独宠本宫一个人。而且作为一国之母,本宫也该大度一些。”
“不要再提他了,经常提他只会让你更加伤心。”
“好吧,本宫会试着忘记他的。”
“那就好。”
“这些物品本宫想留着,就当是给自己留个念想。”
“可以,但是你以后不要再看着这些东西掉眼泪了。”
“可是母后一看到这些东西,一定会想到父皇的。”
长孙皇后听了,怕李承乾不答应自己,就连忙劝说李承乾。
“高明,母后会试着放下你父皇的。”
“儿臣知道,儿臣只是怕母后伤心。”
“那本宫就尽量不去看那些东西,就不会想起来了。”
“要忘记一个人谈何容易啊。”
“你想留就留着吧,不过,以后不要再不吃不喝不睡了。就算你没有了父皇,也还有这么多的人关心你。你这样做他们都会担心你的。”
“本宫答应你们,本宫会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李承乾和崔晚晴听了,都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过,本宫现在很累,要休息一会儿。你们都出去,谁都不许吵本宫睡觉。”
“母后,那你先好好休息,我们先出去了。”
崔晚晴说完,就和李承乾出去了,然后关上了门。
“母后不会想不开吧。”
“当然不会了,她要是想自杀的话,在父皇去世的时候她就自杀了,不会等到现在。”
“你对她还真是放心啊。”
李承乾观察了一下周围,然后压低声音说:“你要是担心母后会想不开的话,我们打开门偷偷的看一眼。”
“我看行。”
崔晚晴说完,慢慢的打开门看了一眼。
“情况怎么样?”
崔晚晴慢慢的把门关上,一边嘘了一声,一边做出了一个噤声的动作。
然后又轻手轻脚的和李承乾回到了东宫。
“母后是不是睡着了?”
“是啊。”
第135章 李治口吐芬芳
“现在你已经亲眼看到母后没有自杀了,现在你可以放心了吧?”
“放心了。”
在天牢里,李治已经问候了李承乾和崔晚晴好几遍。
过了一会儿,看守天牢的官差已经吵的不行了。
“闭嘴,吵死了。”
“你一个小小的官差也敢这样跟我说话!”
官差听了,并不放在心上。
已经没有了以前恭敬的态度。
“李治,你以为你现在还是皇子吗?”
李治听了,冷哼一声。
“别忘了皇兄还没有把我贬为庶人,只要他一天没有把我贬为庶人,我就一天是皇子。”
官差听了,不以为然。
“你还是先保住自己的命再说吧。就算你保住了自己的命,你也会被贬为庶人。”
李承乾要是听到李治说的话,肯定会说,现在想起我是你皇兄了,早干什么去了。
李治叹了一口气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啊。”
他们听到李治骂他们,什么都没有说。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治现在还没有被李承乾贬为庶人。
他们要是骂了李治,就算是辱骂皇室。
另一边,李承乾在要不要杀李治之间打转。
“要不我用观微帮你看看他有没有悔改之心吧。”
“他要是知错就改,就不杀他了。”
崔晚晴心里想着李治,李治就出现在了铜镜上。
李治回忆起自己短暂的一生,不甘心就这样死去。
可是支持李治当皇帝的大臣都死了,李治又没有军队。
李治在考虑要不要向李承乾认错。
内心:我的存在威胁到李承乾的地位,李承乾不会放过我的。
可是我现在对他已经没有任何的威胁了。
那就赌一把吧,赌李承乾还念及我和他之间的兄弟之情。
说不定还要求李承乾,李承乾才会答应。
李治想到这里,拉不下脸,就只好自己说服自己。
“男子汉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不就是认个错吗?没什么大不了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可是我现在见不到他,怎么办?”
“有办法了,我就骚扰那些官差,他们嫌我烦了自然会带我去见皇兄的。”
“没想到李治竟然想认错,只不过,他是真心认错的吗?会不会朕前脚还打算不治他的罪,他后脚就想再造反一次?”
这时候,有一个人来到了东宫,把李治想见他的消息告诉了李承乾。
“那就先去见他一面吧,如果朕不答应不治李治的罪的话,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他了。”
“正好去看看他。”
李承乾和崔晚晴去了天牢。
一路上,每个人都对他们恭恭敬敬的。
和刚才官差对李治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是未来的皇帝,一个是未来的皇后,他们可得罪不起。
周围的人向李承乾和崔晚晴行了礼。
“李治,有什么话赶紧说吧。”
李治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你为何又跪下了?”
“皇兄,你既然心知肚明,又何必明知故问呢?”
“有什么话起来说吧。”
然而,李治为了让李承乾看到自己认错的诚意,并不打算起来。
“皇兄,你还是让我跪着吧。”
第136章 李治道歉了
“你喜欢跪就跪着吧。”
李治听了,并没有露出不满的表情。
李治一口一个皇兄的叫着李承乾。
“皇兄,我知错了。”
李承乾只是哦了一声,就不再说话了。
李治也不指望自己只说一句话就能让李承乾不杀他。
“认错的态度要诚恳,这样他才会答应。”
“皇兄,我真的很抱歉。我知道我所犯的罪不是认错能弥补的。但是还请皇兄念及兄弟之情,格外的开恩。”
李承乾听了,冷笑了一声。
“你之前陷害朕的时候可曾念及兄弟之情?”
李治听了,认错的态度更加的诚恳。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不该造反啊!更不应该陷害你,皇兄,我当时真的只是一时糊涂。你饶了我这次吧。”
李治说出这句话之后,才意识到这样说没用。
“现在知道认错了,早干什么去了?”
李治跪着走到李承乾脚边,一边磕头一边认错。
为了保命,李治也顾不得自己的面子了。
“皇兄,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我不奢望你能原谅我,求求你给我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
“你想怎么做?”
“皇兄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李承乾听到李治这样说,也没有做的太过分。
只是让李治在监狱里等着自己登基的那一天。
李治想到新皇帝登基都要大赦天下,也就是说自己还有活命的机会。
李治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连饭都多吃了两碗。
李治已经饿的不行了,也顾不上饭好不好吃了。
“你是饿死鬼投胎吗?作为一个皇子你就不能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吃相吗?”
“皇嫂,你有所不知啊,我待在监狱里的时候连吃都吃不饱。”
李治说完,就一脸受委屈的表情看着崔晚晴和李承乾。
“怎么?他们虐待你了?”
“没有啊,没有你的命令,他们敢虐待我吗?不管怎么说,我也是个皇子啊。”
李承乾和崔晚晴没想到李治为了活命竟然可以做到这种地步。
“好吧,朕会争取让你活下来的。”
“谢皇兄。”
崔晚晴看见这一幕都要忍不住给李治鼓掌了。
崔晚晴竖了个大拇指说:“你真是能屈能伸,我甘拜下风。”
“朕也一样。”
“等丧期结束之后,你就要登基了,我们早点儿回去吧。”
“你自己一个人待着吧,我们先走了。”
李治一想到明天就能出去了,就心情很好。
“我终于可以出去了!”
这个时候,李治已经放弃皇位了。
李承乾明天就要当皇帝了,李治没有机会了。
李治刚才说的话是真心的。
他要是再做出这样的事情,恐怕李承乾就算想保住李治,也无能为力了。
李治只好老老实实的等李承乾放他出去。
“你说李治是真心道歉的吗?”
“当然是真心的了。我知道你是担心他会再次造反,不过,你不用担心,他现在没有一兵一卒,根本没办法造反。”
“好吧,那就先放过他。”
李承乾和崔晚晴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最基本的信任还是有的。
第137章 李承乾登基
所以李承乾就毫不犹豫的相信了崔晚晴。
丧期结束之后,礼部官员已经选好了吉日。
李承乾登基大典正式举办,那天不管是李承乾还是文武百官都会很早就起床,就如平常上朝的时候。
李承乾带着官员去祭拜天地、宗祠,祭拜并不是拜一拜再烧一炷香就完了,还需要专门的礼仪大臣在旁边宣告,或者李承乾也要自己祭告自己的目标,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久,而且还需要注意吉时,看起来非常庄严。
过了很长时间,李承乾穿戴衮冕礼服前往宫殿,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当皇帝坐上了上位,并且接手了玉玺,就算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这两个步骤看起来简单,其实很慢,官员跟着走,跟着跪拜,皇帝也要走很多路。
昭告天下,这也是新皇以皇帝的身份颁布诏令,不仅在国内颁布,还需要去民间颁布。
“朕今日甚是无聊,则父皇继位以来,仗赖将士披靡,相帅合一,三载苦战,突厥遂定,正欲稍歇之时,恰适众卿每日力荐,言朕拥威名而怀柔,擒逆匪而仁厚,德义兼之,辉功越古,涛泽流芳,含圣贤孝义之质,必能一统华夏,主宰九州,理应登基大统,茂立新天。朕思德浅才疏,数辞不就,然众卿广荐有三,再辞惟恐卿心生寒,堪附朕乃盛唐之胄,顺闯后裔,加之孤腹鸿鹄之志,撼创一展宏图之举。由是决意称朕建制,复唐立新。于贞观647年,登基帝业于宣政殿,国号依旧是贞观,即日起为贞观647年。上顺天命,下和人心,恭诣宗庙,昭告天下,大赦亿民,以承正统。”
李承乾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顺,没有改国号。
37/48 首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