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下堂妻自救手册——闫桔【完结+番外】

时间:2025-03-24 14:50:54  作者:闫桔【完结+番外】
  林秋曼也渐渐习惯了。
  李忙前朝政务,她忙华阳馆,二人各忙各的。
  有时候双方会互发牢骚,李会在她跟前八卦某位官员,她也会对某些学艺女郎恨铁不成钢。
  原先李还怕她觉得他性子沉闷,太过枯燥,现在是两个人一起枯燥了。
  对于她热衷于掏国库银子的事情,李是抱着不干涉不赞同的态度的。
  他早就放了话,只要能让朝堂上那帮老迂腐认可这事,特别是政事堂的宰相们认可华阳馆,那便掏银子,要不然没门。
  林秋曼也没想这么多,就想看看华阳馆到底值不值。
  待到入秋后,她总算把所有学艺女郎的详细情形整理了出来。
  这些年从华阳馆走出去的学艺女郎共计两千多人,其中学绣艺的女郎有一千二百六十七人,纺织的有八百三十二人,印染的有四百七十人。
  经过华阳和周娘子她们的追踪走访后,拿回来的信息数据是喜人的。
  林秋曼统计得出来的有效数据占了近七成。
  这意味着从华阳馆学艺出去的女郎有近七成是靠这份技艺养家糊口的,剩下的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一些是自身问题,一些则是家庭因素。
  就跟孵化一窝小鸡仔一样,十只鸡蛋里有六七只鸡仔成功孵化。
  把这份数据拿给华阳,她是极其振奋的。
  往日从来没有这般详细地分析过华阳馆的成效,经过林秋曼细致类分,一目了然。
  成效数据统计出来后,林秋曼又让她把华阳馆的财政开支详细的做一份列表细目出来,从方方面面把华阳馆的优劣势,各方面都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最终折腾了许久,华阳总算送上正式奏书。
  那份奏书条理清晰,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李看过后,颇觉诧异。
  阐述的事情简单明了,有理有据,很有一番功夫。
  傍晚林秋曼去崇光殿探情形,二人坐在一起用饭,李的胃口不是很好。
  林秋曼提起华阳馆的事,李道:“这事我不管。”
  林秋曼:“那明日五郎把奏书送到政事堂去。”
  李看着她没有说话。
  林秋曼循循善诱,“明日给你做锅子吃。”
  李想了想,是许久都没吃过她做的锅子了,“也行。”
  这回华阳显然是费了心思的,她渴望把华阳馆壮大推广,而依靠官方去实施,是成效最快的。
  她亲自把政事堂的老迂腐们都拜访了一遍,因做过监国,这些国栋对她的态度还行,都愿意屏弃偏见来客观看待华阳馆。
  从头到尾李都没有参过言,公事公办,用本事说话。
  政事堂里的宰相们意见各异,有的觉得女郎就应该安分待在后宅,有的觉得华阳馆存在得也算合理,毕竟呈上来的学艺女郎们占了近七成是能养家糊口的。
  大陈的男丁有赋税徭役在身,若家中的女郎能帮衬,也算不错。
  人们为这个话题争论起来,有的觉得可行,有的墨守成规。
  最后姜阁老道:“不如这样,干脆去问这些女郎家里的郎君们,他们若觉得受益,也应允,那便证明华阳馆的存在是很有意义的。”
  周相公捋胡子,“姜阁老说得在理,华阳馆既然是民生,涉及到的皆是百姓利益,那咱们就问问百姓们的意见,若是受用,朝廷就把这事落实下去,若是不受用,就到此作罢,如何?”
  人们又七嘴八舌议论一番。
  没有什么比用事实说话更有力度了,大家都不再争论,只需让各地里正实地考察上报就行,也挺简单。
  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市井百姓不比上层,家里多一个劳动力就多一分安稳保障。
  大部分郎君都愿意自家媳妇儿有挣钱分担家庭重担的本事,一部分人觉得没面子,但在生存面前,还是实际重要。
  朝廷经过事实考察后,政事堂的老迂腐们仔细商议一番,觉得可以先拨小部分款试水,再看是否可以推行。
  姜阁老的奏章送到李手里,他去永春宫时顺便带了去。
  林秋曼看过后,拍大腿道:“这群老迂腐真真是可爱!”
  李端起茶碗,“你别高兴得太早,我那一撇还没落下呢。”
  林秋曼指了指他,啐道:“五郎抠门得要命。”
  李抿嘴笑道:“政事堂不是给你抠银子出来了吗,你还叫。”
  林秋曼喜笑颜开,暗搓搓地跑上前亲了他一下。
  李忽然也觉得高兴。
  那近千名女郎为她请命不是白请的,因为她值得。
第182章 番外:女社
  成功从国库里掏出银子,三位女郎在华阳府聚了一回。
  华阳喝得微醺时说漏了嘴。
  “当初楚王用美色蛊惑先帝,将其毒杀,我恨得彻骨。他虽也是李家宗族,到底比不上自己的亲兄弟,与其让旁支捡了便宜,还不如五郎上位。”
  一旁伺候的郭嬷嬷干咳一声,提醒道:“主子失言了。”
  华阳愣了愣,随即笑道:“醉了,醉了。”
  林秋曼立马岔开话题,问:“长公主与宋御史如何了?”
  华阳:“还行,就这样相处着挺好。”
  林秋曼:“没打算给他驸马之位了?”
  华阳:“就这样耗着吧,他不屑,我也不屑,都挺好。”
  周娘子忽然问:“二娘往后不打官司了,又当如何?”
  林秋曼兴致勃勃道:“你这一提,我倒有个想法。对于女郎们来说,两口子闹到公堂上必然是万不得已的,若是做一个官方的援助岂不快哉。”
  周娘子:“说来听听。”
  林秋曼:“有时候各乡镇街道的里正会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杂事,我也想仿里正,做一个专门处理婚姻矛盾,家暴等事务的机构来。”
  “这个机构专门处理女郎们在婚姻中遇到的难处,还包含虐童弃子之类的事务。它属于官方的,权威的,公正讲道理的,对过错方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如果通过这个机构还是无法调解,那便直接援助上公堂,明府也可以根据机构提交的信息做辅助判断。”
  说白了,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妇联,如果找了妇联还解决不了问题,妇联直接援助你上公堂。
  周娘子听得似懂非懂,林秋曼耐心解说。
  郭嬷嬷倒是听得明白,赞道:“娘娘这主意好,比上公堂更柔和,也更易让人接受。”
  林秋曼高兴道:“嬷嬷也是这样认为的吗?我也觉得闹到公堂上多半是撕破脸的无奈之举,但还有一些其他矛盾是可以调解的。只有家庭稳固了,才能兴旺,促进人口增长,社会安定。”
  华阳摆手道:“我一听你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就头大。”
  周娘子:“奴却有兴致!”
  林秋曼试探道:“不如我俩来做这个,我拿私库的银子来做。”
  周娘子:“那敢情好!”
  回去后林秋曼把自己的想法同李说了,先前为了华阳馆费了不少心思,原本以为这回又会被他洗涮,谁知他居然爽快的赞许了,并且还替她想好了名字:女社。
  林秋曼简直受宠若惊,一骨碌从床上坐起身,披头散发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什么时候变得像个人样儿了?”
  李也坐起身,“说得我好像一点都不讲道理似的。”
  林秋曼把头发撩到耳后,啐道:“那华阳馆,我们费了多少心思,才从你兜里掏了银子,跟守财奴似的,抠得要命。”
  李:“那跟女社不一样,你当年既然能得近千位女郎请命,可见她们是拥护你上公堂替她们讨公道,是有这个需求的。”
  林秋曼半信半疑,“你就这般通情达理?”
  李:“我认为女社的存在很有必要性,一来耗不了多少人力钱银,二来如果靠它可以解决大多数家庭矛盾,挺好。家庭稳固了利于添丁,促进人力增长,社会安定,这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
  听了这番话,林秋曼振奋不已。
  李抿嘴笑,“自家媳妇儿想做的事情,我岂有拖后腿的道理。”
  林秋曼被哄得心花怒放,直接把他扑倒。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她爱死这个男人了!
第183章 番外:白首
  当初吴嬷嬷一生忠主,去世后李暂时将她葬在晋王府。如今他成了皇权之主,顺理成章将吴嬷嬷的坟迁移到了昭妃身边。
  迁坟仪式完毕后,众人挨个祭拜。
  回宫没隔多久林秋曼发现揣了崽,李可高兴了。
  她这一生只生过两胎,一个小皇子,两个小公主,孪生的。
  原本林秋曼幻想着她能做一个慈母,结果她失败了。
  李在表面上尊礼守节,实则骨子里是个反叛的人,林秋曼更不消说。
  这样的两个人,生出来的崽一个比一个叛逆。
  林秋曼愁坏了。
  永春宫里经常闹得鸡飞狗跳,就像她当初提着棍子追着打林竞一样,现在换成了打自家的崽子。
  以前她受不了礼仪教条,现在她试图用礼仪教条来规范子女,让他们别那么不听话。
  李则恰恰相反。
  以前他深受礼仪教条的约束,活得没有自我,他自然不希望子女也走他曾走过的路,完全采取放养的方式。
  当然,是有底线原则的放养。
  林秋曼觉得圈养好,李觉得放养好。
  两人的矛盾出来了。
  如果说林秋曼是诸多现代社会望子成龙的家长,那李就是佛系散养。
  权力和后宅家庭他是分得非常清楚的,什么年纪就得像什么模样,平日里纵着,娇惯着,一旦他们闯了祸,不论男女,皆要自己承担后果,处罚得非常严厉。
  孩子们知道他的底线后,便知道收敛了。
  两个小公主的性格也养得跟男孩儿一样,敢作敢当,一点都不娇气,甚至还野得很。
  华阳很是喜欢,经常带她们出去长见识。
  有时候林秋曼很愁,为他们的未来担心。
  李反而过来安慰她,家里有权有财什么都不缺,只要他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有一个温暖的成长记忆就行了,瞎操心什么。
  在他的观念里,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好性格,豁达的,开朗的,积极向上的。
  有底线的纵容,会让他们知道对错是非;受到责罚,会让他们懂得承担。
  不论是小公主还是小皇子,皆一视同仁。
  林秋曼觉得女儿家有时候还是不要太锐利。
  李却不以为意,说道:“皇家养出来的孩子,就应该不怕事,有她老子给她撑腰,畏畏缩缩的不像话。”又道,“女儿家就要大气才好,家里头有这个底气。”
  林秋曼撇嘴。
  李握住她的手,“这宫里头的孩子生存得不易的实在太多,我期望他们能像平常人家的孩子那样,无忧自在,没有纷争,至少在长大后不会觉得遗憾。”
  他吃过那些苦头,知道其中的滋味,不愿让下一代受到其害。
  这是他愿意为之去努力的护佑。
  待到中秋佳节,满城欢腾,那天晚上没有宵禁。
  宫宴款待完亲友后,李还觉得意犹未尽,拉着林秋曼去了南边的钟楼赏月。
  举目望去,整个京城全景尽收眼底。
  一轮硕大的圆月高挂空中,明晃晃的,给夜色披上了一层银妆。
  远处的烟花炮竹响个不停,那些绚烂多彩的烟火冲天而炸,如星辰般落入他的眼里。
  李指着那片喧嚣,说道:“小时候啊,我日日盼着赶紧长大,从这儿飞出去,飞得越远越好。”
  林秋曼歪着脑袋看他,“可是五郎却又选择回来了,且还要被困在这里头一辈子。”
  李似乎也觉得不可思议。
  岁月并没有在他脸上留下什么痕迹,常年握权柄,气质愈发沉稳豁达,甚至还有几分被世俗磨平的温润。
  “早先我其实是有些怕的,毕竟这儿给我留下的记忆都不太好,不论是人,还是物,皆是不痛快的。”
  “有的时候我常常在想,要怎样才能跟那些不痛快的过往道别。后来有了孩子们,我便悟了,那原本就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成就了如今的我,虽然有些糟糕。”
  “我回来后从未去过阿娘住过的殿里,因为害怕,怕看到那个谨小慎微,活得小心翼翼的李兰生。”
  林秋曼环住他的腰身,没有说话。
  李似乎有些感慨,“还好有你在,有你在身边,我便觉得心里头踏实多了。”
  林秋曼:“我其实曾偷偷去看过。”
  李:“……”
  林秋曼:“我偷偷让方嬷嬷带我去的,是冬天的时候,那里头的红梅开得甚艳,它们没人管理,长得可疯了。”
  李沉默。
  林秋曼继续道:“那些人虽然不在了,可是那些物却还在继续前行。五郎也应像那些无人看管的红梅一样疯长,恣意的,妄为的,没有人来抽剪它的枝条,也没有人来采折它去插瓶供人观赏。”
  “就那么自由自在的长着,张牙舞爪,随心所欲,往前走,不回头。”
  这话令李的心里头五味杂陈,一时竟有些窝心。
  他看着她久久不语,内心是触动的。
  林秋曼冷不防说道:“以前我曾跟五郎说过有一个叫蓬莱岛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我可孤独了,特别想回家,后来看到那些愿意为我请命的女郎,便觉得我这辈子值了。”
  “有两三个挚友,既能志同道合,也能家长里短,挺好。”
  “我喜欢这儿,虽然它有很多糟心不如意的地方,但这里的人却是可爱的。我热爱他们的市井烟火,也热爱那些敢于走出来的女郎,还热爱你这个愿意包容成就我的郎君。”
  李很喜欢听这话,“跟我的这些年可还如意?”
  林秋曼不答反问:“五郎守着我一人的这些年是否也如意?”
  李:“如意,有子女相伴,有爱人同行,来陪我在这座金笼里度过悠悠岁月与那些枯燥乏味,我很是高兴。”
  林秋曼:“那我也是高兴的,有人对我用情专一,不搞糟心事烦我,还能与志同道合的挚友们去做一些事。人虽然被困在这金笼里,心却是自由的。这样的日子,我还没过厌烦,还愿意继续过下去。”
  李抿嘴笑了笑,“那什么时候悄悄出去走走。”
  林秋曼:“极好,今年不去猎场,腻了。”
  李:“那便换一个地方。”
  远处忽然响起阵阵烟火,漫天五彩缤纷炸裂,照亮了整个夜空。
  二人仰头观望。
  林秋曼道:“中秋佳节,五郎也许个愿应应景吧。”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