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大约进行了一个半时辰。
天赐舅舅当真无愧于“天才”二字,顺利地切除了破碎的脾脏,并修补好了破裂的肝脏。
然后,又同莫小雨一起为赵括全身大大小小的创伤,进行了清理和修复。
看着裹成了粽子的赵括,呼吸渐渐地平稳,心跳也变得越来越有力,这俩个人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相视一笑,尤其是那天赐眼中一闪而过的自豪感,让莫小雨郑重考虑起成立外科专业的可能性来了。
术后护理,当然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听雨的头上。
看那丫头毫不掩饰的喜滋滋的样子,所有人都哑然失笑,老十三与孙膑对视一眼:
“真是有什么样的主子,便有什么样的丫鬟!呵呵”
只是,那孙膑的眼中滑过了一丝伤痛与羡慕,很快,他便整理好了自己的心情,含笑,与老十三又坐在了沙盘面前……
就这样,由孙膑亲自指挥的,一支只有两万五千人的秦国精锐部队,悄悄地出发了。
同时,那埋伏在赵国与秦国边境的二十万大军,则分出了五万兵马,在大将王的带领下,突袭了韩国与秦国的边境野王邑。
看着从天而降的秦军,旗帜鲜明,潮鸣电挚一般地来势汹汹,野王不战自降。
大秦的版图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展。同时,也将本属于韩国,却与赵国相邻的上党郡孤立了起来。
消息自然传到了韩国的首都阳翟,也就是现代的河南禹县。
那韩国本就是个小国,韩惠王又是个胆小怕事的主,早已对雄起的大秦惧怕无比。
于是,在与同样束手无策的大臣们一番商议之后,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
出乎意料之外,那上党郡守却是个有骨气的,根本不愿意投降秦国。
看着如狼似虎的大秦军队,无奈的韩王又派出心腹冯亭去接替上党郡守,进行降秦的相关事宜。
谁知,这冯亭竟也是个不愿意降秦的。而且,为了避免秦国更加强大,同时利用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他把上党郡主动献给了赵国。
对于这喜从天降的“好事”,还处于被魏国和燕国联合攻击下的赵王,却欣然地接受了。
封冯亭为华阳君,同时仍任上党郡守,并派出平原君赵胜,率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
这让本就处在战事之中,兵力有些捉襟见肘的赵国,因一时的贪婪而自掘坟墓。
借道齐国的吴起,闻报大喜,指挥二十万大军直逼赵国的首都邯郸。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赵王自是悔不当初,急调廉颇回师救驾……
而这一切,却都在老十三与孙膑的预料之中!
于是,秦国突然昭告天下:
“赵国与已属于秦国领土的上党郡守冯亭狼狈为奸,侵占秦国领土。
是可忍,孰不可忍!
十三王子受封为太子,将率四十万大军征讨赵国。”
不仅如此,据各国的探子们回报,秦国还秘密派出二十万大军严守与魏、楚两国的边境。
消息一传开,全天下一片哗然。
不过,这秦国也算是师出有名了。而知道内情的莫小雨,却瞠目结舌,不由自主地感慨道:
“我去,这也能成为借口?果然是强盗逻辑呀!”
自此,大秦开始了它正式的帝国征程!
再说吴起,这时,早已收服了途经的赵国的几座城池,并开始指挥着魏国的那二十万大军,攻打着赵国的首都邯郸了。
而此时此刻,赵国的精锐部队,早已被牵制、分散于与燕国、魏国与秦国的边境地带。
赵括率领的十万大军,在“火牛阵”中,基本上全部阵亡,赵括则下落不明。
赵胜率领了五万精兵去接手上党郡。
唯有廉颇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急急地奔波在救援回归的途中。
邯郸城内的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大约有三四十万人,且多为四十岁左右的老人(古时四十岁即为老)或十三到十八岁的弱童。
而年轻力壮的士卒则不超过十万,其中还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的骑兵,大约有一、二万人吧。
这些人构成了赵王与魏军对峙的主力。
守将为宫卫统领乐乘,而平原君赵胜,成为了邯郸守卫之战的实际最高指挥官。
一时之间,赵国上下戮力同心,誓卫国都邯郸。
吴起不愧是师出鬼谷子。他的军队构成,以步弓兵为主,且攻城的武器也颇多,可以说是有备而来。
于是,在吴起的指挥下,魏国的弓弩手,将数十万支箭射向了邯郸城上,掩护步兵攻城。
而那步兵又被吴起分成了两队,一队肩扛云梯,强登邯郸城墙,一队则推冲车直攻城门,且不分昼夜地轮番攻打赵都。
赵国的守军,虽是老弱病残居多,但好在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魏军的进攻。
仅几天下来,魏国的军队,伤亡就近两万人,邯郸城却迟迟未能攻下。
这时,廉颇已率部直逼魏军而来。
无奈之下,吴起再次向燕国请求支援,燕国却装聋作哑。
眼看着部队伤亡惨重,公孙衍只得行使将帅的职权,下令大军向后撤退。
结果,又与廉颇之部正面遭遇,幸好此时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否则赵国前后夹击,这二十万魏军必是有去无回!
这一场战事进行了能有月余,赵兵拼死抵御魏军的进攻,并最终取得了惨淡的胜利。
而魏国的军队更是伤亡惨重,士卒们怨声四起。无奈之下,吴起只好再次请道齐国,并许以重金。
君太后一见有利可图,而且这魏、赵两国在这次交锋中,已各自大伤元气。
她虽与秦国交好,但任由秦国坐大,也不是她想看到的,便默许魏军再次从齐国的境内回撤。
还未等赵国的军队稍作休整,秦国就已在新任太子嬴政的亲自坐镇下,派大将王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
廉颇再领兵马二十万救援上党。其时,上党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如猛虎下山般的秦军所攻陷。
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的军中。
在王所率的秦军与廉颇的赵军的首次遭遇战中,秦军前锋就斩杀了赵裨将茄。
廉颇初战不利后,故伎重演,赵军向长平方向退却,并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坚守百里石长城。
百里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
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
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
秦军进攻屡屡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
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成功地“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一个又一个受伤的大秦士兵们被抬了下来,莫小雨则带着第一批医学院的学生们忙得是不亦乐乎!
最好的教学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战场上。这一点,莫小雨与她的学生们都深刻地体会到了。
不过,让她感到不解的是,尽管每一天,都有伤员被抬下来,老十三却是一副笃定自若,胜券在握的样子。
细细思考了一下,孙膑!她已有月余未见到孙膑了!
第一百零五章 魏颓 嬴将归
这月余,赵括在听雨的悉心照料下,伤势已渐渐恢复,并能下地缓慢地行走了。
只是,赵括,却失忆了!!!
自打睁开眼睛,看见听雨的那一刻起,这赵括似乎就认准了这听雨是他唯一的亲人。
吃饭,他要听雨给他喂;衣服,他要听雨帮他穿。片刻看不到听雨,他便焦躁不安,将房间里弄得乱七八糟的。
每当听雨赶回他的身边,他就立马又变得笑逐颜开,好一副心满意足的模样。
只不过,每隔一段时日,他便会莫名其妙地头疼。
看着那张疼得发白的俊脸和婴儿般纯净的眼眸里饱含着委屈的泪水,听雨的母性,便开始泛滥了。
反正也有四十万大军保护着老十三和莫小雨,于是,在征得了主子的同意下,这听雨便干脆搬去了赵括屋里的外间去住。
赵括的种种异常表现,让莫小雨断定,这货的脑子也受损了。
没有了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她只能凭借着自己那点儿可怜的医学常识,初步认定,赵括的脑子里,应该是有淤血压迫了某一部分的记忆中枢。
当然了,也不排除战场上的剧烈刺激,而导致骄傲的赵括,选择性地失忆了。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所引发的失忆,都只能有两种结果:
一是,赵括永远都像现在这样,活在自己与听雨的世界里,像个孩子依赖自己母亲一般地,依赖着听雨。
另一个,就是终有一天淤血会自行吸收或在某种情境的刺激下,赵括恢复了记忆,则结局未可预知。
难得严肃的莫小雨,把上述两种可能性,都一一地分析给了听雨。不料,这情窦初开的听雨,却也是个倔的,执意留在了赵括的身边。
倒是老十三看得很开,一句“千里姻缘一线牵,何不结缘乐助?”让莫小雨猛地豁然开朗起来。
紧蹙的眉头一下子便舒展开了,到底是天假良缘,还是命薄缘悭,何不花开花落随风颜?!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再说孙膑,月余前便率领着二万五千名精锐部队悄然潜入了魏国。
按照张仪提供的地图,这二万五千名大秦的士兵们,化整为零,早已悄悄地埋伏在了魏国的国都大梁的周围。
这里是吴起的部队回国的必经之路,然而,魏王却一无所知。
此时此刻,他正恼火着吴起的出师不利,并为大秦所布置在边境线上的二十万大军而烦恼着。
在一番与朝臣们的商议之后,魏王决定重新任命乐毅为大将军,率十万兵马,直奔魏国与秦国的边境而来,以防秦国趁火打劫。
这一番商议的背后,自然是张仪在暗中操纵着,乐毅兵马的去向,也自在孙膑的掌控之中。
双方颇有默契地“视而不见”,魏国的国都兵力空虚,魏王犯了同赵王一样的错误,都中了孙膑的“调虎离山计”!
所不同的是,孙膑是悄然无声地潜入并埋伏在魏国的国都周围。吴起却是大张旗鼓,兴师动众。
同是师出于鬼谷子,高下立分。
当吴起带着残部,丢盔卸甲,垂头丧气地奔走在归国途中,孙膑所带领下的大秦部队,却在磨刀霍霍,以逸待劳地等着他的到来……
吴起的部队,好不容易才走到大梁的附近,残兵败将,难免士气低落,再加上是在自己的国土之内,防备自然松懈。
80/95 首页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8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