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而言之,无论是先皇后孟氏,还是贾琰,都不过顶了个名头而已。实际上, 她们什么都做不了。她们没法往这两个衙门安插人手, 也没办法通过掌握这两个部门遏制那些宠妃。而那些妃子呢,只要得皇帝的心,她们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皇帝的手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无论是日常的供给, 还是给家人谋求官位。
不过,贾琰比孟氏幸运, 至少贾琰年轻,又接连怀孕。更重要的是,贾琰一步一步地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就是皇帝有宠妃, 都无法影响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因此她的日子过得还算顺心。
唯一的问题, 就是消息比较闭塞,也比较滞后。
比方说,这日宫人急匆匆地来报:“娘娘,娘娘,不好了,贵人不好了。”
正摸着肚子坐在那里看书的贾琰当时就愣住了:“贵人不好了?是什么缘故?之前太医不是说贵人只是忧思过度,好好地养着就没有问题了吗?怎么忽然不好了?是谁给贵人气受了?太医怎么说?可报给万岁知晓?”
那宫人道:“启禀娘娘,太医还在给贵人诊脉。已经有人报于万岁了,万岁只说了一句知道了,还说让娘娘处理。”
贾琰愣住了。
实际上,贾琰是从来不敢招惹竺贵人的,实在是因为竺贵人给她的印象太过深刻,尤其是当初元皇后被竺贵人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样子,一直都刻在贾琰的内心深处。
要贾琰自己来说,她不如先头的孟皇后,无论是心性,还是行事手段,她都差了孟皇后不止一筹。若是易地而处,把她放在当年的孟皇后的位置上,只怕她早就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了。她能有今天,完全是因为她年轻,会生养,除此之外,她样样不如孟皇后。
别的不说,就说这心性和意志上。
有的时候,她也会不自觉地依赖身边的人,这也使得在私底下,她身边的人也会不那么讲规矩,会说出不符合他们的身份的话、在她面前讨论他们本不应该过问的事儿。
当年孟皇后身边何尝有这样的事儿?她身边的人又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胆子?敢说这些?
要贾琰自己说,如果让她跟孟皇后交换,那种丈夫偏向妾侍自己还不能跟人交流宛如囚徒一样的日子,换成她来过,只怕不用一个月,她就疯了。
这也是为什么进宫三年来,每每遇到竺贵人的事儿,贾琰就万分警惕,而需要她做决断的时候,她不是装聋作哑就是直接报告皇帝知道让皇帝自己去处理。
也许这样的行事真的很怂,可是贾琰真的是不敢冒险,她输不起,她不能冒着让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好感度降低的风险。
在她的心中,在对待竺贵人和争夺丈夫的心这两年事情上,她已经用尽了一切手段,就是皇帝偏向于她,也不是因为皇帝喜爱她,而是因为她是皇后。
但是,竺贵人病了,皇帝直接叫她处理。这,处理得让皇帝满意,那是她的本分,处理得不好,给皇帝留下了坏印象,就是她失宠的前兆了。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贾琰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道:“万岁真的是这么说的吗?”
不是贾琰多心,皇帝让她来处理竺贵人的事儿,这句话本来就有好几层含义。
“回娘娘的话,是的。”
贾琰道:“那么,竺贵人到底是为了什么事儿病情反复?可是有人在她的耳边说了些什么?”
“回娘娘的话,是,是竺平章事又被人拒婚了。”
啊?
“谁?哪家的姑娘?”
贾琰都有些端不住礼仪,甚至于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哪位姑娘这么牛啊?
薛宝钗敢拒绝竺明诚,还能说因为她这个皇后的原因,这位姑娘又是为了什么拒婚的呢?
回话的宫人也带着不可思议的神色,道:“回娘娘的话,是负责宫里供奉的桂花夏家。”
桂花夏家?
夏金桂?
可是,现在的夏家能跟薛家相比吗?
不是贾琰说,如果说是原著里,原著里薛家已经因为薛蟠的案子丢掉了皇商的招牌,到了薛蟠和夏金桂结婚的时候,薛家已经跟普通商人无异了。而原著里的夏家,依旧是宫里的供奉,依旧是皇商。除开姻亲之类的背后势力不谈,原著里,从表面上看,薛家还不如夏家。
可是这里呢?
薛蟠混了个从八品的军爵,虽然品级低了一点,薛宝钗也进入了勋爵贵胄这个阶层,也能被尊为贵族千金。更别说,薛宝钗的背后站着她这个皇后,所以薛宝钗有这个底气拒绝跟副宰相一个级别的竺明诚。
可夏家又有什么底气拒绝竺明诚?
贾琰想不透。
那宫人道:“回娘娘的话,那夏家说,他们家的姑娘要招赘的,所以,不外嫁。”
这绝对不是真话。
贾琰把目光移向自己的心腹。
温尚宫出列,向皇后行了一礼,然后道:“启禀娘娘,这夏家原是内廷总管夏公公的本家。夏公公乃是太上皇后身边得用的人,因此夏家本与寻常皇商不同。至于这位夏姑娘……”
温尚宫迟疑了一下,才道:“奴婢听说,那夏姑娘拒绝了平章事的求娶之后,转脸就对其母道:‘……这种刚起来的人家最是可恶,求婚的时候,想要人家姑娘门第好、家世好行事周全能够把他们家上上下下打理得整整齐齐带出去还体面,还要有钱,最好陪嫁上金山银海供他们全家花销。等姑娘过了门就开始嫌人家姑娘性子傲手段好有城府!真当我不知道他们家的打算吗?拒绝了那么多人来求我,不就是因为我们家跟夏爷爷的关系吗?如果我嫁过去了,他们家的贵人娘娘复宠了,跟当年一样压着皇后娘娘了,说不得还能得个好脸色!若是夏爷爷不肯沾手,或者他们家的贵人娘娘还是那样子,他们还不把所有的过错都推我身上?与其这样,我还不如招个上门女婿!……’”
好吧,这个夏金桂也许是个泼辣货,有王熙凤的厉害、行事却跟市井泼妇无异,但是,这不等于说她没有脑子。
事实上,原著里她就知道要挟制住丈夫,然后想办法把婆家的权力掌握在手里。只不过行事不够周到、不够八面玲珑,加上有王熙凤薛宝钗一干人作对比,因此落人口舌而已。
但是,能够在丧父之后,母女俩把自己的家撑起来,她们母女俩,有的不仅仅是钱和脑子,还有关系,还有背后的势力!
也就是说,夏金桂傲、厉害,是因为她跟宫里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这里她才拒绝了竺平章事的求婚,那头宫里,连贾琰身边的人都听说她这些私底下的话了。
而这个夏金桂能把这些话传到宫里来,也难怪竺贵人会气得病情反复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作者有话要说:
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本人就忍不住会想,原著里,薛蟠会娶夏金桂,是不是也有为了贾元春的关系呢?
毕竟,原著里夏太监在后宫内侍里面的品级也不低呢。
第205章
听了温尚宫转述的话, 贾琰都傻眼了。有那么一瞬, 贾琰都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呆了半天, 贾琰这才想起来,以当今皇帝的性子, 如果要收拾这个丫头给自己的妃子和臣子出气的话, 只怕早就吩咐下去了。
所以, 皇帝的意思是什么?
他真的恼了竺贵人吗?
不是贾琰爱多想,实在是,实在是当年皇帝待竺贵人与众妃嫔不同,连先皇后都奈何不了竺贵人,更何况是她?
贾琰真的很怕掉进了竺贵人的算计。
所以, 迟疑了半天之后, 贾琰这才微微撅起了嘴,道:“万岁也真是的。明知道我不爱管弘徽殿的事儿还叫我操心。也不看看我如今的肚子越来越大了。难道叫我挺着大肚子跑到弘徽殿去吗?更何况,我这一胎跟上一胎不同,累得很, 哪里有那么好的精神琢磨这些有的没有的。你去回禀万岁,就说, 我没有这么好的精神。最多也就吩咐下面,让太医每日给竺贵人请一次脉,另外让医女长驻弘徽殿也就完了。别的,我是顾不上的。”
正说着, 就看见皇帝从外面走了进来,口中还道:“皇后, 你如今越发娇惯了!”
贾琰连忙扶着宫女的手起来,给皇帝行礼。不过,皇帝到底没有让她拜下去,而是拉着她一起在上头坐下。
皇帝这才道:“以前见你,又精明又厉害。如今看来,不过是表面上精明。实际上啊,就跟个小傻瓜差不多。”
贾琰道:“难道不是吗?老人们不是说过吗,一孕傻三年呢。我啊,六年下去了!”
说着,又摸了摸肚子。
皇帝被她的动作吸引,道:“皇后,你这肚子,比怀着七斤的时候还大些。是不是双生啊。”
贾琰道:“这我哪里知道?万岁应该问御医啊。”
“腿会不会酸?”
“还行。就是吃力些,然后走路看不到自己的腿脚,只能让人扶着。早两个月我还敢去御花园里面走走,如今却是只能在这屋子里面晃荡了。”
因为肚子比上一胎还大,而且孕吐得厉害,太上皇头一个免了贾琰的晨昏定省。太上皇都开口了,太上皇后少不了跟随,而贾琰乘机也免了三贵六妃九嫔每日里的晨昏定省。
换而言之,如果不是竺贵人病倒的话,应该是她带着周德妃和赵敬妃两个去给太上皇后请安。
想到贾琰这一胎的确比上一胎更加受罪,皇帝只得道:“好吧,竺贵人的事儿,朕会处理的。”
“那臣妾这里就先谢过万岁的体恤了。”
贾琰心中其实也好奇得紧,但是,作为皇后,她实在是不便对臣下有太多的关注,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当事人还是她的情敌的兄长。
贾琰只能道:“万岁,您不说,臣妾还不知道呢。昨儿个,竺贵人还好好的,今天却传出了她病情反复的事儿。您看,要不要让御医走一趟?”
不管怎么说,竺贵人也只是妃子,没有皇帝或者皇后开口,她最多也只能让太医天天往她的弘徽殿跑,却请不动御医。
御医是专门为皇帝和皇后看诊的。
当然,太上皇和太上皇后也有专门的御医。
因为太上皇的存在,所以,如今的宫廷里面,很多机构都有两套班底。一套为太上皇服务,一套为皇帝服务。
皇帝一听,立刻皱起了眉头,道:“她没事儿。”
“真的无事?”
皇帝道:“不过是她哥哥被一介商家女拒绝了,她面子上下不来而已。”
贾琰道:“可是,竺贵人一向谨慎知度,又是个极聪明的人。她哪里会不知道轻重?又怎么会因为这样的事情就病情反复?是不是,这里头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特别的原因?大约就是竺明诚推拒了许多朝臣,乃至是宗亲家的女孩儿,向一介商家女求亲,满心以为对方一定会应允,结果现在,人家一口拒绝。而竺明诚在推拒了那么多女孩儿之后,差不多把群臣都得罪遍了,以后怕是娶不到什么好人家的姑娘了。”
贾琰傻眼了。
她这才发现不对劲。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竺明诚一开始就没打算结婚吧?
还是说,他是故意如此?
就跟当初她接受了皇家礼聘一样,转头就在皇帝跟前变着法子告了竺家一状。表面上是要皇帝注意兵权,可实际上,却是在跟皇帝暗示,她、他们贾家会跟竺家保持距离。
毕竟,竺家掌握着兵权,而她手里有红薯,就等于是有了军粮!如果她跟竺贵人你好我好姐姐妹妹亲亲热热,那皇帝都要担心,她们是不是要联合起来。
所以,从一开始,贾琰就不可能跟竺贵人交好。
哪怕当时她还是个孩子。
方才是太过震惊,所以没有反应过来。可是现在,再一次从皇帝的嘴里知道这个,贾琰的注意力自然是从夏金桂这个女孩子的身上移开,看到了背后的某些东西。@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是不是,是不是这个竺明诚也在变相地跟皇帝表示,他只会做皇帝手里的刀,或者剑呢?
这完全有可能。
不过,在皇帝面前,贾琰可不能这样说,她只能道:“那么,万岁,平章事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而且,我听说平章事的几个儿子都没了,总不好让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下半辈子孤苦伶仃吧?”
皇帝道:“朕也是这么说的。只是明诚自己不要那等出身很高的女子,他还说,他怕迎娶了高门大户的女孩儿回去,他母亲会不自在。”
好吧,这也是很平常的事儿。暴发户人家的草根婆婆嫌弃高门大户出身的儿媳妇排场太大,给长辈立规矩啥的。
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平常了。
“平章事真是一位大孝子。”
贾琰还能说什么。她只能这么说了。
皇帝道:“虽然孝顺,却不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那么,万岁是如何打算的呢?还是说,由万岁再做一次媒?”
皇帝想了想,道:“你说,朕把康王叔家的九妹配给明诚如何?”
康王是皇帝的堂叔。也是宗亲里面出了名儿的会生养的主儿,康王妻妾众多,足足养了二十多个孩子。就比太上皇差了一点。当然,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康王第九女是侧妃所出,而且曾经定过两门亲事,第一门亲事,男方跟一个歌姬私奔,虽然最后被抓了回来,但是康王哪里会把女儿嫁到这样的人家去?所以,这第一桩亲事,最后以女方退婚收场。
第二门亲事,却是新郎官在迎亲前不久,喝醉了,失足落水,让这位姑娘做了望门寡。
说起来,这位姑娘第一门亲事就定得比较晚,十七岁才定下,本来是十八岁出嫁的,结果男方私奔,第二桩婚事却是隔了一年才定下。
这是三四年前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这位姑娘如今二十三岁!正好符合竺明诚的要求。
贾琰想了想,道:“皇上说的可是康王叔家的表妹?表妹什么都好,就是这婚姻上有些磋磨。若是能够平安出嫁,也许王叔和王妃也能够稍感安慰。对了,臣妾记得表妹还没有请封,虽然说侧妃所出,按礼应该在出阁的时候晋封县主。您看,是否要抬一抬,让王叔高兴高兴,也安抚一下贵人和平章事,让婚事更加体面一点?抑或是,不晋位,却赏个双俸啥的。”
121/185 首页 上一页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