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坤哥看的书多,不如给大伙儿讲讲银狼啸月的故事”诸葛胜辉道。
“董大哥,讲讲吧”三强也道。小孩子更喜欢听故事。
“等回去的时候吧,这会子说,你们不害怕?”董宝坤笑道。
“害怕才听,越听越害怕的更好玩!”大强也跟着附和。
“传说有一只银色的狼,这只狼也许天生聪明,也许吃了某种仙草。总之,这只狼智力开化了,生出了慧根。它在一个道观后山潜心修炼,吸收日月精华。在千年后终于让他修出人形,银狼幻化出人型后,却是一位英俊少年郎。
这日他想出山看看世间,却不想遇到一位女子,一下子被女子的美貌吸引。少年英俊,女子一样倾慕少年。两人便经常厮会。
而女子的家人发现后,经过仔细查问,得知男子是孤儿,继承了家产,愿意重金下聘,求娶女子。女方家人得知后,就问男子愿不愿做上门女婿。因为女方是独女,老两口膝下无子。
男子自当愿意,于是女方开始操办两人婚事。就是成亲那晚,男子突然感到心慌,人被一股莫名的力量牵引着去了一个地方,一道声音告诉它,他不能与人成婚,这是有违天道。
男子知道那是上天的声音,他舍不得心爱的女子,苦苦哀求。天道留下一句:如果你一意孤行,将会害人害己,追悔莫及。
银狼害怕了,它知道,天意不可违。便找了一个借口离开家去寻找破解方法。历尽千辛万苦之下,银狼终于在希望快要破灭的时候遇到一位得道高僧,高僧告诉银狼,狼性在月圆的时候最是不受控,那时候你可能会凶性大发,失去理智,可能会变得残酷无比。
一般的狼可能影响不大,但是修为越高,爆发的越强烈。往往自己那时候却不知道。银狼明白缘由,谢过高僧回家与妻子团聚。他想陪妻子过一世,让妻子幸福。
为了不伤害家人,银狼每逢月圆的时候就会借口外出,为了不伤及他人,他就会找一处山林对月长啸,让人们远离。这就是银狼啸月的传说”董宝坤说完,众人还在原地不动,仿佛都在回味刚才的故事。
“故事很好,不过咱们再不走,明天可别想起来了!”雨桐一说话,众人忙哈哈大笑,赶紧干活。连夜把梁上上,铺上草捆,压上厚土才去睡觉。
第二天是个晴天,大屋加紧最后的收尾,门窗安好后,屋里点上火堆烘烤。人们开始砍树割草做床、备柴。狩猎队增加人数,一部分人去捕鱼,一部分去狩猎。为了得到更多的鱼而不被沼泽陷进去,聪明人往里面打了两排木桩,架上木板,这样就可以去里面安全捞鱼。
人们还在居住的地方增加了不少陷阱,每日基本上都有收获。大屋晾好后,床板基本上到位。一屋两排床,能睡下二三十人,加上地窖房,一千多人满满当当算是都有了安置。
等一切消停,外面已经到了零下二十多度,雪足有一尺多厚。男人们出去割回草来做草鞋,做草垫。女人们做做饭和针线手工。一切看似那么和谐温馨。
徒弟那边地窖被木板分隔出一间小屋。雨荷、香秀加上彩云彩霞两个小孩子住在里面,也不显拥挤。而外边也用木板做了通铺,躺了两个大人加上十个孩子。睡觉的时候也拉上帘子。
雨荷手巧、勤快,与香秀两人编了好多篓子筐。现在有时间了,大强抱出一包皮子(雨桐给的)让两人帮着做几件大皮袄,谁出去谁穿上。虽然占了孩子的便宜,但大强也说了,以后打的兔子皮给他就是。
众人没客气,主要是出去不穿件皮袄真的是太冷了。雨桐没事就跑过来,说是跟姐姐呆着,一般情况下是与徒弟们比划比划。她在等,等有人开口自己吃。这种大锅饭绝不会长久。
现在大家吃饭集中到大屋,每个房间都做饭,然后大家一起吃。每天董福增都会给各个大屋分配食物,虽然他认为自己很公平,但是总有嫌少的。粮食本来就不多,怎么分也不会坚持到开春,这还加着陷阱里的猎物。
“里正大人,这样我们挨不过冬啊”王松林等分完食物,看着可怜的食物道。
“是啊,松林可有什么好主意?”
“里正大人,我们人口多,孩子们呢这几天一直跟我念叨着出去弄点肉吃。我这想问问,咱们现在个人去打猎,怎么个算法?毕竟孩子们出去一趟不容易”
“是不容易,可咱们一个大家庭,也不能咱们吃肉,别人连口汤也喝不到吧,这样吧,叫上振江兄弟,茂祥兄弟咱们商量一个章程。还有就是开春开荒的事,虽然个人开出来归个人。也不能东开一块,西开一块吧!”
“好,我去叫上他们”
王家!真是一个大家族啊!说话都有底气。董福增感叹,等着人一到齐,又叫了村里几个稍微年长的一起讨论。
事情涉及到切身利益,所有人都很不客气,“孩子们冒着生命危险打猎,我觉得不能给大伙分,这个规矩不能留。如果打了一头野猪,我们请大家吃杀猪宴就当别论。”王松林首先提出异议。
“现在是困难时期,大家都是乡里乡亲,该同舟共济才是”董福增道,他觉得一个村就要团结才能战胜眼前的困难,这么多人肯定会有人付出多一些,有人占便宜。但真细算这帐谁能算清?算清了还怎么干活?
“这样会惯出一些人好吃懒做的毛病”
“我说的只是这个冬天,等开春能找到食物了自然个人负责个人的生活。难道你想让那些老弱妇孺出去狩猎?”
“不是还有陷阱吗?难道他们连陷阱里的猎物都拿不回来?”
“一千多人都吃那几只猎物,你觉得每人能分多少到嘴?”
“能打猎的就别惦记陷阱了!”
“能打猎也不一定天天能猎到,陷阱里也不可能天天有猎物”董福增算是看清了,王松林就是依仗着家里人多,都是壮劳力,一点也不把他放眼里。
两人越说越僵,其余的不敢插言,最后还是一位周姓老者插嘴道:“二位,这样咱们解决不了问题。我看就采取折中的办法”
“什么折中办法?”众人向老者请教。
“粮食啊,里正大人,不如就按人头分了,总之不够,个人去想办法。谁有本事出去狩猎,就归个人。既然有能力猎来猎物,就别再分陷阱里的那点东西了。就像里正大人说的,大家来这里不容易,多少关照一二也是应当。松林啊,里正大人出发点是好的,他是想让咱们这群人熬过这个冬天,你也理解”
老者一说,众人算是默认,接着就开春开荒的事做了详细讨论。因为地多,众人估算后,先按每人十亩分,剩余的看自己能力,有能力你就去开,没能力的,那十亩地怎么也够了。
这个方案一致通过。有愿意提前干的,别耽误人家正事。所以在外面雪停后,沂水村(大家给自己村子命名)开始丈量土地,五十亩一块。做好标记,回去开始抽签。
分地就涉及到婚娶问题了,男方想把没过门媳妇的地也分过来,女方娘家想把自己闺女的地留下。各家有的就起了争执。赵氏很痛快,她不在乎闺女那点地儿。想要地出去开!
但是诸葛家没分家,诸葛茂祥还是希望留下孙女的地,谁家闺女出嫁会带着十亩地?所以在孙氏过来问意见的时候,诸葛茂祥让老太太说孩子还小,要等两年再说。
第334章 334.耕读之家 14
还小?过年可就十四了!这是明摆着不想把雨桐的地给他们啊!虽然董家也没分家, 谁会嫌地多?孙氏回来不免唠叨几句。老太太看了一眼这个儿媳妇:“人家没答应就算了!想要地, 外面多的是。怎么就一定要媳妇那十亩”“都是眼大肚子小,等地给了你就知道那么多地根本忙不过来”
这种事是家务事,还真没办法出个章程。分地抓阄的时候, 商量好的按新的家庭人数给, 没商量好的就按原来登记的来。雨桐不关心自己的地会分到哪边, 她开始与董家、苏家、诸葛家进林子里打猎。
自从粮食按家分后,各家都在努力寻找食物补充。不敢打猎的也会去冰窟捞鱼, 为了照顾一些没能力的人,村上在冰面凿出许多洞,用草盖上,谁去了只需很少的力气就能破开冰面捞到鱼。
所以只要敢出去,就能有收获。这样的确让很多人走出了温暖的房子。但是寒冷也让人退缩, 打起了别人埋在雪里鱼和肉。董福增快要被这些事烦透了, 一天天不得消停, 望着眼前邋里邋遢的陈长寿:“你这样算怎么回事?在这儿想不劳而获门都没有!你看看就连女人都能出去捞鱼回来,你为什么不行?”
陈长寿摸了一把鼻涕,“里正大人,不是我不想出去,是外面太冷了,我也是实在受不了才——”
“才什么?别说你会饿死, 每天最少还有肉汤喝, 还有给你的粮食呢?你找的理由都不是理由。你冷, 谁不冷?没厚衣服的不都自己做了草氅吗?你就是懒, 就是馋了是不是?”
“里正大人,不能饶他了,以前我们看在他可怜的份上就没告诉您,小偷小摸的就算了。但这次这老小子太过分了,居然想偷走我家的两只兔子两条鱼!还有葛旺家的四条鱼,徐长顺家的狍子腿也没了。要是他还可以原谅,我们大家就不用出去了,干脆出去偷就行了”报案的几人道。
“是不能原谅,大家说说怎么办?生病的,身体不好没能力的大家可以照顾一下。但是只要你能动,就不允许偷吃别人的。”董福增道,还是自己狠不下心来。圣人不都说待人宽厚谦和吗?怎么——?
“里正大人您说吧!”
“陈长寿偷盗,断一指,二次犯断一手。以后这就是沂水村的村规,大山,你去办吧!”大山和顺子拉着哭嚎求饶的陈长寿出去。一会儿外面一声惨叫,屋里的人心思百转。断指处雨桐让大强给大山送了点药包扎上。
董福增看了一眼脸色惨白的常长寿,对众人道:“咱们来这儿有多不容易,我不说大家都体会到了吧!我不是不心疼大家,想想你们前段时间吃的喝的。哪天不是有鱼有肉?
既然有喜欢自己做的,我也尊重了大多数意见。粮食分是分了,难道咱们没有陷阱?没有鱼塘?外面冷,谁都冷。凭什么别人受冻去弄会吃的,你就不行?
我在这儿告诉大家,开春雪一化,各家就可以完全独立出去。还是盖房,还是自己开火,那都是你们自己的事。到时候村上不会再管任何人的吃住。”
屋里一片寂静,来这屋的人大多是各家的代表,几乎涵盖了村上所有人家。众人静默,发愁的只是少数但丁单薄的人家,而人口多的自然不在乎,而且欢迎。吃大锅饭,像他们这样的很吃亏。
自此倒是没偷东西的了,人们也会想办法,几家合伙捞鱼,每天去两个代表就行,给出去的人穿暖和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令大家奇怪的是,夜里光听着狼嚎,却没有一只狼来伤害他们。雨桐却跟大山等人提出趁现在冬季赶紧准备明年自己该房的物资。起码木料是要准备好的。各家都分了地,盖房很正常,以后不可能一直混住。
“你是说现在先把树砍了,趁有积雪好运搬到地头?”大山再次问道。
“对,自己地里的树石头的也可以先搬搬,就是树不运来,放在林子里也行,用的时候不也省事?”
大山和李碧江觉得不错,正好他们进山林打猎,腾出时间砍树一样。当然这事雨桐回头也跟诸葛家念叨了,诸葛茂祥跟三个儿子一商量,这样可以把明年的事提前干了。明年开荒,真没时间准备木料。
诸葛家和大山等人这么一动,经常出去打猎的几户一问也参加砍树当中。董家再有矜持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参加其中。各家人多的会把树运到自己地头,而有着急的画出地基慢慢刨土挖地基。人就怕传染,有人忙了,就有跟着干的。沂水村民都在为开春做着准备。
狩猎的人是不会停下,大山七兄弟在林间大展身手,苏家和大强也不含糊,这里却显得诸葛家和董家弱了很多。尤其董家,虽然每天也跟着出去,但是他们打到的猎物却是不算多的,更准确的说他们打到的猎物与分走的不成比例。打到的少分走的多。
要不是雨桐暗中作弊怕是更少,大家都理解,董家人口多,都是亲戚关系,所以从不在乎。
战斗力最强的也就是董宝坤、董宝刚和董明文。主要是他们的体力和平时的素养习惯不适合追击野兽,与野兽博弈靠的是力量和速度、智慧。董家的理念让男儿们少了血性,多了斯文。
而董家老爷子始终没放弃家训,董家一定要做一个耕读世家。老爷子一次抬头看房顶,又扫视一眼一众儿孙,“你们爷爷在世的时候经常对我说,董家世代农耕,但是我们从不放弃读书。我们上辈老太爷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是我们董家的骄傲。
老太爷从小聪慧,读书努力,是我们村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考中秀才的人,后来中了举人,进士。他一直在外做官,最后荣归故里的时候已经是朝廷的三品大员。
老太爷从没忘记本家,做官后让人回村给村上修了学堂,咱们家的老院就是你老太爷给盖的。你们还记得门楼上写的什么吧?‘耕读之家’,这就是我们的家训。”
“耕读世家?为什么是耕读世家?”年岁小的董宝善有些不懂,农人就是农人?读书人就属读书人?怎么可以混谈?
董福增道:“耕田可以侍弄庄家,收获粮食,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可立高德。所以我们既要做学问,又要学会谋生活。
俗话说富不及三代,就是没严紧家训,不知道前辈积累财富的辛劳,财富的来得太容易,当然不知道珍惜。但对耕读世家而言,代代相传不但要读书,也要参与农事,一边知道生存之不易,一边知礼法不可缺。孙儿可明白了?”
董福增这套话不知道跟儿子孙子讲了多少遍,但是总是不厌其烦。好像说了是让对方明白,也是再次提醒着自己。
小家伙点点头,这话好像爹也说过了。
董福增队明仁道:“以后让宝山开始教小一辈学吧,咱们不能让孩子一直留在蛮荒。哪怕是五年、十年、二十年,也要有董家人走出去!”
“爹,我知道了,家族没一个靠山永远低头做人。三弟家的宝善和四弟家的宝丰年龄最小,重点放在他们身上吧。咱们在这里立足,他们俩应该起来了”明仁道。其实老二家的宝亮也就比宝善大一岁,被他自动忽略。
老二没了,供一个读书人多么不容易!他们一家以后说不定还要靠他们这些叔伯养,再供读书,怕是没人愿意。大哥这样说,老三老四更没说的。董宝坤揽了一下有些早慧的弟弟宝亮,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221/357 首页 上一页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