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等他们通力合作捉到刘元的把柄,刘元先把把柄给他们递上来了。刘元当日当着那么多的人的面接受那些人的辩论相约,如果,如果刘元惹是天下有才之士群起而攻之,刘邦最着急的绝对是大汉江山的稳定。若只能杀了刘元才能平息有才之士的心中的怒气,刘元能不死?
刘元就这样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急着往云中赶,都想参加本来只有几个人的辩论,刘元差点没乐死,她等的就是这个机会,纸利砸出去那么久却没有多少人来,刘元都准备把印刷术也抛出去了,不管那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刘元只有一个目的,先把人弄到云中,先让他们看看云中。不上台和刘元吵都没关系,他们听就行,只要他们听了,刘元的机会也就来了。
徐庄和尤钧本来一顿的,刘元一点拨他们立刻明白了,徐庄颤着伸出手来,“殿下是连贵族的恨意都用上了。”
“有何不能用?”刘元理所当然地回答,尤钧不易察觉于抖了抖。
“世上造就你的不仅是你的朋友,还有你的敌人。”刘元目光幽深地说出一句话,听得尤钧和徐庄不约而同地抖了抖。
对,之前他们已经知道刘元的厉害,但是一个厉害得连自己的敌人,连他们想要她死的心都可以利用得有多识人,又多敢用人。
张良也是微微一顿,虽知刘元要布局不易,而刘元为了引人前来,纸为饵,更准备了印刷术,总而言之是想尽办法地引人来。
两手准备,刘元要的是一个万无一失,而刘元果真做到了。
“殿下,人都到了齐了。”那日与刘元下战书的人都已经到了,正在下面叫嚣着,刘元看着他们,几个小年轻的人,借你们引人来,要是一不留神把你们打击惨了,你们自己节哀吧。
刘元并不迟疑,大步往前,如此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刘元啊,张良看得不禁有些痴了。
“留侯请。”徐庄一向细心,张良微微出神的模样如何能逃得过他的双眼,外面的风言风语徐庄也听了不少,其实也有些担心张良未必当真喜欢刘元。
不过现在看来他是白担心了,张良方才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他是欢喜刘元的。
想来也是,刘元这样的女郎天下难得,听闻张良一直不娶,能让他点头答应的亲事,若非心之所喜又怎么能成。
张良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有看痴了人的一天,好在徐庄提醒一唤,而且徐庄就算什么都看明白,却没有说破的意思。张良是侯爵,他们理当让位。
“两位请。”张良被唤得回过神,不敢再多看刘元一眼,请着他们一道行去。
正堂前的人早已人满为患,台上无人,台下挤满了人,看到搭建好的台,谁都知道所谓的讨教是什么意思,刘元答应又是另有所图。不过一切都没关系,他们还真是不信了,那么多人一起上,他们还对付不了一个刘元。
“诸位远道而来,辛苦了。”刘元大步行来,身后跟随的郎君、女郎都极是引人注目。
客气地朝他们作一揖,显露的是为主之道,一干人虽然都是来挑事的,却也不能失了礼数,因而也还了刘元一礼。
“本以为公主殿下迟迟未至,恐殿下知难而退,殿下能来,我们十分高兴。”礼数客套完了,即有人出言点出刘元的姗姗来迟,叫他们都以为刘元不会出现了。
“阁下说笑了,这里是始元公主府,是我的府邸,我自家的地方我不敢来,我也不必镇守在云中了。”云中是什么地方谁还能不知道,刘元提上这一句就是告诉他们,刘元有的是胆子,莫要小看了她。
“说的是,大汉诸侯不少,独殿下的封地是由殿下自己要的,也只有殿下一人选择到云中镇守,为我们百姓抵御匈奴。”有青年一脸佩服地看向刘元,没想到还没开始就有人帮刘元说话了,徐庄和尤钧对视一眼,证明刘元虽然之前不能引天下有才之士动,但刘元做的事他们都记在心上。
记在心上而不说出来,自然是比不放在心上好的。
“谬赞了,刘元不敢当。身为大汉公主,大汉皇帝是我父亲,大汉百姓是我大汉的臣民,卫父保民皆是刘元当为之事。旁人做不做是旁人的事,我只做我自己该做的事。”刘元是这么想的,也是那么做的,可是落在旁人的眼里,刘元认为自己该做的事,却是他们并不愿意让刘元做的。
“公主殿下,天下已定,当年汉王与项羽对战,殿下血战沙场理所当然,如今是不是该功成身退了。”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轻蔑地看向刘元,言语中对刘元的不喜显露无疑。
“功成身退?原本内战方平,外族将侵,欺我百姓在你看来竟然还不及内战?”刘元顺着人的话反问,“毛之不存,皮之焉附。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如阁下竟然连最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刘元满目诧异地看向那人,等人给她一个答案来着。
那人怕是没想到刘元的嘴皮子如此利落,板着一张脸道:“殿下莫不是当天下的男人都死光了,竟然需要你一个女人抵御外族?”
“男人死没死光我是不清楚,不过匈奴先前进犯时,却是有不少男人为了与匈奴求和让我去匈奴和亲。”刘元只是把发生过的事全都说出来,事实如何还能瞒得过谁?
男子没想到自己说一句刘元顶三句,“啊,对了,当初匈奴进犯之时你在哪里呢?你不是男人?”
反口刘元就问了一句,不少人听着都在那儿偷着乐,被问起的人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的。
“你想让我功成身退,是想顶我的位置?还是说当初我在对付匈奴的时候你也出了力,你要是出了力你说啊,我一定为你在父皇面前讨功。”
刘元如此倍好说话,还要给人讨功的模样刺激得人更是咬牙切齿。
“怎么,我答了你的问题,你是一个都答不上我的?”刘元笑眯眯地问着男子。
“光说不练嘴把戏,你自己不曾为天下百姓出一份力也就算了,我愿意守云中,愿意抵御匈奴落在你眼里还成了错了。你读的书是这么教你辨是非对错的?”刘元步步紧逼地问,旁的事也就算了,提起抵御外敌这等大事,就算不少人都想让刘元走得远远的,想夺她的权,但在民族大义,天下安定前,哪个敢宣之于口。
“就算三岁的孩子,大字不识一个,连事都不懂,提起抵御匈奴保家卫国,无论那是什么人都心存敬意,你倒是反过来,口口声声都是暗指我刘元以一介女儿之身自不量力,和你们男人抢功劳。”
“功劳,功劳是旁人能抢的?你们想要功,想要本事你们自己来啊。既不愿意自己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又见不得旁人做你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你存的是一颗什么样的心?为家国尽力竟然也会分男女,你家先生是这么教你的?”
字字质问,宛如巴掌不断地落在那人的脸上,本就他无理,竟然以刘元镇守匈奴为攻击点,话一出口他就已经输了,而且绝对没有翻盘的机会。
“不要告诉我,读书识字的人都与他一般鼠目寸光,连国家大义都不懂,若是再揪着我镇守云中之事而论,今日不论也罢。”刘元骂完了人也没打算再继续,但是也得有言在先,先把话亮了出去,让人再说出蠢得无药可救的话,干脆都别说了。
至于被刘元拐弯骂着鼠目寸光,连国家大义都不懂的人,早已灰溜溜的逃了。
“殿下守护百姓,定天下之功,我们心下敬佩。”谁也无意抹掉刘元确实守住了云中,至少到现在为止,云中并无匈奴进犯,更别说刘元自来云中之后一直都为云中建设出力,修渠引水造桥。
从前的云中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如今百姓又是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其实都清楚,但这一次再来云中,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如同看到了盼头。
“今日与殿下讨教,只论见解,不谈国事。”谈国事什么,刘元是大汉的公主,无论他们对大汉是什么态度,论国事就是要参与,还是别吧,讨教就讨教,说说各自的见解就好,莫谈国事。
“请。”论什么刘元都可以奉陪,请着他们上台,刘元表现得很是客气,一旁的人也朝着刘元露也一抹笑容,“殿下请。”
刘元往台上走去,与刘元那日下了战书的人便也走了上去,作为有礼之士,上了台来也各自作一揖,相互客气着些。
“先秦灭六国,杀士人,先前听闻殿下曾颁下求贤令,敢问殿下以为贤才为何?”提起刘元求贤令,不少的人都记着这回事,问起刘元此事来,他们也是怀揣几分好奇。
“所谓贤才,贤者,从臤也。臣为顺从的眼睛,又为能干的右手。《庄子-徐无鬼》中有一句,以财分人之谓贤。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凡才之属皆从才。吾以为贤才是谓有德有才,文以兴国,武能安、邦。”
刘元所答引经据典,一边说还一边将字写了出来,一群识字的人听着刘元解说也是觉得十分有道理。
说文解字那是什么,那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现在还没有,拿里面的内容来忽悠人妥妥的。
刘元那么说话,一群人听得也是真真的。
“依殿下所言,身怀才学者若不能出仕为官,为天下造福却算不上贤才的?”话里挖坑想坑刘元,想得倒是挺美的,刘元能让他们坑得了才怪。
含笑而抬起头,刘元道:“不知诸位读书识字是为何?”
问得倒是客气,一群人听着刘元的话顿了顿而答道:“殿下读书识字又是为何?”
“知耻,明理。”刘元问,他们不敢接话回答,他们问,刘元却半点不曾退缩地回答。
“刘家的出身,我的出身诸位都是知道的,就算从前不知道的,既然来了云中必也打听清楚了。刘家不是贵族,家道中落后,我祖父为了养活一家子耕种,父皇原不过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混混。刘家的今日是很多人包括刘家自己人也想不到的。因此幼时我不像诸位贵族家的弟子有名师教导,三四岁开始读书识字。我能识字,多亏了多年沛县的主吏,也是当今大汉的丞相萧何。”
“当初我拜师时萧先生也曾问过我为何想识字,我那时也是这般的回答的,知耻,明理。”
“知耻而后勇,明理而辨是非。我识字只为如此,不知这个答案,诸位可曾满意?”
答完了,回头笑问一句,提问的人得刘元这样的答案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谁让刘元说得在理。
“我回答了诸位,诸位还没回答我。”刘元答完了也没忘这个问题是她先问出去,她都回答了,对面的人难道不答一答?
刘元都如此大方,他们好意思不大方?
“我不如公主殿下,初识字时因家中长辈所逼,后来……”
后来怎么样,那人点到又不说了,刘元好奇地询问,“后来如何,如今又是如何?”
回答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郎君,很是年轻,还透着几分稚气,面对刘元的询问他还睁大眼睛看向刘元,刘元道:“你知道我现在读书识字为了什么?”
方才的问题是问从前的时候刘元为什么会想读书识字,而眼下刘元自问的是现在为什么而读书识字。
“这,殿下难道忘了初心?”
立刻有人像是嗅到了刘元的不是,紧紧地捉住追问着,生怕错过的模样。
刘元道:“不读书时是为知耻明理,读书后更希望能学得古人大贤的智慧,他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盼能做到。”
一番话落下,谁都没想到刘元竟然还会有如此大志向。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爱逍遥,墨子怜天下,诸子百家皆有所长,从前他们都想用自己的理念能改变乱世,我也想学得他们的本事,将好不容易安定的天下变得真安乐。”
道指各家思想,若不是熟读百家,刘元怎么说得出他们的中心思想来,因而看着刘元的眼神,倒是少了几分轻视,多了郑重。
不怪刘元敢接下战书,若是刘元没有半分真本事,她岂敢上那台上争论起来。
376/613 首页 上一页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