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女配步步荣华(穿书)——漫漫行

时间:2020-01-03 10:28:02  作者:漫漫行
  皇后虽然激动,但是却得先顾及太后,先和陆若华与太子妃一同将掉着眼泪的太后哄高兴了,才有空拉着陆若华的手嘘寒问暖。
  皇后摸着陆若华的脸道:“比以前瘦多了,可见在外面没有照顾好自己。”这手腕都细的一摸就是一把骨头,皇后十分地心疼。
  “让皇祖母和皇伯母担心了。”自和晋王成婚后,陆若华便改了称呼,对着皇后和太后安慰道:“主要是这些日子赶路显得有些憔悴,回去我一定好好补补,补成像阿珩一样您看行吗?”
  皇后和太后看了眼一旁的卫珩,太后笑道:“阿珩那可是我和皇后好不容易喂成的,你看着样子多可爱,多像你小时候。”
  陆若华听后有些扶额,她小时候可没有胖儿子这么肥嫩。这短短一年不见,她儿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增长,若不是她这些年一直强身健体,手上有些力气,只怕在京门那是抱不动胖儿子的。
  陆若华看着和儿子玩在一起的小姑娘,又看了看一旁的太子妃,笑道:“这是晋阳公主吧。”说起来,她初听晋阳这个封号时也是吓了一跳,晋阳不是普通的郡,那可是大燕的龙兴之地。可见,天正帝对于这个出生时带有吉兆的孙女,是发自真心地疼爱,以龙兴之地为封号和封地,这是何等地看中。
  晋阳公主听到陆若华叫自己,直接丢下陪自己玩耍的兄长,对着陆若华脆生生地请安道:“给王婶请安。”她从小便听母亲念叨着晋王婶,听着母亲讲述着晋王婶的功绩和对自己的帮助,随意对于这位王婶,她并不陌生,反而有些亲近和好奇。
  “公主好。”陆若华看着小姑娘脆生生地给自己请安,一点都不怕生的样子,赶紧将其扶起,摸了摸小姑娘的头道:“听你母亲说你已经开始启蒙。”之前和太子妃的通信中,她便得知晋阳公主极为聪慧,如今才三岁,也已经开始如男孩一样启蒙了。在大燕,七岁进学,但是大部分有条件的人家,男孩在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认字,虽学的不多,但是等到进学的时候,总会比平常学子高出一大截。但是女孩却要晚些,一般五岁或是七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
  “算不得启蒙,只是教她写两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罢了。”太子妃笑着道。
  “那也不错。”陆若华笑道:“这学字极为关键,特别是初学者,并没有试用初学者的名家帖子,若是不嫌弃,我给你写一份。”初学者的字帖要和平常的不同,要从简单到难,而字帖多是一整篇文章,很多字都不涉及。
  太子妃听后急忙感激道:“多谢王嫂。”陆若华的字早就已经被誉为当代书法大家,她这些日子正为此事发愁呢,她的字都只能算上一般,中规中矩,并无特色,太子比她好些,笔锋凌冽,也同样不适合初学者。至于那些真正的书法大家,在京中的只有清平侯一人,但是清平侯的内阁次辅,她又怎好为了这么点小事找清平侯呢。
  “我前些日子在马市上得到两匹矮马,送给公主一匹,矮马性情温顺,等你再大两岁的时候就可以骑着玩儿了。”陆若华笑道:“还有其他的东西,一会儿都给你送到东宫。”
  “王婶真好。”收到这么多合心意的礼勿,晋阳公主高兴极了。
  陆若华陪着太后皇后又说了会儿话,便去了后面洗漱好换上朝服。刚一出来,便听到外面有人唱喏。
  “陛下到。”
 
 
第141章 通商
  一番见礼后, 天正帝才对着太后道:“几年不见,纯安比当初可是稳重不少。”
  太后一听这话,就知道自家儿子这是将纯安当作心爱的臣子而不是后辈对待。不然对女子哪里会用稳重这个词。不过,这样的结果应该正是纯安所盼的。
  之前她和皇后对着阿华嘘寒问暖, 只顾着阿华的身体, 却是没有注意到其他。如今听了天正帝的话,细细打量,确实发现比以往, 阿华更加沉稳内敛, 就像是浸淫朝堂多年的老臣,之前凌冽的气势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稳重平和,再加上身上浓浓的书卷气, 极为让人舒适。
  “这么多年,有了长进, 也算是不负陛下当年的期望。”太后笑道。看到如今有了出息的后辈,她自是开心, 而且这个后辈还是她亲近的孩子。
  “不只是没有辜负朕的期望, 而且比朕预想的要好太多。”天正帝想到这些年陆若华在两地的政绩, 眼中便露出赞赏的神色来。
  “是陛下信赖臣,给臣机会,索性臣没有辜负陛下隆恩。”陆若华一脸庆幸地拱手道。
  天正帝听了这句话后果然很是高兴,道:“朕听说如今的宛城已经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了?”
  宛城是陆若华的第二次外放的地方,位于边疆, 地处荒凉,且时常有战事发生,虽然此地情况不好,但是却是重要的关隘,天正帝十分看重。不过此地到底比不上江南富庶,又比不上中原意义远大。不仅极难出政绩,而且还会因为守不住城池等事被朝廷降罪。
  在此之前,天正帝看中的两人都不愿意接手宛城,陆若华也是临危受命。
  “朕听说你将平江的水引到了宛城?”天正帝感兴趣地问道。塞上江南绝不是虚言,他之前听手下的官员禀报过,宛城的稻谷产量确实可以和江南媲美。
  “回陛下的话,正是。臣带领百姓挖沟渠,将平江的水引到宛城,宛城日后再不会□□旱困扰。”陆若华回道。
  天正帝听陆若华轻飘飘的几句话带过,但是他知道这背后的艰辛就是写成一本书都写不完。平江离宛城并不近,这一路开沟挖渠除了要实地勘测外,如何让百姓出工去修渠才是一个大问题。要知道,宛城这三年并未伸手向朝廷要过银子。
  这么想着,天正帝就将心中的疑问问了出来,道:“宛城的百姓是如何愿意出工修渠的?”要知道修渠可是个苦差事,当年隋炀帝修运河的时候,就激起过不少民愤。
  “启禀陛下,一是因为宛城情况确实不好,百姓也想要过好日子,这修渠引水是唯一解决宛城困境的办法;这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臣给了百姓足够的工钱。”陆若华笑道。钱这个东西真的很重要。修渠是大事,百姓累得要死,却是白做工,换谁谁都不愿意做。有了足够的工钱,百姓日子有盼头,生活有了保障,自然愿意尽心修渠引水。
  “钱是哪来得?”天正帝赶紧又问道。还是那句话,这些年陆若华并未伸手向朝廷要过钱。
  “臣之前跟陛下上奏过,臣开通了边市。”所谓边市,便是边疆之市,在此,大燕的商人可以和别国的商人交易。譬如以茶叶和盐交易马匹。
  “边市?”天正帝听到这句话后不由有些疑惑,道:“这边市的作用如此之大吗?”突然,天正帝想到什么皱眉道:“你是让官府的人去做起了商贾的生意?”要知道大燕不是没有边市,相反,北疆南疆都有,特别是北疆,那的马市,是大燕优种战马的主要来源。可就是如此,也没有听说哪个边市可以让地方也跟着富庶起来的。毕竟这样的市集,得利最多的还是商贾。但是大燕律有明确规定,官府不得从事商贾之事。
  “臣岂敢违反大燕律例。”陆若华赶紧澄清道:“臣只是划归出一片地方,引进各地的巨商,在这一片地方,各家商铺每年上交商铺租金,商铺只租不卖,臣是靠这租金得来的银钱去修渠的。”
  “有这么多的商人愿意去宛城做生意?”天正帝有些不信道。宛城地处边塞,又是荒凉之地,怎么会有这么多巨商愿意过去做生意。
  “有的。宛城虽荒凉,但是却是边关要塞,北靠北辽,西面是西凉,南面是咱们大燕,东面是金国。北辽多战马,西凉盛产各色珠宝玉石和香露等,东面的金国却是擅冶铁,铁器锋利。而咱们大燕最为富庶,丝绸,茶叶,盐,瓷器,粮食等都是它们追捧的东西。”
  “大燕各地的巨商愿意来此处,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臣免去了他们的的三年赋税,这个臣上奏后朝廷是批准的;二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谋利。”陆若华看不只是天正帝,在场的人都有些不明白,解释道:“陛下试想,若臣是贩卖丝绸的商贾,在此地臣不仅可以不交税就卖掉绸缎,还可以将北辽,西凉,金国的特产贩卖到大燕各地。要知道在宛城,进到这些货物的价格一定十分便宜,但是这些东西若是贩卖到京城和江南富庶之地,甚至可翻上两到三倍的价格,高者如香露可达十倍,他们怎能不愿意来宛城?”
  “所以,这两年宛城来的商贾越来越多,臣每年靠着这租金足以供养宛城的百姓。而且因着各地商贾汇聚,宛城的百姓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东西,比如这稻米,就比京城的便宜一半。如此,宛城的百姓自然可以果腹,甚至是吃饱穿暖,衣食无忧。”陆若华解释道。
  “正是因为有了钱,臣才有底气去修渠。”陆若华想到这些年在自己的努力下,宛城的百姓过得越来越好,脸上露出了笑容。
  “宛城如此富庶,北辽等国……”天正帝说到这有些想不通,原本的宛城如此荒凉,北辽等国都要隔三岔五进攻宛城抢粮食,如今宛城几乎成为了边疆的粮仓,为何这些却没有了战事呢?说实话,不只是他没弄明白,就是沈思和清平侯等人也诧异着。
  他们对宛城的了解只存在于奏折的只言片语之中,但是如今京中的商贾中越来越多的人都说自己的货是从宛城而来,这些货物质量具是上等,受到不少世家,甚至是皇家和官府采办的注意,再加上宛城这两年缴纳的赋税都和江南等地持平了,他们这才注意到宛城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所以,他今日才会如此迫不及待地将陆若华宣进来,就是想要听她讲讲宛城是如何改变的。
 
 
第142章 心腹
  “在宛城可以买到天下各地的东西,价格还要比别处低廉。”陆若华看天正帝不解, 将其中的利害一点一点分析道:“试问若是能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取物品, 谁还会想要去发起战争, 当然除了那些天生喜好激战和想要以战争谋取利益的人。”
  除了战争狂, 并没有喜欢去打仗, 特别是普通的士兵, 虽然战争能够让不少人快速得到升迁, 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可能是牺牲。
  “比如北辽却茶和盐,他们以前发动战争更多的因为缺少粮食和这两者, 如今臣在此开边市, 他们可以以自己的马匹从宛城换得他们需要的粮食和茶叶等物。”陆若华解释道:“北辽盛产战马,马匹价格高昂, 他们只要饲养足够的战马就足以从宛城获得他们想要的粮食。既然可以以和平的方式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何必通过战争呢?”
  最原始的战争是因为什么引起的,不就是因为粮食和生存吗?虽说如今的战争掺杂着权力和野心,但是其中最多的还是因为这粮食, 特别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适宜种植粮食的土壤, 所以只能靠抢掠维持自己的生存。
  “还有, 宛城开边市, 得到好处的不只是一个国家, 而是北辽,西凉和金国三个国家,甚至还有旁边的不少小国, 试想若是一国出兵攻打宛城,其余的国家在宛城得到的巨大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没有一个国家想要冒着同时得罪大燕和另外两个国家的风险去攻击宛城。”陆若华道。利益驱使战争,同样足够的利益和风险也可以让人放弃战争。
  “陛下所说的情况其实在宛城刚开边市的时候确实遇到过,不过在宛城建成如今的规模,成为边疆最大的边市后,就没有这个忧患了。”陆若华笑道:“一开始的时候,臣也如陛下一般忧虑,所以特地和安远将军商议,将宛城的百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修渠引水,另一部分一边耕种一边训练,虽然宛城兵力薄弱,但是百姓同心也抵御住了北辽的进攻。这样的情况发生过两次,后来宛城边市建成,就再也没有发生战争了。”
  天正帝听到此话后大喜,对着陆若华赞道:“纯安当真为治世能臣,朕之肱骨。”
  “臣愧不敢受。”陆若华赶紧谦让道:“陛下圣德明君,同意臣开设边市,若非如此,臣焉能有今日的功绩。”
  “纯安谦虚了。”虽然听到这句话很高兴,但是天正帝到底是个明君,摆摆手道:“开边市这样的主意也只有纯安想得出来了,前面朕派去宛城的府尹可是每一个有政绩的,不像朝廷求助就是好的了。”
  “臣还有一事请奏陛下,希望陛下恩准。”陆若华拱手道。
  “你说。”天正帝温和地道,如今对陆若华这个臣子他是满意极了。
  “臣恳请陛下免除在宛城边市上商贾的赋税。”陆若华请命道。
  “你不是免了他们三年的赋税了吗?”天正帝问道。
  “臣说的是永久免税。”陆若华看着天正帝皱眉解释道:“宛城之所以能够吸引天下商贾来此,货物价格低廉,就是因为在此地可以免除赋税。若是日后征税,恐怕商贾流失,或是抬高物价,到时宛城就不会再有今日的繁荣了。”
  “这个朕要和阁臣商议,好好斟酌。”天正帝没有一口答应,但却道:“到时候你也来。”
  “臣谢陛下隆恩。”陆若华知道,天正帝让她参加这个会,已经是有了动摇,成与不成都要看她自己争取了。免税不是小事,而且还是免去商贾的税。要知道士农工商,商贾地位低,但却极为富有,对于这些人,朝廷征税十分苛刻。
  重农抑商,是为了鼓励百姓耕作。若是天下人都从事商贾,谁还愿意在农田辛苦劳作。若是一下免除这么多商贾的赋税,天正帝这是怕激起民怨。
  “臣原本是将工部侍郎的位置留给你的,如今看来你的才能在工部倒是有些屈才了。”天正帝叹了一口气道。他原本觉得工部适合陆若华,如今看来倒是户部更适合,但是户部并无职位空缺。
  “只要能为陛下效劳,哪有屈才的?”陆若华笑得明媚,道:“难道臣任职工部若是对其他地方有什么好建议,陛下还能不采纳了不成?”
  晋王看着花式甜言蜜语迷惑天正帝的妻子,这估计一会儿,天正帝就要觉得阿华是自己最信赖能干的臣子了。估计用不了几天,在天正帝心中,他都得靠边站了。
  果然,天正帝听到这句话,心中极为激动,道:“像纯安这样对朕一片赤诚之心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过这工部侍郎的位置确实有些屈才了,朕赐再赐入文渊阁听政的权力。”
  陆若华听到此话后赶紧对天正帝谢恩道:“臣谢陛下隆恩,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愿大燕海晏河清,盛世永固。”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