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诸国并存,他们游历完大陈,又向着其他列国出发,突厥,柔然,北蒙……可以领略豪迈粗犷的突厥,在一望无际草原追逐羊群奔跑,看雄鹰飞过浩瀚天空,或是去柔然,金黄大漠驰骋着骏马看不到尽头,落日下,听北蒙牧民悠扬的马头琴声。
余生很长,夫妻俩并不赶时间,一切随性而为。有的地方打马而过,有的地方心生欢喜,停下小住。
时间一日日一月月在各式广袤山河湖海中度过,一晃又几年过去。
若几年后,远在千里外的大陈传来一个消息。
夫妻俩在外游历多年,大陈数载前初入宫廷年仅八岁的小皇帝如今长成少年,冠礼后亲政登位。
同一时刻,多年与众辅政大臣,呕心沥血辅佐新帝的太傅,曾经的潜龙君宋致,竟在皇帝亲政后,宣布退出朝堂归隐。
此举震惊大陈朝堂,据说第一个不舍的是小皇帝。旁的不提,这些年宋致对小皇帝的教导有目共睹,当真是全心全意,毫无保留。
小皇帝在他的教导下仁爱明理,日后应是一位明君,可堪大用。
谢家夫妇听闻消息若有所思,宋致心系国家,为大陈鞠躬尽瘁,对小皇帝呕心沥血,奈何宋致的血脉毕竟是真龙之身,国既有君,他的身份继续留在朝廷难免不妥,倒不如留个美名,功成身退。
夫妻二人感叹一番,又开始新旅程。
这一站是月城。
说起来,谢栩虽在大陈辞了太尉一职,可当年先皇所封戍北候的功勋爵位仍在身上,古代爵位代表荣耀,没有过错不会削爵。谢栩那些年为大陈安稳立下赫赫功劳,他自行辞官归隐,放下帅印,但戍北候的荣光仍然存在,月城也仍是他的封地。
故地重游,一是采风,二是想看看过去庇佑的百姓生活如何,本打算低调而行,没想到月城人民对夫妻俩的反应超出想象。对于两位曾经帮助他们击败敌寇保卫家园的英雄,月城人民哪怕时过多年,仍牢牢铭记戍北候伉俪的恩情,即便谢栩一行人低调微访,还是被百姓认出。很快戍北候归来的消息传开,全城轰动,百姓们自发夹道欢迎,带着礼物瓜果牛羊,敲鼓呐锣,欢歌载舞,恨不得要将一腔热心奉献给往昔守护神。
夫妻二人委婉将所有礼物拒了,告诉百姓这趟只是过来看看,过阵子就走,但月城百姓哪里肯,用尽办法挽留。
夫妻俩同样对月城怀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当年谢栩的太尉之路在此发家,夫妻俩也曾在此地生死与共,击退敌军,建立深厚感情,从某个意义上讲,算是两人的定情之地。
而顾莘莘又甚是喜欢月城的风景,当年的一草一木,沙漠绿洲,花果花香都分外亲切。
最后一来二去,夫妻二人便在月城住了一年。
一年后他们启程向新旅途出发。
兜兜转转诸国风景,又是几年过去。
这一次,夫妻俩又兜回大陈境内,是听闻大陈境内某深山瀑布景象美而奔赴。
的确看了瀑布,同时听当地导游说,山里不仅有瀑布美景,还住着一名为藏山先生的传奇人物。
不知这先生是什么来头,据说前几年在大陈境内各处游历,近两年才在深山定居,并非简单定居,而是开了一间雅舍。先生胸有丘壑,是大才之人,定居后不少人投奔,他从来以礼相待,若遇上有抱负有天赋的人才,也会收留身边,不吝教导。
神奇的是,那些天赋异禀的学子得到点拨或教导后,藏山先生会根据他们所长推荐他们入仕,有去各地州郡,也有直接入京,一旦拿了藏山先生的推荐信,往往都能得到官家重用,各人才用真才实干发挥能量,在大,陈,全,国各地造福百姓。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藏山先生的名气在民间越发大,一是不知来头,能力背景深不可测,二是心胸令人敬佩,身在乡野,隐姓埋名,做的却是造福民生,江山社稷之事。
说得夫妻二人都有些好奇了,而也是巧,夫妻两从瀑布美景下来,山腰处刚好遇到传说中大名鼎鼎的藏山雅舍。
声名赫赫能人辈出的雅舍在山水间素朴至极,一圈青竹围绕着几间屋舍,院子正中一位青衣长衫男子正握着一卷书,向着围坐的学子讲解。
一霎那,看着那张熟悉的面孔,夫妻俩一道惊住,久久无声。
再看院内学子们求索孜孜不倦,藏山先生似乎也在传授过程中得到安心与满足,面容平静淡然。
夫妻俩便没进去打扰,留下祝福目光,悄然远走。
夜里,时间有些晚了,二人在山下小镇过夜。
这晚刚好是小镇某民俗节,为了庆贺,小镇主干道摆了一排长灯,长达几百米的长街悬挂各式花灯,五彩斑斓,游人来往不绝,热闹沸腾。
顾莘莘仰头看着头顶上一只兔儿灯,那兔儿灯雪白憨厚,红嘟嘟一双三瓣嘴栩栩如生。顾莘莘喜欢,正打算让谢栩给取下来,倏然,另一只不属于谢栩的手轻巧伸来,替顾莘莘取下了灯盏。
顾莘莘抬头,五彩光影中,一袭青衣,温文清瘦的男子提着灯盏站在眼前。
正是今日书院里风骨清雅,安然恬静的夫子,也是他们多年不见的故人,大陈国之栋梁,前太傅宋致。
作者有话要说: 惭愧,都没脸上来了。
原本只是卡文,结果查出身体长了个肿瘤,甲状腺肿瘤,虽是良性的,但个头巨大,着实折腾了我好一阵。
说起来这篇文我对大家最为抱歉,它是我所有文中最波折的,连载一年半,去年手骨受伤断更,年初疫情意外停更,最后写到番外还来点不顺。
本应上线跟大家说声的,但又怕说了让人担心,频繁跑医院治疗也让人心更乱,屡屡动笔想写反而写不出来,甚至不敢看大家的微博私信跟留言,不知该怎么回。
终于说出来是怂作者已向现实妥协,几个月的保守治疗似乎对肿瘤君没太大作用,中途还病灶感染几次,被逼做好了实在不行手术动刀的准备,可我往往凡事爱往最坏处打算,虽然医生说这类手术难度不大,但我想想割得是喉咙,怂,担心下不来手术台……
我想了想人生还有什么遗憾与不圆满,嗯,除了没能成为有钱人,我还欠几个番外。
现在总算把欠的文债还了,踏实了。
友情提示,后文五章番外共计三万两千字,太久没更,内心有愧,加之完结,所有评论一律一百点红包掉落。
虽然番外迟到了,但好处是有足够的时间让我将故事每个角色的结局构思清楚,尽量不留遗憾。
最后祝大家看文愉快。
第200章 番外一 古代世界后续(下)
短暂的惊愕后,双方唇角皆洋溢起微笑,说:“巧”。
打完招呼谢栩走到一旁,让出位置,他明白宋致的意思。
宋致是特意下山的,下午他与学子们授完课后,听门人讲曾有两位外宾路过书院,问起打扮推断是顾莘莘与谢栩,宋致便下了山寻找,果真被他遇到。
多年以前,谢氏夫妇离开大陈回归隐南疆时,离京那日,他们没有与京中人过多告别,只低调离开。而宋致曾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默默目送他们远去的身影。
那次为了抗拒离别的惆怅,他们不曾开口告别,这一次,时隔多年他们又重逢。
顾莘莘与宋致对视,这一眼,想起多年前在京都的日子。
算一算,已是十余载过去,可时光并未在彼此身上留下痕迹,他一如既往一身青衫,温文清隽,笑容款款,而她依旧明眸皓齿,语笑阑珊。唯一变化是彼此眼神更温柔平和,是岁月赋予的厚重与沉淀。
良久他说:“这些年总想着要再见你一面。”
她点头,笑:“我也是。”
彼此的情感已无关风月,但曾经有过的羁绊,当年的匆匆离别像是人生某段经历戛然而止,人生再度重逢总算是有个交代。
彼此寒暄着,问候近年的经历,都希望对方过得好。
短暂相逢终有告别时。
两人说完了话,离别时,宋致最后冲顾莘莘笑了笑,说了一句:“谢谢你。”
“谢谢你当年的话,那会我人生最黑暗之时,我认为自己一无所有了,你却说,不要放弃自己,未来会拥有更多。”
顾莘莘默然,当年宋家血脉的真相捅穿,宋青山将宋夫人虐待致死,宋致被囚禁地牢,险些活活饿死,后来宋青山自杀,宋致的血脉生父,大陈天子也因内疚发病而亡,死前更将混乱的政治朝堂及未来的大陈命运全交给宋致……至亲皆死,身份窘迫,未来不明,曾以为自己是世间最幸福之人的宋致一夜之间失去一切,又背上沉重一切。
他曾绝望对顾莘莘说他一无所有,顾莘莘抚慰他不要放弃,现在的失去不代表未来的彻底否决。
果然,他重新站起,振作奋发。抛去昔日的黑暗,迎来人生新的光亮。
踏着命运的枷锁而出,他用心底的至善及对大陈的肩负感,沐光而行,一路奋进一路收获,名利,声望,赞誉,尊敬他的大陈王室,拥戴他的门生……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找回了自我。
不再是宫殿里被仇恨蒙蔽双眼,被孤独吞噬的绝望,他又回到了顾莘莘最初所见,风光霁月,仁爱坦荡,愿为国为民奉献一腔热血的至纯。
他的内心曾经历过血色与黑暗,可他的本真,抛去阴影雾霾,仍那样可贵。
晚风渐起,吹起彼此衣衫。
彼此脚步分离前,宋致目光望向谢栩那端,轻道:“他如今待你很好,我也就放心了。”
顾莘莘谢过他关心,向前走了几步,忽然又一回头看宋致,眼神俏皮:“你也找一个吧,虽说一个人也能活得精彩,但多个人陪总是好的。”
宋致一笑。
与宋致告别,翌日夫妻俩离开小镇,向下一个目标出发。
下一个目的地,蒙城,是专门去的,为了看另一个老朋友。
凌封。
青春年少的另一个重要伙伴。
凌封年轻时看似是个肆意公子,纨绔豪少,实际骨子里盈满爱国护民的情怀。
过去他早就想从军,奈何大长公主年事已高,身体有恙,为尽孝凌封一直没离开京城,哪怕领值也是在皇城禁卫军营。
几年前大长公主终于仙去,凌封总算能够一展所长。
他离开京都,自行请愿来蒙城戍守。
蒙城也是大陈的要塞之地,东接柔然,西接突厥,附近还徘徊着一些其他草原部落。
这些年,大陈与各邻国间外交关系和睦,柔然忽利王子早就结束了质子生涯,回国接替他的柔然王位,不知他在京中浪荡的几年,有没有真正追求到几个京都名门贵女,过去嗜好的野兽狼群还养不养?总之他回国接任王位后维持着与大陈友好的关系,双方还有贸易来往。
至于突厥,大陈数年前曾在突厥内战中帮助过新任突厥王上位,新突厥王感恩戴德,是以近些年突厥与大陈的关系同样良好。
唯一变数便是草原上流动的小部落,眼红大陈富庶,在蒙城附近不时骚扰一番,成为大陈安定下的局部小忧患。
凌封便是基于此自请蒙城镇守的。
谢氏夫妻赶到蒙城时,记忆里京都潇洒快意的小爵爷,虽依旧眼神桀骜不羁,但身着铠甲手持缨枪,面容被边关风沙磨砺,已然有了戍边将军的坚毅凛然。
这些年宋家这对表兄弟,兄长宋致在大陈内部弹精竭虑辅政为国,表弟则在边关坚定镇守,一内一外,令人钦佩。
老友见面,喜悦无比,这一晚双方把酒言欢。
一边喝一边聊过往,凌封过去对顾莘莘未选择自家表哥而抱屈,但眼下看顾莘莘与谢栩伉俪情深,又为她高兴。
反观凌封,这些年建功立业,感情上却颇不顺坦。
凌封年轻时玩世不恭,对女色不甚在意,感情上仍是正常男人,没像旁的公子哥娶妻妾,是怕屋里有束缚,直到大长公主去世前不放心给他指了一门婚事,是京里的某个贵女。
彼时凌封谈不上喜欢,但门当户对,加之女子温柔娴熟,便答应了婚事。
谁曾想成婚不到一年,刚及怀了孩子,女子就因难产而亡。
外祖逝去,新妻幼子紧接离去,凌封受了不小打击,干脆离了京都,一心守卫边关再未回去。
提及往事唯有叹息,好在这个汉子已走了出来,他吆喝着又给自己倒了一大碗,扯着两人道,“喝喝喝,今晚不醉不许出本帅的帐营!”
顾莘莘却按住他酒碗,“不,改日再醉,今儿你不能醉了,一会儿有贵客来。”
又拖长了话音:“是专程来找你的。”
凌封:“谁?”
话未落,帐帘掀起,一个约摸十八九岁的妙龄女子而入,长发高束,手握银剑,竟也穿了一身红色铠甲,看起来是个英姿飒爽的小女将。
凌封瞅着她半晌,终于反正过来:“你是……沐沐?”
对,来人正是多年前几人共同经历某大案的家庭遗孤,曾被顾莘莘领养一段时日的孟氏孤女,曾追在众人后面,明知几人年纪只够当自家哥姐,仍要喊做大爹二爹的小丫头孟雨沐,小沐沐。
当年案情水落石出后,小沐沐随着老管家回到了老家,几年后老管家病逝,小沐沐便由氏族叔伯代养。
小丫头渐渐长大,不知受了谁的熏陶,竟不喜红妆喜武服,好在叔伯也是开明的,请人教她习武,一学倒不得了,小丫头竟十分有天赋,学了些年头,小小年纪功夫了得。
此时大陈在宋致的辅佐下,民风通达开放,军营里不乏有女将存在,小沐沐见状一不做二不休进了军营,步步打磨多年,做了名小小女将。前阵子她剿匪有功,还受了朝中嘉奖,一时间军营里传出“孟氏女将不逊男”的美谈。
而这些年凌封在遥远的蒙城镇守,内陆事知晓不多,即便孟氏女将名声渐起,他也万想不到是自己当年抱过哄过的小小姑娘。
是以凌封见到沐沐后,有些呆了。
顾莘莘却是知道内情的,前两年她游历大陈曾经过沐沐的军营,还去探过她,所以对小姑娘的心思明了。
于是便朝身边老公一眨眼,夫妻俩轻手轻脚离开帐营,将空间留给那两位。
帐营里凌封惊喜下不知该说什么。
多年前他们告别时,他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她是天真年幼的孩童。
一晃十几年而过,他已是年过而立,威严肃穆的将军,而她也长成了明丽洒脱笑靥动人的少女。
终是少女先开口,“凌将军,好久不见。”尤记她年幼不懂事戏谑喊他三爹,其实他年纪做不得他爹,充其是个大哥哥而已。
252/258 首页 上一页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