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七零年代女厂长——红叶似火

时间:2021-07-06 09:57:54  作者:红叶似火
  “谢谢任厂长的好意,但这怎么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咱们谁也不吃亏,等来拉水泥,我就让他们给你结账。”余思雅微笑着婉拒了。
  她要付钱,任厂长自然不会拦着:“哎呀,余厂长你真是个痛快人,诚信又讲究,跟你们厂子做买卖,我从来不担心钱的事。”
  余思雅客气道:“应该的,买东西付钱天经地义。”
  “余厂长真是个耿直人。”任厂长笑了笑,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那个,余厂长有个事我要跟你说啊,你哥他这又没来上班,这都请好几天假了。他这样老不来上班,别的员工会有怨言,这到底什么情况啊,是身体不舒服吗还是其他原因?”
  什么原因?肯定是挨了打,不好意思来上班呗。余国辉这个人,本事没有,好面子倒是跟余大庆有得一拼。
  余思雅自然不会帮他兜底:“这我也不大清楚,任厂长,你按厂子里的规矩办,不用顾忌我。咱们养殖场员工要是无缘无故老是请假,那咱们也是要扣工资的。”
  “有余厂长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任厂长听懂了她的暗示,笑着道。
  双方又聊了几句,余思雅以要去其他厂子为由,跟任厂长道了别。
  出门后,王书记问:“你说他知不知道今天的事?”
  余思雅耸了耸肩:“那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嘛,我都来采购水泥了,任厂长这么聪明,还猜不到吗?”
  王书记失笑:“有道理。”
  这天下午,两人又相继拜访了好几家相关单位,搞定了原材料的问题,这才回去。
  因为王书记要忙着秋收的事,余思雅决定自己监工造饲料厂,不过人手还是公社帮忙招的。
  第二天一大早,材料就运了过来,余思雅找到施工队的工头,直接说道:“厂房先不急,先将仓库建起来。”
  因为耽搁了十几天,很快就秋收,再先建厂房后建仓库已经来不及了。余思雅准备先把仓库建好,收购一批玉米再说。
  这个年代的人有个特点,集体荣誉感很强,加上有人盯着,而且只建一层,工人们的速度很快,第一天就把地基打了起来,一个星期后,三座仓库的基本框架有了,就还剩地面和墙壁需要处理。
  余思雅便让马冬云去盯着,她开始忙其他的事,第一件就是准备钱,因为大规模收购玉米,这个资金需求可不少。而且这次牵涉几十个公社,养殖场也不能赊账,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恐慌。社员拿不到奖励金,也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动荡。
  哪里都要花钱,必须得算好了,不然一旦资金链断裂就麻烦了。乡下人保守,而且她已经向县里的银行贷了好几万,还没到期,现在又去贷款,麻烦不说,还会被许多人盯着。
  余思雅便把主意打到了省城的银行。
  抽了个空,她直接带着材料去省城,让楚玉涛陪她一起去贷款。
  这次贷款余思雅是以要在省城建厂房为名,准备了两个门市部的相关资料,还有清河鸭养殖场的厂房面积,固定资产等相关证明,以展示他们有还款的能力。
  她这些厂房、机器和门市部都是固定资产,有了资产证明,再加上现在这时候很好贷款,余思雅申请的二十万贷款第二天就被批了下来。
  余思雅给楚玉涛留了五万作为建厂房的费用,其他的十五万全带回了乡下。
  这时候,乡下的玉米也进入了抢收阶段,怕下雨影响到玉米的收成,王书记亲自下乡,挨个大队巡视,鼓励大家加班加点将玉米收起来。
  玉米从地里收回来之后,还有两个重要的工作要做,一是晒干,二是脱粒。这会儿乡下没有玉米脱粒的机器,全靠人手工将玉米粒剥下来。
  这时候,全村男女老少,连拄着拐杖的老太太都上场了。王书记在广播里不断地鼓励大家,还再次强调了三月许下的奖励政策。
  有了奖励这根胡萝卜吊着,大家干劲十足,就连不少厂子里的职工晚上下班回去也跟着家人坐在院子里纳凉剥玉米。
  五天后,相继有小队完成了玉米的脱粒和晒干工作。
  王书记亲自带着公社的干部去验收成果,她还邀请余思雅一块儿去,但被余思雅给拒绝了。
  这个事情枯燥又耽误时间,一个小队一个小队的轮过去,估计每个几天完不了工。
  为了方便运送粮食,余思雅从厂子里调了一辆货车过去。每个小队,称重后留下往年分的玉米份额,余下的分为两份,一份上交完成纳粮任务,另外一份就直接运了清河鸭养殖场,按照比粮站收购价高一厘的标准卖给清河鸭养殖场。
  这个过程,公社干部,大队会计和小队长以及清河鸭的杨会计都会在场,并记录下相关的数据,公开透明,以免出现腐败问题。
  三天过后,清河鸭养殖场的仓库已经不够装了。饲料厂的仓库虽然建成了,但还要晾晒十天半月,蒸发掉墙壁和水泥地里的水分,才能让粮食入库,不然容易发霉变质。
  更要命的是,其他公社也迎来了大丰收,多余的玉米怎么处置成了一个问题。
  当然也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卖给粮站。可梅书记和各公社书记都不愿意,他们把粮食卖给了粮站,后面想买回来,还得要指标,太麻烦了。
  而且清河鸭养殖场已经放出了消息,饲料厂的收购价比粮站高一厘。可别小瞧这一厘,这会儿一斤玉米也就一分钱左右,多一厘可是高了10%,算下来可不是个小数目。
  有更贵的,谁愿意便宜卖?
  大部分公社书记都跟余思雅没交情,不好意思把电话打到清河鸭养殖场,干脆找胡秘书。
  胡秘书向梅书记反应了这件事。
  梅书记第一个反应就是骂人:“蒋主任干的好事,要不是他横插一脚,饲料厂的仓库都能用了。这老家伙,净给咱们添麻烦。”
  胡秘书笑道:“蒋主任知道这会儿粮食大丰收,估计已经急红眼了。”
  “谁管他!”梅书记心情好,笑道,“打电话给余厂长,这批粮食只有他们饲料厂能吃下,跟她商量商量。”
  胡秘书便把电话打到了余思雅那儿,征询她的意见。
  余思雅笑着说:“我也正想打电话给胡秘书提这个事呢,没想到你先打过来了。我先问问,今年县里的玉米增产了多少?”
  胡秘书笑呵呵地说:“比往年的产量翻了一倍多。梅书记下乡督促秋收时看过了,水稻也比以前长得好,产量肯定能增加不少。”
  这可真是个好消息,玉米到底是粗粮,口感不是很好。大米丰收,大家今年就能吃上更多的精细粮了。
  “那挺好的,水稻增产的那部分县里有什么安排吗?”余思雅笑着问道。
  胡秘书没多想:“当然是卖给你们饲料厂,各公社社员辛苦了整整半年,等着拿奖励呢。梅书记说了,咱们的承诺一定要兑现,绝不能失信于民。”
  余思雅赞同:“有道理,不过胡秘书,现在人都不能顿顿吃上白米饭,这我们要是拿稻谷做饲料喂养鸭子,说出去也不好。所以我有个想法,我们饲料厂就只收玉米、大豆之类的粗粮,精细粮由各小队完成了纳粮任务后,按照工分和人头计算,分给社员,当然多劳多得,干活卖力的可以多分一部分,具体地细则你们来宣布。”
  “这样各公社的奖励金一半由现金付给社员,另外一半用稻谷做补贴。如果社员更希望拿到钱,也可以将这部分稻谷卖到粮站,你觉得怎么样?”
  现在精细粮多难弄啊,城里人都不够吃,更别提乡下了。有多余的稻谷谁愿意低价卖给粮站?
  胡秘书觉得这主意可行:“余厂长,你这安排更合理,一会儿我就向梅书记反应一下。不过我今天打电话还是要催你个事,好些公社打电话来询问收玉米的事,你们厂子什么时候收购?得尽快安排上,公社的仓库爆满,马上要收水稻了,必须得腾出来。”
  这确实是个问题。每个小队都有保管室和仓库,但规模都比较小,因为这些年粮食一直挺紧张的,纳粮之后就队里分了,也没多余的粮食可以长久储藏,所以很多仓库都没扩张,甚至年久失修,老鼠横行。
  不过公社装不下,不代表社员们的家里也装不下嘛。社员家里有的是仓库和装粮食的柜子、坛子,只嫌粮食太少,不会嫌粮食没地方放。
  余思雅思索了一会儿,说道:“胡秘书,马上就要收水稻了,别说我们仓库没准备好,就算准备好了,车子挨个公社的收购也不是三五天就能完成的,到时候得耽误大家收割水稻了,你说是吧?”
  胡秘书想了想现在的运力,还有收购得称重结账这些事,确实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
  “你说得也有道理,可这批玉米怎么处理就成了麻烦。真没想到,我有一天也会愁粮食太多了。”胡秘书自嘲地说。
  余思雅笑道:“胡秘书我有个想法,将这批玉米按照奖励的标准发下去,发到社员们的手中由他们保管。等秋冬季,农闲的时候,我们养殖场的车子开到各大队,逐个大队收购。同时各家各户自留地里多余的玉米也可以一并收购了,价格一样,如果大家不放心,我们饲料厂可以现在就支付一半的定金。你看怎么样?”
  这样一来,能够大大地缓解饲料厂的库存和储藏压力。而且社员也得了实惠,今年水稻丰收,大家分得多了,玉米的消耗自然就要少一些,那自留地里种的玉米自己吃不完就只能卖了。卖给饲料厂还能多得个几块钱,谁不乐意?而且是饲料厂上门收购,也不用他们辛辛苦苦挑去粮站了。
  而且饲料厂还先付了一半的定金,大家也不用担心饲料厂赖账反悔。这个事对社员来说,没半点风险,傻子才不答应呢!
  想明白了其中的好处和可操作性,胡秘书兴奋地说:“余厂长你可真有主意,我这就去跟梅书记汇报,他要没意见,今天就把这消息通知下去。”
 
 
第102章 
  急着秋收,县里的速度非常快,当天就将这个政策传达到了各公社,并让各公社算出能卖的玉米数量,会计到县里来登记相应的数量,领定金。
  因为定金是从清河鸭养殖场出,养殖场少不了要出面。全县多出来的玉米,涉及资金金额比较大,来的估计都是领导,余思雅担心杨会计一个人撑不住场子,索性一道去了。
  梅书记也很关心这个事,怕出问题,派了两名信得过的同志过来帮忙登记作证,而且为了避免以后出现纠纷,没法对证,所有登记数据都做了两份,一份给清河鸭养殖场作为以后收粮的凭证,一份留在县里存档。核对无误后,双方都按了手印。
  三方合作,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将六十多个公社要卖的玉米全部统计完全,并将定金发放给了各公社。
  真是花钱如流水,仅此一项,余思雅在省城贷的十几万都快花光了。
  不过想到接下来一年都差不了多少粮食,饲料厂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余思雅觉得花这点钱又不算什么了。
  忙完之后,胡秘书亲自过来找她。
  “余厂长,辛苦了,你还没吃午饭吧,梅书记刚才开个会拖到现在,正好也没吃饭,让食堂多做了一道菜,你也去吧。”
  梅书记这会儿还想着她,余思雅当然不能推辞,微笑道:“好,辛苦胡秘书跑这一趟。”
  将登记册交给杨会计保管后,余思雅就起身去了食堂。
  这个点大部分人都吃过饭了,食堂里只有两张桌子还有人,梅书记单独坐在一张桌旁,手里拿着报纸在看。
  余思雅走近瞄了一眼,最近C省没什么大事,报纸上报道得最多的就是粮食丰收的新闻,毕竟嘛,粮食是国泰民安的根本,吃不饱饭,其他一切都是白搭。
  听到脚步声,梅书记抬头,露出一张瘦了一圈,皮肤也黑了一个维度的脸,笑着指了指对面的凳子:“余厂长来了,坐。小胡去让师傅加菜了,余厂长今天辛苦了,又让你特意跑一趟。”
  余思雅依言坐下,笑着说:“梅书记客气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最辛苦的是梅书记你。这段时间频繁下乡,梅书记都瘦了。”
  梅书记将报纸折了起来,放在一边,摆手说:“我不辛苦,最辛苦的是咱们的老乡啊。辛辛苦苦一年也就将将能够填饱肚子,真是不种地,不知道农民的艰辛。”
  这段时间经常往乡下跑,梅书记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和不易,面朝黄土背朝天,大中午丢下碗就要下地,其中的辛苦,没种过地人完全体会不到。
  余思雅含笑点头:“是啊,不过现在越来越好了,我相信明年还会更好。”
  梅书记隔空指着余思雅:“你这小同志就是会说话。”
  余思雅只是笑。
  梅书记也不在意,其实他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今年的丰收让他看到了农村的巨大潜力,如果年年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农民挨饿将会成为历史。
  “余厂长,咱们县的玉米产量目前已经统计出来了,比之去年增长了135%,翻了一倍还多,这可真是出乎咱们当初的预料,我当时还想着能增加个百分之三五十就已经是个意外了,谁知道结果这么好。对了,你看最近的报纸了吗?”
  余思雅摇头:“最近忙糊涂了,还没来得及看。怎么,最近报纸上有什么新的消息吗?”
  梅书记将一旁的报纸递给她:“你看看。”
  余思雅打开省报,从头版开始看,一目十行地扫过,大致浏览了一下。头版是省里领导讲话,要务必保障秋收,号召大家尽快抢收,完成今年的任务,接着是一些地市级举行抢收的誓师大会之类的,还有个别地方说今年的产量增加了多少。
  几乎一半的版面都在讲秋收,就连第二届大学生即将入学这个消息也只得了个小豆腐块的版面。
  “省里领导很重视秋收啊。”余思雅看完后说道。党媒是政府的喉舌,很多时候代表着政府的态度,这样大篇幅的报道秋收,可见省里对秋收的重视。没办法,这差不多一个月的收获,关系着几千万人接下来一年的口粮,怨不得大家如此重视。
  梅书记低头喝了一口水,笑着说:“是啊,我看过最近这几天的报纸,也听了广播电视新闻,很多地方的秋收成绩,跟咱们县比起来,差距不小,但都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余厂长,你觉得咱们这个成绩能上报吗?”
  余思雅到这会儿才算是明白了梅书记的意图。
  她笑着说:“当然能,咱们这项改革创新的举措,可是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如果能在全省推广开来,明年的粮食产量岂不是能翻倍。这样大家都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