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看着镜子里的伊莎贝拉,突然问:“你觉得汤姆·布坎南怎么样?”
伊莎贝拉直接道:“很典型的富家子弟。”
“我也这么觉得。”乔丹说,又露出好奇的目光,“难道你真的没有想过这方面的问题么?结婚?”
黛西比伊莎贝拉还要小两年,现在都在考虑结婚的事情了,可是自乔丹认识伊莎贝拉的一年里面,就没有见过她跟哪个男性走得近。
就算有男性对她表现出兴趣,她总是会冷静地拒绝。伊莎贝拉·布朗特在别人眼中就是一朵高岭之花。
而且在二十一岁这个年纪,理应对爱情充满着憧憬,可是她从来没有见过伊莎贝拉青睐过谁。
就算那位跟她跳过两次舞的军官,乔丹亦再也没有听她提起过这个人。
虽然他们的站在一起的时候真的很耀眼很登对。
她对那个叫盖茨比的军官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了是他跟伊莎贝拉跳过舞外,曾经有一段时间盖茨比跟黛西走得很近,那时候黛西很喜欢他,乔丹从未见过她对一个人如此有兴趣。
然而他却拒绝了黛西的告白。
她可是路易斯维尔的黄金女孩啊!
乔丹又找到了在外表以外,伊莎贝拉跟盖茨比的共通点——都不按常理出牌。
不过黛西被盖茨比拒绝在乔丹眼中成了一件好事,汤姆·布坎南的条件在各方面都比一个来历不明的军官好太多,即便他的性格有点惹人讨厌。
他们在婚后很可能会有不少磨擦,也可能过得不快乐,但总比捱苦要好。
伊莎贝拉一顿,没有把话说的太死:“我不是单身主义者,但是有哪个男人能够接受自己的妻子把事业看得比一切更重要的?”
“可是你总有一天要嫁人的。”
只是她想象不到伊莎贝拉会找一个怎样的人。她不在意对方的地位和财富,她把品格看得比这些都更重要,所以乔丹真的很好奇,最后伊莎贝拉会跟什么人在一起。
她听伊莎贝拉说了汤姆的朋友纠缠她的事,那个男人好歹是个富二代,她却完全看不上眼。
——该不会是个艺术家吧?想到伊莎贝拉的职业,好像不是不可能。
在乔丹的观念里,根本没有“不嫁”这个选项。
伊莎贝拉以前跟乔·马奇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乔总是很轻易就理解到她的想法,因为乔拥有一颗自由的灵魂,她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也不接受社会给她安排的角色。
说到乔,伊莎贝拉仍然跟她保持着每月写信给对方的习惯,所以她知道乔和约翰·华生发展成为笔友,这让乔感到相当兴奋——一名英国的笔友!而且他还是福尔摩斯侦探的助手!
华生会给她分享一些有趣的案件,这些都成为乔的灵感来源。她的侦探小说已经写完了,在华生的鼓励下还投稿给英国的出版社,只可惜没有被接纳,但这依然没有消灭乔对写作的热情。
但是乔和乔丹以及黛西身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正如乔无法理解黛西她们为嫁而嫁,黛西也一样无法理解乔不甘平淡的理想。
只能说人各有志吧。
聊着聊着,伊莎贝拉为乔丹上了一次蜜粉,看着自己的作品用满意的口吻说:“完成了,我们出去吧,摄影师已经准备好了。”
乔丹睁开眼睛,看着镜子里那张天天看见的脸,先是愣了下,回神过来后不由自主的感叹道:“如果哪天你不想再设计时装了,可以去开沙龙。”
她的话里没有一点夸张的成份,因为当伊莎贝拉带着她走进摄影棚的时候,里面的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屏住了呼吸。
三天之后,纽约的康泰纳仕出版公司里,《VOGUE》的副编辑也倒抽了一口冷气。
他手里拿着的正是由伊莎贝拉寄过去的照片。
第48章
◎跟《VOGUE》谈判。◎
本来在听见希莱尔说想用照片的时候, 这位副编辑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是一位模特儿穿着希莱尔的衣服的全身照。
可是他手里的这些照片,不是那些僵硬的全身照,每一张都拥有独特的角度, 模特儿的衣服、妆发、神态、氛围和光影都配合得无与伦比,能称得上是艺术品了。
他没有见过这种风格的照片, 你说它是时装照吗?但它的某些角度并没有把衣服的完整面貌呈现出来, 副编辑却觉得这样反而更好——展现出衣服的整体反而会破坏了构图。
模特儿的姿态也很多变, 不光光是站着, 还有坐着和躺着的,每个动作都透着一股美感,在它的镜头下, 模特儿不单单是用来展示衣服的衣架子,她更是把衣服的质感升华到另一层次的关键。
以住的时装照的重点是衣服, 模特儿相当于衣架般的存在, 是展示衣服的工具,既然是工具, 那么模特儿是谁都不重要(除非她是一位明星),人们一般不会把注意力分给模特儿。
但是这辑照片里的模特儿却美得让你无法移开目光,散发出来的氛围感会让你不自觉陷进去,甚至会令你想学她那样去配搭衣服。
副编辑一直认为衣服和模特儿的作用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高级的衣服可以提升人的气质,适合的模特儿也可以让衣服看起来更高级, 只是很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作为时尚杂志的编辑,他看出背后的功臣不是这个模特儿,而是摄影师——模特儿再美也要被镜头捕捉到方才能呈现出来。
……要用照片作为封面吗?
他甚至萌生了如此荒谬的想法。
他可以想象这些照片配上“VOGUE”几个大字的效果定会很抢眼, 可是在《VOGUE》成立的二十多年里, 一直都是用绘画作为封面的, 这种尝试太破格了。
副编制带着这张照片,敲响了主编辑的办公室门,询问他的意见。
《VOGUE》的主编辑先是欣赏这辑照片一番,副编辑可以看见他眼里流露出惊艳之色,然而在作出决定的时候又斩钉截铁:“不行。”
副编辑看起来没有很惊讶:“为什么?因为我们用绘画作为封面用了那么多年,不可以为一个有点名气的设计师而改变传统?”
“不是这个问题。”主编辑摇头,“你知道读者是怎么看我们的吗?”
“……一本具权威性的时尚杂志?”
“不仅如此,《VOGUE》之所以跟其他时尚杂志不一样,是因为在读者的眼中我们的档次很高,不是那种哗众取宠、为了销量或者金钱利益而失实报道的杂志,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事风格,这是《VOGUE》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他说,“所以,如果我们用希莱尔的照片作为封面,读者会怎么想我们?”
副编辑沉吟片刻,道:“她们会觉得,我们在自降身价。”
为了一个刚成名的设计师而改变一直以来的政策,还给他优待,不是在自降身价又是什么?
就算是咖位多么大的人,都不应该给予优待,这就是《VOGUE》的权威性。
“没错。”主编辑用无容置疑的口吻说,“你放心吧,就算只放在内页,我相信这些照片也会引起火爆的回响,我以我多年的经验保证。”
虽然这个结果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但副编辑在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点可惜。
……
同一时间,芝加哥的咖啡店里,伊莎贝拉在等待一个人。
过了一会儿,一个女人走进来,坐到她对面的位置:“抱歉让你久等了。”
“没关系。”她客气的笑道。
这位正是去年在时装发布会上面见过一面的阿加莎太太——《VOGUE》发行人的妻子。
伊莎贝拉透过伍德女士联络阿加莎太太,请她出来见一面。
阿加莎太太不着痕迹地打量着眼前的少女。
对比去年见她的时候,她的外貌变化不大,就是气质不一样了。在举手投足之间,这女孩都散发着一股压人一头的气势,让人很容易就忽略了她是如此年轻。
虽然大家都说伊莎贝拉·布朗特是希莱尔先生的情人,但阿加莎太太却觉得,希莱尔今天的成功,她功不可没。
她一直替没有露过脸的希莱尔做事,希莱尔的所有客户对她一定都不陌生,这女孩处事圆滑,跟大家都能打好关系,让买家的体验好得不能再好,这也是除了希莱尔本身的设计出色以外,他在上流社会里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路易斯维尔这边,伊莎贝拉有乔丹为她打掩护;在东岸那边,又有威尔逊夫人帮她说话,因此倒是没有人怀疑过希莱尔的真实身份就是她。
寒喧了几句之后,伊莎贝拉直奔主题:“我就直说了,希莱尔先生想要推迟他的访问的发布尔日期。”
这种事情她跟编辑说也没有用,因为编辑在这方面没有决策的能力,他们能决定的只有报道什么内容、如何排版、用哪一个封面等等,只有更高层的人员才能拥有政策上的影响力。
比如说它的发行人,因此伊莎贝拉想要从阿加莎太太入手。
有话直说是美国人的其中一个特质,所以阿加莎太太并没有感到愕然,只是事关丈夫的工作,她脸色凝重:“我希望能先理解他提出这样的请求的原因。”
“这是自然的。”伊莎贝拉点头,随即又展露微笑,简洁明了的说,“希莱尔先生的第一家时装店预计会在圣诞节之前开幕。”
——希莱尔先生要开时装店了?!
就算伊莎贝拉没有继续解释,阿加莎太太亦明白她的意思。
如果希莱尔先生要在十二月开时装店的话,那么有什么比《VOGUE》更好的宣传平台呢?
它的最初发行地就是在纽约,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其他地区,但《VOGUE》始终在纽约拥有最多最忠实的读者,希莱尔的访问一旦面世了,一定会有很多人慕名而去。
这样的宣传手法在现代叫“造势”,在一部电影正式在电影院上映之前,主演会被安排出席各式各样的活动,像是首映礼和到脱口秀上作客,目的都是增加曝光率,为即将上映的电影造势。
《VOGUE》那边本来是打算在两周后的那一期就推出这篇访问,但是这样太早了,她的时装店没办法立即开幕,那么等到十二月的时候由《VOGUE》带来的热潮都已经减退了。
就算能够提前开幕,伊莎贝拉也不会这么做。作为穿越者的其中一个优势便是她知道什么日子才是最佳的时机:战争在十一月结束,英、法、德之间的战争耗尽了欧洲的资源,欧洲各国都伤痕累累,唯有美国在战争里获得不少好处,成为英法的债主,一举超越大英帝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得到火箭式增长,国民收入提升是必然的结果。
美国人在这百年来的储蓄习惯都没怎么改变过,很多美国人都没有储蓄的观念,有钱就花,甚至会花“未来钱”。
因为长达数年的压抑,战后的美国人像是进入了狂欢状态似的,他们对于享乐——包括娱乐和购物的需求大增,为20年代盛行的消费主义埋下伏线,时装店在十二月开幕可以说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以及人和。
阿加莎太太不知道伊莎贝拉的这些考虑,只当她非常任性,皱着眉说:“布朗特小姐,你要明白《VOGUE》不是广告公司,不会为了配合希莱尔先生的行程而更改安排。”
“我……我们会向你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咖啡来了,伊莎贝拉向服务生说了声谢谢。
阿加莎太太的身体向前倾了一点,这是感兴趣的表现。
伊莎贝拉握着咖啡杯的耳柄,目光诚恳:“如果《VOGUE》愿意迁就希莱尔先生,那么在时装店开幕的那天,他也愿意给予《VOGUE》独家采访的机会。”
任谁听见这番话都会觉得希莱尔很自大,连一向对他有好感的阿加莎太太也不例外——什么叫“给予《VOGUE》独家采访的机会”?你把自己当是什么大人物了?
人家愿意访问你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你还反过来说是你给他们机会?
“而《VOGUE》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机会?”
“因为这件事拥有十足的新闻价值。”伊莎贝拉一脸平静的抛下一个浅水/炸弹,“威尔逊夫人会出席开幕式。”
……威尔逊夫人会去?阿加莎太太愣住了。
先不说希莱尔是美国目前崛起得最快而且最有话题性的新晋设计师,他的时装店开幕是时尚界不能错过的消息,光是第一夫人会出席开幕式这件事就有足够的新闻价值了。
这番话也提醒了阿加莎太太,希莱尔跟威尔逊夫人的关系很好。
如果《VOGUE》能获得独家采访权意味着什么?他们可以抢先得到希莱尔的一手消息,在众多杂志报纸里突围而出。
到现在,阿加莎太太已经动容了。
伊莎贝拉垂着眼睛在自己的咖啡里加糖,然后抬眸,那双灰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灼人的光芒。
“在你作出决定之前,不如我先跟你分享一下希莱尔时装店的营运模式?”
第49章
◎新的篇章。◎
“是这样的。”伊莎贝拉举起两根手指, “希莱尔这个品牌以后会分成两条线,一是主线,也就是高级线, 范围包括高级成衣、私人定制礼服以及高级定制礼服。”
阿加莎太太心一惊,原来希莱尔先生还打算做高定啊?
高定跟私定是两个层次, 前者必须得到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认可, 美国目前并没有高定设计师, 美国人想买一件高定礼服得去法国那边找, 这意味着如果希莱尔想成为高定设计师,他必须跟法国人竞争。
那么他的野心真不是一般的大。
高级线的目标顾客很明显,就是上流社会的人, 也是希莱尔工作室目前拥有的顾客的主要群体,阿加莎太太以为希莱尔会一直走这条路线, 原来他还有别的打算?
伊莎贝拉接着的说话验证了她的想法:“二是副线, 它的定位会比主线低一级,算是中高级线, 同一批的高级成衣会用更便宜的面料去生产中价位的版本,除此之外还有各类的时尚单品,目标顾客是中产乃至劳动阶层,时装店就是为了副线而设。”
阿加莎太太没听过有哪有个美国设计师同时走两条线的, 设计礼服的设计礼服,设计成衣的设计成衣, 大家河水不犯井水,而且礼服的设计师一般看不起成衣的设计师,希莱尔为什么会有这种自降身价的想法?
她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这样不就会令希莱尔变成一个大众品牌?”
有钱人都有一种毛病, 他们希望自己拥有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 要是平民都可以跟他们用同一个品牌的东西, 岂不是失去了希莱尔一直以来在他们心中那份优越感吗?
希莱尔这么受上流社会青睐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很难约,有钱都买不到还要排队,现在要跟平民分享了,多少有点心理不平衡。
想赚上流社会的钱,又想赚中下阶层的钱,最后有机会变成两边都不讨好。
只是阿加莎太太并不知道,现代的奢侈品牌之中大部份都不会只有一条线,为照顾到不同需要的顾客,有好几条支线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这样会令它们变成大众品牌吗?肯定不会的。
35/100 首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