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雅怀孕后,贺成便减少了南下的频率,要出门也是快去快回,加上他的货源都是老路子,物流车皮也都摸到路子了,所以就暂且只管自家店里的货供应,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家里陪姜雅。
毕竟生孩子对两人来说才是人生大事,人一辈子怀孕生子能有几次,赚钱的机会有的是,他们如今也不缺钱。
这一两年“倒爷”干下来,两人手里的钱,在这个年代恐怕要称之为巨富了。
所以两人一合计,贺成第二天便骑着摩托车跑遍县城,买到了塑料薄膜和西瓜、甜瓜种子。
这些物资便只有县城农技站有,贺成去买的时候,农技站的工作人员还特意问他哪个镇的,买塑料薄膜做什么,贺成说他想尝试一下地膜覆盖。
工作人员一听挺惊奇,问道:“你还知道地膜覆盖?看你不像个农民。”
贺成笑道:“你说错了,我还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小岭村的。”
工作人员说:“还是年轻好啊,咱们年轻的农民开始重视农业技术了,科学种田了。你什么文化呀?”
贺成顿了顿:“文盲。”
只能这么说啊,谁不知道贺大成一天学没上过,学校的大门都没进去过。
瞧见工作人员惊讶狐疑的眼神,贺成笑道:“不过我媳妇认字,她上过学有文化,她教过我,我好歹也能认得几个字。我听说你们现在扶持科学种田新技术,要是有什么地膜覆盖、小拱棚之类的技术资料,方便的话可以给我一些,我拿回去给我媳妇看。”
第44章
贺成下午回来, 不光带回来了农膜和种子,还带回了几页纸的农技资料,和他在永城买到的两本农业技术书。
经农技人员给他讲解, 贺成才知道, 地膜覆盖是不能种西瓜的, 他想种西瓜、甜瓜, 应该用小拱棚。
不论地膜覆盖还是小拱棚,眼下都还是最新农业技术。粮食生产最要紧, 至于小拱棚种瓜种菜,本县甚至还没有过实践, 农技员也是纸上谈兵。
贺成把资料拿回家, 两个只在农家乐旅游时见过小拱棚的半吊子,开始研究科学种田了。
姜丰产听说了这件事,好笑地跟姜雅说:“二姐, 你还真打算啊,不是我说,就你跟二姐夫两个人,你们连自家的地都种不好,平常要不是爹带着我去给你们锄草,你家的地里草都比庄稼长得高。”
姜雅说:“我就想试试,种个瓜吃, 你不帮忙就算了,反正也指望不上你,要你这样的臭弟弟有什么用。”
这话说的, 姜丰收上学不在家, 姜老大是不屑于弄他们这些“玩意儿”的,姜丰产不帮忙, 贺成一个人不够手,而且贺成隔三差五还要出门,总不能让姜雅一个孕妇自己去干活。
姜丰产赶紧答应了,二话都没敢再说。
于是贺成便带着姜丰产,先在家中厨房旁边的小黑屋搞起了暖炕,先育苗。
这年代好多物料都没有,没有现成的育苗钵,贺成从大队部弄了些报纸,两人坐在一起糊纸筒。
姜老大过来瞧了一眼,女婿带着儿子坐在一起糊报纸呢,姜老大直叹气,就为了种瓜吃,这是有多不务正业。
姜老大回去跟宋士侠说:“你这个闺女,实在馋的有点过了。”
宋士侠马上说:“她怀着孕呢,怀孕的人你能怎么办,她可能就随口一说,大成那个夯货就当真了。”
贺成带着姜丰产把种子种了下去,发芽了,长叶了,一天天的招人稀罕。
之后店里来一批货,他去了永城几天,回来后姜雅已经指挥着姜丰产和石巧玲,跑去自家田里支棚子,用竹片骨架支起大约三十公分宽的小拱棚,蒙上塑料薄膜,贺成回来后,几人便把营养钵里的瓜苗移栽了进去。
早春时节,偌大的田野空荡荡的,就他们家的地里一片小拱棚,阳光下塑料薄膜特别显眼,亮闪闪的。
村里的村民们瞧见了,一个个好奇地跑来看热闹,听说是因为姜雅要吃西瓜,贺大成种西瓜呢,村里人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出的什么洋相啊这是。
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头一回,实验性质的,贺成也没敢搞太多,他用自家一块半亩地的承包田,种了三分地的西瓜、一分地甜瓜,还有一分地试种的辣椒和茄子。
这事情甚至惊动了队长,队长叔跑来看了看,找姜老大说:“老姜,你也不管管,承包田种什么一向都是村里说了算的,农时不对就瞎种,这时节哪里就能种西瓜了?再说到时候别人都是种花生,就他跟人家不一样。他在地里玩洋相,到时候交不上公粮,我可帮不了他。”
姜老大也无奈,只好说:“那两个熊孩子一向不着调,也没跟我商量,他们种都种下了,还花钱买了薄膜和竹片骨架,再加上化肥、种子……我总不能给他拆掉扔了,要是真能种出来西瓜,我叫他给你送两个。”
农历三月底,别人开始耕地种花生的时候,贺成田里的小拱棚里,西瓜和甜瓜已经长出藤蔓了,气温也上来了,长势喜人。
贺成为了一批重要的货要南下一趟,姜雅肚子已经能看到明显的弧度了,
春日阳光下,姜雅便抱着个肚子,跟着石巧玲一道,慢悠悠去田里看她的瓜。又是一年春旱,姜丰产和石巧玲忙着浇水抗旱,小拱棚上的塑料薄膜被掀开一半,西瓜的藤蔓已经从棚里探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煞是惹人喜爱。
瞧瞧,多可爱,露天的西瓜这个时候应该才刚种下呢。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姜老大也不得不在忙碌其他农活之余,抽空来关心一下,帮着浇水抗旱,看着几个熊孩子到底能折腾出个啥来。
姜雅跟他说:“爹,你信不信,我这西瓜,能比别人家的提前一个月上市。”
姜老大表示怀疑:“你先让它结个瓜吧,长这么早,别跑秧了。”
事实胜于雄辩,虽然过程也不是就那么顺利,但农历四月初,初夏的天气刚刚显露起来,西瓜没有对比,村民园地里露天种的甜瓜刚长出藤蔓,小拱棚里的第一茬甜瓜就成熟了。
贼甜。
也不知道是水土的原因,还是种植方式的原因,姜雅就觉得他们自家的甜瓜格外甜,甜度比她上辈子吃过的任何甜瓜都甜,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瓜。
毕竟她上辈子吃的瓜,不可能等到成熟再摘下来,也就是个夹生的瓜,指不定还用了多少生长素甜味素、膨大剂。
然后麻烦来了,吃瓜群众来了。
村里的人们经过他们家的瓜田,总要来看看热闹,你吃一个,我摘一个,亲戚朋友送几个,加上自家吃,第一茬甜瓜愣是没够吃。
农村就是这样,放牛割草的小孩经过田边摘个瓜吃了,这不算什么,你也不能说什么。甚至还有小青年白天不好意思,晚上偷偷去摘的,把瓜田都踩坏了。
二分地的甜瓜,实在也没多少。
姜雅和贺成还没急,姜丰产急了,他顶着“不务正业”的压力跟着姐夫忙碌一个春天,眼看着瓜熟了,还喜滋滋等着多卖点钱了。
不光卖钱,这小子是憋足了劲,要堵住别人的嘴,尤其是他亲爹老姜同志的嘴。
姜丰产把心一横,索性弄个小棚子,看瓜去了,晚上都睡在瓜田边上,吃个饭都让石巧玲去换班。
西瓜成熟比甜瓜晚了有一星期吧,姜丰产成功保卫了他们的西瓜。
中午石巧玲换了姜丰产回家吃饭,跟他说贺成回来了,姜丰产一听,兴冲冲在西瓜田里拍了半天,挑来挑去,摘下一个熟得早的西瓜,抱着回家。
姜丰产兴冲冲抱着西瓜径直回老宅。贺成和姜雅正在隔壁娘家老宅蹭饭,姜雅挺着肚子不方便,怀孕后贺成如果出门,她基本上都在娘家吃。
西瓜跟甜瓜不一样,西瓜结瓜要控制,一棵西瓜藤上只留一个瓜,时间也就差不多,所以一块地的西瓜成熟时间都差不多。这个瓜,是他们田里摘下的第一个西瓜。
“爹,你看看,这是我们种出来的第一个西瓜。”姜丰产拍拍手里的花皮西瓜,圆溜溜,七八斤重,他把瓜洗干净,拿了刀来切开。
“爹,第一块,你吃。”姜雅笑眯眯拿了一块,先递给姜老大。
姜老大很难不从她的话音里听出一丝揶揄。
姜老大也没说话,接过来咬了一口,点头连说甜,招呼其他人都吃。
姜雅拿起一块咬了一口,满意地点点头,可真不容易,她从刚怀孕就要吃西瓜,终于吃上了,还是他们自己种的。
一家人品尝第一个西瓜,纷纷说又沙又甜。
贺成说:“这个瓜是不是还没熟透,现在瓜肉口感脆一点,熟透了应该更沙。”
姜丰产点头,说再过几天吧,顶多一星期,应该就都熟透了。
宋士侠一边吃一边夸,冲着姜老大笑道:“你不是说人家不务正业出洋相、种不出来吗,这回你自己吃上了,别人露天种的瓜这会儿刚结瓜、才鸡蛋那么大呢,我看咱这个瓜拿去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姜丰产切完西瓜,就给媳妇留了一大块,放在旁边盘子里。他说:“那是,我们这个瓜提前上市足有一个月呢,二姐夫,你说咱这个西瓜,能卖多少钱一斤?”
记得去年夏天姜雅在城里买的西瓜,居然要七八分钱一斤,贵的时候卖一毛,快赶上小麦了,吓得宋士侠都不舍得吃了,连说这哪是吃瓜,这不是吃钱吗,骂姜雅败家。
“二姐夫,去年大夏卖八分,你说咱这个,能不能卖到一毛五一斤?”
贺成笑了下说:“差不多吧,这时节肯定要贵一点,乡下估计嫌贵,我们进城卖。”
姜老大吃着瓜忽然说道:“你们要卖,这瓜就该摘了。”
“不行吧,现在西瓜也就六七分、七八分熟。”姜丰产道。
姜老大说:“不能等它熟透,熟透的西瓜没法运输,它容易炸,还容易烂,你摘下来再运到城里,再卖掉,就该烂了,七八分熟正好摘瓜上市,摘的时候把藤剪下来,留一段藤在上头,耽搁几天,等你卖的时候它也就熟的差不多了。”
姜雅吃着西瓜笑了下,给姜老大比了个大拇指:“爹,姜是老的辣。”
“去你娘的。”姜老大笑骂。
贺成说:“爹,其实种瓜您比我们懂,比我们有经验,我们就是弄个小拱棚、让它提前上市罢了,控果的时候我们没经验,有点跑秧,你看这瓜都不够大。”
“对,”姜雅立刻奉承道,“爹,育苗、搞小拱棚这些,其实没什么难的,丰产也都学会了,以后你带他种,谁不知道您是村里的老把式,种瓜您也比我们强。”
姜老大却没被他们忽悠住,只嗯了一声说道:“等你们卖了钱再说吧,这么死贵的东西,能有几个人舍得买?卖不出去也白搭。”
两天后,一驴车西瓜拉进县城,一上午就卖光了。
姜丰收正好星期天,跟着一起去的,姜丰收负责吆喝、挑瓜,这小子有点社交牛B症,嘴甜又机灵,招呼顾客很有一套。姜丰产称秤、收钱,兄弟俩忙的不亦乐乎。
贺成让他们卖三毛钱一斤,起初兄弟俩还不敢卖,怕太贵了卖不出去,结果他们这车西瓜在县城农贸市场一亮相,就引来了一堆人问,多稀罕啊,这个时候哪来的西瓜呀。
一个西瓜,小的七八斤,大的十斤吧,一个西瓜就得两三斤猪肉的钱了,贵是贵,可物以稀为贵,买的人照样不少。
嫌贵他们还给切开卖,买半个,一斤猪肉的钱,就能尝个鲜了。甚至还有会过日子的主妇,两人合伙买半个的,买回家大人孩子吃个稀罕。
卖完了瓜,贺成带着他们兄弟俩在县城还下了顿馆子,吃了饭,下午赶着驴车慢悠悠回来。
姜老大和宋士侠听说他们卖三毛钱一斤,差点没呛着。
宋士侠说:“这些城里人,钱是大风刮来的?小麦才一毛几一斤呢,这么败家,三毛钱一斤的西瓜也舍得吃,一个西瓜就得两三块钱了。”
姜雅笑道:“娘,现在不是过去了,城里有钱人不缺,咱们这个毛驴车也只能拉去县城,种的少,不值当的,你要是多种几亩,找个车拉到省城、拉到大城市,只要你能保证提前一个月上市,别人都没有,卖的贵也照样有人买。”
宋士侠说:“我不信,这哪是吃西瓜,这不是烧钱吗。”
姜雅说:“你还别不信,别人没有你就能卖个高价,你要是能春节前把它种出来,你卖五块钱一斤都有人买,你信不信?”
宋士侠:“净胡扯,你是神仙啊,春节前天寒地冻的,谁能把西瓜种出来呀。”
姜雅想说,有塑料大棚就能。
可惜了,塑料大棚跟小拱棚不一样,不是一个技术等级的,小拱棚其实不难搞,而塑料大棚需要的技术和投入就高多了。起码目前他们还不太好搞。
一车瓜卖的一家人欢欣鼓舞,当天晚上,大半个村子都听说了,贺成地里种的那西瓜,进城卖了三毛钱一斤。
好家伙!
村里还有人专门跑来问了,围着贺成问这问那,甚至有人当场表示,明年跟他们学着种,让贺成和姜丰产教他们种。
贺成来到贵宝地,头一回这么受欢迎。
42/75 首页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