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
她看清了――那是姜氏。
自钱塘一别两人也有近两载未见,其间虽不曾谋面、却也有过数次通信,她从未忘了问候这位可亲可敬的长辈,在此狂澜既倒之际更视她为自己最后的希冀。
……可她分明也瘦得厉害。
短短两三年间她已历经两场丧事、且每次失去的都是自己至亲至爱之人,元彰七年末先国公去时她曾在灵堂上怒叱天子几近疯癫,如今独子走了瞧着却似乎平静不少,不知她是已然习惯了如此痛彻心扉的别离,还是……
“你醒了?”
对方应声向她看来,眉目分明还和过去一般慈祥,只是实在太瘦了,脖劲上的青筋都清楚地向外凸起。
“夫人……”
宋疏妍只一瞬便流出了泪、随即便拼命试图撑起身子坐起,无力的手臂却竟那般没用、半途便让她颓然倒回了原处,甚至还要窒息般不停喘着粗气;姜氏亲手为她擦试着额角的汗水,神情即便在晦暗的灯影中也依旧显得宽和,又低声哄她:“好孩子,你生病了……”
这一声“好孩子”实在摧人心肝,一时又让宋疏妍想起若干过去在钱塘的旧景,那时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都在身边,这才过去多少日子便都一个个悄然远去;她哭着向姜氏爬去、哪怕只能蜷缩在对方膝侧也好,细瘦的手指紧紧揪住对方的衣角,憋闷的呜咽已嘶哑到有些不堪入耳。
“好了,好了……”
姜氏轻轻抚摸着她的后背,明明彼此并非血脉相连,此刻却又偏偏悲喜与共。
“我知你受了苦,也知你很累了……”
她这样安慰着她,明明真正失去骨肉至亲的人是她、要在眼下勉力支撑起一个遭受重创的家族的人也是她,她却好像已感觉不到自己的痛,原来苦海尽头浮露的未必是怨怒与憎恨,也可能是纯粹到不可思议的悲悯与温柔。
“是贻之辜负了你。”
“……是方氏对不起你。”
第81章
初冬的寒意沁入骨髓, 原来颍川的天竟是这般冷的,过分宽和的话语也可以是剐在身上的刀子,令宋疏妍在执拗摇头的同时又疼得落泪。
“夫人……”
她连声音都在发抖了。
“我不信……三哥, 三哥他会……”
她依然无法将那个字说出口、好像只要不听不看便可以罔顾事实,姜氏轻拍她后背的手似也一瞬变得更冷, 也许那一刻她也想要流泪的。
“他尽力了。”
她很平静地告诉她, 一切伤痛都隐在叹息之下。
“……尽力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是的。
他是方氏一族之主,是天下人交口称赞的颍川侯,是先国公寄望甚厚的独子,是当今天子委以重任的纯臣……每一重身份都足以把人压垮, 而他则背负千钧独自向前走了那么远的路。
――献, 奉也。
――贻, 赠也。
……原来果真既是写照又是诅咒。
“我过去怨他父亲,如今也怨他……”
姜氏的声音缥缈起来, 依稀像是陷入了回忆。
“有时便是退一步又如何了?一家一国皆有其命, 他们豁出一切也改变不了那些注定的东西――可惜贻之信他父亲总多过信我,所以要像他那样一意往前走……无论谁劝都不肯回头。”
“可其实他们也没办法,总要有人去收拾那个烂摊子――我过去总以为他们有得选, 可其实……是我错了。”
她淡淡一笑,至此却有几分自嘲。
“疏妍……”她又轻轻一叹, 了悟之后总难免走向虚无, “……你走吧。”
“你与贻之婚事未成,自也不当受此事牵累……往后婚嫁自由再觅良缘,便不要再记着他了。”
……这是多残酷的话?
世人原本善忘,却不过皆因不曾见过真正的沧海巫山――她确曾见过平芜之外的盛景, 远望如黛近观则青、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只是一朝云雾聚拢又将她隔在山海之外, 从此只可相思不可相见罢了。
此刻她拼命摇着头,即便眼前天旋地转也还是更执拗地拉住姜氏的衣角,对方同样弯腰紧紧抱住她,也许她既怜悯她又深感与她同病相怜。
“好孩子……”
她好像终于也要落泪了。
“自古将门皆苦无常,一朝征战生死不定……贻之亦恐此去生变,行前便同左右之人交代过你的事。”
“他以妻礼待你,自也会将身后之物交托于你,区区财帛本不足挂齿,却也终归是他一份心意――你与他是有缘无份,若总盘桓流连却恐自伤自误。”
“你的一生还很长……日子总要继续过下去的。”
其实宋疏妍明白姜氏所言字字发自肺腑、亦只有这般慈爱宽和的长辈才会不强求未过门的新妇为男子守节,只是她却偏偏要辜负她的好意,那时只盼能果真一生留在颍川。
姜氏走后她独自辗转无眠,明明病得厉害却还要硬撑着披衣而起,推门出去时守在外面的坠儿和丁岳都吓坏了、纷纷催请她快快回房休息,她则只低低问了一句:“他过去住的院子……在哪里?”
“过去”二字寻常至极,那时却莫名令闻者心中一涩,丁岳默默半低下头,道:“……请小姐随我来。”
中原十月夜风极寒,她随丁岳走在回廊间却半点感觉不到冷,每行一步眼前便换一景,每见一景心中便生一念,深知此刻自己脚下的路那人也曾走过,于是纵是平平无奇的一步也令人心生悲哀。
行行重行行,各在天一涯,穿庭过院后终于在一道门前止步,丁岳已侧首担忧地看向她,道:“宋小姐……”
也不知是担忧她病体难支还是触景伤情。
她又听不到了,伸手触碰门扉时指尖也在微微发抖,倘若她曾亲眼在关内军帐中瞧见那人从二哥手里接过她所寄之信的光景,便会知晓此刻自己与他正是同样的近乡情怯。
吱呀――
静夜里传来轻轻一声响,她终于还是推开了那道门,将断的心弦再次狠狠绷紧,她仿佛已看到他正从自己身侧缓步而入。
高门大族多喜豪奢,方氏较之他姓却似更为简朴,他所住的院落陈设十分单调,入内后除桌案长椅外只可见两排极高大的柜子,一面存放各类书籍信函,另一面则置若干刀剑药罐。
她一步步向里走,眼前景象又生动起来,仿佛的确见他神色如常伸手从柜子高处取下什么装药的瓷瓶,将门武侯大抵总是常年带伤的;她同他一样在柜侧停留片刻,接着又缓缓走到他的长案前坐下,丁岳入内帮她点了灯,接着又躬身退了出去。
明亮的灯火映出案上摆放的物件,除纸笔外便是一些公文信函,东西收得并不整齐、几支上好的紫毫便随手搁在砚台上,大约他此前是立了什么规矩不许旁人擅动罢;而偏就是这些凌乱令她百感交集,想象着他上一次坐在此处应还是太清元年除夕前后,年一过完便去庐州接了姜氏、随后又转道去了金陵和钱塘,也许那时他并不知晓自己会径直折返长安又赴西北征战,还以为不久便能回到这里了。
悲伤忽又翻腾起来、却又像被人攥住一般难以宣泄,她屏着一口气慢慢在案上潦草地翻看,白纸之上那些熟悉的字迹也令人痛心,翻到最后却在角落处看到一只眼熟的长匣,那一刻她的心跳得特别快,犹疑又胆怯地将它捧至眼前打开,果真……
……看到了过去她在船上赠还给他的那幅春山图。
边角处被二哥用刀裁下的地方已有些抽丝,画卷之上的一切却都还完好,唯一的不同只在于她那时只将九九消寒图描红了一半,而如今那剩下的一半却都已被他一一补上――他所用的朱色与她不同、大抵要稍稍浓上一些,于是楚河汉界十分分明,他们像是同在一张画上,又好像被无形的障壁隔在天涯两端。
他另在一旁题了两行小字――
“楼高莫近危阑倚。
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
意味深长的留白令人惶惑,而他将它妥善保留至今的行止亦在她意料之外,她不会知晓它曾在许多个无人的深夜静静隐在他的案头,其上每一朵飘摇的梅花都曾被他的指尖一一抚过;那一刻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她终于还是在那人落笔的数年后哭到痛不欲生肝肠寸断,纵然深知他彼时所思当是那时与她在江上别过的场景,可于此刻来看却又分明正是应景――他素来便是那高楼之上引她倚靠的危阑,亦是不容她所见的离人远远避在春山之外。
――我怎么竟会将这句诗赠与你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所谓的“平芜春山”,本就是在写离情啊。
入十一月后中原已是天寒地冻,颍川陆续下过几场大雪,天地之间渐成一片皑皑。
宋疏妍的病迟迟未愈,幸而有方氏代为延请的大夫仔细照料、总算还是慢慢见好;只是她到底还是消沉下去了,每日除了在自己客居的院子养病便是去方献亭房中坐着,有时一天都不与人说话、像个木雕泥塑般麻木静默,着实令身旁陪伴的坠儿和崔妈妈担忧不已。
外面却已经打翻了天――上枭谷兵败后朝廷下令彻查,娄氏违抗军令擅离职守一事终为天下人所知,娄啸为护族人一力担此惊天重责、于三军阵前自刎谢罪,娄氏大乱并向方氏低头、几乎已交出半数关内之兵。
方氏族内亦是一片兵荒马乱――主君为国捐躯而膝下又无子嗣,令族内一时实在难以择选出一位才干德行皆能服众的新主,偏偏值此危急存亡之秋万事又确需有人做主,于是只好暂且将方贺之兄、兵部尚书方廉推上主位,如今上上下下都是一片凌乱忙碌,颍川作为方氏故地自然也要跟着受到波及。
宋疏妍虽无力气去管外面的事,可心底总归还是牵挂着姜氏,偶尔会请丁岳告知眼下颍川情势,遂知除往前线运送新丁外、眼下族内还更忙于抚恤阵亡将士家眷,姜氏作为先主之母责无旁贷,如今每日都在外奔波抚问。
她对此十分担忧,更隐隐感到一丝奇怪――父母子女血脉相连,如今做母亲的白发人送黑发人,难道竟果真可以做到如此……按部就班泰然平静么?
不安之感在心底盘桓,事后想想一切却都有迹可循,那时她却暗暗自欺以为对方只是心怀高义为人刚强,也再未打听过别的了。
姜氏也偶尔会来看她。
尽管自己已瘦得有些病态、可每次见到宋疏妍却都还要说她瘦得太厉害,甚至不惜亲自捧起粥碗喂一个晚辈吃东西;宋疏妍既恸且愧、自然不敢劳烦姜氏亲自动手,便只好接过饭食逼自己一口口往下咽,姜氏瞧着终于浅浅露出一个笑,道:“就该如此……你在我这里留着,我总不能教你伤了身子。”
这话实在太暖,实则那一刻宋疏妍已有些想唤她一声母亲,只是若如此叫了难免便会想起方献亭,那无论于她还是于她都是一种折磨;她便没开这个口,只转而道:“夫人也该多多珍重身体,若一直这般劳累,恐……”
姜氏自明了她的好意,当时笑着摸摸她的小脸儿,说待忙到年后应当就会清闲下来,过一会儿又端详她一阵,说:“听人说你整日在房里闷着,这却也不利于将养身子,近几日雪后难得出了太阳,你也该多出去走动走动才是。”
第82章
――她确该出去走走。
此处是他一族故地, 当有许多与他相关的旧景,何况她那时总担忧姜氏是强颜欢笑故作从容,心中亦不愿见她左右无人。
于是后来便常强撑病体陪同对方去城中各处抚问, 落雪之后颍川更似一座丧城、处处皆是雪白一片,丧夫丧子的女眷们总是泪眼朦胧, 每入一门皆能听到撕心裂肺的哭声。
“夫人――”
人人都对姜氏伸出手、向她陈情诉苦毫无保留, 宋疏妍在每一张流泪的脸孔上都看到困厄绝望、却从未目睹哪怕一丝恼恨怨尤,或许世人皆知方氏所失才是最重,而他们从不曾高高在上凌驾于人、却始终先于天下承受苦痛。
半大的孩子也在哭、哭完又擦干眼泪去拿自己尚拿不起的沉重刀兵,扬言要为自己战死的父兄报仇雪恨;一代代人便这样出生、长大、征战、死亡……周而复始循环不休。
她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江南之地总是莺歌燕舞小桥流水, 即便在这离乱飘摇的当下也尚且富庶安乐, 宋氏清流世家更不曾有过如此的壮烈与血性, 或许直到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先国公当初为何执意舍身,平宁安定总是世上最为珍贵之物, 可惜明白这道理的人却总是太少太少。
……
“……只要我向前走一步便会多许多人因这一步而受益, 是以不必计较得失衡量利弊,只要一意向前走。”
……
那人的话再次回响于耳畔,只是眼前之景却由玉皇山下葱郁的山色变幻成颍川城中飘飞的大雪, 她心底亦渐渐徒留一片苍茫,却竟在他离去之后才真正读懂他的心。
我好像的确由此越发爱你。
……可又深知这便是所谓谬误虚妄。
年关将近时方氏故邸又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远客, 乘马车入城时悄然无息不声不响, 后来才知那竟是当今大周皇后、姜氏所出嫡女方冉君。
宋疏妍过去只在元彰七年冬狩猎场和先国公灵堂之上见过对方两面,依稀记得当年那位太子妃同方献亭生得有六七分相像,如今数年一过竟已白发丛生,大好的年华也显得沧桑老态了;去岁她在江南时也曾有耳闻, 说当朝皇后身染怪疾、天子特下恩旨准允其至骊山行宫将养,仔细算来至今也有年余工夫, 如今她又归了颍川,莫非……
她素来想得多,姜氏见到女儿时一颗心却是空的,大抵久别重逢总是悲喜交杂苦乐掺半,母女二人紧紧相拥时便连在一旁瞧着的奴婢们也都纷纷跟着红了眼眶。
“冉儿……我的冉儿……”
姜氏终于落了泪,那时既像痛得锥心刺骨又似终于了无遗憾,宋疏妍看着她们、恍惚间又像看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心道倘若她们也终于能在这世间何处重逢,想来也会如这般泪流满面百感交集罢。
她退出门去不再打搅人家骨肉团聚,入夜后却又见皇后身边侍女前来召她谒见;她依言去了,大冷的天却见皇后坐在廊下赏雪,枯瘦的侧影恰似她的母亲,原来方氏上下不单男子需为国赴死、便连女子也是一般茹苦含辛。
“臣女拜见皇后娘娘。”
她对她低眉下拜。
夜雪纷飞寒意袭人,方冉君转头看向她时或曾淡淡一笑,道:“我既归家便只是母亲的女儿,不再是什么皇后娘娘――宋小姐不必拘礼,请坐吧。”
她言辞恳切,一个“我”字说得尤其随和,宋疏妍看着她与那人十分相似的眉眼,终于还是从命起身坐于对方身侧。
“我与贻之生得很像么?”她像是看出她所想,一双疲惫的眼睛显得比过去更黯淡,“你一直在看我。”
“贻之”……
熟悉的旧称仍然伤人,原来她至今还是听不得他的名字,当时声音也有些哑了,只答:“臣女惶恐……确有几分神似。”
50/112 首页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