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官家忍无可忍,深觉得这闺女简直养的比他哥哥们还讨债,“正甫,把四娘子给我抱回去。”
杨沂中早就心惊胆战了。闻言赶紧把公主抱下去交给乳娘。
易安居士看了赵玖一眼,没说别的,只是道:“既然相逢,就是有缘。足下可愿与老妇喝一盏茶?”
旁边的文人骚客意识到有些不对了,渐渐不敢出声。赵玖穿越这么多年,按说也没有什么名人崇拜了,但人的好感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面对着这样疏阔的女中豪杰,眼下又没什么事情。赵官家倒是欣然同意。随着李清照一行人来到一处茶肆,朱淑真到底是知道赵官家身份,而且在宫中养育多年的。忙不迭的就要服侍,却被李清照赶到一边去,亲自动手点茶。
作者暗表,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宋皇室向来奢靡不说,仁宗之后花样繁多,就算是宋刚建国的时候,太宗就下令在建安凤凰山北苑造龙凤石乳茶,特制刻有龙凤图案的棬模压制茶饼,龙纹茶饼称龙茶,凤纹则称凤茶。近年来龙茶仅供禁中用,赐宰执、亲王、宗室皆凤茶。
当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茶道文化已经成为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文化人来说。李清照出身高门见识不凡,又才智过人小小技艺也能显出不凡。她拿出一套大玉川先生,率先在汤提点里面倒上清水,用火烧开。
接着只见她手下如飞,有条不紊。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茶,依次进行,一手执筅,一手注汤。
一汤环注盏畔,搅动茶膏,量茶受汤,随汤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簇,少倾,泡沫四起,如同疏星皎月,灿然而生。二汤自茶面注水,周回一线,急注急止,用力击拂,茶面色泽渐开,泡沫如同珠玉磊落;一直到七汤轻清重浊,稀稠得中,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
李清照全气定神闲,一气呵成,手微扬处已然结束,汤花中灿然开了莲花并蒂,乳气蒸腾中,似真似幻。
赵官家素来是个不会风雅的,他的潘娘子最多也会给他做个雪糕,谢娘子的长处在于运用科学。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是第一次见,不由得啧啧称奇。
赵玖道:“我家长女素来也爱点茶,可是比夫人差远了,若不是她已经出嫁,真该让她来拜师学艺。”
李清照一生经历太多,闻言也不动声色,只微笑道:“妾没有什么能报答您的,若是喜欢,我让真娘写下步骤,看能否给官家劳累之余一乐。”
她早已认出自己,赵玖是毫不意外的,若没有这份聪明,那就不是易安居士了。不过既然遇上了,他也不由得道:“前些年听闻赵知府去世,居士不怪朕就好。”
李清照摇头,道:“老妇活了这几十年,前半辈子说什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场靖康之祸,才知道什么叫做飘零二字。官家乃是再造乾坤之人,凡宋朝子民本该为您效力,妾不能上阵杀敌治国安邦,不过一点名气,官家用就用了。先夫自己想不开,又怪得了谁?”
赵玖看她神色一片坦荡,那是半分违心也没有的,不由感叹和这种女中豪杰说话就是敞亮,不想李清照接着来了一句,“说来官家可能不知道。伱写了那首《夏日绝句》时,妾身满腔悲愤。看后真觉得就像是自己写的一般。”
赵官家:……“朕少年梦浪,这事就不要再提了,居士如今无事一身轻,朕到有一事想要恳求。我膝下还有一个小女,也就是您刚才见的那个丫头,整日惹是生非,不知夫人可愿意做她的西席,不求您能有您的文采和才艺,就是学点道理气度也好。”
反正您都这个岁数了,我的功业也足以让一些道德君子闭嘴,真不怕传出什么绯闻来。
李清照闻言,却是摇了摇头,道:“官家好意,并非是妾不知好歹。只是妾并不是会教育孩子的人,公主乃官家掌珠,肆意一点也无妨。妾只是想着自己还有几分文采,想把它传下去,也好让世人知道,女子未必不如男。我那儿媳天资限制,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了真娘这个传人,还请官家体谅。”
赵官家还能说什么?朱淑真本身就是历史认证过的才女。如果能得到李清照的教导。那必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是一大幸事。于是他命人赐了朱淑真笔墨,鼓励她继往开来。
雁字回时,晚霞满西亭,两人宾主尽欢,赵官家邀请李清照参加军运会的开幕仪式。反正如今有很多文人骚客前来作诗。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诗词大家,大家正好做个评选。李清照本就不是怩忸的妇人,当即应允。
三天之后,大宋第二届军运会正式开始。赵官家端坐于南阳豫山大营,看着御营七军和蒙古高丽使者绕过神庙顺着白河夸功,又吩咐岳飞和李秀之主持开场。
不必多说,周围的包厢比以前更加热闹。而易安居士坐镇文试,更是让许多人心下嘀咕,只是碍于赵官家威权日重,没人敢把话说在明面儿上。
第一日结束,李清照带着朱淑真连夜审稿,最后把赋闲在家的徐俯一并请来,终于在第二天把夸耀武功的优秀诗文送来。
赵官家随手翻开,只见第一篇写着:
“圣主试军武侯地,当有轻裘折虏冲。
努力功名归报国,莫思山月与林中。
前驱叱驭休辞远,看取东归上致涂。”
诗是好诗,但赵官家就是觉得这作者“尤袤”的名字有点熟,可一时又想不起来。
尤袤,南宋四大诗人
(本章完)
第183章 番外之官家教子
自古以来,养孩子都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儿。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帝王家庭养儿子的问题那就更加麻烦了。
因为他们家是真的有皇位要继承的。儿子教不好的后果,不仅是家庭的灾难,也是国家的不幸。
话说建炎年间,虽说赵官家威望滔天,但是各种重臣近臣都会委婉的劝谏他多多关心皇子们的学业。不说别的,太上道君皇帝和太上渊圣皇帝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足以让人刻骨铭心,这辈子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了。
其后,儿子们度过了人憎狗嫌的童年时期后,赵官家也改进了自己的态度。他最上心的儿子肯定是长子赵旭。按照这个封建宗法制社会,他只要不犯什么原则性错误,那么将来的皇帝之位肯定是他的,虽然赵官家为了怕麻烦,搞出个秘密立储制度。但作为太子该有的教育,他一样也不能少。而且除了这个之外,赵官家给他选定的妻族(韩世忠长女)、师长也是最有利的。
建炎十九年,女真部那边的事告一段落。饱受夹太学三名臣板气的都省副相刘汲终于忍耐不住,向赵官家递交了辞呈,意思是自己已经老迈,无法再处理这么多农桑大事,请官家另选贤能。
刘汲刘直夫虽是副相,但也侍奉赵官家十八年之久,又有保全南阳、推行桑树鱼塘的功绩。而且说实话,秘阁这边儿闹得确实有些不像话,赵官家思虑再三,并没有挽留他,而是为他加散官,允许以正宰相的待遇退休。
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或许是老天终于打开了一道口子。同年九月份。赵鼎言辞恳切的向赵官家请辞,因为有宋一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没有宰执天下15年的首相,这对人对己都不是好事。他要做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就请官家放他回到老家闻喜,做个田舍翁吧。
赵官家还没有想清楚批还是不批这个申请,就又出了一件事,让他不得不答应。枢密院副使胡寅的养父胡安国病逝。胡寅与两个弟弟请求丁忧。
这就没有办法了。赵官家只好先安抚住了赵鼎。想了想叫来了燕王观摩学习如何处理吏治,这位未来的宣宗皇帝亲眼看着赵官家以户部尚书林景墨建财有功晋都省副相。守孝归来的前礼部尚书翟汝文改封为户部尚书。胡寅控出来的燕山经略史则由王彦接任。
好在枢密院那边的人还比较多,暂时并不增加枢密副使职位。至于后续补官。那么交由吏部来议,赵官家没有异议的话,就可以通过了。
赵旭也是第一次接触帝国最高层关于官吏的任免运作,不免目瞪口呆,道:“爹,这样会有遗漏吗?”
出乎意料的,赵官家居然平静的回答他:“会有的。人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你没有办法保证衔接的两个人之间不出任何问题,实际上少出问题就不错了。何况到了。都省和枢密院这一级别,只要他们能够按照朕的大致方针正确履行下去,很多事情就不那么重要了。”
“反而是底下的亲民官又有不同。原佐,你可能不知道。朕北伐之时,为了团结南方大族,让他们出钱出力,特地从南方公阁中选取了数百名儒生随军北伐,许诺给他们前途,自认为也算不错。等收复了河北河东、燕山等大量地区。也给了他们差遣和官职,可是没想到这些人仅仅一年的时间就被都省打了回来。倒不是各位相公歧视,因为他们这些久在江南的人物,平日里微言大义,却实在无法弯腰实在处理沦陷地区的各种问题,弄得矛盾重重以至于第二年朕不得已又开了一次大科举。以这些新科进士高职低就慢慢的替换出来。赵汾,梁肃都是这个情况。”
说了半天,赵官家喝茶润了润嗓子,帝王教导太子国事,那是连杨沂中都要回避的,所以自然是赵旭烹茶。不一会儿,他就听赵玖继续说:“当然,朕的意思并不都是说公阁官员就是没有出息的。天下不止科考一条路,你该知道。张无垢和梁嘉颖都是类似出身,他们做的也非常好。更不用说是已经提举海贸司的施全了。但原佐,伱要记住,大宋下辖八百军州、千万百姓。身为帝皇,如果不为他们做主,那就不配当这大宋之主。因此,民生问题是最不可小觑的,它是大宋的根基,因为只要底层稳,上层再有一些波折也是可以消弭的。”
赵旭显然是听进去了,但是限于见识,一时半会还理解不了。只能诺诺称是。
不过,赵官家也没有指望他能立刻理解,就是他自己。不也是在国破家亡之际被逼上这个位置,练了好几年才有些道行?
从此之后,赵旭算是正式开始学习朝廷事务。当然,他分管的事情都不是很棘手。但在文人士大夫心里都很重要。比如说建炎二十一年。曾经挽天倾的李纲李公相去世,燕王就是代替天子祭奠。
而从燕王加冠开始,赵官家每次批完了比较重要的奏疏,都会抄录一份给他看。父子多年,赵九当然也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并不是天纵奇才。也有意识的扩大秘阁权力。但终究不能养出个庸碌之主来。
当然,赵旭还算省心的。赵阳知道自己身份尴尬,平常也非常谨慎,赵旦虽然是个永远长不大的,但万幸赵官家给他选了个武力值爆棚的老婆—张荣之闺女。逼得淮王只敢去搞发明创造。吴贵妃对儿媳欺压儿子非常有意见,但奈何这是赵官家下的命令,她也不敢如何。
时光又这么不咸不淡的过了几年。最小的沈王赵昕眼看养到八岁,没有夭折之惧,也可以选妃了,赵官家这个当爹的就开始为儿子打算起来。
万万没想到呀,赵昕之前所有的皇子公主之婚事,都是赵官家一言而决。但到了他这里就出了问题。
别误会,真不是赵官家的威权下降了。连自己的儿子儿媳都做不了主。实在是因为沈王之前的哥哥姐姐都是结亲于建炎十八王,以功以情,别人自然没话说。但谁让沈王生的晚,别说王德李彦仙,就是郦琼、李世辅乃至杨沂中家都没有合适的闺女,而且如今不同往日,赵官家也准备从新兴的原学家族选个儿媳妇,但问题是拜您赵官家所赐,眼下大宋尤其是燕京地区的原学家族多不胜数。人家还大部分有适龄的闺女。好歹也是一个王妃尊位,不争就怪了。
君不见是沈王赵昕的生母谢娘子的殿阁又装不开礼物了,万幸,她一辈子都是个明白人,毫不犹豫的把锅甩给赵官家了。
赵官家也无奈呀。索性以儿子还小,暂停这个结娃娃亲的行为。过两年再看看你的兴趣爱好,反正也不耽误。
不过可能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随着沈王日渐长大,赵官家发现在武略,这个儿子才是最像自己的,有事没事就喜欢带着一帮御前班直去打猎。明显是武将家庭的孩子更适合。更要命的是,他居然在骑马的过程中看上一位贵女。这也让沈王幸运的成为赵官家所有的儿女中唯一可以自主婚事的人。
(本章完)
第184章 番外之铁木真(最后篇章)
话说岁月荏苒不见痕迹,曾经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的太上皇赵玖,已经在东京景福宫养老十多年了。
但是他的轻佻和任性仿佛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故人的仙去而改变。比如说,这天他招待了自己有缘无份的前女婿礼部侍郎吴扶之后,忽然给远在燕京的儿子赵官家下了一道旨意。
大体是说,自从辽阳郡王刘晏去世之后,赤心队的水准大不如前,自己十分不高兴,让他收罗一些外族人才为自己护卫所用,顺便也让自己看看异域风采。特别点明前东蒙古王合不勒的曾孙,蒙古名铁木真的,汉名王大海的那一个。
赵昶怎么敢在这种问题上忤逆自己的父皇?他可是万万不敢学习自己父皇对太上道君皇帝的孝道的,当下也没有任何犹豫。出了中旨就命令现任东蒙古王把儿坛把阿秃儿把自己的嫡孙铁木真送来。
没想到啊,把儿坛把阿秃儿刚说明了太上皇的意思,半大小子就直接顶撞道:“祖父,我不去。”
把儿坛把阿秃儿吓了一跳,甚至怀疑自己幻听,道:“你说什么?”
“我不去给汉人当奴才。”
“啪!”
把儿坛把阿秃儿气的半死,当即拿出铁鞭来抽打长孙,草原民族在这几十年的时间汉化严重,也讲究个君臣父子,铁木真父亲也速该已经去世,其母诃额仑忙向公公磕头赔罪,道:“汗王息怒,都是丈夫早死,媳妇没有教育好他。”
这话把儿坛把阿秃儿说的怒气稍微小了一点,也速该是他最骄傲的长子,在合不勒选定的继承人早死(骊山之变),他能在蒙古大面积汉化的前提下得到汗位,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这个儿子,也速该少年时,克烈部的王罕(脱里)被叔父古儿汗举兵攻打,向也速该求援。他向祖父合不勒请命,以少打多赶跑了古儿汗,平定了克烈部的叛乱,王罕很感激,并与也速该结为谙达。
正是这样优秀的孙子让合不勒在临终前把汗位传给了把儿坛把阿秃儿,而把秃儿本人也很喜欢这个儿子,若不是他在征讨塔塔尔人的途中去世,把儿坛把阿秃儿早已经钦定他为继承人。
96/104 首页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9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