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哥儿:“我又不是小孩子,自然是记得的。雁雁阿姐没有走很久啊。”
但是……
他迟疑道:“雁雁阿姐的名字也带鸟,可以送惊鸟铃吗?”
莹姐儿闻言一愣,而后学着当年大伯母的话,摸了摸平哥儿的头道:“可以的。”
她笑起来,“她又不落在檐下。”
她想,我也不能落在檐下。
……
接下来的日子,折绾不是进宫陪太后,就是去宋家陪莹姐儿,下午从宫里和宋家回来的时候转道去铺子里看看素膳,日子倒是也过得平静。
只是她看江南的游记更多了。她盘算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去闽南看看。
如今什么事情都定了。玉岫的平哥儿保住了,孙姐姐也保住了,茶叶也卖上了,闽南的地也买了。
袁大人在闽南扎根,^鹤悯的越州离闽南不远,王夫人也在淮州。
京都――淮州――越州――闽南。
处处都有人接应。
素膳还活着!
她每天晚上都盘算着这些,想着该怎么自然的,用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借口,在一个清晨,带着素膳走过那座蔷薇花开满的墙,而后坐在马车上出城门。
走过郊外,一路南下。
只要想到素膳坐在马车里活蹦乱跳的,她就高兴得掉眼泪。
她真是年岁又大了一些,不经想从前。一想就会哭。
而后思绪一顿,她想,她还要问问莹姐儿愿意不愿意出门去看看。
宋h娘年轻的时候,也是跟着家里兄长出门游学过的。莹姐儿跟着去,即便不去闽南,只去越州见^鹤悯,宋家人和宋h娘应该也会同意。
她翻个身,掰开手指头算来算去,如今挂念在心头的只剩下一个太后娘娘。
太后帮了她,此刻正是难熬的时候,她不能离开。
不急。
她想,一路上可能还有许多危险,她要一样样的都想好。
她已经等了六七年,她不怕再等一两年。
要事无巨细才行。
她翻个身,又爬起来,给孙三娘写信,一写就是一个晚上,第二天打着哈欠进宫。
二月的时候,太后有了想出门的意愿。这是一个自己控制不住的念头。起了心,动了念,便觉得在长乐宫里面躺着是件难受的事情。
但她已经十几年没有出门过了。
折绾并不催她。她笑着道:“一天挪一步,也是好的。”
太后:“你哄孩子呢。”
她可不是孩子。
她试探性的搭着阿绾的手,走出了长乐宫的门。
在出门的那一刻,她的心都颤了颤。
她不肯动了。好像外头是什么洪水野兽一般,她又退了回去。
但太后这一步,让还在御书房里面批改奏折的皇帝大惊,大喜,大为震动。
他给折绾赏赐了许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
皇帝对太后的感情很深。他当年虽然是太子,但是举步维艰,父皇偏爱荣妃母子,对他很是不好。
是母亲一点一点拉着他磕磕碰碰的往前面走,顶住了所有的苛责,这才有了今日。
但他却不孝顺,这么多年了,没让母亲出长乐宫一步。
他当即落泪,对着太后道:“母亲愿意走一走,儿子这辈子也算是如愿了。”
太后也怪难受的。她道:“是我让你担心了。”
皇帝笑着道:“母亲想开了就好。”
太后:“谈何容易。”
皇帝还提起了最近诸多人家想送姑娘来的事情,“母亲真不要养一个?”
太后:“不养!”
皇帝叹息,“听闻英国公家的孙女不错,朕想着母亲跟英国公家的孩子有缘分,还想让她进宫陪陪你呢。”
太后皱眉,心中不喜,“估摸着又是英国公的念头。”
她本来是看在莺姐儿的份上不愿意说她父母的,但英国公实在是过分,她不免道了一句,“他这般难道真是为了我?”
皇帝一愣,好笑道:“自然也是为了他自家。”
但见太后不喜,本是高高兴兴的,难得的露出了不悦的神色,连忙道:“这是个庸才,母亲不要与他生气,朕骂一骂他就好。”
太后平日里是要说一句“那就不用了”的好话,她是个不与人为恶的性子,但今日却道:“嗯,皇帝,你好好与他说一说,否则他又逼着孩子来。”
她回忆当年,“莺姐儿不就是这般被他送进宫的么?”
皇帝哪里会在这个时候反驳太后,便跟着说了几句,“是,他的手段跟后宅妇人一般,朕这些年一直看不上。”
英国公一直是没有升官的,领着闲职倒是也过得去。
至少勤恳。
也就是这么点用了。
折绾再进宫的时候,太后心情好了许多,不仅出了宫门,还在附近的青石板路上走了走。
她喜欢上了说从前。她说自己刚进宫时候的事情。
她跟折绾道:“先帝去世,我便从皇后的长明宫搬到了长乐宫,成了太后。”
但没多久,皇后就去世了。
太后还是很喜欢皇后的。她道:“她自幼就嫁给了皇帝,又生下了太子,当年皇帝还没登基的时候,她跟着吃了不少苦――所以如今皇帝对太子很是宽和。”
她喃喃道:“那是个极好的孩子,可惜了。”
折绾就静静的听着她说从前。
人要走出来,必定是要回忆从前的。
她刚重回这世的时候,也很喜欢回忆原来的事情。
她就轻轻的问:“后来呢?”
后来啊。
太后笑了笑,“咱们慢慢走一走,我说与你听。”
第99章 得无念,得无名(28))
太后开始愿意去御花园里走一走了。折绾总是随侍左右, 还会对御花园的花花草草做出品评。
她道:“您看这朵花,看着好像是要枯萎了,但它的根好得很, 只要拿果皮切碎了放几天,如同沤肥一般,等出了水, 再把这些水倒在花根上, 过阵子它就又能长得好了。”
太后还是第一回 听见果皮能让花草起死回生。她感慨起来, “还是你懂得多。”
折绾:“精通此道, 常年学着,做着, 此刻我也敢跟老农比一比学识的。”
太后哈哈大笑。
而后又问起莹姐儿的事情, “她如今还在宋家住着呢?”
折绾点头, “她倒是想回去。上回还拉着我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还说这话虽然糙,但细细琢磨起来, 还真自有几分道理。”
太后高兴道:“是个小大人呢。”
折绾:“谁说不是呢?只是父亲这回也生了气。宋家人见父亲没递话来,便也没送她们回。”
太后撇嘴, “英国公有什么好生气的?”
因对莹姐儿的观感极好, 太后不免也对英国公生出七分不满来, “他就是个掉在权眼里的。之前我是不愿意想这些,可我若是细细计较起来, 当年他可没少让莺姐儿传话――光是这些,就能让他喝一壶。”
折绾:“那我去接莹姐儿回去?”
太后:“让英国公去接!”
折绾笑起来, “好呀。”
太后拍拍她的手, “我一向讲理,但我年轻的时候, 性子却很直,如今老了,虽然改了很多,但骨子里还留着些呢,随时能变成不讲理的老太后。”
折绾闷声笑,“那可太好了,讲理的人都吃亏受罪,反而是那些不要脸面的活得痛快。”
太后就感慨,“谁说不是呢。就是莺姐儿一事,也是我跟你婆母伤心,英国公怕是想都没想起来几次。”
折绾便发现了,太后不过于苛责自己后,就转而探寻起英国公的不好。
她也不是故意这般想的。但她从前想的都是自己克女儿,是个不祥之人,有煞气――想别人的不是便想得少。
结果如今英国公还要送莹姐儿进宫,把小姑娘逼得有家不能回,就直接触及到了她心里的伤心和怒火,让她情不自禁地就将矛头对准了英国公。
她道:“莺姐儿进宫那天就在哭。”
她对英国公和赵氏有亏欠,一直都是愧疚的,但愧疚了这么多年,回过神来,自然也能发现他们的不是。
“怎么就不能对莺姐儿好一点呢?后来莺姐儿进宫后,他也不闻不问的,只一味的享受她带来的好处。”
宫里面厮杀出来坐稳太后之位,让皇帝听之任之的人,哪里是糊涂的,只是她不愿意去想罢了。
她抹抹眼泪,“传我的话,让英国公亲自去接,否则我也有法子对付他。”
这话不能折绾去传,太后专门跟玉妃说的。
玉妃琢磨了一会儿,便把玉岫叫进宫,“姿态摆足了。”
如此过了两天之后,英国公就接了懿旨,脸色惨白的叫上赵氏一块去宋家接人。
宋h娘N瑟得很,不用玉岫提醒也做足了姿态。
但宋老大人还是得体的,即便心里得意,但也留了脸面,请了人喝茶。
席面之间由宋老夫人负责阴阳怪气,他负责打圆场,把英国公夫妇说得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白。
这顿茶吃了一个时辰才停。
英国公彻底没了脸面,回去就病了,本来想把^鹤春叫到床前诉苦的,但想到这个儿子已经对自己离心,便又忍住诉苦的冲动,想维持自己仅剩的颜面。
于是一腔怒火发在了赵氏身上。赵氏这段日子实在是憋屈,也不惯着他,“你自己猪油蒙了心,还在这里怪我做什么,难道是我让你这么做的吗?”
英国公两眼无奈看苍天,“你们……你们一个个的都反了天了,可谁又替英国公府想过呢?川哥儿和升哥儿天资平平,靠他们自己走出一条路来,那英国公府的门楣也别想保住了。”
他用力的锤床,“鹤春还有脸怪我呢,若不是我,他能有今天?能走到哪里人人都叫一句^大人?”
他一激动,咳嗽起来,“实在是不孝!”
对这句话,赵氏倒是有些认可。她也觉得大儿子薄情,“是,他是不太孝顺。”
可这又能怎么办呢?自己生出来的,养出来的,只能受着了。
她恨恨道:“所以说,你之前送她进宫做什么!”
英国公:“……”
此时此刻,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便是听从父命娶了赵氏,以至于他这一辈子连个知心人都没有。
他摆摆手,疲惫道:“你出去吧,我想一个人静静。”
赵氏也不愿意待在他身边。她跟四儿媳妇说,“自从你父亲这回病了之后,我就觉得他身上有一股老人味。”
很是难闻。
四夫人不敢跟她说这些,但敢借钱。
她耐心地听赵氏说完后,畏畏缩缩的道:“母亲……我最近手头紧,您能借些银子给我么?”
赵氏:“……”
她虽然不缺银子,但也不是冤大头。她不可置信的道:“前两天不是刚给过你吗?”
四夫人低头:“用没了。”
赵氏气笑了,哈了一声,“你不会又给你兄弟了吧?”
四夫人垂首点点头。
就连赵氏也看不惯她这幅窝囊像了,“下回你娘家人再来,你就带着他们来我这里,我倒是要看看,她们到底还要不要脸面!”
四夫人就领着人来了,事实证明,她的娘家人还是要脸的,至少在赵氏面前只记得恭维,而不敢提银子。
四夫人松了一口气。可紧接着又有弟媳妇上门了。她这回也不是要脸,也不是不要脸,而是贴着脸问,“你们家升哥儿是不是还没定亲呢?”
四夫人一听这个,吓得连连后退,连忙摇头,“你可不能打这个主意!不然宋h娘敢撕了你――连我公爹都被她收拾了。”
外头哪里知道这些。她娘家弟媳马上问,“这是怎么回事?”
四夫人便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不敢说了。她弟媳妇眼神一闪,拿捏着她,“怎么,不能说?”
四夫人拿出了银子消灾。她郑重道:“你要是想得罪宋家就尽管去说吧。”
她弟媳妇当然不敢,她只是过来拿些银子罢了。^家四爷回来的时候见她伏在桌子上哭,皱眉问,“是不是你娘家人又来了?”
四夫人点点头,“是。”
^四爷脾气其实挺好,性子也好,因为是庶出,赵氏并不关照他,英国公也不重视他,所以在他心里,妻子和儿女最是重要。
妻子刚嫁过来的时候也跟他吃过不少苦的,他一直记在心里,但谁在家也不能这样祸祸,他本一天在外跑得不痛快,回到家还这般,顿时有了气,道:“再这样下去,你就自请下堂吧!”
四夫人还是头一回见他这样发脾气,当即六神无主,她慌忙之下,也没有去找赵氏,而是手慌脚乱的上了二夫人那里。
二夫人对她是无奈,她不愿意掺和这些事情,但还秉持着良心劝一劝,“你要是愿意,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三弟妹。三弟妹出了头,她们谁敢放肆?”
但四夫人不敢,不愿。
气得二夫人赶她出去,“你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醒一醒!”
折绾很快就听闻了此事,她对莹姐儿道:“她也不是真愿意对娘家这般好,只是给了太多的东西,她不舍得立刻一刀两断,还想从娘家人身上拿回来呢。”
可她能拿回来什么?
不心疼你的家人,永远都不会心疼你。不用再付出,及时止损才是正理。
可惜这么简单的道理,深陷局中的人是看不透的。
她叹息道:“她自己明白得很,只是不想醒来罢了。”
于是连赵氏也懒得搭理四夫人了――她可不愿意再给银子。
又还不上!
这般一来,心里的苦闷又无处说她就开始喜欢上去寺庙听经了,然后捐了不少香油钱。
一个月后,她发现还不如赏点银子给老四媳妇呢。
佛祖可比老四媳妇用钱多。
宫里,太后也正跟折绾道:“皇帝要给我建个寺庙祈福长寿。”
她本觉得劳民伤财,但又想在给她的庙里专门为宁昭和莺姐儿供奉牌位,享受香火。
她道:“你觉得好吗?”
折绾笑起来,“这又有什么不行的呢?您这辈子并不奢靡,只是一座庙罢了,再者说,这也是陛下的孝心。”
太后本就心动,闻言点头道:“那就建吧。”
她就对寺庙有了兴致,拉着折绾的手道:“你信这些吗?”
折绾顿了顿,点头,“信的。”
她道:“我信……往生。”
太后就道:“我也愿意信,若是可以,我愿意走遍天下所有的庙宇为我的宁昭和莺姐儿祈求来生。”
104/109 首页 上一页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