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综历史同人)开局给汉武帝直播晚年[历史直播]——鱼筐提水【完结】

时间:2024-03-11 14:41:40  作者:鱼筐提水【完结】
  精通谋略的张良知道,只要秦始皇还在世,六国遗民就不敢有大的动作,因为他们实在是被嬴政打破了胆子。所以他四处谋求刺客刺杀秦始皇。
  但是,秦朝就这么灭亡了?
  没有亡在纵横家的唇舌上,没有亡在堂堂正正的战场上,而是被他们自己的帝王玩完了。
  就算沉稳如张良也不禁感到了一丝破灭。
  像他这样的谋略家,虽然也看重胜利,但是最期盼的却是“棋逢对手”的痛快。
  但是,像这样的秦二世——
  张良郁郁吐出一口气。
  【话说回来,公子扶苏因为“秦法重”而自尽身亡,秦始皇因为“秦法重”而不得不“王负剑”,商鞅因为“秦法重”而无处可逃,五马分尸……
  “秦法重”会是秦朝灭亡的主因吗?
  说到秦法,我们就得谈谈法家。
  法家,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韩非等人的大力发展成为一个学派。法家提倡法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秦国早期的社会经济主要是畜牧业,这种较为粗放的社会生产方式,使得秦国的社会文化崇尚“力”而非“雅”,为秦人接受法家思想做好了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准备。
  另一方面,秦立国较晚,国家方位也属于传统认识上的“西夷”。与中原各国相比,秦国尚未能建立一套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因此,法家思想中“驱民耕战”、“刑无等级”、“论功授爵”等原则在秦国易于推行。
  可以说,是法家思想使“秦国”变成了“秦朝”,但是,这也造成了秦统一以后迷信法家学说的潜在危机。
  贾谊在《过秦论》(中篇)中写道:“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从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所以秦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
  法家认为,“民之内事,莫苦于民,民之外事,莫难于战①”。为了让人民努力耕耘、作战,必须让人民处于贫穷困弱之中,然后利用赏罚的手段,才能让他们听话。
  也就是说,在法家看来,富国与富民,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②”
  但是——但是法家没有意识到,当人民被剥削、贫弱到不能生存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仰仗统治者恩赐下的那一点点食禄,而要自己去夺食!
  届时,任何赏罚都将失去作用,国家将不复存在。
  在“秦国”时期,外部矛盾远远大于内部矛盾,法家思想的弊病尚未显现。但是在“秦朝”时期,因为之外部约束力量丧失,君主的私欲极端膨胀,弱民理论被推向极致。
  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
  北伐匈奴、南戍五岭、修阿房宫、造郦山陵……以至于“田租、田赋二十倍于古”。
  同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曾说过这样的话:“重一奸之罪而正境内之邪……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③”
  也就是“杀鸡儆猴”。那只鸡要重重的杀,猴子才能安安分分的。
  当秦朝劳役进一步加重,为了镇压百姓的怨声载道,自然要更重的严刑峻法。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与其说导致人民暴.乱的是“秦法”,倒不如说是过度的“劳民”。
  但是统治者们没有料到的是——
  过于严酷的劳役下,那些贵族们从没有放在眼里的升斗小民活不下去了,他们眼里淬着愤怒的火焰,从田间地头、从劳役之地、从长城脚下抬起了总是低着的头,握紧了手上的工具。
  极度的剥削造就极度的反抗。于是,秦末陈涉吴广于大泽乡站起身子,振臂一呼——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李斯出神地看着天幕对于法家和秦朝内政的剖析。
  他少年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来修习法家的“术”、“势”。
  后世人常常笑谈,荀子的门人总是“欺师灭祖”。李斯、韩非去搞法家了,张苍成了历算学家,陆贾“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融汇儒家、道家及法家思想,倒像是一个杂家。
  儒家的本质倡议是从“性本善”论上升到的“仁政”,是血缘伦理、道德、政治合一的为政理念。但是荀子最广为人知的理念是什么?
  是“人之初,性本恶”。
  如果人性本善,那么人与人之间会很容易理解和宽容。道德自觉下,用仁、义、礼、智、信就能规范人们的生活。
  但是如果人性本恶,那么对不起,为了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只有在道德自觉之外建立一套强制机制,来制约人的欲望和行为。
  法制应运而生。
  所以李斯的整个思想是建立在“性本恶”论基础之上的,是“好利恶害”的。
  李斯的思想理论如此,他的为人也如此。
  在秦始皇发怒,要驱逐所有六国之人时,李斯一篇《谏逐客书》以情文并茂的文笔打动了嬴政,使得其承认六国之人对秦国做出的贡献。
  ——是李斯真的彻彻底底为秦国着想吗?不是,是因为李斯也不是秦国人。
  在韩非入秦时,李斯联合姚贾陷害韩非,用当年嬴政在“逐客令”中驱逐六国之人相同的借口排挤韩非,最终鸩杀韩非。
  ——是李斯害怕韩非在秦国朝堂上为韩国求情吗?不是,是因为李斯害怕韩非取代自己在秦国朝堂上的位置,使自己来之不易的大权旁落。
  而当嬴政宫车晏驾,此时“诸男皆尚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的李斯当然也不能忍受公子扶苏上位后大权旁落,于是铤而走险,矫诏拥立胡亥。
  对于李斯而言,“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困④”。权力是他致死紧握的手中刀。
  ——当然,这是原本的他。
  现在的李斯生命只剩余了固定的时限,天幕也告诉他他的辉煌基业被自己的一个过错覆灭,他反而看开了。
  天幕的思想,他也曾朦朦胧胧地思考过,但是囿于时代和身份,他始终不能明晰。但是天幕的理论像是拨云见日,打开了他长久以来不能转阖的关隘。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师弟,我竟忘了你曾说过的话。”李斯闭上眼,眉头舒展,脸上却悄悄爬上一抹怔忪。
  【这样看来,法家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喽?
  并不是,要知道,法家思想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在秦二世时期,法家李斯对二世这样谏言:“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④”。
  举旗造反的农民杀也杀不完啊,这是因为赋税太重了。于是李斯对秦二世说“请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④”。
  法家也是在进步的啊,在秦朝建立后,自然会出现新的符合当前情况的政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商鞅如是说。
  法家在变化,秦朝接受了吗?
  没有。
  秦朝没有接受这样的法家。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秦始皇满足于自己的功绩,虽然有过错却也不改变。秦二世因循守旧,不改暴戾肆虐本性,加重了祸患。
  法家的法度要求普适性、平等性、明确性、公正性和稳定性;而秦二世“赋敛无度”,其行为随意盲目、朝令夕改,完全违背了法家的思想。
  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之后,为了镇压六国贵族的反抗,统一文化和思想,维护统一的王朝,大兴民役,法律苛繁,生民倒悬。但是,真正的暴政起自秦二世。
  李斯对胡亥的拥立,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让胡亥认为李斯肯定了自己的行为,于是“刑者相伴于路,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为忠臣”。
  被施加了刑罚的人在道路上相互扶持着走着,死去的人每天都在增加,尸体堆积在公开处决的场所,杀人多的就叫忠臣。
  统治者依然大兴民役,天下的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狠毒苛刻,赏罚轻重失衡,天下赋敛无度。国家的事务过多,官吏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至极,而君主却不加以救济安抚。
  所以即使陈涉不过是“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却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就是因为人民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黎民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群体了啊!
  “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穿不上衣服的人有粗布短袄蔽体就已经很好,饿肚子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他们没有什么远见,也没有什么大志——
  只要让他们活着,就不会造反啊!
  可是秦朝没有做到,秦二世没有做到。
  你听不到吗?——长城下孟姜女的哭声⑤。
  你看不到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你闻不到吗?——那些被冤杀的、累死饿死在劳役地的尸体,在日光下散发出的尸臭味。
  于是——
  民不能生则不畏死。】
  ①出自《商君书》
  ②出自《商君书·弱民》
  ③出自《韩非子》
  ④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⑤这里的“孟姜女”故事出自唐代传说而流传至今的“哭秦长城”形象,并非历史真实原型“杞梁妻”的齐国长城。
  未标注引用多来自《过秦论》
第27章
  《苦昼短》
  沛县。
  “活不下去了可不就不怕死了嘛。”刘季醉醺醺地摇晃着装酒的破碗,珍惜地把里面的酒水倒进嘴里,一点也不剩。
  “都是个死,能晚死一天是一天。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何必洋洋大论。”
  夏侯婴坐在他的身边猜拳饮酒,早就不听天幕了。
  “我听不懂那些弯弯绕绕的,和咱们又没什么关系,还不如喝酒呢。”他说。
  夏侯婴听了刘季的醉话,笑嘻嘻地给他又倒了一碗:“老哥哥,我听不懂仙人说的那些‘之’啊‘而’啊的,但是你这么一说,欸,我就懂了。”
  刘季也大笑出声,把夏侯婴敬来的酒一饮而尽,招呼已经半醉的众人:“饮!”
  众人欢呼大叫。
  而刘季看了看四周,吞回去一句断言。
  “就此而观之,秦之灭亡,指日可待矣!”
  刘季咂咂嘴,品味了一番酒香,心中却总是感觉不安稳。于是,他又猛地灌了几碗酒,歪头咧着嘴装出一副醉态,对夏侯婴说:“醉……醉啦!先……先回家去睡觉,不听这没、没意思的。”
  夏侯婴直起身,摸着后脑勺问他:“那、那我给你驾车?”
  刘季踉跄着站起来,对着夏侯婴摆摆手,自己慢悠悠扶着墙晃荡出去,在门口转过头对屋里嘻嘻一笑,大喊一声:“饮!多饮!”然后大笑着出门离去了。
  【秦朝过重的劳役,导致了“赋敛无度”,导致了人民的怨声载道。
  那么,秦始皇知道这一点吗?
  在一定程度上,他应该是知道的。
  胡亥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和快乐大兴民役,但是秦始皇却不只是为了帝王的享受,而是有着更加深沉的原因。
  当然,身为一个封建朝代帝王,而且还是建立了前所未有之功业的千古一帝。嬴政在统一六国以后的确有着想要放纵自己享乐,在管理国家之余用国家的力量为自己找乐子的想法。
  但是,他所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非一时之功业,而是剑指千秋。
  且看看秦始皇在位的十一年都干了些什么吧。
  征百越,北伐匈奴,建长城,修直道,骊山陵……
  在一个全国只有两千多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国家,发动近两百万青壮年服兵役和徭役,四处动工。为的是什么呢?
  征百越,一方面是为了开拓领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原秦国军功升爵制度对战争的需求。
  北伐匈奴,建长城,是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东胡南下,掠夺秦朝前所未有的极长边境线。
  修直道,是为了缩短粮草到北方边境的运输时间,同时方便原六国各地的通行。
  骊山陵,是秦始皇的陵墓。
  有太多太多的事需要秦始皇去做,他既要安抚六国民众,把各国凝合成一个整体;同时他还要防备六国遗民的刺杀。他要常常巡视国境,维持自己的威慑力,还要改革政策,在内政上把控方向……
  可是他却在渐渐老去。
  他的眼睛开始昏花。他的背脊不再笔直,他的精力不再旺盛……
  他的大业未成,他想要更长久享受帝王才能享受的权力,他想要长长久久地活着啊!
  于是,秦始皇将目光转向了丹药方士。】
  公元前216年的嬴政已经感受到了身体的衰败。
  ——他已经不年轻了。
  【在秦朝,后世所言的“医药”一科尚未彻底从方术士中脱离出来。秦始皇寻仙问道,其实是契合当时传统观点的。
  ——毕竟,就连小病大家都不太清楚该吃什么样的草药,想要长生,不就得一种种药的试了吗。
  彼时的秦始皇一定不知道,他报以强烈信任的方士并没有带给他长生,那些丹药反而摧垮了他的身体。
  年轻时的秦始皇——哦,不,那时他还是秦王。年轻的秦王是多么潇洒威武呵!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①。
  秦始皇以无上威猛之势统一六国,如同威风凛凛的猛兽一样,多么有英雄气概!
  他手持一把天子剑,挥散浮云,那些富人、贵族都不得不低眉俯首地到咸阳来啊。
  可是他渐渐老去了,精神衰退的他不再能连续不断地处理国家政务,不能再手持弓箭纵马驰骋。但是六国余孽蠢蠢欲动,继任者尚且稚嫩,于是他盼望着神仙赐下不老药,让他长久地活在世上。
  可是这世间没有神仙,怎么办呢?他只好派人尝试,试图炼出长生仙丹。他服黄金,吞白玉。——毕竟《玉经》中说啊,“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真的是这样吗?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②”,秦始皇多服丹药却未能延续自己的生命,在四十九岁时崩于沙丘,最后只剩下“嬴政梓棺费鲍鱼③”的凄凉结局。
  秦始皇死后,李斯赵高为了掩盖他的死亡,秘不发丧。将鲍鱼与他的尸身放在一起,用鲍鱼的臭味遮掩尸.体腐烂的气味。
  载着秦始皇尸身的輼车向咸阳驶去,那乘船远去求仙的徐福载着三千童男童女又什么时候才会回来呢?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