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点点头,提笔写道:
汤汤洪水盈天下,浩浩襄陵息壤空。
九载苍生多饿死,羽山之后几时终?
纱帐中人读罢,道:“‘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姑娘似乎对《尚书》很是熟悉,能够随手化用。只是为什么是‘苍生多饿死’,而不是死于洪水呢?”
皎皎暗道,《尚书》佶屈聱牙,我才不熟悉呢,只不过课本上有节选,又在《故事新编》中看过罢了,等等,为什么这么多题目——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印象太深,所以直把内容往上靠:“洪水初次来时,确实有很多人死于洪水,活下来的人会迁至相对安全一点的地方。”
那人道:“既然安全了,为什么还会饿死?”
皎皎趴在书案上:“师兄,我好累。你帮我说吧。”
梅任行点点头,代为答道:“因为不能长久,水必须要治理。洪水势头太猛,可挖掘荒地之土费时费力,那时不懂施肥,需要轮耕维持土壤肥力,所以鲧拿开垦耕种后正在休息的土壤修筑河堤。若是洪水自此而绝也就罢了,可堤坝越修越高,洪水却依旧泛滥,人们可以耕种的土地也越来越少,自然会‘苍生多饿死’。”
那人道:“息壤是正在休息的土壤,不是可以自行生长的神物吗?”
梅任行道:“当然不是。神仙哪有那么小气?又哪里会视苍生为蚁民,不顾他们死活,硬要在洪水快治理好的时候收回宝物?”
那人道:“所以其实是?”
梅任行道:“其实是民怨四起,不得不收回息壤的使用权。在大禹治水之前,这就是个两难的局面——不修堤坝,洪水会淹没更多的地方;修堤坝,因水灾而变得十分有限的耕地将会更加有限。至于鲧窃息壤之事,也未必就是他私自征用,也许是上面默许的,只是后来为平民怨,不得不杀之以谢天下。”
那人道:“原来如此。”
皎皎趴在案上,看着下一首的题目——“投水”,限七绝,摇出的是五歌韵。写完“理水”写“投水”,也就只有李白那首《公无渡河》会这样了吧?全诗倒也还记得——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当初好几次把“蚕麻”记成了“桑麻”,还把“挂罥于其间”记成“挂罥其间”。不过现在依然觉得“桑麻”和“挂罥其间”更顺口,要是碰到李白,倒是很想问问他能不能改。尸骨顺着河漂到海里,然后挂到了大鲸鱼的大白牙上。漂得真远啊,海里好多水啊,我要是也漂到海里,就能喝水了吧?不对,海水越喝越渴。‘有长鲸白齿若雪山’,这应该是齿鲸,不是须鲸。不过齿鲸体型普遍小于须鲸,最大的齿鲸是什么来着?唉,又忘了。不过对于人类来说,应该是很大了。等等,它们一般不吃人而且还是死人吧?不对,也可能是尸骨早就散了,然后卡在牙上了。唔,卡在牙上,这么一想,还挺恐怖的。
《箜篌引》里说“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其实那人未必是在渡河。渡河需要舟楫,谁会披头散发提着酒壶直接往河里走?应该是在求死吧?好渴,好想喝水啊。这里好像没有可以喝的水,其实别的水我也不挑,可仅有的水全在砚台里,之前测容积的水也早就被撤下去了。算了,一会儿就结束了,结束了就可以离开了,离开了就可以和师兄去找水喝了。
为什么这几首诗都在写水?是自己太渴,所以关注点跑偏了吗?以前觉得说着“举烛”就写下“举烛”这种事是编出来的,现在看来,未必不可能。皎皎摇摇头,直到把脑子里有关喝水的念头全都摇了出去,方提笔写道:
魂飞魄散欲如何?白发提壶竟渡河。
屈子沉江君赴水,人间自古恨遗多。
最后那句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是“人间自古别离多”,但是这样一来,投江赴水的原因便被隐去了。“人间自古别离多”倒是可以和“一引箜篌今尚在”凑在一起,但这样写的话,和其他伤别诗也没什么两样了。
其实《君臣》撞韵,这首诗连韵,撞韵还可以说成是别有美感,连韵却实在有点摆烂了。然而短时间内实在想不出同样意思却不撞韵不连韵的词句,而且这两首诗读起来还挺顺口的,没觉得有什么滞涩。算了,不想了,“以文害辞,以辞害志”是更大的忌讳。我累了,就这样吧。
诗呈上,纱帐中人却道:“不过是一狂叟,如何能与屈子相提并论?”
皎皎道:“可如果看到一个白发老人,不顾他人劝阻,不顾大浪滔天,执意向水中走去,如果不知道那是屈子的话,会不会觉得他发狂了呢?会不会笑他暴殄轻生呢?屈子投江,狂叟赴水,不过一个知道原因,一个不知道原因罢了。”
纱帐中人沉默片刻,最后只道了一声“确实”,便遣仆童去左案送诗了。大概因为快结束了,所以题目也不像以往是两个字,而是四个字的“月下美人”,限七绝,六麻韵。皎皎觉得昏昏沉沉的,呼吸也变得有些吃力,接到题目后,从案上爬起,强打精神,提笔蘸墨,也没有问这个题目是指人还是指花,一挥而就:
美人如月月如纱,何用空吹半夜笳?
试问孰能逃一死,终归谁是去年花?
仆童将诗取走,呈去纱帐处。此时昙花正好注满,梅任行连忙关上限流器,为皎皎拆下布条和取血针。
纱帐中人似乎说了些什么,皎皎却觉有风声灌入耳中,断断续续,将那人的声音也断成数截,于是趴回案上休息。梅任行以为她是太过劳累,于是将其搂入怀中,道:“我们可以走了吧?我师妹累了。”
“自然,自然。”那人拨开纱帐,走到案边,向二人拱手一揖。
“是你?求诗不成,便想出这样的法子?”
“姑娘当日不愿赐以文墨,在下不得已行此法。并无恶意,只为助姑娘名扬天下。”
“扬不扬名的无所谓,我们要走了。”
“姑娘既觉疲累,不如暂居以作休整?在下已备下上房二间,以候贵客。待姑娘休整好,不知是否有幸能邀姑娘同游,一观洛阳风貌?”
皎皎本就昏昏沉沉,二人对话时,耳边风声渐盛,人声渐稀,此时终于支撑不住,从梅任行怀中滑落,昏倒在地。
--------------------
第46章 第 46 章 奇怪梦境
==================================
梅任行连忙去探皎皎的脉搏。那人也很是紧张:“她怎么了?”
梅任行声音颤抖:“脉搏又细又快,怎么会这样?大夫呢?你有没有带大夫?”
那人转向仆童:“快去问有没有人会医术,能医者重重有赏!”
仆童忙大声询问。众人先是惊讶,又是被“重重有赏”四个字吸引,然而确实不会医术,所以无一人应声。
梅任行见状,一把提起手边的剑,将纱帐斩成数条,用其将皎皎绑在自己背后,一手拾起包袱,冲开人群,往山下而去。
那人吩咐道:“孤回来之前,这里的人一个也不许走。”便也追着下山去了。
梅任行一路疾奔,一面疑惑皎皎为什么会如此,埋怨自己于医术不甚用心,只略通皮毛,一面后悔不已,要是自己去送药,换大师兄在就好了。正心烦意乱间,却突然觉得有一股强风从背后将自己穿了个透,然后便失去了意识。
“大伯,起这么早啊?”
“嗯。俩孩子呢?”梅任行发现自己脱口而出,声音苍老。
“屋里,还在睡。”对面的妇人边拿扫帚扫水边道。
梅任行点了点头:“东边那家新生了一窝小狗,正愁太多送不出去,怎么不去要一只来看家?”
“唉,别提了。皎皎小时候就爱把手往狗嘴里放,弄得满手都是牙印。峣峣又被恶狗追过,见着狗就怕。”
“难怪,难怪。”梅任行说完,方反应过来那人方才说的是皎皎。皎皎,是我的那个皎皎吗?怪不得觉得这人眉眼如此熟悉,想来应是皎皎的母亲了,只是她是标准的桃花眼,皎皎的却是介于杏眼和桃花眼之间,显得又清澈又迷人。
“昨天下雨,□□乱叫了一宿。您没睡好吧?”
梅任行这才发觉四周的蛙声。蛙声似乎是从屋旁的大坑里传来的。说是坑,其实是一片废弃的稚子园,里面长满荒草,依稀可以辨认出一座石梯、几棵树、几架秋千和几间破败的房屋。房屋原本是窗户的地方,现在只剩下黑洞洞的一片。一棵榆树倚在园内墙边,将皎皎家大半房顶遮去,后面隐约可见一棵柳树。周围人家皆已将房屋垫高,所以这里就成了积水的好去处,不过皎皎家是除了稚子园外地势最低的,所以屋前砖地上也积了一层水。
“人老了,觉少,都一样。”
“您进去坐,饭一会儿就好。”
梅任行进了屋,只见柜台围了一圈,柜台后面也相应地围了一圈架子,里里外外摆满了货物,若是不算出入用的屋门和柜台处的缺口,正好围成一个“回”字。屋正中是两根柱子,柱上绷着几根细麻绳,绳上挂满了书,似乎是些话本和画册。梅任行从“回”字右下方侧着挪进去,努力不让自己的衣服刮到柜台和架子上的货物,待到了右上方,拂开遮挡蚊蝇的纱帘,进到里屋,便见一张土炕横抵东西两壁。炕的两端堆满了货箱,中间则是放着一张木桌,桌上还有一个木盆,接着从房顶漏下的水滴。北面打了一张窗,使得那里看起来像是个竖起的“回”字。窗沿放着一排抹布,想来是昨晚为了防止从窗框渗进来的雨水流到炕上而放在那里的,现在已经是湿哒哒的一片。窗外可以看见后院种着的菜蔬,还有从左边稚子园里伸进来的柳树枝条。
近来天气炎热,两个孩子索性钻到了被套里,直接睡在凉席上,身下并无褥子。睡在右边的孩子正是皎皎,头发散在身后,看起来比上山时的年纪要小。也对,上山前自然比上山后小,自己真是糊涂了。左边的孩子年纪则要更小些,此时正枕在皎皎的头发上,指间还缠着一缕,放在鼻下轻嗅。
梅任行笑了笑,想要将皎皎的头发解救出来,又怕不小心将她弄醒,于是只好作罢。南面也堆着货箱,不过只堆了半人高,墙上还贴着一幅李白的《行路难》,是三首中的第一首。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一看便是初学者的。货箱上有两个木盆,盆中皆盛满清水,水里浸着帕子。梅任行拧出其中一条,坐到皎皎身旁,将她的头扳正,用帕子给她擦净脸上的汗渍。
“大伯,早啊。”隔壁屋里传来一个男声。
“早。”梅任行这才发觉木枝的折断声和火花的噼啪声,“夏天在炕上做饭,受得了吗?”
“热点就热点吧,炕不烧会潮。小的还行,大的皮肤太娇,尤其是夏天,稍微一脏一潮,就起湿疹,浑身都是,再加上又招蚊子,真是没法弄。”
“我给的那些草药能用吗?”
“能,就是架不住总长新的。老是给您添麻烦,要不是您带来的棒子种子,就我们家这点地,唉。”
“没办法,小冰河期。”
“小什么?”
“哦,就是说一年比一年冷了。各地其实都在种了,只是这里知道得比较晚。气候变冷,温室气体浓度由于正反馈也在下降。玉米毕竟是碳四植物,会好一些。”
“有学问真好。我就不行了,什么都干不了。”
“别这么想。你是个有福气的人。”
“傻人有傻福吧。”
“你只是头疾比较严重。我父——父亲在世时,也有过类似的症状。但只要别吵着别累着,便也不会经常发作,靠止痛药强压了。”
“唉,反正俩孩子不随我就行了。”
梅任行正欲再言,手下的小脑袋却动了动。原来方才只顾说话,帕子一直捂在她的脸上,正好盖住了口鼻。梅任行连忙将其拿开,只见小脑袋缓缓睁开了眼睛,复又缓缓闭上,睁开又闭上,反复迷糊了好几次,方才彻底醒过来。
“大爷爷。”
“哎。”梅任行应道。
“困……”
“洗把脸就不困了。”
“嗯。”
“等等,先别动。”梅任行将峣峣的手指轻轻掰开,将他缠着的那缕头发取出,正欲托着头取出压着的头发,就见到了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正望着自己。这双眼睛长得和皎皎的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它没有迷糊一阵。
“醒了就起来吧。” 梅任行对自己的脱口而出已经习以为常。
两个孩子坐起来,叠好被套,和大人用的被褥放在一处,将紧闭的窗户打开,便爬下炕去。一番洗漱后,饭也煮好了——是一锅玉米面粥,不过这里的人习惯称玉米为棒子,称玉米面粥为粘粥。
何父进了屋,把炕桌挪了个位置,拿下木盆,直接放在炕上。峣峣掀着通往厨房的帘子,皎皎则把盛好的粘粥一碗一碗端到炕桌上,一共五碗,三大两小,又取了筷子放在碗上。
何父道:“大伯,吃饭。”又冲前面喊了一声:“吃饭了!”
梅任行坐在炕桌旁,将其中一碗挪到桌边。何母应了一声,进了屋,端了一碗坐在对着出口的炕沿处,不时向外看。
何父也端起一碗,顺着碗边嗦了一口:“我去盯着,你到这边来吃吧?”
何母道:“没事,就在这儿吧。你不知道价。”
何父只好拉来一个矮凳,坐在炕边,将碗放到炕沿上。
两个孩子洗了手,用脚踩着把鞋脱掉,从另一边爬上炕去。见他们的碗里有很多从锅底铲出来的锅巴,梅任行道:“怎么吃这么硬?不怕把牙给硌掉?”
皎皎道:“这个不硬。没事,等到换牙,我就不乱吃了。”
34/68 首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