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穿成知青去种地——雁起卿【完结】

时间:2024-11-11 14:38:56  作者:雁起卿【完结】
  “住的地方总体来说比我们预料的好,房子虽然有点旧,但房间大,院子也挺宽敞的,听老知青们说,不久前翻修过,屋顶不漏水。收拾收拾,住人没问题。那座房子听说是村里一个孤寡老人的,老人去世了,就归了村里。那里一共有三间正房,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两位知青已经住了进去。他们住了东面一间。我们两个住西边那间。房间边上有个土灶,我们跟他们也不熟,就各自开伙吧。”到了这里,他们几个就算是同乡了,虽然认识没几天,但相处得挺愉快。唐建设也没什么不好说的,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时不忘关心姜棉:“你呢?住的是这小孩子家?”
  “嗯。他们家房子挺好的,在村边,红砖大瓦房,又气派又敞亮,我用的厨房和餐厅都是独立的。”
  姜棉一想到自己居然梦想成真,心情都不由得好起来。她这绝对不是炫耀。
  “这么好的房子,付出的代价不小吧?”唐建设不是单纯的人,自然明白其中的弯绕绕。
  “还好,比起房子的真实价值,这点付出很小了。不过这事不必外传。”虽然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姜棉觉得还是小心一点好,别人要猜就让他们猜,但没必要明明白白地四处宣讲。
  “明白。”唐建设一副了然的样子。
  他明白,王长军自然也就明白了。
  人手增加,又有工具,很快,唐建设和王长军也各有了一副大大的担子。
  一行人开始打道回府。
  首先经过的是姜棉的住处。
  “这里就是五奶奶的家。西边的三间屋以后就是我地盘了。”姜棉指着西边的方向介绍道:“要进来参观参观吗?”
  两人正有此意,最起码得认一下门。
  “房子真不错,别说在村里,就算放在整个公社,这应该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
  “姜同志,你运气不错啊。”
  唐建设和王长军进了院子,站在西间的门口看了一会就走了。他们还有事忙。
  走之前王长军还把自己挑的那一担柴给了姜棉。
  姜棉不想要,毕竟她住的地方离捡柴的林子比唐建设他们要近多了。
  “收着呗,一担柴而已,我们两个大男人一会就捡到了。而且今天不是有你的砍刀,我们也没办法捡那么多。”
  “行,那你们今天晚上过来我这里吃饭吧。算是帮我暖屋了。”
  姜棉也不推辞,想着两人应该是没有锅可以做饭,而且她一个人也不太好做饭,便发出了邀请。
  “这个好。我们正想着晚上的饭怎么解决呢。还是姜棉你有远见,连锅都背来了。”
  王长军帮姜棉提过行李,当时还好奇地用手敲了敲,早就猜测那个鼓鼓的弧形的包袱里装的就是锅。
  不过下乡连锅都背来的除了她,应该没别人了。
  “能带来的东西我都尽量带来了。反正留在城里也是闲放着,说不定时间一久长就放坏了。”
  对于自己孤家寡人的背景,姜棉并不怕别人知道,而且这两个也算是朋友了,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但人家没问,她也不会明说。
  两位听众只是对视了一下,并没有问到底的意思,然后就转换了话题。约好了一会一起去队部挑土陶,唐建设和王长军就挑着另一担柴回去了。
  姜棉收拾了一番,就过去东间,本来她只是想问一下路的,振华直接让振民把她领到了队里的仓库面前。
  姜棉刚到,唐建设和王长军也到了。
  管着仓库的钥匙归队里的是一位姓文的30多岁的白脸汉子,是这个村子里面另一个比较小的宗族的人。人挺和善的,知道了姜棉几人的来意后,交代了几句,笑眯眯的把门打开了。
  “你们看,这些都还不错。”王长军是第一个走进去的,这个摸摸,那个看看,禁不住地称赞。
  “嗯,是不错。”姜棉原来只是想挑几个砂锅的,不过眼前的东西倒是给了她一些惊喜。
  灰扑扑的一列列大小不一的器皿虽然谈不上精致,但粗旷质朴中带有一股说不出的韵味,但比她想象的要好很多。
  姜棉心下一高兴,禁不住就多挑了好几样。除了三个砂锅,还有一些碗碗钵钵,再加几个坛子。
  唐建设和王长军那边也拿了不少。
  “姜同志,你不是有锅吗?怎么还拿那么多锅?”王长军看见姜棉拿了那么多个锅,不禁有点惊讶。
  “这两个小一点的留着炖东西吃,耐熬又全味,天凉的时候还不容易冷,两个不多。这个大的就放在灶台大锅后面的灶孔,平常借热烧点水,用起来也方便。”
  上一世的姜棉,小时候家里打的也是这种土灶。一个灶台,三个灶孔,跟这里的结构是一模一样的,只是他们家那用的是金属锅。
  她的父亲文化不高,但对生活却是挺有讲究的。到了老年,儿女都不在身边,自己一个人在家,家里的锅也不少,不是炖这个就是焖那个。虽然家里有煤气灶,但炖东西或是熬煮东西的时候,父亲还是喜欢烧木柴。
  因为这,还特意用砖和石板在厨房砌了一个长台子,上面长年摆着一溜的砂锅。
  母亲过去世后,按风俗他们家把土灶拆了,不过后来父亲又买回来两个铁皮做的炉子。
  姜棉也想要个铁皮炉子,但有点难,所以她准备退而求次弄个三脚灶。
  东西挑好了,要到会计那里登记好。
  这些不陶器不用现钱买,在特殊年代,也是为了不落下把柄,要用工分来换。姜棉他们没有公分,只能记账,留到上工以后再扣。
  李国强这位生产队长也算是事无巨细都考虑周全了。
  关了制瓦作坊,又开了制陶的,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是请示过上面的领导的,算是过了明路。
  虽然要给公社提供一些产品,先不说这效益有多少,但至少为本村的社员节省了不少工业券。农村的社员,要拿到工业券可不容易。
  挑陶具挑得爽,又领了粮食,归拢起来之后一看,那场景连姜棉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单凭她一个人,再长两只手也无法把所有东西一次性提回去。
  唐建设跟王长军嘀咕几句,走过来给她帮忙,自己的则留下王长军看守。
  姜棉也没客气,反正都在一个队里,要还人情以后有的是机会。
  ◎作者有话说:
  把名字改回来了,是否一模一样就不敢保证了。我有认真写文,但名字,本人真的是起名废。看得不舒服的,抱歉。
  ◎最新评论:
  之前那文名太文艺了,像我这种喜欢看年代文的,看到那文名一般都不会点进去。
  -完-
第15章 请客
  [  送走了唐建设,姜棉拿了一小包红糖和一把奶糖出了院门。
  五奶奶那里不好总是去麻烦他们 ]
  送走了唐建设,姜棉拿了一小包红糖和一把奶糖出了院门。
  五奶奶那里不好总是去麻烦他们。
  姜棉走进村子人家密集的地方,左右转了转,找了两个孩子打听,最后在一户人家那里换了一些鸡蛋和两把青菜回来。
  虽然这些东西姜棉的空间都有,但为了掩人耳目,有些功夫还是不能少的。
  以前她做煲仔饭时所用的佐料不敢拿出来,就简化一些,反正这年代只要有肉,厨艺及格,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了。
  何况做煲仔饭对她来说不过小菜一碟。
  不过现在这次的份量有点大。但做好的信心还是有的。
  先把米洗了泡上。
  过一会,再把腊肠和香菇拿出来分别泡上。
  姜棉准备做腊肠煲饭。
  酱油,香油,鸡蛋,葱花也放一边准备好。
  姜棉注意着时间,到了下午五点过的时候,开始准备晚餐。
  用砂锅做煲饭味全,饭就香,但火候不太好掌握。
  姜棉一边看着时间,一边时刻注意火候和锅盖的反应。
  花了大半个小时,成品出来了,效果还不错。咸淡适中,色泽油亮,香味扑鼻。
  另外炒两个青菜,姜棉一个老芯粤省人,光吃饭菜嫌太干,再加一锅鸡蛋蔬菜汤。
  唐建设和和王长军到的时候,姜棉刚好把饭菜端上了桌。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建设哥的时间把握得刚刚好。”王长军手里拿着几个鸡蛋,见了姜棉,笑眯眯地递过去,顺便调侃了唐建设一把。他本来是想早点过来的,但唐建设硬是拖到了现在。
  “是来的刚刚好。可以开饭了。来,坐,别客气。”姜棉把鸡蛋接了过去放好。对这个时代的日常礼节,她也是接受得良好。
  两人也没拿自己当客人,唐建设帮忙把碗筷摆好,王长军一手拿起饭勺,一手打开锅盖。勺子还没放下去,香气一下子就冲腾上来。
  “好香啊。这腊肠还能和饭一起煮?”
  “姜知青,这太丰盛了。”
  在姜棉看来极其简单的饭菜,两位客人倒是连连赞叹。
  两位客人原来以为就吃点蛋,谁料好东西在锅里。不但是全白的大米饭,还有肉。
  “一点腊肠,家里带来的,不算什么好东西。再好的我也没有了。到这里的第一顿饭,怎么也要吃点好的不是?第一顿吃饱吃高兴了,以后才有心情和力气干活。”姜棉笑嘻嘻的,开始装饭,每个碗都压得实实的,“今天的这一顿饭,虽然不能吃好喝好,但一定要吃饱。今天吃饱了,以后都有饱饭吃,今天没吃饱,以后就有可能难熬。所以不要给我省,饭如果不够的话我再去下一些面条。”
  “还有这说法?”王长军问道。
  “这是她自己的说法。”唐建设从来没在别处听过这个,他觉得是姜棉自己的想法。
  “我没说错呀,不是说万事开头难嘛,我把这个头尽量开得好一点,以后就会比这更好。”
  真得是舌灿莲花。
  不过饭是你做的,你怎么说都可以。
  几个人不再多话,开动起来。
  这腊肉焖饭是真的好吃。料好,火候的把握也刚刚好。
  唐建设这样的家境相比周围的人来说已经不错,像这样的饭也不是能经常吃到。
  王长军家里的孩子多,日子比唐建设家的还要再差一点,这会见了荤腥,扒饭的速度恨不得用上平生之最。
  看着客人这么开胃,姜棉手里的筷子动得也比平常快了两分。
  都是没到双十年纪的青少年,肚子就像是个无底洞,不管是饭、菜,还是汤,最后都被三个人扫清光了。
  吃过饭,两人也没多作逗留,约好了明天出门的时间,趁着天色没黑,就告辞了。
  姜棉收拾了残局,把明天的采购清单再过一遍,写了两封信,洗洗就睡了。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饭,姜棉就赶到集合点,同去的还有带路的振兴。
  到了地方,已经有好几个人等在那里了。原来这天是岭山公社的集市日。
  虽然目前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个人做买卖受到严格的限制,但每个公社还是会有固定的集市日的。只不过交易的货品和方式要严格按规定。
  从铃木生产队到公社的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车,有时候还不一定有得坐。
  对于坐牛车,姜棉并不热衷。
  经过了昨天的验证,她目前的这副身体看着娇小,但并不娇气。
  徒步走了那么久,不但第一天没有疲惫感,第二天也没有那种运动过后的酸痛感。经过了一个晚上的睡眠之后,立马就神采奕奕,活力四射的。
  她其实还想再验证验证的,测试一下自己的极限能到哪里。不过想到明天就要上工,今天要办的事不少,光靠双腿走路耽误的时间太多。衡量之后,就放弃这一打算。
  唐建设和王长军也很快就到了集合点。
  看着牛车旁边挤挤压压的一堆人,几个人一商量,最终还是决定走路去。
  他们年轻力盛,没必要跟那么多人挤。跟他们一样打算的,还有村里的两个青壮年。
  牛车悠悠地上路了,几个徒步的也紧跟在后。
  几人刚出村子,突然后面传来“突突突”的声音。这声音,非拖拉机莫属了。
  几个人惊喜不已,一边朝路边靠一边回头。
  “国栋,是你小子啊!拖拉机修好啦!”同行的一个青年朝着拖拉机手喊了起来。
  “上面来人了,昨天就修好啦!到公社去吗?上后面去,捎你们一段。”
  拖拉机手看着也就20多岁,有着一副大嗓门。就是不知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练成的。毕竟他手上的铁家伙的噪音不是一般的大。
  几个本来打算徒步的人,呼啦一下全爬到车斗里去了,原来坐在牛车上面的人也跟着过来了一大半,瞬间拖拉机斗里就塞满了人。
  虽然一路都有噪音伴随,不过好处也是实打实的,时间一下子节省了一大半。
  姜棉和唐建设三个人下了车,问了路,先去了邮电局把信寄了,然后直奔供销社。
  还没到供销社,先看到了食品站,不大的地方,已经有不少人在那排着队了。不用说,都是在等着买肉的。
  幸好遇到了拖拉机,否则等他们到了这,猪毛都没一根了。
  姜棉拉住了唐建设,问道:“你们打不打算买肉啊?买的话,现在去排队应该还可以买到。”
  “买一点吧。”唐建设手里有钱也有票,而且出来一趟不容易,能买到肉的话,当然要买点回去。
  为了不耽误时间,三人决定兵分两路,王长军留下来排队买肉,唐建设和姜棉则先去供销社。
  给王长军留下钱和票,姜棉想到了五奶奶,特别交代王成军,如果有猪肝,就买一些。
  王长军去排队买肉了,剩下的两个人继续去供销社。
  手里拿着票和钱,心里装着采购单子,像脸盆,热水壶,肥皂……,大件小件,零零碎碎的,买了一堆。
  姜棉下手买的都是一些年代特征比较明显的东西。不过像牙膏香皂之类的小件,她之前就买过了,就没再买,其他没有的,也只是买个单件,这基本就是当摆设用的。日常使用的东西,跟空间里的物品相重叠的,就悄悄用了再放回去收好。
  现在她不但能自己拥有一个单独的房间,连吃饭也是单独的,这就大大方便了她从空间里面偷渡东西出来。
  想到以后的小日子,姜棉心里莫名升起一种踏实感。
  两个人从供销社出来,手里的东西都不少。特别是唐建设,他俩缺的东西比姜棉多多了。
  他俩的住处,房间就只有各自的一张床。厨房更简陋,没有正经的房子,是以前的住户在靠墙的地方用稻草和黄泥糊了一个棚子,勉强能挡住雨,在里面打了个土灶,就这样将就着当厨房用。他俩接手的时候,里面是空空如也。而且他们做饭还得先挑水,不像姜棉那开门就有水井。
  他俩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用的水都是借隔壁的老知青的水桶挑的。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